毛文龙吧 关注:3,179贴子:266,774

回复:请教透史现真关于明朝的十几个问题,之二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家贼难防?有趣,有趣。真不理解,一个开国皇帝,居然死的不明不白。皇帝,尤其是开国皇帝,不是应该无敌的吗,应该为所欲为才对啊!
本来我也想着根据你的标准,来评定几位皇帝,但我发现你那三个指标,武功实打实;民生,看看税收政策即可;可是,文治里面,制度的修订,一般都是开国皇帝制定的,可怎么来理解文化呢?
文化的传播,也不是依靠皇帝啊。有什么很简单的标准来衡量呢?


IP属地:上海191楼2024-08-17 21:12
回复
    宋朝的开国皇帝,居然死的不明不白,如果你搞清了其底层逻辑,那我们一直在讨论的这个关于明朝亡于万历的问题,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了。
    现在我们谈谈文化。古人说,人之不朽,是因为有三立:立德,立功,立言。虽久不废。
    立功最能理解,就不说了。立德最虚无缥缈,没法说,不过,你可以倒过来体会。
    比如,隋炀帝调戏后母,那是失德,那就可以天下共诛之!而明朝的那些个皇帝,什么玩蛐蛐,豹房,炼丹,做木匠等等,都是在暗示那些皇帝与失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那么,我大清的明君一出,腐朽失德的明朝就不应该乖乖让位吗?
    立言,但可以理解为著书立说。但皇帝那样那些闲工夫,他真有那些时间精力写什么##选集,&&文选?我看连“雷锋日记”都未必肯去翻一翻。其实就是写了又怎么样?无非拿刀顶着让人读,要改朝换代后留得下的才是不朽。比如《道德经》。你看那“资本论”,现在有几个德国人在看?
    而统治者对于文化,不在于写了什么,而是在于是保护还是毁灭。
    大多数统治者不会去碰它,自然而过即可。但有些人,非要去毁灭,那就是罪孽;当然,也有皇帝例外,对文化进行特别的保护,对中华民族有大功。要警惕的是,有一个浓眉大眼的皇帝,表面上对文化在保护,实质上是在行毁灭之实。
    有意思的是,行保护或毁灭的人,多在上面举出的人里面。只有一个漏网之鱼:梁元帝。


    IP属地:上海192楼2024-08-18 14:41
    回复
      但有些人,非要去毁灭,确实是汉民族的罪人!粮食烧了可以再种,人死多了,也可以再造。文化毁了,书烧了,历史湮灭了,那就永远没有了。据说人类文明有好几次史前文明,现在只能在化石里去推测。那些有意毁灭人类文化的人,是全人类的敌人。
      最有名的就是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了。那个梁元帝是谁,我们这儿没人知道,他是保护还是毁灭?不过有个老家伙却冷笑着说,我们最近一次文化灭绝不就是半个世纪前的事吗?大家恍然大悟。
      透史现真,请你说说在文化上,有哪些是历史罪人,有哪些人是功在千秋的?


      IP属地:上海193楼2024-08-19 21:19
      回复
        在文化上,有哪些是历史罪人,不多,四个。有哪些人是功在千秋?更少,两个。
        搞毁灭的,除了你们老家伙说的最近的那个,还有最远的那个(其实是两个,他们各完成了一半),而梁元帝是最莫名其妙的一个,再加上最阴险的一个。
        最近的那个,我就不说了。不过我以前对八国联军抢走文物古籍很气愤,大骂狗强盗!现在我不骂了,因为即使他们再抢,也在一个地球大院里,如果他们不抢,这些东西十有八九会被付之一炬!我没有资格骂别人是强盗,即便他们是强盗,也比我们这些人高尚得多!
        最远的那个,是秦始皇和项羽。秦始皇烧毁了六国除史书外的书籍,项羽把秦宫烧了,里面书籍可不少。这是第一次文化灭绝,所幸时间较短,几年内就改朝换代,那些埋在地下,藏在墙壁里的能重见天日,而成天没事干的读书人也能把背熟的文章拼凑成书来还原。
        七百多年后,以帝事佛的萧衍,因侯景之乱而死,其才高八斗的独眼儿子称帝,即梁元帝。不料,成天在台上作报告,大谈道德,情操,心性的红二代,位子还没有坐稳,就被西魏生擒活捉,他焚毁了平生搜藏的全部,几十万部书籍,说,“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
        最阴险的一个,是乾隆。以编纂“四库全书”的名义,上缴所有的书籍,但凡发现不利于我大清的,一律毁尸灭迹,一个不留。编书为名,毁书为实,乾隆可真是英明神武啊。
        而搞保护与发扬的,更少,只有两个:《永乐大典》的朱棣,还有隋文帝杨坚。
        《永乐大典》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评价它只有四个字:空前绝后!不多说了。
        刚刚提到,大才子梁元帝将所有藏书付之一炬,这意味着国家图书馆里的一切都被点了烟头。三十多年后,杨坚篡位,并结束了两百多年的南北朝,国家再次一统。
        疆域一统,还远远不够,国家百废待兴,文化是其中之一。当时胡化严重,出身北方的杨坚也得姓胡姓,叫做“普六茹.坚”,后来掌权了才改回汉姓,叫杨坚。
        南北朝,汉文化多在南方,偏偏官办的书籍全烧了。为了拯救汉文化,隋文帝重金在民间求书,他可不像乾隆那些人那样无耻,重金就是重金,还免除赋税,关键的是,书抄录完毕后,原物返还!应该说,没有隋文帝,我们现在很多东西是读不到的。


        IP属地:上海194楼2024-08-20 14:42
        回复
          真没有想到,隋文帝杨坚除了统一南北朝,对汉民族文化有那么大的贡献。仅此一条,他就是个高瞻远瞩,了不起的伟人,而不是那些被人阿谀奉承,吃了伟哥的人。
          现在我也来试着当一回上帝,给那些有名的统治者定个评定标准吧。
          按透史现真的说法,民生最重要,民生搞不好,其他都是扯淡!
          国泰民安,老百姓从战乱恢复温饱的,40分;
          混日子,马马虎虎的,20分;折腾老百姓的,最多10分。
          文治里的制度:留下的制度让后人不折腾的,20分;混日子的,10分。
          文治里的文化:保护与发扬文化的,20分;混日子的,10分;搞毁灭的,0分。
          武功:夺得固有疆土的,10分;抵御外悔成功的,10分;开疆拓土的,10分。
          秦始皇:民生,10分;制度20分,文化,0分;武功,30分。总分:60分。
          刘备诸葛亮:民生,10分;制度10分,文化,10分;武功,10分。总分:40分。
          隋文帝:民生,40分;制度20分,文化,20分;武功,20分。总分:100分。
          唐太宗:民生,40分;制度20分,文化,10分;武功,20分。总分:90分。


          IP属地:德国195楼2024-08-20 18:17
          回复
            你这个评定标准倒是很平民化,很透史现真化,我赞同。后面几个我来说。
            宋太祖:民生,40分;制度20分,文化,10分;武功,10分。总分:80分。
            明太祖:民生,40分;制度20分,文化,20分;武功,30分。总分:110分。
            明成祖:民生,40分;制度20分,文化,20分;武功,30分。总分:110分。
            乾隆:民生,40分;制度10分,文化,0分;武功,20分。总分:70分。
            国朝那位:民生,30分;制度10分,文化,20分;武功,10分。总分:70分。
            共朝那位就不说了,免得被和谐,估计和刘备诸葛亮差不多。那几个人,得分对不对?
            按这个评定标准,隋文帝确实是个厉害的,有作为的君主。抢救汉民族文化,重金求书,或许我也可能想得到,可是该如何才能让皇帝自由选拔人才呢?士族那套九品中正制的逻辑漏洞在哪儿呢?几百年来,那些个皇帝可找不出漏洞啊。


            IP属地:上海196楼2024-08-21 21:33
            回复
              这个评定标准我也赞同。说实话,二十年前,我根本不会把民生两个字放进去,甚至根本就没有民生这个概念。一句话,当时,我就是全聚德里的一只自以为是股东的烤鸭。
              把民生一加入,那些统治者是人是鬼,立马现了原形。武功再高,建立在老百姓尸山血海上,那不是功业,是罪业。
              现在专家教授大喊宁可死掉一亿四千万人,一百二十座大城市,也要搞抢滩登陆,那是因为死掉的人里没有他们自己,没有他们的父母,配偶与子女。
              上面点评的统治者里,明太祖的分数还是低了,他是所有统治者里面最亲民的,也是武功最高的。
              隋文帝杨坚,也是个有大智慧的人,在秦汉的荐举制变成魏晋南北朝的察举制后三百年,他硬是把看似无懈可击的乌龟壳撬开了,现在我们只能从已经知道的结果来反推其逻辑依据。


              IP属地:上海197楼2024-08-22 14:21
              收起回复
                这个很难吗?答案已经有了,是隋文帝杨坚破了士族的局。
                人才的选拔,从原来秦汉的荐举制变成魏晋南北朝的察举制,士族的高门大阀掌握着绝对的主导权,皇权玩不过他们,但隋文帝硬是挤了进来,扔下一颗核弹:科举制。
                这里面的逻辑是:士族和贵族一样,高高在上,但还是要一点脸的,把荐举变成察举,就是以比荐举公平的名义,或者说士族高喊着公平,来夺取人才选拔的权利。
                咦,我怎么感觉一千八百年前的改革和现在是差不多的!改来改去都在少数人手里。
                而隋文帝则说,既然要公平,那就更公平一点:直接公开考试!让读书人都有资格报名参加,这样大大的降低了士族玩猫腻的程度。毕竟招聘里玩量身定做是本朝的发明。
                一句话,科举制就是要困住高门大阀的手脚,往他们的人里掺沙子!


                IP属地:德国198楼2024-08-23 16:27
                收起回复
                  妙!回答得妙。虽然古代人没有逻辑课,但并不意味他们没有逻辑思维。
                  人的思维是有局限的,选拔人才也不例外。几千年来,人们都认为,选拔选拔,是招聘者说了算,哪怕现在也是。而皇帝精力时间有限,只得把权利下放给招聘者,也就是那些士族。
                  当士族那些高门大阀抱在一起,皇帝也没有办法。但杨坚却是例外。
                  逻辑上讲,招聘这件事不是只有一个主体,而是两个,即招聘者和被招聘者。
                  既然招聘者水泼不进,为什么不在被招聘者这块里面动脑筋呢?
                  那什么是人才呢?不知道。因为没有使用过,但如果定个最低标准,应该是读书识字。
                  而读书识字可不是只有你高门大阀的子弟会,还有更多的寒门子弟也行的。
                  什么是寒门?那可不是穷苦老百姓,他们只能种田糊口而已。寒门是指家族没落,没有势力,而有些家财的那些人家。那些人的祖先,也是贵族或士族,但却不是嫡系,好处得不到多少,几代人过后,成了刘备那种没落在底层的人群了。
                  虽然家道中落,但寒门子弟大多受过教育,读文识字不在话下,想振新家族,重返荣光的,大有人在。在高傲的士族面前,寒门只好卑躬屈膝,双方尿不到一个壶里,最多貌合神离。隋文帝杨坚很敏锐地洞察到这些,把橄榄枝伸向了寒门。
                  于是,隋文帝杨坚发明了延续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搞垮了察举制。


                  IP属地:上海199楼2024-08-28 07:41
                  回复
                    当然,严格意义上来说,隋文帝只是发明了科举制,离干掉察举制还很遥远,在我看来,察举制远远没有被干掉,直到今天,还是察举制,甚至现在察举制反而要干掉科举制了。
                    现代人只是说科举制如何如何落后,这些不提,我只说科举制的两大好处:
                    1 。自然是往高门大阀垄断的区域里掺沙子,但他们并不怎么在乎,因为即便有些沙子进来,也翻不了大浪。高门大阀,连皇帝都不怕,还怕你寒门?所以隋唐三百年来,士族大家只是多了些不入流的对手,却依然高高在上,屹立不倒。只是不能吃相太难看而已。
                    2 。最关键是给寒门一个上升通道,大幅度减少社会的动荡因素。唐太宗曾经在主持科举时说过一句话: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这句话水平极高,概括了隋唐两朝科举的真相。
                    唐末五代十国的半个多世纪,是刀杆子里面出权政权,谁杀人多,谁拥有的就多。
                    到宋朝建立,赵匡胤发现,士族士族,士倒是有,族不见了。
                    当时的问题是:如何防止第二个赵匡胤出现和如何治理天下。
                    能搞定赵匡胤的无非是赵匡胤式的武将,还有士族大家,但老天眷顾宋太祖,那些大家族都被阎罗王收了去,武将们则用杯酒释兵权给搞定。
                    治天下。那些武将干不了,只有依靠文臣。所以宋太祖留下了这么一句话“朕与士大夫共天下!”,这在当时极大提高了士大夫的政治地位,应该说是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但过不了多久,就沦为宋,明两朝士大夫精英集团凌驾于皇权之上的法理依据。
                    到了明初洪武,士大夫文臣已经神气活现四百年,他们的鸟性朱元璋一清二楚,和他们斗法三十年,把文臣压得死死的,但一旦驾崩,文臣集团立马咸鱼翻身,把武将勋贵踩在脚下,这才有了靖难之役。


                    IP属地:上海200楼2024-08-29 09:17
                    回复
                      明朝的文臣士大夫有个特点:遇到强势的皇帝,斗不过,就夹紧尾巴,不着急,搞不定皇帝,就搞定你的接班人,你皇帝再厉害,总有归西的那一天,我们就翻身得解放了。
                      所以永乐朝的文臣死保太子,默默等待,除了头伸长太多的解缙被干掉外。
                      二十二年后,终于有了洪熙,不料只有一年,欸,文臣的命真苦!就不知宣德如何了。
                      不料,明宣宗更是难缠,从小被祖父培养的宣德,选择不与文臣集团硬抗,而是悄悄地给文臣集团制造了一个对手:那就是宦官集团。可当时他们地位不高,权利不大,文臣集团也就忍了。你好我好大家好。
                      算一算,从洪武到宣德,皇权压制臣权达六十多年,文臣们的好日子只有五年。
                      忍,我忍。忍到宣德驾崩,小皇帝正统即位,忍者神龟们再也忍不下去了!


                      IP属地:上海201楼2024-09-01 11:15
                      回复
                        宣宗时期,奏章还是皇帝批的,虽然太监在协助,但名义上还是皇帝批复,盖章的。
                        宣宗驾崩,才十来岁的明英宗即位,麻烦来了。
                        一个才上小学的小屁孩,怎么可能批复奏章呢?没办法,只好请他的祖母,太皇太后出马了。可问题是,明朝祖制:妇人不可干政!所以张太皇太后不愿意垂帘听政,走向前台。如此一来,似乎是一道无解题。
                        最后,由张太皇太后主导,形成了明朝的票拟批红制度,即内阁拿出多种处理意见附在奏章后,一并送入宫中,由司礼监太监决定执行哪一种,用红笔批复并用印,是为批红。当然,太皇太后在宫中监督着,并有最终决定权。
                        就这样,相安无事到了正统七年,张太皇太后薨。
                        压在太监头上的大山倒掉了,宦官集团正式走到了前台。他们头上不是有皇帝吗?皇帝也十六七岁,快成年了。可皇帝从小就由太监们带大,和他们亲着呢!不亲他们,难道去亲一本正经的文臣?
                        票拟权固然永远在文臣手里,但票拟完成后,送宫里去吧!至于谁披红,你管得着吗?
                        仔细一琢磨,好像文臣变成了参谋,没蛋蛋的倒成了主人(杂家不同意,就打回票拟)
                        偏偏出了一个连皇帝都尊称为先生的人物:王振。权倾朝堂。据说有一天上朝,王振发现某干儿把胡须剃了,惊问。回答曰,干爹无须,儿岂敢有之?
                        斯文扫地,奇耻大辱啊!叔叔婶婶都不可忍!再这样下去,哪有文臣集团的活路?
                        于是,我们读历史的,终于等来了土木堡之变!


                        IP属地:上海202楼2024-09-02 14:36
                        回复
                          本贴不讨论土木堡之变。其实这一段历史比明末更难考究,被人掩盖得密不透风。
                          这里只说结果。
                          1 。武将勋贵集团几乎被一网打尽。从此以后,武将勋贵倒是还在,但已无法掌控军队,军权落入文臣掌控的兵部手里。皇帝能直接控制的大概只有京营了。
                          2 。皇权与臣权的斗争,原来皇帝占据主动,拥有主导权。现在,皇帝只能成为孤家寡人,要么唱独角戏,没人附和;要么亲自下场,与文臣拼杀;当然,也有主动缴枪躺平的。
                          从明代宗上台到万历立太子,这一个半世纪,我把它看做明朝中期,它是皇权与臣权大斗内功的时期,就是不掀桌子,暗地里放冷枪的时期。一个要夺回失去的权利,一个要保持原有,更进一步。
                          从锦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庆,万历这些皇帝来看,
                          为夺回权利而努力的有:天顺,成化,正德,嘉靖,万历。努力有好结果的是成化和嘉靖,失败的是另外三位。
                          维持现状的是锦泰和隆庆。(锦泰没这个胆,隆庆没这个心思)
                          唯独弘治,是主动缴枪躺平的。祖父天顺要夺回权利,失败了,但父亲成化,却夺回了大半,几乎成功,如果弘治再努力下去,未必不能和臣权达成平衡。
                          可是,这位连自己老婆都怕,连小舅子也管不住的皇帝,成了文臣集团的孝子贤孙,他之后,除了天纵奇才的嘉靖,能和文臣集团掰手腕,其余都被压制,无法翻身。
                          明朝灭亡,是因权力失衡,文臣集团一家独大造成的。其中最大因素是明孝宗,并不是为夺回权利而努力的天顺或万历。从根源上说,明朝不是亡于崇祯,也不是万历,而是弘治。


                          IP属地:上海203楼2024-09-05 11:31
                          收起回复
                            我虽然学历不低,但可不是历史专业的,或许比你理解快一点,也仅此而已了。
                            哪怕是历史专业的,在百家讲坛上的那些人,要他们抛抛史料,解读解读文言文还行,要像透史现真剖析刘备托孤那样,把人扒得一干二净,我看,那些人,要么没有胆量,要么没有能力。。。
                            好了,至少我们是幸运的,遇到了一个肚子里有真货,并且能被我们挤压的人,这就够了,我们只管提问题,然后开动脑筋,跟上他的思路即可。
                            现在我的问题是:虽然张廷玉们把屎盆子扣到万历头上,但分析后得知:明孝宗,才是明朝灭亡的最主要原因。按照透史现真的说法,万历这位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为夺回权利而努力,很显然失败了,可难道失败的原因是因为顶不住文臣集团的压力吗?


                            IP属地:德国204楼2024-09-06 21:17
                            回复
                              是啊,我一直很奇怪。立太子,立世子,应该是君主的私事,底下的臣子是不能参与的。
                              我们以前讨论的那个死不开口的贾诩,在曹操面前怎么也不肯明说,结果得到曹操父子的信任。反面教材也有,就是明朝的那位大才子解缙,及早站队,结果被冻死。
                              可在万历朝,那帮文臣一个个跳出来,和皇帝顶牛,反正皇帝无论干什么或者不干什么都是错。不上朝罢工,是错(他孙子崇祯勤政也是错)。和郑贵妃亲近,那就是和妖妃近乎,粘了色字。难道皇帝在后宫和谁上床还要文臣批准?
                              更奇怪的是,万历的祖父,嘉靖,也不上朝二十年;嘉靖后期也不立太子,文臣集团怎么个个乖得像鹌鹑,都当了缩头乌龟呢?
                              万历的命真是苦啊!


                              IP属地:上海205楼2024-09-08 22:0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