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文龙吧 关注:3,179贴子:266,774

回复:请教透史现真关于明朝的十几个问题,之二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吃好饭下午休息时,和老家伙提及透史现真说的,有些王朝前期的特点是人不少,或者资源不容易创造。我随口就说,努尔哈赤时期的后金,就是没有粮食资源,所以才发起宁远战役:就像透史现真说的,赢了,解决了温饱问题;输了,就少了吃饭的嘴,同样解决问题。
就在我吐沫横飞时,冷不丁有一个人冷笑着说,你错了!那时我大清八字还未一撇呢,透史现真指的不是清朝,而是本朝,所以他不多说,让你去想想。
旁边一位脱口而出:阶级斗峥。。。
另一个连忙说:让你想想,想想,没让你开口,你不开口,没人把你当哑巴。


IP属地:上海175楼2024-07-26 21:05
回复
    造蛋糕的前期,大家所得的都不多,差距不大,人人都在努力,就没什么好埋怨的了。
    分蛋糕的中期,差距开始拉大,矛盾渐渐显现,但你总还能得到一点,说不定还能踩到狗屎运,偶尔还能有个什么“之治”,“大治”,“中兴”,“盛世”给你碰到。
    抢蛋糕的晚期,你会发现,好政策越来越多,部门越来越多,公文越来越多,官吏越来越多,你只有一样越来越多:麻烦;一样越来越少,那就是你钱包里的东西。一句话:好事永远轮不上你。
    当然了,发展到最后,土地兼并,天灾频频,饿殍遍地,卖儿卖女等就不提了。
    这就是一个王朝的一生,明王朝再加上外族入侵,内部揭竿而已。这总总的一切,造就了明王朝的灭亡。而这一切,除了天灾,都不是只在崇祯一朝发生的,所以,把责任归于崇祯的结论是极为肤浅的。同样,归于万历也是如此。
    我们看到的是结果,分析则要分析起因。看到的都是晚期的东西,但起因则在中期,甚至是在早期。因为不管哪个期,有一样东西始终存在,那就是人的欲望。人有了这玩意,就会抢:抢钱,抢女人,抢权,抢种种资源。。。你抢,我也抢,那就得争夺。
    还记得本帖,“请教透史现真关于明朝的十几个问题,之二”,开头的:
    “”粗略的明朝史“”,三个问题的头一个吗?那个答案是?


    IP属地:上海176楼2024-07-29 16:32
    回复
      透史现真:你厉害!写文章居然还前后有伏笔,上下都贯通!
      我原以为,,玄同和你差距不大,也就是崇祯和天启的差距,现在看来,凭玄同的小聪明,同你透史现真比,就像天启和洪武相比。
      本帖,“请教透史现真关于明朝的十几个问题,之二”,“”粗略的明朝史“”里,
      三个问题的头一个是:“能不能用一两句话来概括明朝史?”结果只需要一句话,即:
      明朝的历史,就是皇权与臣权的斗争史。(从皇权掌控一切始,到圣旨成为草纸终!)
      当时我还以为只是总结性的一句话,没啥太大的意义。现在我隐隐感觉远非如此。
      如今再琢磨琢磨,文臣,文臣,不是文质彬彬吗?怎么感觉有点暗藏杀气啊?


      IP属地:德国177楼2024-07-30 16:20
      回复
        三四十年前,我还沉湎于说书的“英烈”,“李自成”,沉浸于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其余的历史,从永乐死后,到天启,仿佛就是死水一坛,了无生趣。根本记不住里面十来个皇帝。
        不过心里也有一个不解,那就是:从洪武,怎么就莫名其妙地滑到了崇祯了呢?
        直到近年来,才发现了里面的一条主线。这条主线与我喜欢的战争场面关系不大,与清官,贪官的关系很大,最终的结论才有了“明朝的历史,就是皇权与臣权的斗争史。”这结论。
        司马迁有句话,倒是真理: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世俗化一点,就是:不管你是什么主义,最后都是生意!一切为了利益。明朝也不例外。
        而让我花半个世纪才搞明白的真理,朱元璋却无师自通。这真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现在来看看朱元璋是怎么搞定一切的吧。明朝开国,皇帝高高在上,为统治者。
        中间的统治阶级,有:藩王,武将勋贵,文臣集团。金字塔底端的是广大的老百姓。
        朱元璋的安排是:江山给嫡系;藩王是高级打手;武将勋贵没有兵权,高端养老院里吹牛;老百姓给了安身立命最重要的资源:土地。
        洪武年间,朱元璋杀了那么多文臣武将,却没有他们起兵造反的案例,原因很简单:没有人响应!老百姓不傻,知道没有其他人能比皇帝朱元璋对他们更好。靠几十个家丁造反?
        朱元璋搞定了其他人,却搞不定文臣,因为天下得靠他们去治理,要他们干活,得给他们权利,有了权利,他们就会去谋取,或者抢夺更大的权利,更大的利益。


        IP属地:上海178楼2024-07-31 15:51
        回复
          开国武将,我留意过,三分之一是死于沙场或者病死;三分之一是横行不法,罪该一死的;剩下的是被清洗,倒在朱元璋的屠刀下,虽然这帮人没有死罪,但平时也是嚣张跋扈,鱼肉乡里,眼高于顶且不知国法的人,说冤枉也冤不到哪里去。怎么就不学学徐达和汤和呢?
          武将的不法是在明面上的。有名的就是朱亮祖案和蓝玉案。
          而文臣,则是挖墙脚,掘地洞式的,防不胜防,表面上还大谈自律与廉洁。
          穷苦出身的朱元璋最了解这帮人的尿性,整个洪武朝,对文臣,始终是不信任,防之又防,对之以高压势态,冒头就杀,即便如此,文臣们依旧前仆后继,从洪武三年的杨宪案到洪武三十年的南北榜案,中间还有胡惟庸案,郭桓案,空印案等。
          文臣在铁血皇帝朱元璋面前,依然碰瓷达三十年,毫不退缩,为了什么?四个字:
          夺权:从皇帝身上夺权;夺利:从老百姓,朝廷身上夺利。


          IP属地:上海179楼2024-08-01 12:33
          回复
            我有个想法:朱元璋对文臣的打压,依你说,从大明开国就开始了,整个洪武一朝就没有消停过。难道这帮文臣从新朝建立就有了冒头,这样的优良传统了吗?
            另外我同事问:杨宪案,胡惟庸案,那是夺权;郭桓案,是夺利,这是显然的。
            那么空印案,和南北榜案呢?这又是为什么呢?
            空印案,工作中有了误差,谁都难免。地方账目和实物到了中央,肯定有损耗,损耗程度人为是很难控的,用空印,也是为了效率,要是回地方再次核对,远一点的云南,甘肃咋办?难道像诸葛亮那样,每年翻二次秦岭?
            南北榜案,南方地杰人灵,读书就是比北方人好,科举考试不就是比谁读书好吗?难道朱元璋不讲公平?


            IP属地:上海180楼2024-08-02 21:19
            回复
              优良传统?你可以这样认为。让我们回顾一下汉民族三千年的政治历史。
              最前八百年,是贵族政治。标准的封建社会,由封建了的贵族管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秦汉四百年,是集权与分权的过渡期。
              秦是集权。西汉是皇权与贵族共存,而贵族政治在慢慢被消减。
              到东汉,门阀士族逐渐冒了出来,悄悄滴挤掉了贵族政治的生存空间。
              三国,魏的九品中正制,宣布门阀士族正式雄霸官场,能和皇权掰手腕。甚至皇帝都要有所顾忌。比如司马懿就是门阀士族的代表,最终取魏代之。而半个世纪后,就轮到司马皇帝要看别的门阀士族们的脸色了。
              门阀士族政治的寿命很长,你方唱罢我登台,各领风骚百十年,最后,给唐朝殉葬了。原因很简单,唐末社会极其动荡,杀人放火小意思,兴致一高,说不定就把你灭门。虽然门阀士族头头脑脑可以逃掉,但跑了和尚跑不了庙,其根基却被铲掉了,你只能吃吃老本,呼风唤雨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唐末及以后五代十国的混乱,几乎把门阀士族洗涤干净,漏网之鱼不过是个富翁级别,难登权利之巅,而汉民族也迎来了一大段稳定和平的时代。


              IP属地:上海181楼2024-08-05 16:55
              回复
                从东汉到唐末,有八九百年历史啊。一个庞然大物横在皇权面前,有时候还能干掉皇帝。
                叔叔忍,婶婶也不能忍,难道皇帝会忍?
                可好像这几百年历史中,大概只有皇帝把某个门阀士族灭门,或者门阀士族干掉皇帝。似乎皇帝还不占优势,如果没有毁天灭地的力量介入,门阀士族也不会被消灭,可是唐朝也跟着一起完蛋了。
                难道皇帝没有更高明的办法?


                IP属地:上海182楼2024-08-05 21:14
                回复
                  周王朝八百年,周天子独享尊荣,虽然春秋战国的五百年,诸侯们已经不把天子放在眼里,但起码的尊重还是有的,诸侯们杀来杀去,也杀不到天子的头上。
                  然而,三国的司马昭,当街弑君,把天子这块遮羞布,挡箭牌撕得粉碎。从此以后,包括他们司马家,天子被不加掩饰地干掉,几乎成了改朝换代的保留节目,时不时重演一遍。手握屠刀的主角自然是那些高门大阀。
                  你要是皇帝也会思考:那些个门阀士族,原来只是些土财主,最多横霸乡里,怎么成了气候,能爬到皇帝头上拉屎了呢?那得追溯到曹丕与曹植的夺嫡之争。
                  曹操是不管出身,唯才是举,那些士族们感到了威胁,就拥护曹丕为世子,曹丕上台后就把选拔官员由过去的“举荐制”改为“察举制”,即“九品中正制”。就是原来是上峰举荐,现在呢,先要考察一下,给你定个位。其实是差不多,关键是,那些士大夫是“九品中正制”的裁判者。他们说了算。
                  这就好比,现在我朝电力烟草公司要招聘一个职工,那就是博士毕业也进不去,进去的正正好好符合他们的招聘要求,因为招聘要求是给你量身定做的。
                  曹丕可不知道,他踩的坑,倒霉的是曹家后代,甚至连司马家等也掉了进去。
                  一项制度,一旦形成,并执行成为常态,再想改是极其难的。靠所谓改革,基本是不可能,只能越改越坏,最后只是改个名字,因为要改的制度往往是既得利益者的利益来源,你想动他们的奶酪,他们就会动你的头颅。连皇帝也不例外。
                  我们中国人,推崇皇帝,看得表面,比如开疆拓土,杀人无数,如汉武帝,唐太宗。
                  外国人不是,他们看制度的创新。什么诸葛亮,李世民,排不上号。
                  他们认为,中国伟大的皇帝,首推一个,居然是隋文帝,杨坚。


                  IP属地:上海183楼2024-08-06 14:26
                  回复
                    怪不得,改来改去,革去革来,搞了几十年,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曹爽了。
                    新发明的词汇倒是层出不穷。什么什么,这个那个一大堆。。。
                    正能量,负增长,供给侧,城管,农管,辅警,协警,网格,等等,等等,
                    花样繁多,琳琅满目。。。


                    IP属地:上海185楼2024-08-12 18:15
                    回复
                      改来改去,结果是,吃公家饭的越改越多,和诸葛亮的蜀汉有得一比。
                      要是敢动既得利益者的奶酪,他们就会动你的头颅。
                      如果连皇帝也不例外的话,那门阀士族的这颗八百年的毒瘤确实很难割除。
                      就像恶性肿瘤,哪怕割除了最大的,其余的,它还会转移,复发。多割几个,人家把皇帝也割除了,难,难,确实难!杨坚,我映象不大,似乎只有临死的一段有记忆,难道这位篡位者还有什么过人之处?


                      IP属地:上海186楼2024-08-12 18:27
                      回复
                        外国人认为,中国并没有真正的历史,中国的历史只是一个一个轮回。
                        所谓的丰功伟绩,无非是杀人如麻。说是推动了历史进程,那是高看了,窃取别人的果实倒是有不少。在他们看来,人性是很难改变的,而制度可以,只是这个制度是真正实行的制度,而不是一个被把玩的新名词。
                        对一个皇帝来说,想要长治久安,江山永固,得有一个可靠的执政团队。如何选拔官员就成了关键。权利,只对权利的给与者负责(谁给你官做,你就为谁效忠)。
                        秦汉及以前,是荐举制。很显然,皇帝一个人不可能认识很多的人才,那只有靠手下那些官员了,那些个荐举上来的人自然都是自己的亲朋好友,他们嘴巴里高呼万岁,忠于的只是自己的恩主,且良莠不齐。
                        到三国时期,是察举制。就是先要考察考察你,评定评定你,给你打打分,这样就公平啊。同样,皇帝也得依靠官员去察举,这不是换汤不换药吗?只是多了一块遮羞布而已。
                        总之,千余年来,看似统治者高高在上,其实基础并不牢靠,无论是贵族还是士族,都无时无刻不在给你挖墙脚。你还无可奈何:你下手轻点,小打小闹,没用;你下手狠点,雷霆万钧,把人连根拔起,最终也不过是换一个罢了。却要冒有可能人家直接轮刀子把你给砍了,这个风险太大了!
                        所以,那些统治者往往只好躺平,成为真正的孤家寡人,直到隋文帝闪亮出场。


                        IP属地:上海187楼2024-08-14 16:13
                        回复
                          几百年来,皇帝搞不定贵族与士族的根本原因,在于他被贵族与士族所包围。
                          以三国为例。曹操唯才是举,但这个才,也是从士族中得来的。当然,曹操可不管你的出身,只求有才,可曹操也是被士族所包围,哪有那么多功夫下到民间寻访?
                          刘备倒是三顾茅庐,找到了诸葛村夫,可实际上,诸葛亮也是士族,与刘表还是亲戚,否则他哪来的底气对左将军,宜城亭侯摆架子?孤穷刘备,能见到诸葛亮,实则是高攀了。
                          乱世枭雄曹操,刘备,对付一两个士族都吃力,想搞垮整个士族,想也别想!和平年代,士族势大根深,缠根错节,动一动他们,暗箭明枪一起来,想想你都会头皮发麻。。。
                          曹操一死,士族立刻反攻倒算;刘备,临死还得委曲求全地请士族代表屈居相父,以保社稷。要是你坐到他们俩的位置上试试?
                          我们再从逻辑上分析,皇帝自由选拔人才的难度:
                          1 。皇帝不可能靠自己一个人来选拔,大部分要依靠士族来选拔。
                          2 。被选拔者几乎都来自于士族,及其亲朋好友。
                          这游戏还怎么玩?哪怕有九品中正制这块遮羞布,可运动员和裁判员都是一伙的!
                          死局!几百年的死局,最后被隋文帝杨坚解开了。
                          想一想,杨坚是找到了哪些逻辑漏洞,才能解开这个死局?


                          IP属地:上海188楼2024-08-15 14:47
                          回复
                            透史现真:你讲的那些太深奥,我们这些老家伙都云里雾里,理解很难,很累。
                            我们都很直观,喜欢直来直去。他们问了一个问题,也是我想问的,那就是:
                            我们都认为唐宗宋祖等是伟大的皇帝或领导者,但老外不认可。
                            你透史现真不是有上帝视角吗?像以前一样,请你给出一些评定标准或者量化指标,来套一套历史上的一些有名的皇帝或领导者,看一看他们是否名副其实。那些人是:
                            秦始皇,刘备与诸葛亮,隋文帝,唐太宗,宋太祖,明朝二祖,清鼎盛的乾隆,国朝那位,共朝那位。这样,二千年来几乎每个朝代,著名的大致都有了一个代表(我们是研究明朝的,所以明朝多加上一位皇帝来评判)。当然,我觉得隋文帝是最陌生的,隋朝,实在是不太显眼,除了隋炀帝精虫上脑外。


                            IP属地:上海189楼2024-08-15 21:20
                            回复
                              哦?要评定一下自古到今的统治者,不是脑袋一拍的肆意谩骂,也不是无脑的歌功颂德,而是出自上帝视角,给个评定标准。不错不错,这样的人不会被洗脑。
                              标准,其实很简单,就三样:民生,文治,武功。
                              因为我不是上帝,我是个平民。我认为,统治者统治亿兆万民,民以食为天,评定统治者的首要标准是民生,民生搞不好,其余一切都是扯淡!
                              比如我们的邻居,满屋都是金子的那家。全国就他一个胖子,其他人连配给粮食都供应不上,那么,对他什么褒义词都是溜须拍马,什么褒义词都恰如其分。
                              民生之后才是文治,武功。文治,是指有没有好的制度保持下来,有没有好的文化昌盛下去。武功最简单,有没有保持固有疆土不减,甚至开疆拓土。
                              我试着评定一下中间的那位宋太祖。
                              民生:百姓安居乐业,起码七八十分。
                              文治:文化昌盛,科举等制度逐步完善,虽然“与士大夫共天下”是宋,明灭亡的根源,但在当时是积极的。所以起码八十分。
                              武功:宋太祖得国不正,虽然后面平定数国,但国土依然狭小,尤其是终宋一朝都离幽云十六州越来越远。所以最多五十分。当然,说不定赵匡胤没有被暴毙,就完全不同了。
                              总结:宋太祖是个好皇帝,治国是好手,却输在了治家上,家贼难防啊!


                              IP属地:上海190楼2024-08-16 11:5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