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我也对大礼仪之争百读不解:皇帝与满朝大臣,正事不干,为了谁是老子而吵得不可开交。国家大事不管,却要引经据典,讨论谁是谁的儿子,简直是吃饱了撑的!
直到几年前我才弄明白,那时我五十多岁,搞清楚了,不觉感叹自己,五十岁的现代人不及十五岁的嘉靖,一把年纪活到狗身上。我可以研读史料几十年,胡思乱想几十年,可当时的嘉靖,必须立马做出决断,宣布决定,结果是,要么与文臣集团一争高下,征途漫漫;要么妥协认耸,一辈子被人拿捏。
正德16年,嘉靖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选择了前者,硬杠整个文臣集团,最后等到了援军,在生母的帮助下,守住了底线后才登上皇位,为后来的决战打下基础。
嘉靖3年的左顺门事件,双方撕破了脸,初步站稳脚跟的嘉靖终于赢得了主动,并穷追不舍:非但要为生父,生母正名,还在二十年后将他们牌位迎入了太庙。
嘉靖皇帝是唯一一位能在法理上踩死文臣集团的皇帝:你们读书人不是擅长耍笔杆子,擅长斗嘴吗?我也会,还比你们强!照样斗死你们。
反过来,如果嘉靖认耸,选择了后者,为当皇帝,与文臣集团媾和。结果会怎样?
那就太糟糕了,结果就当了个笑话皇帝,问题皇帝,严重点,就是不孝皇帝。不孝,那是古代罪孽最大,最深重的罪行,连皇帝也承担不起。
说嘉靖一辈子被拿捏还是轻的,实则是千秋万代都会被人指责和嘲笑。原因是:
只要你认别人为父才当了皇帝,那么“见利忘义”这顶帽子就带上了:《正德遗诏》可没有这要求,你要是说,这是群臣要我这样干的,那你就听了?听了,不就是“见利忘义”了吗?
见利忘义还算是好的,还有一顶“不孝”的大帽子侯着呢!抛弃自己生母,认别的女人为嫡母,你孝在哪里?将来,你怎么对待生母?对她好一点,有什么用?嫡母只怕也不会高兴,嫡母一不高兴,你就是不孝!对她差一点,那不是更不孝了吗?嘉靖,就成了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