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文龙吧 关注:3,179贴子:266,788

回复:请教透史现真关于明朝的十几个问题,之二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规划好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45楼2024-06-11 04:59
回复
    咦,怎么又说回去了?看来诸葛亮的影响力太大了。那我简单聊几句。
    1 。诸葛亮和司马懿,谁更厉害。你透史现真是喜欢谁?
    诸葛亮和司马懿,谁更厉害?两个人的舞台并不一样,一个是权倾朝野的独裁者,另一个在高平陵之变前是个乖宝宝,其占据的资源远不如前者,所以不大好比较。我认为是差不多。
    如果硬要比一比,那只能比军事,在军事上,毫无疑问司马懿要强过诸葛亮。原因如下:
    诸葛亮作为进攻方,胜才算赢。平,则因粮草不济,无法对峙而退,即是输。司马懿的防守方,并且不作为主战场,其战略就是平,平到你对峙不下去而退,即是赢。
    所以诸葛亮数次北伐,战略上没有一次赢过。司马懿,哪怕卤城之战输了(也有史料说是司马懿赢),也是战役上的,战略上还是诸葛亮输。
    诸葛亮与司马懿,你喜欢谁?这还用问?只要是个社会人,没有人不喜欢诸葛亮,而去喜欢司马懿的!因为你在社会上混,不能保证自己不是曹爽,更不能保证眼前的人不是司马懿。(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委员长会重用庸才,而不重用真正有才干的人,因为一旦对方是司马懿,你只能进坟墓里去哭。换做你,你只怕做得有过之而无不及!)
    而刘备托孤里”君可自取“,是诸葛亮可以自己决定蜀汉的政策,判断对不对应该不难吧?


    IP属地:上海146楼2024-06-11 14:57
    收起回复
      这有什么难的?小意思!看我的。概括就是:那家伙混淆了概念,转移了话题。
      我以前看过描写三大战役里辽沈战役中有这么一段:委员长去东北,请将军们吃饭,开席前问:客人都到了吗?回答说,是。委员长说,不!还有一个人没有来,这个人就是林彪。
      就是说,这场宴席的主角,是没有来现场的林彪。
      透史现真把刘备托孤的那段史料分为三部分,不管是刘备说的,还是诸葛亮说的,还是最后刘备的嘱托,都指向同一个人,那就是没有在现场的人:刘禅。
      刘禅才是托孤的唯一主题!刘备要解决的是接班人问题,是接班人未来的问题,跟未来政策毫不相干。对于临终的皇帝来说,只关心一件事:谁办事,我才放心!人,接班人,才是唯一要考虑的。政策,是接班人以后的事,得靠一边去!
      那个做短视频的家伙,就是一个酸儒,懂点文言文,知道取字有几种解读就炫耀开了,连上下文都不看,实在是搞笑!哪像诸葛亮,精确把控刘备隐藏的意思,毫不含糊直截了当地解开刘备的顾虑:人家都临终了,你还东拉西扯些什么呢?


      IP属地:德国147楼2024-06-12 16:49
      回复
        厉害,厉害。你写的东西也已经达到关小黑屋的境地了,直追透史现真啊!
        下午我同老家伙们吹牛提及你那句“那个做短视频的家伙,就是一个酸儒,懂点文言文,知道取字有几种解读就炫耀开了”时,突然有个家伙跳出来说:“咦,他说的不就是鲁迅的孔乙己,茴香豆里茴字的四种写法吗?”我们哄堂大笑,佩服鲁迅的先见之明。
        接着问,刘备托孤的本质或真相,那我们就谈不深了,最多有人认为是试探,如果发现诸葛亮有狼子野心,就先把他咔嚓掉。反正没有人再去认为是什么心心相印,人生知己互说衷肠之类的了。看那样子,我们这帮老家伙个个都有点司马懿的味道了。


        IP属地:上海148楼2024-06-13 20:59
        回复
          孔乙己的茴香豆?这个比喻倒是很形象。现在知道孔乙己的人确实是老家伙了。
          至于刘备托孤的本质或真相,每个人的答案都不一样。大多数是认为什么心心相印,人生知己互说衷肠之类的,这个很正常,因为这是当政者希望看到的。
          少部分人认为是刘备的试探,这就进了一大步。当然,这些人里面,看出“自己取代”的多,看出“自己选取”的少,能看出这两者都是稍不留神就能要人命的试探,则是凤毛麟角了。可是,一千八百年前的当事人诸葛亮,却是刹那间明白了一切,做出完美的回答。可见玩政治的与玩文字的区别。
          现在再来看刘备托孤,我认为是刘备的政治绝唱:既是对诸葛亮的试探,又是对诸葛亮的防范,更是与诸葛亮的政治谈判。
          撇开试探不提,刘备巧妙逼迫诸葛亮表态忠于刘禅,用强烈的道德感来约束诸葛亮不要走那最后一步,再致信刘禅,要“事之如父”,给诸葛亮如同刘备的地位(最大的胡萝卜)。
          刘备与诸葛亮,每人只说一句话,就结束了对未来的谈判:诸葛亮为刘禅一脉精忠至死,同时拥有刘备同等的地位。
          更绝的是:这个要人命的谈判是建立在“心心相印,人生知己互说衷肠”的真诚和谐氛围内,我不得不佩服刘备的政治手腕实在是登峰造极!


          IP属地:上海149楼2024-06-14 13:28
          回复
            透史现真:
            照理你已经回答了所有的三国问题,应该告一段落,回到明朝历史上了。
            可我还是有点迷糊,向你提出一点疑问,你透史现真不是常常说,读历史要从“上帝视角”出发吗?那请你用“上帝视角”来评价刘备,诸葛亮和司马懿。
            另外,请你换一个角度,从最高层的上帝,换成最底层的老百姓,如果你是一个普通平民,那你最愿意做谁的老百姓,最不愿意做谁的老百姓呢?
            我的想法有点模糊,好像不仅仅针对三国,反正你看着怎么回答吧。


            IP属地:上海150楼2024-06-16 19:55
            收起回复
              我把你说的看了好多遍,细细地想了许久,有点理解你的意思了。
              你虽然说的是三国刘备,诸葛亮,司马懿,其实也可以推广至整个历史,就是如何去看待历史,或者说以怎样的角度去看历史,再具体点就是应该以哪些角度来看历史才是全面的。而三国,只是一个例子而已。
              我理解得对不对?对,我就回答。
              不对,此题作罢。我只回答愿意做谁的老百姓就可以了。


              IP属地:上海151楼2024-06-19 09:16
              收起回复
                在我看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偏好,看历史的视角也各不相同,硬要归纳,无非是两种:上帝视角(理性视角)和屁股视角(感性视角)。
                有意思的是,没有人能百分百地用上帝视角;却有很多人百分百使用屁股视角。而大多数人则处于两者之间,区别的是程度大不相同。
                从人的角度说,上帝视角就是少部分理性占多数的人构成;屁股视角则是有少部分理性占多数的人与感性占多数的人组成。
                从程度角度看,我们看到的历史大多为“屁股”历史,原因是写历史的与解说历史的人就是那些少部分理性占多数的人,他们是很理性,但他们的理性是用来把你的理性转化成为感性。
                我们读到的历史,其实也是从上帝视角转化为屁股视角的历史。上帝视角的代表是周朝的蕫狐。以《史记》为分界线,从司马迁开始,屁股的占比逐渐加大,最终从屁股视角变成奴才视角。
                觉得有点拗口,不看也罢。下面我来试用“上帝视角”来评价刘备,诸葛亮和司马懿。
                用“上帝视角”来评价刘备,诸葛亮和司马懿,很简单,就五个字:时势造英雄!
                不管是刘备,诸葛亮还是司马懿,其才华都差不多,只是机缘各不相同,这才成就他们不同的业绩。要强调的是,机缘在于才干之上,没有机缘,纵有天大才干,也是无可奈何的。
                司马懿,这只忍者神龟,要是早死三年,他不就是“酒精考验”了吗?其丰功伟绩,高风亮节,岂是把篡位两字写在脸上的诸葛亮能比的?
                诸葛亮,死抓权利不放,宁可累死,结果生生被司马懿耗死,比管乐天差地别。
                很多人认为刘备的发迹是从诸葛亮的隆中对开始,其实大错特错,刘备的发迹是源于刘表,刘琦的死。如果刘表不死,刘备只能为刘表看守新野;刘琦不死,刘备就得不到刘表的旧部及地盘。设想一下,如果刘表死于刘琦之后,而曹操不急于发兵,只是讨要刘备的人头,那只怕刘备早就被蔡家给干掉了。只要刘表活着,刘备只能碌碌无为,得到10个诸葛亮也没用。(恰巧刘表死了,恰巧曹操打来了,恰巧刘琦死了,只能说老天爷有些看不惯曹操,想整整他,而刘备,运气太好了。人命天定,我们讨论的明朝历史里也常常有)


                IP属地:上海152楼2024-06-20 11:47
                回复
                  “上帝视角”,能用“上帝视角”的除了春秋时期的史官外,就是上帝了。
                  我们,或多或少都是屁股视角,不过这里面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尽可能向“上帝视角”靠,另一部则是尽可能向屁股视角靠与尽可能让别人向屁股视角靠的组合。
                  尽可能向“上帝视角”靠,我认为,我就是。虽然我是一个汉人,在讨论明朝历史时,内心情感上不免有点偏向明朝,我觉得也属正常,否则我不成上帝了吗?不过我内心时时警惕地提醒我:情感不要代替理智。
                  我对一些胡搅蛮缠的网友很有耐心,那是我希望他们早日像我那样早日远离屁股视角。
                  再来谈谈那些拥有屁股视角的人,由少部分高高在上者与绝大部分糊涂蛋构成。
                  少数那些高高在上者与他们的御前用文人,他们推动鼓吹倡导的一切,目的只有一个,让底下的民众,心甘情愿地和平时当韭菜,战时当炮火灰。
                  网上看到一个段子,形象地比喻了那些被洗净了脑的糊涂蛋:
                  那些个糊涂蛋们,只是进烤箱前的鸭子,却偏要认为自己是全聚德的股东,莫名其妙的满怀自豪感,号称:全聚德的立场就是我的立场,此生无悔入聚德。。。


                  IP属地:上海153楼2024-06-21 12:54
                  收起回复
                    全聚德的立场就是我的立场,此生无悔入聚德!这是我在刷手机时看到的,是别的网友的留言,其实还有很多,我只是记住了这两条。
                    对于当今的普通老百姓,扪心自问想一想,看一看,在你那全聚德里,所处的位置,是不是股东,或者是不是员工,如果都不是,而只是一只鸭子的话,那是不是得到了充沛的食物和安逸的生活。
                    对老百姓而言,需要的只是安居乐业,生活富足,仅此而已。
                    至于什么恢复汉室,国家大一统等等,和老百姓有什么关系?国富民就强,未必!只怕是庙穷方丈富,庙富民亦穷。
                    现在看看这个问题:如果你是一个普通平民,那你最愿意做谁的老百姓,最不愿意做谁的老百姓呢?答案就很简单了:找一找那个时代,谁最让老百姓安居乐业,甚至为保全民众而放弃自我;而谁最喜欢不顾生死,折腾民众呢?


                    IP属地:上海154楼2024-06-25 12:26
                    收起回复
                      照你这么一说,曹操,刘备,孙权,哪一个是好鸟?包括后面的曹丕,曹睿,刘禅。
                      老百姓待在魏,蜀,吴里面的日子都不大好过。不过好像还是有点区别的。
                      实力弱小的蜀,吴,经常去攻打魏,相反魏主动进攻相对少些。
                      所以老百姓在魏,日子应该好些,不过军阀割据时就吃不准了。
                      至于最不愿意待在谁的治下,依我看应该是刘备,诸葛亮,这两位战争狂人。
                      刘备汉中战役,全国倾巢而出:男子当战,女子当运,连女人都不放过。而夷陵之战几乎输得精光,输的是什么?人和物,都是老百姓的性命与血汗!
                      诸葛亮,更是穷兵黩武,当政11年,先是对南方用兵,后几年几乎每一年多就北伐一次。算起来一年来回翻越秦岭2次,哪怕军队损失得少,但国力的损耗可是巨量:强劳力都去翻山越岭了,次劳力都运军粮,谁在家种地造孩子?
                      好不容易诸葛亮死了,留下的姜维继续折腾,蜀汉最先被灭,那不是没有道理的。


                      IP属地:德国155楼2024-06-25 17:48
                      回复
                        关于诸葛亮北伐,还有一个自说自话的谬论。
                        每当说诸葛亮北伐穷兵黩武,劳民伤财,劳而无功时,总有人跳出来,说那是诸葛亮不得已而为之,因为蜀汉国小民少,其发展比不了曹魏,北伐是拖住曹魏发展的步伐,不步伐早晚会被曹魏吞并。
                        按这样的理论,蜀汉能有40年,是因为诸葛亮,姜维北伐十几次,平均3年一次,才撑过去的?


                        IP属地:上海156楼2024-06-27 07:43
                        回复
                          北伐是为了拖住曹魏发展的步伐,这话说的是没错,不过,却是标准的以偏概全。
                          说这话的人打的如意算盘:只算别人亏,自己却是打掉牙齿往肚子里咽,闷声大发财。
                          诸葛亮是拖住了曹魏发展的步伐,曹魏必须分出资源与蜀汉对峙,那么蜀汉就能发展吗?也同样不能!简单算一下双方国力的损失吧。
                          曹魏以逸待劳,作为防守一方,哪怕军力一样,即便战时消耗一样,但军力运作时的消耗因为本土作战而比进攻方低得多。其实,就几万汉军在陈仓城的表现来看,一个郝昭,就把诸葛亮玩得欲仙欲死,诸葛亮再用兵如神,陈仓城下汉军尸体不会比城头的魏军尸体少吧!还不算攻城器械。
                          而非战时呢,几万汉军翻越秦岭的同时,还要多少运输队,来运送军粮,军衣,辎重,攻城器械等等。带那么多东西翻山越岭,跑到鸟不拉屎的甘肃一带。。。诸葛亮退兵,这些东西还得带回来。。。
                          别算军事账,就算算经济账,司马懿就宁可穿女人衣服,也不出兵了。由得你空耗国力,穿几***衣服又怎样?
                          只要诸葛亮发动的战争,得不到土地与人口,哪怕他全身而退,他的消耗也是远大于对方的消耗,对方体量本身就比诸葛亮大得多,哎,真不知道诸葛亮是个智者还是蠢蛋。


                          IP属地:上海157楼2024-06-29 21:00
                          回复
                            诸葛亮不可能是智者,无论是战术上还是战略上。尤其是战略上。
                            现在我们再琢磨琢磨诸葛亮的隆中对,就会发现,夺荆州,益州,同宗的基业,非但是不仁不义,而且无法实现。
                            在隆中时,刘备凭什么夺荆州?曹操并未发兵,哪怕断定会发兵打来,那怎么知道刘表正好会死,而不是让刘备在第一线当炮灰?
                            如果刘表多活两年,那么刘备的命运必然是:战死;降曹(也是死,至少政治生命终结);远走,可他还能走到哪里去?益州之路被荆州封死,只有去东吴,不管结局如何,隆中对是实现不了的。
                            上文说过,刘备颠沛流离大半辈子,终于苦尽甘来,得到了天降的气运:死了刘表;来了曹操;死了刘琦;来了张松。。。刘备把握住了一切,终于搞到了三分天下,不过,得荆州是靠东吴与运气;得益州是刘备与庞统;得汉中是刘备与法正,军功与诸葛亮没多大关系。
                            有人说隆中对不能实现是因为关羽大意失荆州,使得两路出击的战略构想无法实现,诸葛亮独木难支。我不那么认为。
                            诸葛亮自己定义实现隆中对的前提是:第一,天下有变;第二,两路出击。
                            天下有变,当然指曹魏的巨变,比如曹丕死,曹睿上。就是说只有一次,其余则是内部巨灾或者发生重大叛乱,这个在诸葛亮余生中没有过。
                            少了关羽荆州,就只有一路了吗?错!荆州只是一小路,事实上,没有这一小路,还有更大的一路:那就是东吴倾国之力与曹魏交手的东线,规模超过了蜀汉。诸葛亮还只是偏师。
                            由此可见,诸葛亮机会只有一次,那就是欺负曹睿刚登基的第一次。既然那一次失败了,就应该蛰伏起来发展经济民生,提高军力,另待时机。
                            看看诸葛亮是怎么干的?一次次翻越秦岭,穷兵黩武,自己打自己隆中对的耳光,说穿了,就是一次次碰瓷,至于其战略构想隆中对,大概早就烧给先主了吧!
                            他碰瓷不要紧,可以把命都碰掉,可以以身殉国,博得美名。可不能拉着蜀汉军民啊!
                            从天府之国到益州疲弊,那就是刘备诸葛亮干的好事,诸葛亮当权11年,把益州疲弊又搞成天府之国了?没有吧!好像只有他到处用兵的伟大战绩。
                            有人问:你把诸葛亮说的那么差,那为什么四川人民都在缅怀诸葛亮呢?
                            那是因为缅怀诸葛亮的人不用参加北伐。只有每年徒步翻越秦岭来回,自带粮食与衣物,不必战场拼杀,五六年从四川去甘肃来回四次而不逾期的人,才有资格歌颂缅怀诸葛亮。


                            IP属地:上海158楼2024-07-01 15:24
                            回复
                              差不多。诸葛亮七年五次北伐,一年半一次,就是三年翻越秦岭四次,真是登山健将,不过,反正有人抬四轮车。
                              有一点你说的很对,缅怀诸葛亮的人不用参加北伐,就像现在有人说,要夺下那个岛,可以死一亿四千万人一样,因为他们知道,这一亿四千万人里没有他们,也没有他们的子女。他们只要为屏幕前的抢滩登陆的人付出吐沫星子即可。
                              诸葛亮如同动物世界里的蜜獾,不是在打架,就是在打架的路上。还好是五次,要是他一直不死,一直持续下去,不知道路上有多少陈胜吴广等着他。
                              总之,三国时期,老百姓死了算是命不好,可要是活在诸葛亮的蜀汉,同样命不好。只怕更不好!怪不得老百姓尽想着投降曹魏呢,而诸葛亮的儿子,给司马懿儿子提鞋都不配(司马懿父子,淮南三叛,每人平一个,都是经典),不堪一击,一击即溃,兵败身亡。
                              亡,百姓苦,兴,百姓也苦。就是不知道老百姓在哪里能活得安逸些了。


                              IP属地:德国159楼2024-07-02 16:29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