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不可能是智者,无论是战术上还是战略上。尤其是战略上。
现在我们再琢磨琢磨诸葛亮的隆中对,就会发现,夺荆州,益州,同宗的基业,非但是不仁不义,而且无法实现。
在隆中时,刘备凭什么夺荆州?曹操并未发兵,哪怕断定会发兵打来,那怎么知道刘表正好会死,而不是让刘备在第一线当炮灰?
如果刘表多活两年,那么刘备的命运必然是:战死;降曹(也是死,至少政治生命终结);远走,可他还能走到哪里去?益州之路被荆州封死,只有去东吴,不管结局如何,隆中对是实现不了的。
上文说过,刘备颠沛流离大半辈子,终于苦尽甘来,得到了天降的气运:死了刘表;来了曹操;死了刘琦;来了张松。。。刘备把握住了一切,终于搞到了三分天下,不过,得荆州是靠东吴与运气;得益州是刘备与庞统;得汉中是刘备与法正,军功与诸葛亮没多大关系。
有人说隆中对不能实现是因为关羽大意失荆州,使得两路出击的战略构想无法实现,诸葛亮独木难支。我不那么认为。
诸葛亮自己定义实现隆中对的前提是:第一,天下有变;第二,两路出击。
天下有变,当然指曹魏的巨变,比如曹丕死,曹睿上。就是说只有一次,其余则是内部巨灾或者发生重大叛乱,这个在诸葛亮余生中没有过。
少了关羽荆州,就只有一路了吗?错!荆州只是一小路,事实上,没有这一小路,还有更大的一路:那就是东吴倾国之力与曹魏交手的东线,规模超过了蜀汉。诸葛亮还只是偏师。
由此可见,诸葛亮机会只有一次,那就是欺负曹睿刚登基的第一次。既然那一次失败了,就应该蛰伏起来发展经济民生,提高军力,另待时机。
看看诸葛亮是怎么干的?一次次翻越秦岭,穷兵黩武,自己打自己隆中对的耳光,说穿了,就是一次次碰瓷,至于其战略构想隆中对,大概早就烧给先主了吧!
他碰瓷不要紧,可以把命都碰掉,可以以身殉国,博得美名。可不能拉着蜀汉军民啊!
从天府之国到益州疲弊,那就是刘备诸葛亮干的好事,诸葛亮当权11年,把益州疲弊又搞成天府之国了?没有吧!好像只有他到处用兵的伟大战绩。
有人问:你把诸葛亮说的那么差,那为什么四川人民都在缅怀诸葛亮呢?
那是因为缅怀诸葛亮的人不用参加北伐。只有每年徒步翻越秦岭来回,自带粮食与衣物,不必战场拼杀,五六年从四川去甘肃来回四次而不逾期的人,才有资格歌颂缅怀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