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黜吧 关注:7,847贴子:101,053

回复:远古的承诺 注定要发生的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如果天狼星是人类共同的信仰对象的话,那么只有一个可能性,就是天狼星人是地球人类及文明的缔造者。
这是史实而非杜撰的神话。
这就是世界将大同,三教将统一的真相所在。


IP属地:辽宁36楼2014-12-16 12:57
收起回复
    今天,人类所面临的局面,已经不是搪塞和敷衍就能过得去的。环境的巨变和气候的异常是有目共睹的。
    官方媒体也在逐渐释放出一些消息,希望大家不要视若罔闻。


    IP属地:辽宁37楼2014-12-16 13:02
    回复
      撒迦利亚·西琴的巨著《地球编年史》传人我国已有时日,相信大家不陌生。
      撒迦利亚·西琴(Zecharia Sitchon)是一位在国际上备受尊敬的作家和研究者,从1976年起,他陆续出版了一部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巨大反响的系列作品《地球编年史》。这套多达7部的开创性的大书,迄今为止已被译为30种语言出版,印刷近2000万册。
      在书中,作者结合考古学、古文字学,东方学与《圣经》学的最新科学发现,重新编织并复述了整个人类的历史——尤其是史前地球史和人类史他提供的证据表明,上古神话并不仅仅是传说或幻觉,而是被我们日渐遗忘的遥远的史实。
      7部编年史从45万年以前由太阳系中的第十二个天体尼比鲁(Nibiru)——亦即被美国航天局(NASA)在1982年发现并命名为第十大行星(Planet X)的神秘天体——上降临地球的外星高智能生物阿努纳奇(AnunnakI)对地球的统治开始,中间经历了人类的崛起以及大洪水的灾难,到公元前2023年近东地区苏美尔人的覆灭为止,重构了人类起源与发展的全部历程,作者的观点新颖而极富冲击力,使该系列图书的影响力持继30余年,至今不衰。


      IP属地:辽宁38楼2014-12-16 13:04
      回复
        作为世界上少数能解读苏美尔楔形文字的学者,撇迦利亚·西琴同时也精通希伯来语、塞姆语和欧洲的各种语言他的研究遍及古巴比佗、古埃及、古印度和玛雅文化等领域,一生致力于人类起源的研究活动他的研究活动甚至被立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西琴学”。当然,最耐人寻昧也最有意义的是,他的研究表明,人类在太阳系中并不孤独,因为在经过了3600年的一个轨道运行周期后,第十二个天体即将返回并掠过它也许足以再次影响我们的近地点。
        大家可以搜一下撇迦利亚·西琴与美国海军首席天文学家罗伯特哈林顿的访谈,涉及尼比鲁。
        撒迦利亚西琴是尼比鲁的命名人。


        IP属地:辽宁39楼2014-12-16 13:07
        回复
          尼比鲁一词是由撒迦利亚西琴命名的。
          3600年的周期也是如此。西琴的学说是源头。

          上面一行表示苏美尔主神‘暴风神恩里尔’。第一个是意符表示‘神’。
          下面一行表示建有恩里尔神殿的城市。第三个是意符表示‘地名’。‘尼普尔’是其音。
          大家注意到没有?
          恩里尔神殿所在地 nibru 与 nibiru 尼比鲁 类似。
          其实这才是关键。


          IP属地:辽宁40楼2014-12-16 22:13
          回复


            IP属地:辽宁41楼2014-12-16 22:17
            回复
              既然尼比鲁注定要回来,那么到底会给人类带来什么?

              西琴之所以倾入毕生的精力致力于这一领域的研究事业,只因为他幼年时代的一个单纯的疑问。他自己这样说道:
              “在我九岁,也许是十岁的时候,那时我在乌克兰的犹太人学校里学习。由于旧约圣经原本是由希伯来语写成的,所以在学习圣经的时间里我们读的是原文的希伯来语圣经。
              在老师讲到《创世纪》第六章关于‘巨人’的时候,我问老师:“这个词的希伯来语的原意应该是‘从天而降之人’的意思,为什么翻译成‘巨人’呢?”
              因为(nfl)这个动词是‘降落’‘掉’的意思。(nfil)则是派生出来的动名词,意思是‘从天而降之人’, 而(nflm)则是它的复数形式。所以说正确的翻译应该是‘从天而降的人们’。这只不过是一个普通词语,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比如,平常我们说‘从楼梯上滚落下来的人’或者说‘从窗户掉下来的人’时就会用到。这一点老师也应该很清楚。为什么非要告诉我们是‘巨人’呢?
              我还以为老师会夸奖我,没想到老师居然很生气。并且训斥我说:“你怎么可以对圣经表示怀疑呢?”就是老师的这种态度恰恰更增添了我的疑问。
              后来我在伦敦大学学习了神话学以后才知道《圣经》起源于苏美尔神话。这就是我学习研究苏美尔语的原因。我花了二十年时间掌握了它。
              “后来我发现,在苏美尔语里这个词被称为(ANUNNAKI),意思就是‘天国来客’。苏美尔的古文献是这样记载的:“我们的知识是来源于‘尼比鲁’的住民(ANUNNAKI)。”
              自从我在1976年出版了《第十二个天体》以后,后来出版的《圣经》虽然没有采用我的观点承认神就是外星人,但是都停止了意译‘巨人’的说法,直接采用了音译的方法。”
              在苏美尔的古文献中清楚地写道:‘尼比鲁’的‘天国来客’来到了地球,带来了文明。根据撒迦利亚・西琴的计算,这些天外来客是在44万5千年前来到地球的。
              根据对古籍的解读,利用尼比鲁在近地点的时刻左右人类的历史进程。
              这是人类史周期性大起大落的真相。
              如果尼比鲁现在逐渐接近近地点,那么以3600年为准查一查中外历史即可确认。
              再看看今天人类的所作所为,如果你说造世主的话,是灭是助呢?
              我想答案会找到的。
              如果你自己对今天的一切都感到厌恶的话,又怎能指望谁的救助呢?


              IP属地:辽宁42楼2014-12-16 22:27
              回复
                苏美尔语‘ANUNNAKI’一词被用来表示‘神’这一概念时使用。
                如果分解一下则变成(AN)是‘天’;(NA)是‘从~降落’;(KI)是‘地’。
                如果意译的话应该译为‘从天而降之人’,即‘天国来客’。
                西琴坚持说,这些天外来客来到地球以后,大约在30万年前通过遗传基因操作,将自己的部分基因与地球上的某种生物即‘猿人’相结合创造了现今的新人类,即人类的始祖‘亚当’。


                IP属地:辽宁43楼2014-12-16 22:28
                回复
                  ‘克隆’与‘自然繁殖’的区别
                  不同物种之间进行杂交对染色体组的要求非常严格,也就是说二者的细胞染色体条的数量和结构必须一致。
                  如果让具有64个染色体条的公马和有62个染色体条的母驴进行杂交,繁殖出来的就是只有63个染色体条并且不具备生殖能力的骡。因此可以想象,有46个染色体条的人和有48个染色体条的类人猿杂交后,就导致只有47个染色体条的后代出生。由于染色体条呈奇数,因此不具备繁殖能力。
                  由此而产生的问题是这种杂交物种的延续需要创造者不断地进行再创造。无疑这不是一种高效率的做法。换言之对创造者来说让其具有自然繁殖能力才是最高效的方法。比如‘克隆’技术就是例子。离开了创造者就没有成果而言。自然繁殖则恰恰相反。
                  在‘上帝造人’的过程中也出现了相同的问题。由于是不同物种之间杂交的产物,人类不能进行自然繁殖。只能借‘天神之腹’来进行复制。为了减轻‘母体’的负担,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赋予人类自身繁殖能力。通过基因操控手法最终达到了目的。然而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自然繁殖是以**为前提条件的。这为日后‘人神不分’创造了条件。也为人类自身埋下了隐患。


                  IP属地:辽宁45楼2014-12-16 22:29
                  收起回复
                    ‘粘土’不是‘土’
                    在众多广为流传的‘泥土造人’的神话中,最著名的应是《圣经》中的‘上帝造人’和中国的‘女娲造人’神话。让我们概括地看一下具体内容。
                    《圣经 创世纪》第二章
                    2:7耶和华神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名叫亚当。
                    东汉应劭(153~196)在其《风俗通义》中搜集了女娲造人的民间传说:“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者,也。”
                    其实在‘泥土造人’的神话中,伊斯兰教的圣典《古兰经》中的描述是极为具体的。请看原文。
                    《古兰经》第二十二章第五节
                    “众人啊!如果你们对于复活的事还在怀疑之中,那末,我确已创造了你们,先用泥土,继用一小滴**,继用一块凝血,继用完整的和不完整的肉团,以便我对你们阐明〔道理〕。我使我所意欲的〔胎儿〕在子宫里安居一个定期,然后,我使你们出生为婴儿,然后〔我让你们活着〕,以便你们达到成年。”
                    第二十三章第十二至十四节又进一步明确说:“我确已用泥土的精华创造人。……然后,我使他变成血块。然后,我把血块造成肉团。然后,我把肉团造成骨骼。然后,我使肌肉附着在骨骼上。然后,我把他造成别的生物。”
                    无需赘言,经文所描述的内容的正确性已经被现代胚胎学所证明。当我们把上、下文联系起来时,便可以看出《古兰经》中所说的‘泥土’绝不是一般的泥土,而是生命的最初形态,即今天所说的‘细胞’。在这里如果我们把‘泥土’这一概念置换成‘卵细胞’时,一切就都明朗了。因为在现代应用遗传工学技术中,这种操作规程是尽人皆知的。
                    《古兰经》经文的内容和苏美尔古文献内容的一致性是不容否认的。因此我们没有理由无视这样一个事实
                    :即苏美尔语的‘泥土(粘土、尘埃)’(thit)一词同时也表示‘卵’这个概念。


                    IP属地:辽宁46楼2014-12-16 22:30
                    收起回复
                      ‘女人’与‘猿’
                      在苏美尔语中表示‘女人’一词的读音有两种。一是(sar),另外一个是(mi)。而在现代日语中表示‘猿’的读音就是(saru「サル」)。从词源上来看虽然没有确凿的依据,但至少可以在成书于公元七世纪后期日本现存最古的歌集“万叶集”中找到用例。日本唯一的少数民族阿依努人被公认为日本列岛的原住民。在阿依努人的语言里表示‘猿’的读音是(saro),因此有学者认为该词来源于阿依努语。另外,马来半岛的语言中读(sero),印度中部的语言中读(sara)。
                      无独有偶在古日语里表示‘女性;雌性’一词的读音为(me「メ」)。
                      例如日本权威词典《广词苑》的解释是这样的:
                      め〔me〕【雌·牝·女】
                      ①、卵を生み、または子を孕む器官をもつ生物。(指可产卵或有子宫的生物)
                      ②、人间の女性。(指人类的女性)
                      ③、配偶の女性。(指作为男性配偶的女性)
                      ④、二つ対になっているもののうち、女性的または受身的な方。(指成对的事物中女性化的或者处于被动的一方)
                      这一读音在现代日语中仍然可以找到踪迹,‘女神’一词既是「女神めがみ(megami)」。
                      不难发现在以上个例中存在着一个共同点就是在现存的某些语言中表示‘猿’一词的辅音与苏美尔语中表示‘女人’一词的辅音是相同的。
                      在语音学领域里‘辅音相同即同源’的规则已经得到广泛认同。也就是说从音韵学的立场上看,针对元音来说一个单词中辅音是相对稳定的,元音是易变的。
                      例如,三大语族之一的闪米特语族(也称为塞姆语族)就是通过在辅音之间插入不同的元音来造新词。同《圣经》密不可分的古希伯来语、同《古兰经》密不可分的古阿拉伯语、腓尼基语、以及两河流域的阿卡德语、亚述语、巴比伦语等都属于这一语族。其特点是在表记时只标记辅音而不标记元音。这一点与著名的古埃及象形文字是相同的。因此我们不难理解‘猿’与‘女人’之间的关系。
                      这些事实证明了苏美尔古文献内容的可信性。 自‘天神’从‘雌猿’体内取出‘卵细胞’的那一刻起,那只‘雌猿’也就成了人类的共同始祖‘粒线体夏娃’。


                      IP属地:辽宁47楼2014-12-16 22:31
                      回复
                        ‘亚当’的诞生
                        ‘亚当’(Adam)一词是希伯来语‘地面’(adamah)一词的阳性名词形式。这个词同时也表示‘人间’,并被作为一般性名词使用。
                        在《圣经•创世纪》第一章中作为普通名词被使用;在第二章及第三章中则被作为普通名词和固有名词同时使用过。在第二章及第三章中表示‘个人’时使用的是(the men)而不是(adam),并且没有发现不带有前置词的用法。在第二章第七节的说明中将其解释为“神用地面的土造了人”,因此这样称呼‘人类’。在第三章第十九节中也有类似的解释。
                        ‘亚当’(Adam)一词在《圣经•创世纪》中作为普通名词表示‘人类’,可以理解为这个词曾经表示的是‘全人类共同的祖先’。而‘粘土造人’的传说是另有其因,另有其解的。这一点我们不能忘记。


                        IP属地:辽宁49楼2014-12-16 22:32
                        收起回复
                          关于对Anunannki 的褒贬不一。
                          我拿不出更多的证据来证明什么,但是人类应该有面对真相的勇气。
                          我们不能一边重复着造世主的行为,一边想忘掉被创造的事实。
                          如果进化论是正确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现存的神话和宗教。





                          上面是电影《普罗米修斯》中的对白。
                          其实今日人类早已在重复着人类的造世主的行为。


                          IP属地:辽宁50楼2014-12-16 22:42
                          回复
                            大洪水的真相
                            人神不分的时代
                            让我们来看看‘圣经’是如何描述的吧。
                            旧约 -- 创世记(Genesis) -- 第 6 章
                            “当人在世上多起来,又生女儿的时候,神的儿子们看见人的女子美貌,就随意挑选,娶来为妻。耶和华说,人既属乎血气,我的灵就不永远住在他里面。然而他的日子还可到一百二十年。那时候有伟人在地上,后来神的儿子们和人的女子们交合生子,那就是上古英武有名的人。耶和华见人在地上罪恶很大,终日所思想的尽都是恶。耶和华就后悔造人在地上,心中忧伤。耶和华说,我要将所造的人和走兽,并昆虫,以及空中的飞鸟,都从地上除灭,因为我造他们后悔了。”
                            简而言之至少从《圣经》来看‘人神交合’就是导致地球上‘大洪水’之所以发生的最直接原因。因为‘人神不分时代’的出现对‘神界’造成了直接威胁。


                            IP属地:辽宁51楼2014-12-16 22:45
                            回复
                              在苏美尔的古文献中同样发现了上述内容的记录。而‘神人交合’现象的出现却是‘创造者’所始料未及的。在创造‘劳动工具----人类’的过程中,通过反复试验更新换代最终创造出了理想的‘人类’。对于‘人类’来说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对于‘天神’来说只不过是弹指一挥间。人们常说‘天上才三日地上已千年’就是这个道理。相同的时间对于不同的对象而言长短也就不同了。
                              人类中美貌女子的出现使事态发生了意想不到的急剧变化。《圣经》中说‘神照着自己的摸样创造了人类’。也许是被造的‘人类’与‘神’过于相近了吧,相近到可以直接交合繁衍后代的程度。所谓‘爱美之心神皆有之’因此就出现了‘娶人间之女为妻’的现象,即‘神人通婚’的出现。其结果也就是‘半人半神’的产生。
                              ‘神人通婚’并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实行的。对此有着严格的规定。古文献记载得非常具体:对‘神’的一见钟情,人间的女子必须从心里高高兴兴地接受。也就是说不可以通过暴力强迫。违反者将受到严惩。
                              ‘法不责众’这个道理大概是宇宙通用的。也许是实在无法忍受星际远征的寂寞,‘天神’中的年轻一代彼此立下誓言,像饥饿的人扑向香喷喷的面包一样从天而降。后果可想而知,由此‘半人半神’的一代产生了。


                              IP属地:辽宁52楼2014-12-16 22:4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