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文龙吧 关注:3,179贴子:266,786

请教透史现真关于明朝的十几个问题,之三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上个帖子(https://tieba.baidu.com/p/8656752858?pn=1)为问题之二,包括了“粗略的明朝史”和“明朝的后末期”,两大部分。写来写去,居然长达一年多,里面外加了透史现真对三国的石破天惊的逻辑推演,让我大开眼界。
不过,写得多了,危险系数就变大,今后不能问得太多,写得太长。
这个帖子是讨论明朝中期的,只提了两个问题:
1 。如何看待于谦,他真的是一身清白,毫无瑕疵吗?
2 。明朝最会忽悠,欺骗皇帝的大臣是谁?是那个严嵩吗?
先这两个,以后想到明朝中期的问题,再随时增加进来。


IP属地:上海1楼2024-12-10 19:50回复
    有个网友是这样认为的:
    1.垃圾一个
    2.不是,和嘉靖相互利用罢了当然嘉靖占主导地位,而且严嵩的倒台恰恰标志着嘉靖的失败
    另一个网友则说:
    1.什么样的人是比出来的。说到于谦就会想到朱祁镇,就会想到土木堡之变,就会想到阴谋论,就问你信不信阴谋论
    2.杨宪


    IP属地:上海2楼2024-12-10 20:07
    回复
      近来我在和同事朋友闲聊,聊到明朝中期,大多是一头雾水,最多知道的是严嵩,然后还有唐伯虎点秋香,让我很无语。
      几乎所有人都说,明朝中期光说皇帝,就很多,记不住,更别提大臣了。
      他们都认可透史现真关于皇权与臣权较量的说法,但你怎么样能容易地记住那些皇帝,还不乱套,还真没好的办法。
      我知道透史现真有把明朝历史讲得通俗易懂的想法,那有没有比较容易地记住明朝中期那些皇帝的办法呢?


      IP属地:上海3楼2024-12-15 19:41
      回复
        有人说,明朝最会忽悠,欺骗皇帝的大臣是杨宪。也有人是是袁崇焕。
        我觉得杨宪和袁崇焕确实都是个大忽悠。而且二人半斤八两,结局差不多,都是是被人揭穿清算的。那分不出高低,谁都当不得一个“最”字。
        我还是觉得是严嵩。严嵩的结局是致仕,就是光荣退休了。嘉靖可没有对他赶尽杀绝。
        透史现真把这个问题归在明朝中期里,我看也只有严嵩能荣登榜首了。
        透史现真怎么还懒着,不肯动笔啊?


        IP属地:上海4楼2024-12-20 20:14
        回复
          不好意思,歇了有些久。
          明朝中期,确实很难说清楚。
          说简单点吧,显得突兀;说详细点吧,又很啰嗦,看着也没劲。
          相比于明朝初期和末期的波澜壮阔,中期则是波澜不惊,死气沉沉,时间长,人物就多,却没有多少抓手,一般的明朝爱好者记不住,因为没有多少有趣的东西可以去记,也没有多少秋香让唐伯虎去点啊!
          可漏掉中期也不行,因为前中后,或者初中末,三者是紧密相连的,不光是时间相连,其内在运行逻辑也是相连的,拿掉中期,就理解不了后期皇帝的奇葩行为。
          没办法,想要详细地了解明朝,中间那块是绕不过去的。那么你“你怎么样能容易地记住那些皇帝,还不乱套”?方法还是有一点的。
          方法一:给每一个皇帝找至少一个抓手,方便记住。
          比如:泰昌。国本之争就是他;宫人之子也是他;明末三大案的两个讲的是他;一月皇帝,自已的年号都来不及用上的还是他。


          IP属地:上海5楼2024-12-24 11:33
          回复
            透史现真这个想法不错,每个皇帝有个抓手,那至少能混个脸熟。
            明朝前期和后期,应该是很容易的。
            明太祖朱元璋:不去提了。他都不知道,还读什么明朝历史?
            建文帝朱允炆:削藩把自己削没了的那位。
            明成祖朱棣:唯一藩王造反成功的牛人,也不必提了。
            明仁宗朱高炽:朱棣要把皇位给“好圣孙”,就必须过度他爸,那位胖胖的十月皇帝。
            明宣宗朱瞻基:“好圣孙”!我搞不清为什么朱棣是因为有了他,才下定决心造反。
            然后就是土木堡之变的明英宗,正统皇帝朱祁镇,即到了明朝中期了。
            明朝后期更简单,透史现真已经讲了万历和泰昌,这对苦命父子。
            剩下的是难兄难弟,木匠皇帝和崇祯,明朝灭亡。
            明朝中期,中期好像没什么抓手,除了嘉靖。你们说说看呢?
            我还有另外的疑问:即使每一个皇帝,都有抓手,混了个脸熟,那又怎样?那些抓手之间未必一定有什么联系,那还是记不住啊!同以前区别不大的。(我是指明朝中期)


            IP属地:德国6楼2024-12-26 19:09
            回复
              你把容易的先说了,难的留给我?要知道原本搞不清的就是中期啊。
              明朝中期的开头记得住:明英宗和明代宗兄弟俩。
              不过,明英宗被弟弟夺了皇位之后,又夺了回来,所以他先后有2个年号:正统和天顺,中间夹着他弟弟的年号,锦泰,这个容易记,土木堡之变,很有名的。
              之后的明宪宗与明孝宗,我觉得没什么存在感,搞不清。
              再后来是正德与嘉靖,嘉靖就不提了,肯定熟悉,他的皇位来自与堂兄正德,正德,豹房养豹子的,唐伯虎点秋香也是那个朝代吧。
              嘉靖之后是隆庆,也没什么存在感,之后就是万历了。
              看着好像也不多,其实是不少,更要命的是那些抓手好像没什么联系。豹房和嘉靖有什么联系?就是和秋香也没有联系啊。
              所以,透史现真的方法一,用处好像不大。
              不过,先问问透史现真,都有那些抓手方便记忆再说。


              IP属地:上海7楼2024-12-28 18:30
              回复
                有了抓手,就有了联系,就容易记住。
                好像有三位皇帝没什么存在感,找不到抓手,那就想办法找一找。
                什么东西容易被记住?自然是奇闻,趣事,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男女关系可是最好的兴奋剂,所以发掘发掘这三位的性趣闻,对他们也就不陌生了。
                巧的是,明宪宗可是有白纸黑字写在史料上的性趣闻,不光是他同比他年长19岁的万贵妃的爱恋,更重要的是,他有一次偶尔临幸纪姓女官,就诞下了明孝宗弘治皇帝。这不是记住明宪宗和明孝宗的抓手吗?
                这里重申一下,皇宫里的宫女,女官,除了自己的本职工作外,其最大的义务就是满足皇帝的性需求,或者说,为皇帝提供性服务,才是宫女,女官最大的本职工作。
                那最后一位明穆宗隆庆呢?很遗憾,我也没有找到亮眼的抓手。似乎在六年里,他比较忙于为创作黄颜色小说的人提供素材。现在就等你们来完稿了。


                IP属地:上海8楼2024-12-30 13:59
                回复
                  怪不得《金瓶梅》是明朝的作品。看来明朝皇帝们提供了不少素材。
                  食色,性也。连孔老夫子都喜欢黄颜色作品。
                  现在就漏下一个隆庆了,不过,只要是唯一的一个,也是容易记住的,那就是漏掉的一个:万历的爹。
                  虽然几乎每一个皇帝都有了记住的抓手,但却是各自为政,怎么样把他们联系起来呢?
                  想来得用到你那方法二了吧?


                  IP属地:上海9楼2024-12-31 18:12
                  回复
                    好帖!快来,看看毛文龙吧吧主一个神偷 的新头像。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4-12-31 19:33
                    回复
                      没错。方法一,能大致混个脸熟。
                      不过想要把明朝中期的皇帝都记住,还不能搞乱次序,就要用到方法二,方法三。
                      方法二,很简单,只要记住八个字,就能记住明朝中期的八个皇帝。
                      这八个字,还是四个字的重复:“兄弟,父子”,然后重复一下,“兄弟,父子”。
                      就是说,从明英宗开始,先是一对兄弟,然后是一对父子。再是一对兄弟,再是一对父子,而这个“儿子”,就是万历皇帝,简单吧?


                      IP属地:上海11楼2025-01-02 12:39
                      回复
                        妙!实在是妙!
                        明英宗,明代宗是兄弟,成化,弘治是父子;然后正德,嘉靖是兄弟,隆庆,万历是父子,你硬生生的把八个皇帝一刀两断,分为两个部分,还有规律,确实好记多了。
                        我有个同事说:两对兄弟很容易记,两对父子难一点,不过,有成化帝临幸女官,有了儿子弘治,而万历的老爸几乎没啥存在感,这样,明朝中期的皇帝都有了联系,都能记住了!
                        方法二,确实是很巧妙,比死读书方便有用多了。
                        还有方法三?你还让不让人活啦?


                        IP属地:上海12楼2025-01-03 20:07
                        回复
                          方法一,是混个脸熟;方法二,是彼此有联系。
                          那方法三呢?方法三是从明朝演变的主线出发,来帮助记忆那些不容易记住的皇帝。
                          之前我们讨论的,有一个问题是:如何用一句话概括明朝历史。
                          我的答案是:整个明朝历史就是皇权与臣权的斗争史!
                          如果皇权压倒臣权,可皇帝孤家寡人,再厉害也斗不过阎罗王,可臣子们却能一波又一波,前仆后继;若是臣权压倒皇权,皇帝就成了吉祥物,背锅侠,甚至替罪羊。明朝,以皇权高于一切始,臣权踩倒皇权终。中间也像股价一样,起起伏伏。我们可以找出一些规律。
                          洪武,建文,谁都知道,不多提了。规律从永乐开始研究。
                          这对于一般记不住明朝中期的爱好者,可以这样去看待:
                          永乐皇位给了胖儿子,其中重要的因素是皇长孙。而这位孙子也确实厉害,非但牢牢把住皇权,还高屋建瓴地为子孙后代找了帮手。也就是说:儿子不行,孙子行。
                          规律就是:从永乐开始,直到万历,能让皇权占上风的,或者能为皇权而努力奋斗的,儿子不行,孙子行。


                          IP属地:上海13楼2025-01-06 11:01
                          回复
                            咦,你的方法三,好像有点意思,紧紧抓住整个明朝的主线。
                            明宣宗之后的儿子和孙子,在同文臣集团的斗法上,似乎确实你所讲的如此,真是邪门!
                            儿子,明英宗和明代宗,都被干趴下;孙子,明宪宗,把文臣踩在脚下。
                            儿子,明孝宗,成了文臣集团的孝子;孙子,明武宗,明世宗,把文臣踩在脚下。
                            儿子,明穆宗,放权给高拱;孙子,明神宗,死命抗争过,败给了老妈。
                            就简简单单的三轮儿子与孙子,就讲清楚了明朝中期,还摸到了规律。
                            牛!服气你,透史现真。
                            不过,我有个疑问,为什么儿子和老子之间会不一样,或者相反呢?好像祖父与孙子倒是相似呢。这是一种偶然现象,还是一种必然规律?


                            IP属地:德国14楼2025-01-08 15:20
                            收起回复
                              儿子成了皇帝,和老子并不亲近,有时会另起炉灶,甚至南辕北辙,这应该是很自然的。
                              原因也可以想得到。
                              1 。儿子虽然继承了老子手里的万里江山,却继承不了威望。在老子面前服服帖帖的文臣武将们,在新皇帝面前就难说了,口服心不服的;暗中使绊子的;也未必没有公开叫嚣的。新皇帝一切依照老皇帝的来办,往往会被看做无能,软弱。新皇帝为了建立自己的威望,就不可能萧规曹随。
                              2 。再伟大,再英明的老皇帝,执政的晚年,往往多有弊政,时间一长,积重难返,老皇帝则力不从心,倦政,怠政,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直到自己大行而去。老家伙年迈混吃等死也就罢了,总不见得新皇帝登基后也吃喝等死吧?要有所作为,总要除一除弊端,和老子唱一唱反调才行。
                              由此我们再倒过来想,那些口中老是高唱“先皇”,“先帝”的臣子,往往又是些什么人呢?


                              IP属地:上海15楼2025-01-15 15:3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