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文龙吧 关注:3,179贴子:266,796

回复:请教透史现真关于明朝的十几个问题,之三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哈哈,看来我的历史敏感度还是挺高的!能一下子看出规律来。
其实,我有这个想法,倒不是看明朝的历史,而是无意中看到了一段隋朝历史。
隋炀帝登基之后,以高炯为代表的老臣,老是在隋炀帝面前提及隋文帝,赞扬先皇,让隋炀帝心中不爽,可人家歌颂你老爸,你又不能发火,只能忍着。
最后那些个老臣,下场都不怎么好。
现在读明朝历史,也就忽然有了相类似的感觉。
想来透史现真要“再倒过来想,那些口中老是高唱“先皇”,“先帝”的臣子,往往又是些什么人呢?”毫无疑问,那就是些“拉大旗扯虎皮”的家伙,明里暗里和新皇帝对着干的臣子了。
如果要找些代表,那唐朝里的长孙无忌,应该是坐头一把交椅了吧?把李治压得死死的,最后结局不好,他应该是唐高宗初期最大的权臣,不就是以太宗来压新皇帝吗?干了不少坏事啊。
相反,那个李绩,同样是老臣,还有军权,可人家就圆滑多了。


IP属地:德国16楼2025-01-16 20:45
回复
    有个名为“dqstph”的网友,发文如下:
    你这个问题挺“毒辣”的,当时id“透史现真”虽然了解,但不敢深究,只能给你留下一条线索和分析方法。只有我们几个胆子大的敢于直言。而你现在,又提出来了,而且是直指问题本人。
    其实我的思路和透史现真类似,无视一切“主旋律宣传口径”,只看问题本质——人活着就是逐利;利益会随着生产力演化而催生出阶级;根据和利益阶层自身的觉悟、自身的实力、以及当前生产力水平,各阶层一直在“对抗、妥协、合作、分裂……”中螺旋交替。
    简单点说,唐末之前有千年底蕴的世家坐镇,世家大族一方面和皇权合作,另一方面作为子一层权力结构渗透到地方。皇权和世族之间的合作大于竞争。
    宋开始,原本的权力结构破碎了,社会基层是在宋和元的放任下野蛮发展起来的。基层权力的原子化,导致新崛起的势力用来积攒原始资本,不再是向世族那样对外建功立业,并且在朝廷和社会上积攒巨大的威望。新崛起的士绅,把原始积累的手段放在“尽快将权力变现”上面,所以目光放在【如何获取阶级特权,如何经营特权】,投射到现实中,就是积极篡夺【人事任免权,经济权,兵权】。
    所以明代的士绅,除了老朱这个超级猛人,其他时候,士绅阶层一直在夺权,并且积极把国家方针改为内敛。不仅放弃主动出击,甚至外敌都骑脸输出了,士绅们还在叫嚣蕞尔小国,应该安抚。说的就是你,杨士奇。
    回到你指名道姓的于谦,他是一个“经典的”士大夫。他的一切行为手段,都是奔着【为士绅阶层谋福利】去的。从他在正统元年上奏【限制京军规模,以便大幅度减少南方向北京运输粮食】、纳粮赎罪、让地方布政司直接管理粮仓、趁着己巳兵祸中杨洪的叛乱导致皇帝失势的机会从而篡夺兵权,之后在景泰年间,提拔浙江老乡进入关键部门,甚至让项文耀进入吏部去和老头王直抢人事任免权。
    可以说,于谦的一系列操作可以算是【士大夫的奋斗】的教科书。站在士绅阶层,于谦的功劳的确是泼天的。所以之后哪怕明朝皇帝在努力尝试收回兵权,还是鞑清酋长对汉族士绅说砍就砍,依旧不断有士绅在表彰于谦。因为于谦就是资本士绅们在【阶级、权力斗争】中的卫道士,不管是古代读书少还去如今的官x代,都有理由去祭奠于谦。
    但是,世代种地、打工、受压迫者,去崇拜一个骑在它们头顶的阶层的代言人,这算几个意思?实在是石乐志。


    IP属地:上海17楼2025-01-18 19:34
    回复
      我是这么回复的:
      爽!看你的文章就是爽,比透史现真爽多了。透史现真写文章扭扭捏捏,胆小如鼠,说一半藏一半,看他的东西,要琢磨个半天,死无数的脑细胞。
      你把于谦之流的衣服从头到尾扒得干干净净!我很欣赏你最后一段话:“世代种地、打工、受压迫者,去崇拜一个骑在它们头顶的阶层的代言人”,这很是滑稽,但确实是五百多年来一直如此的,直到今天。
      怪不得透史现真一直强调屁股坐在哪里的问题。可奇怪的是,绝大多数人的屁股并不在他们头顶阶层人坐的位置上啊?!这真是些什么人啊?不过,似乎我以前也是这些人中的一个。


      IP属地:上海18楼2025-01-18 19:36
      回复
        今天吃好午饭休息时,大家吹牛。我提及了网友“dqstph”的论述。
        大部分人赞同,觉得很牛,但都觉得里面写得太深奥了,我们那些大老粗不能完全理解。
        倒是透史现真写得通俗易懂,老少皆宜,就是说话半吊子,遮遮掩掩,很不爽。
        当我提及,透史现真说的:“由此我们再倒过来想,那些口中老是高唱“先皇”,“先帝”的臣子,往往又是些什么人呢?”这个问题,说到网友“遨游天下”指出高炯,长孙无忌时,一个平时自称“三国通”的老家伙突然跳了出来,叫嚷道:“高炯,长孙无忌算个屁!至少被皇帝干掉了,这种所谓的的权臣也就那样了。”
        他说:“透史现真大大滴坏!嘴巴里不说,其实他那个把先帝挂在嘴边的权臣,指的就是诸葛亮!”
        我们都有点莫名其妙,说,你说的是有道理,但也没有依据呢?老家伙回答到:“难道你们没有读过”出师表“?那里都是先帝!”顿时我们哑口无言。
        透史现真,那老家伙说的对不对?被他猜着,我可没了面子。


        IP属地:上海19楼2025-01-20 17:17
        收起回复
          没错,你们单位里的老家伙一点都没错!我说的把先帝挂在嘴边的那位,就是诸葛亮!
          当然,大多数人把“出师表”看做诸葛亮为蜀汉鞠躬尽瘁,以前我也是,不过从逻辑上讲,也可以理解为权臣的典范,只不过你不愿意这样去认为罢了。
          网友“dqstph”,其见识比我高深多了,也比我敢说多了。我喜欢点到为止,人老了,胆子越来越小,离敢作敢为越来越远。反正我说一半,另外一半你们自己能想出来的就想,想不出来的,哪怕告诉你,你也是不理解的。
          其实,儿子不像老子,而像爷爷,可不光光发生在皇帝身上,还发生在改朝换代上。
          如果不看一千年来,改朝换代了五次,那么只看五百年来,就改朝换代了三次。
          如果仔细琢磨琢磨,是不是也有儿子不像老子,而像爷爷的规律?
          这个话题我就不多说了。总结一下就是:一切历史就是当代史,有人不让你看清历史,是因为他们不想让你看清现在。。。
          至于可奇怪的是:“世代种地、打工、受压迫者,去崇拜一个骑在它们头顶的阶层的代言人”,这个也简单,忘了我们以前讨论的那个全聚德的烤鸭了吗?


          IP属地:上海20楼2025-01-23 14:34
          回复
            好了,元宵节汤圆吃过了,过年过完了。全聚德的烤鸭们,开工了!
            这次大老粗们能赢过吃洋面包的遨游天下,让我觉得很爽啊。
            透史现真想法很多,只是不肯倒出来,这次,又有了新的看法:儿子不像老子,而像爷爷,不光光发生在皇帝身上,还发生在改朝换代上。这个说法挺有意思。
            一千年来的朝代,宋,元,明,清,民国,本朝,好像是这个规律。
            明,不像元,像宋;清,不像明,像元;民国,不像清,像明。原来我还想继续推下去,忽然我灵光一闪,恍然大悟,原来透史现真是让我自己下结论,他嘴巴里不说。
            他不说,我也不说。怪不得提及民国,就是万恶的旧社会,怪不得我大清都是明君,怪不得那时屏幕里到处都是大辫子戏。。。我明白了。。。
            现在,我这只烤鸭大概正从全聚德逃离吧?


            IP属地:上海21楼2025-02-13 19:45
            回复
              看来得把你这只烤鸭抓回全聚德!透史现真大概为了不被抓回去,才说一半留一半吧。
              关于那些大辫子戏,现在少了,不过,翻翻各个贴吧,就知道很多人辫子还在。
              所以,儿子不像老子,而像爷爷的话题,就不讨论了。免得被辫子勒死。
              年过完了,让我们回到本帖主题:如何看待于谦,他真的是一身清白,毫无瑕疵吗?
              我发现,明朝中期确实不大好说,哪怕你对史料很熟悉,似乎也讲不清楚,讲不透彻。好像很容易陷入不是好人,就是坏人的怪圈,现在,我可不会认为一个人非好即坏,像脸谱似的,那是糊弄老百姓的。
              该怎么样来剖析于谦呢?
              透史现真,提个醒,给个提纲吧。


              IP属地:德国22楼2025-02-14 15:48
              回复
                要我剖析于谦,这个真是很难。要知道我从小就对于谦的《咏石灰》推崇备至。
                于谦,怎么着也是正面形象,和反派人物沾不上边。后来研究明朝历史,发现土木堡之变其实应该说是土木堡政变,那么,里面的关键人物于谦,怎么着也脱不了干系。
                但你一定要言辞凿凿地拿出一段世人都认可的史料,估计难度极大。所幸我们只从逻辑上下功夫,或许能看出点蛛丝马迹来。
                至于提纲,我觉得可以从土木堡和夺门两个事件里着手。
                先找一找两个事件的史料,应该能理出头绪来。


                IP属地:上海23楼2025-02-17 13:52
                回复
                  惭愧,惭愧,我找了一个多星期,也找不出强有力的史料来。
                  史料并不是没有,却多是寡而无味,从那些史料里要推理出旗帜鲜明的东西很难,即使能,其过程也是无趣的。
                  怪不得透史现真不大愿意去碰明朝中期的东西。
                  这个于谦的话题,我认怂,不参与讨论了,看到那些枯燥的文言文,眼珠子都发麻了。
                  你们做个结论吧。另外,是哪个家伙提了这个问题?
                  最可气的是:有人看到我在找于谦的资料,冷嘲热讽道:多读历史没有用,现在的世界多精彩,你看看美国总统,看得懂他吗?你那些历史对现在有帮助吗?


                  IP属地:上海24楼2025-02-25 20:14
                  回复
                    我赞同。我近来也在翻史料,太枯燥,太无趣了。
                    不过,那个提了“如何看待于谦,他真的是一身清白,毫无瑕疵吗?”这个问题的家伙,就是你朱定傉!你害我近视眼度数又加深了。
                    请透史现真就这个问题发表一下观点,简单点好了。
                    然后我们放松一下,聊聊美国总统吧。


                    IP属地:德国25楼2025-02-27 15:02
                    回复
                      明朝中期的事,平淡乏味,不平淡的也给人抹平淡了。
                      关于于谦,我就简单说几句。
                      1 。我对于谦的崇拜起于他少年时写的《咏石灰》,这给他加持了英雄光环。不过,后来我却看到有人认为《咏石灰》不是于谦写的,另有其人。这让我很是扫兴,当然,我也懒得去考证,毕竟只是一首诗而已。
                      2 。土木堡。明英宗率大军至山西宣大,并未与敌交战,仅停留二日就撤兵,撤兵撤得仓皇,为什么?原因无非两点:外部与内部。
                      外部,是敌人的逼近。可你大老远过来,不就是来和敌人战斗的吗?所以这外部不是原因。
                      那就剩下内部问题了。哪怕看三国演义,懂点军事的都知道,军队最要紧的是粮饷,战时军队最要紧的是军粮,没有粮食,来十个诸葛亮或司马懿都只能仓皇而逃。
                      那么明英宗大军的粮草由谁负责供应呢?这应该分两部分,小部分是随军携带,由于是境内作战,大部分,甚至是绝大部分是由战区,也就是山西提供。
                      那么,谁负责山西呢?于谦。
                      于谦,以都御史,兵部侍郎衔巡抚山西,是山西的最高军政长官。就如同我们以前讨论“宁远大劫”的袁崇焕,别看当时袁崇焕只是个宁前道,但却是山海关外陆上地区的最高军政长官。
                      一句话,权利与责任是对应的。谁拥有权利,谁就担其责。
                      军粮提供不上,致大军溃败,这个罪责比马谡大多了。


                      IP属地:上海26楼2025-02-28 14:34
                      回复
                        3 。照理即使退兵,也不至于仓皇而逃,随军的粮食总是有些的。问题在于明英宗被地方部队卖了,侧翼暴露,有被包饺子的危险,如果粮草充足,那也不怕,可偏偏。。。
                        所以当地的部队长官是有罪的,其罪足应该砍头,可是,终锦泰一朝,啥事也没有。可见,有连锦泰帝都要仰仗的于谦保着呢。
                        4 。另立新君。从“礼”这个角度看,正统皇帝不应该被废,否则还要监国干什么?
                        5 。另立新君是谈好条件的,那就是正统皇帝的儿子是太子。可锦泰帝后来废了太子,能阻止的于谦并不去阻止。想想也是,如果将来成化帝上台,于谦会有好果子吃?
                        当然,京师保卫战是打赢的,我不否认;但从此以后,兵权落入以于谦为代表的文臣集团,也是事实,而于谦,就掌握着京师部队的军权。
                        总之,自带主角光环的于谦,所有的好处都揽过来,所有的坏处都推出去,片叶不沾身!


                        IP属地:上海27楼2025-03-01 12:03
                        收起回复
                          你只是笼统地说一说,于谦的问题就有那么多,而且都是些要人命的问题。
                          我觉得他的“功劳”可比曹操,曹操可是把到处要饭的皇帝给救了,然后就得听命于曹操。
                          应该说,于谦比曹操还厉害,他把皇帝给卖了,另立新君。
                          怪不得明英宗复辟立马杀了于谦,大概锦泰帝对自己的处境也是心知肚明的吧?
                          所以表现得乖乖的,毕竟哥哥的榜样就在身旁。不知道锦泰帝心里对于谦是怎么想的。


                          IP属地:上海28楼2025-03-03 07:14
                          回复
                            我们已经把玄同与透史现真的两方面的“宁远大劫”都仔细研读过了。
                            我对这俩人的评价是:玄同就是让袁崇焕把所有的好处都揽过来,所有的坏处都推出去;而透史现真则不吃这一套,他的准则就是“权利与责任是对应的。谁拥有权利,谁就担其责”。
                            两人交锋的是关于锦右七城与觉华岛在战时归谁节制的问题。玄同把他们从袁崇焕身上推脱得干干净净,不料却被透史现真用玄同提供的史料给证实,战时这些地区都是袁崇焕管辖。
                            我这才佩服透史现真拿玄同的手打玄同耳光的本领,不服不行啊!
                            现在讨论于谦,也无非再来一遍,我们也偷点懒吧,不重复了。
                            至于说景泰帝对于谦,我看他表面上岂止是客客气气,应该是恭恭敬敬的,内心应该是两个字:“害怕”(不是有那么一句话,我能把你提拔上来,就能把你打下去)。只不过害怕程度比汉献帝和刘禅好点罢了。


                            IP属地:德国29楼2025-03-04 14:57
                            回复
                              锦泰帝对于谦,心里是怎么想的,他虽然没有告诉别人,但有史料记载明英宗复辟时锦泰帝的反应,清晰地展示了他内心的想法。
                              夺门之变的时候,锦泰帝已经病入膏肓,卧床不起,无法上朝了。
                              夺门之夜,人们撞开南宫,解救出明英宗,保护他去上朝,宫里的声势不会小,锦泰帝身边服侍他的人也听到了,但皇帝不说,也就没有人敢跳出来说什么。
                              然后,皇帝上朝的钟鼓声响起,这代表皇帝的朝会开始了。
                              钟声传入了病中锦泰帝的耳朵里,史料记载,气息奄奄的锦泰帝立马询问:“于谦耶”?左右回答,是太上皇复辟了。锦泰帝说,“好!哥哥好!”
                              我想这十来个字,足以说明锦泰帝的一切了。


                              IP属地:上海30楼2025-03-05 13:4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