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吧 关注:62,793贴子:329,686

回复:每天读论语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3.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季氏,鲁国大夫季孙氏,佾,舞蹈行列,天子八行,诸侯六行,大夫四行,士二行,每行人数和行数相等。季氏以大夫身份而僭用天子的乐舞,孔子说他这样的事儿都忍心去做。那还有什么事儿他不忍心去做呢。
乐舞的数量,自上而下,依次降二而已,所以两个之间,不可有丝毫的僭越和差错。若孔子执政,先端正礼乐,那么季氏的罪过,被诛杀也嫌太轻。
君子对于所不应该做的,不敢有片刻处于那个地位,因为不忍心去做。而季氏忍心如此,那么即使弑父弑君,又有什么害怕而不敢做的呢?


IP属地:黑龙江59楼2024-08-27 06:15
回复
    3.2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三家,鲁国大夫孟孙、叔孙、季孙之家。雍,诗经周颂的篇名。彻,祭祀完毕后撤去祭品祭器。天子宗庙的祭祀,是唱着雍歌撤祭。这时三家僭越而用这首歌。相,协助。辟公,诸侯。穆穆,深远的意思,天子的容貌姿态。这是雍诗的词句,孔子引用他,说三家的堂上没有这样的事,又为什么取这样的意思而唱它呢?讥讽三家无知妄作,导致僭越、窃取的罪名。


    IP属地:黑龙江60楼2024-09-01 04:26
    回复
      3.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做人而不仁,人的善良之心就不存在了。这样的人行礼用乐。怎么样呢?说的是他虽然想用礼乐,但礼乐却不会为他所用。
      礼乐要有适合的人才能实行。假若不是那种人,即使祭品丰盛。钟鼓铿锵,又能怎么样呢?


      IP属地:黑龙江61楼2024-09-02 21:12
      回复
        3.4。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孔子鉴于当时竞相追求礼之末,而林放却能有志于礼之本。可以赞赏他的提问。因为得到了礼之本,礼的全体就没有不在这个本之中的了。易就是仪式节奏熟练,却没有悲哀伤痛的实情。戚,则是只知哀痛,而礼节不足。礼,可贵的是中。太讲究就会过分重视仪节。俭约、悲痛就会仪节不足而失去质朴,二者都不合于礼。然而所有事物的理,必定是先有志而后才有文(形式),所以质是礼之本。


        IP属地:黑龙江62楼2024-09-04 17:19
        回复
          3.5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夷狄尚且有君长。不像中原各国僭越动乱,反倒没有上下尊卑的分别。


          IP属地:黑龙江63楼2024-09-05 20:43
          回复
            3.6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旅,祭礼的名称。泰山在鲁国境内。依据礼制,诸侯祭祀自己封地以内的山川。季氏祭泰山是僭越。冉有当时做季氏的宰臣。救指制止季氏不要陷入僭越之罪。泰山不接受非礼的祭祀。希望季氏知道祭泰山无益而自动放弃。又提起林放以激励冉有。


            IP属地:黑龙江64楼2024-09-06 19:30
            回复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有多种解释,以下为你列举一些常见的观点:
              1.传统解释:学习知识以后,经常温习它,是很快乐的事情。这里的“学”指学习,“时习”指时常复习,“说”通“悦”,表示快乐、愉悦。这种解释强调了学习需要不断巩固和复习,从中能获得快乐。
              2.知行合一解释:学到的理论知识,要时时去践行。“学”是学到的理论、道德等,“习”作践行讲。这种解释突出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所带来的快乐。
              3.自我修养解释:自己的学说(虽然不能被时代采纳),但是自己去学习并践行,也是很快乐的。这反映出当政治理想不被时代接受时,转而追求自我修养,通过自身对学说的学习和实践来获得快乐,即“困则独善其身”。
              4.新的解读:“学”理解为“复性循理”,即回复人先天的善良、纯真本性,遵循天理;“时”解释为“天时”,作动词,意为适时、因时制宜,能随着天时、地利、人情的变化而灵活变化;“习”释为“纯熟”,指经过实践功夫达到“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的境界,遇事不假思索,全凭良知做主,一言一行皆为“学而时”的体现;“说”读作“shuō”,意为对“天地人”之道,尤其是“人道”的解说。整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复性循理而因时制宜,实行之而至发乎自然,这不就是圣人之教吗?仁人志士从四方来投,这不就是快乐吗?对于他人失去理智之冒犯,能宽忍以待,这不就是君子吗?
              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可能因个人的经历、学识和感悟而有所不同。重要的是在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中,结合自身的体验去领悟其中的智慧,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无论哪种解释,这句话都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在学习过程中所能够获得的某种满足或愉悦。它传达了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对知识追求的价值观念。同时,也提示人们要不断地将所学应用到实际中,在实践中深化理解,体验学习带来的乐趣和意义。
              以下是这句话中一些重点字词的解释:
              - 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 学:觉悟,指学习和理解道理。
              - 时:在周秦时代,作副词时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在适当的时候”。也有观点认为这里的“时”是“天时”的意思,作动词,有适时、因时制宜之意。
              - 习:有演习、复习、练习、实践等意,也可理解为“纯熟”,即成为习惯、习以为常。
              - 说:通“悦”,愉快的意思。也有观点认为应读“shuō”,表示解说。
              - 之:代词,指学到的知识或“学而时”这件事。
              - 不亦……乎:表肯定的反问句式,意为“不就是……吗”“不正是……吗”。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65楼2024-09-07 10:11
              回复
                3.7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揖让而升,就说大射这种礼仪,相对三揖以后升堂。下而饮,是说射完以后相互作揖退下。等待每队射手都下来,胜利者向不胜利者作揖。然后升堂。取杯饮酒。就是说君子恭敬谦逊不与人争。只有在行射礼时才有竞争。这种争也是如此从容谦逊。那么这种争也是君子之争,而不像小人那样的争。


                IP属地:黑龙江66楼2024-09-07 14:56
                回复
                  3.8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倩,美丽的嘴和脸蛋儿。盼,眼睛黑白分明。素,白粉底,做画的质。绚,色彩,画的文饰。形式。说的是人有倩盼这样美丽的素质,加上华丽色彩的纹饰,就像有了洁白的粉底又加上色彩一样。
                  礼,必以忠信为本质。就像绘画必以洁白粉底在先一样。


                  IP属地:黑龙江68楼2024-09-09 05:33
                  回复
                    3.9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杞,夏代的后裔。宋,商代的后裔。夏商两代的礼,我能够讲述。但杞、宋两国的情形不足以作为证明,因为典籍和贤人都不足的缘故。若足,我就能用来证明我所说的。


                    IP属地:黑龙江69楼2024-09-10 17:03
                    回复
                      这个民国前读书人都会可惜当下教授都不懂…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70楼2024-10-24 08:33
                      回复
                        3.10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灌者,方祭之始,用郁鬯之酒灌地,以降神也。鲁之君臣,当此之时,诚意未散,犹有可观,自此以后,则浸以懈怠而无足观矣。


                        IP属地:黑龙江124楼2024-12-23 15:38
                        回复
                          3.11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盖知禘之说,则理无不明,诚无不格,而治天下不难矣。圣人于此,岂真有所不知也哉?


                          IP属地:黑龙江125楼2024-12-23 15:40
                          回复
                            3.12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言己当祭之时,或有故不得与,而使他人摄之,则不得致其如在之诚。故虽已祭,而此心缺然,如未尝祭也。


                            IP属地:黑龙江126楼2024-12-23 15:42
                            回复
                              3.13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 于天,无所祷也。”
                              故时俗之语,因以奥有常尊,而非祭之主;灶虽卑贱,而当时用事。喻自结于君,不如阿附权臣也。贾,卫之权臣,故以此讽孔子。
                              天,即理也;其尊无对,非奥灶之可比也。逆理,则获罪于天矣,岂媚于奥灶所能祷而免乎?言但当顺理,非特不当媚灶,亦不可媚于奥也。


                              IP属地:黑龙江127楼2024-12-23 15:4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