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1952年上小学时,学习成绩较好。除老师教得好、自己认真学外,得益于有三位课外老师:四爷常金贵,叔父常连银,邻居常玉堂。他们都接受过旧式教育,对我帮助很大,虽然均已作古,至今仍然难以忘却。
四爷教我打算盘。我祖父兄弟四个,因他排行第四,故称四爷。他中等身材,童年读过几年私塾,是我祖辈唯一能写会算的人。据说年轻时曾到吉林市打工,当过染坊掌柜,后因弟兄分家,儿女尚小,才回家种地为生。因学校到三年级才开设珠算课,每周一节,老师将毛算(算盘珠上粘毛,防止脱落)挂在黑板上 ,一边念口诀,一边演算,然后自习一周再教。这种上课方法,间隔太长,很难学会,所以便请精通珠算的四爷教我。每到晚上他无事时,便在炕上摆个吃饭桌,在煤油灯下教我和他女儿淑英学打算盘。每人一个算盘,他一边念口诀一边演示拨打算珠,让我俩同时念、打。不知经历了多少个夜晚,在他老人家手把手的教导下,终于学会了打“九归”,能用算盘计算加减乘除。除此以外,还教我学会了“斤秤留法”。当时还没有统一度量衡,沿袭旧时16两一斤的秤,这对商贸计算很不方便。为此,古人发明了“斤秤留法歌”,即计算口诀。如:一退六二五,即如果一元钱买六斤菜,十六两一斤,一两菜需付六分二厘五。以此类推。口诀依次是:一退六二五;二一二五;三一八七五;四二五;五三一二五;六三七五;七四三七无;八五;九五六二五;十六二五;十一六八七五;十二七五;十三八一二五;十四八七五;十五九三七五。即买15两应付款九角三分七厘五,四舍五入,实付九角四分。1959年6月25日,国务院发布命令,将秤改为十进制,一斤由16两改为10两。1979年2月25日,停止使用16两秤,从此计算方便,“斤秤留法歌”再无用处,成为历史。计算器、计算机的发明和使用,让珠算寿终正寝,这种计算方法和口诀已成为文化遗产,故写下来留存。
叔父教我读《百家姓》《三字经》。我父辈兄弟二人,叔父叫常连银。为让家中有个识字的人,祖父让他读了几年私塾。那个年代,没有统一的教材,一般先学《百家姓》《三字经》识字,然后再学四书五经、《唐诗三百首》等。叔父只读了三年书,学会写信、打算盘后,便辍学去学木匠谋生。我上学后,他将保存的砚台、墨盒、石板等文具转交给我,并在做工之余,教我念《百家姓》、《三字经》和写信。在他的督促、教导下,我利用业余时间学会了读《三字经》和《百家姓》,增加了知识。当时能背诵,现在仍未全忘,还会背诵《百家姓》中的开头:“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姜沈韩杨。朱秦尤许,何吕施张。孔曹阎华,金魏陶江。费廉岑薛,雷贺倪汤。滕殷罗毕,郝邬安常。”《三字经》中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等内容,熟记在心,还能理解其中的意思,于无形中增长了文化知识。同时,叔父还教我学写信。他上的旧学,学的《尺牍》,即用文言文写信。开头总写:“某某老大人膝下敬禀者”“某某兄台鉴”,然后再写正文。而老师教的是用白话文写信。这样新旧结合,加快了会写信的速度,也对文言文有了初步了解,受益匪浅。
堂爷教我学古诗。他是我家的邻居,名叫常玉堂,按辈分是爷爷,简称“堂爷”。他生于清朝末年,小时候其父在北京开木作铺,收入颇丰,家境殷实。其父望子成龙,便送他到私塾读书,争取考取功名,光宗耀祖。谁知他不愿走这条路,几年后便辍学务农。他读过《唐诗三百首》《千家诗》和《笠翁对韵》,能背诵多首旧体诗和对仗句。每逢夏季在外乘凉时,常常一边手摇蒲扇,一边拉长声音背诗和对句给我们听,还讲解含义。那声音像似唱歌,孩子们非常爱听,总缠着他再背一次。他便又背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和“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等诗、联。那时,初小课本还没有这些内容,因此听了感到格外新鲜,让我知道了中国还有这么好的传统文化。直到上高小时才在语文课本读到古诗,可以说堂爷是我学旧体诗的启蒙老师。他性格开朗,身体健康,活到96岁高龄才驾鹤西游,是我记忆中常姓家族最长寿的老人。
1952写到这里,我不禁潸然泪下,四爷、叔叔、堂爷,您们在天堂还好吗?我没有辜负您们的教导和期望,长大后把“锄杆子”变成了“笔杆子”。您们如英灵有知,必当含笑九泉!
四爷教我打算盘。我祖父兄弟四个,因他排行第四,故称四爷。他中等身材,童年读过几年私塾,是我祖辈唯一能写会算的人。据说年轻时曾到吉林市打工,当过染坊掌柜,后因弟兄分家,儿女尚小,才回家种地为生。因学校到三年级才开设珠算课,每周一节,老师将毛算(算盘珠上粘毛,防止脱落)挂在黑板上 ,一边念口诀,一边演算,然后自习一周再教。这种上课方法,间隔太长,很难学会,所以便请精通珠算的四爷教我。每到晚上他无事时,便在炕上摆个吃饭桌,在煤油灯下教我和他女儿淑英学打算盘。每人一个算盘,他一边念口诀一边演示拨打算珠,让我俩同时念、打。不知经历了多少个夜晚,在他老人家手把手的教导下,终于学会了打“九归”,能用算盘计算加减乘除。除此以外,还教我学会了“斤秤留法”。当时还没有统一度量衡,沿袭旧时16两一斤的秤,这对商贸计算很不方便。为此,古人发明了“斤秤留法歌”,即计算口诀。如:一退六二五,即如果一元钱买六斤菜,十六两一斤,一两菜需付六分二厘五。以此类推。口诀依次是:一退六二五;二一二五;三一八七五;四二五;五三一二五;六三七五;七四三七无;八五;九五六二五;十六二五;十一六八七五;十二七五;十三八一二五;十四八七五;十五九三七五。即买15两应付款九角三分七厘五,四舍五入,实付九角四分。1959年6月25日,国务院发布命令,将秤改为十进制,一斤由16两改为10两。1979年2月25日,停止使用16两秤,从此计算方便,“斤秤留法歌”再无用处,成为历史。计算器、计算机的发明和使用,让珠算寿终正寝,这种计算方法和口诀已成为文化遗产,故写下来留存。
叔父教我读《百家姓》《三字经》。我父辈兄弟二人,叔父叫常连银。为让家中有个识字的人,祖父让他读了几年私塾。那个年代,没有统一的教材,一般先学《百家姓》《三字经》识字,然后再学四书五经、《唐诗三百首》等。叔父只读了三年书,学会写信、打算盘后,便辍学去学木匠谋生。我上学后,他将保存的砚台、墨盒、石板等文具转交给我,并在做工之余,教我念《百家姓》、《三字经》和写信。在他的督促、教导下,我利用业余时间学会了读《三字经》和《百家姓》,增加了知识。当时能背诵,现在仍未全忘,还会背诵《百家姓》中的开头:“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姜沈韩杨。朱秦尤许,何吕施张。孔曹阎华,金魏陶江。费廉岑薛,雷贺倪汤。滕殷罗毕,郝邬安常。”《三字经》中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等内容,熟记在心,还能理解其中的意思,于无形中增长了文化知识。同时,叔父还教我学写信。他上的旧学,学的《尺牍》,即用文言文写信。开头总写:“某某老大人膝下敬禀者”“某某兄台鉴”,然后再写正文。而老师教的是用白话文写信。这样新旧结合,加快了会写信的速度,也对文言文有了初步了解,受益匪浅。
堂爷教我学古诗。他是我家的邻居,名叫常玉堂,按辈分是爷爷,简称“堂爷”。他生于清朝末年,小时候其父在北京开木作铺,收入颇丰,家境殷实。其父望子成龙,便送他到私塾读书,争取考取功名,光宗耀祖。谁知他不愿走这条路,几年后便辍学务农。他读过《唐诗三百首》《千家诗》和《笠翁对韵》,能背诵多首旧体诗和对仗句。每逢夏季在外乘凉时,常常一边手摇蒲扇,一边拉长声音背诗和对句给我们听,还讲解含义。那声音像似唱歌,孩子们非常爱听,总缠着他再背一次。他便又背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和“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等诗、联。那时,初小课本还没有这些内容,因此听了感到格外新鲜,让我知道了中国还有这么好的传统文化。直到上高小时才在语文课本读到古诗,可以说堂爷是我学旧体诗的启蒙老师。他性格开朗,身体健康,活到96岁高龄才驾鹤西游,是我记忆中常姓家族最长寿的老人。
1952写到这里,我不禁潸然泪下,四爷、叔叔、堂爷,您们在天堂还好吗?我没有辜负您们的教导和期望,长大后把“锄杆子”变成了“笔杆子”。您们如英灵有知,必当含笑九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