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吧 关注:8,115贴子:87,402

明朝组织架构|官制详解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度娘


IP属地:天津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4-09-15 10:23回复
    明代中枢官制
    有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三孤(少师、少傅、 少保),为皇帝的辅佐官,职位崇高,但无定员,无专责,实际上是虚衔。中期以后,成为大臣的加官或赠官 (万历时张居正为太师掌有实权,是特例)。


    IP属地:天津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24-09-15 10:23
    回复
      明代初设中书省,有左、右丞相。洪武十三年,朱元璋杀左丞相胡惟庸,罢中书省,废丞相,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六部直接秉承皇帝意旨办事。初置四辅官,以春、夏、秋、冬为名,不久废去。洪武十五年,仿宋代制度,设殿阁大学士,当时设有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及文华殿等大学士之号, 后称为“内阁”。开始设立时,大学士之职掌是“侍左右,备顾问”,秩为正五品。成祖时,大学士开始参预机务,仁宗时,阁臣之权渐重。到世宗嘉靖间,改华盖殿为中极殿,谨身殿为建极殿,大臣之阁 衔随之改动。大学士的班次列在六部尚书之上,成为事实上的宰相,首席大学士称为“首辅”,权力极重。


      IP属地:天津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24-09-15 10:24
      回复
        明代中枢设六部。
        吏部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四个清吏司(文选、验封、稽勋、考功),每司各有郎中一人,员外郎一人,主事一人等官,吏部职权特重,为六部之首。


        IP属地:天津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24-09-15 10:24
        回复
          户部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十三个清吏司 (浙江、江⻄、湖广、陕⻄、广东、山东、福建、河南、山⻄、四川、广 ⻄、贵州、云南),各司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户部另有一些直辖机构,如宝钞提举司、印钞局、广盈库、军储仓等。


          IP属地:天津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24-09-15 10:25
          回复
            礼部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四个 清吏司 (仪制、祠祭、主客、精膳),各司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另辖铸印局等。


            IP属地:天津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24-09-15 10:25
            回复
              兵部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四个清吏司(武 选、职方、⻋驾、武库),各司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另辖会同馆等机构。


              IP属地:天津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24-09-15 10:26
              回复
                刑部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十三个清吏司(分司同户部),各司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


                IP属地:天津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24-09-15 10:26
                回复
                  工部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四 个清吏司 (营缮、虞衡、都水、屯田),各司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另辖宝源局、军器局等机构。


                  IP属地:天津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24-09-15 10:27
                  回复
                    旧都南京也设六部,称南六部,虽有一套职官,但又不全置,其职权远不如北京六部。一般是安置地位崇高之退闲大臣之所。
                    设御史台,洪武十五年改为都察院,有左右都御史、左右副都御史、左右佥都御史等官,又设十三道监察御史(一百一十人)。都御史职责是“纠劾百司,辨明冤枉,提督各道,为天子耳目⻛纪之司”。十三道监察御史之职责是“察纠内外百司之官邪,或露章面劾,或封章奏劾。在内两京刷卷,巡视京营,监临乡、会试及武举,巡视光禄,巡视仓场,巡视内库,皇城、五城,轮值登闻鼓。在外巡按,清军,提督学校,巡盐,茶⻢,巡漕,巡关,儹运、印⻢、屯田。师行,则监军纪功”。巡按 称力“代天子巡狩。” 官虽不高(正七品),出外巡查时权力却很大 。


                    IP属地:天津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24-09-15 10:27
                    回复
                      设通政使司,有通政使、左右通政、左右参议等官,掌管 “内外章琉、敷奏封驳之事”。
                      设大理寺,有卿、左右少卿、左右寺丞等官。掌“省谳、平反刑狱之政令”,与刑部、都察院合称“三法司”,重大案件由 “三法司”会审。
                      设翰林院,有学士、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五经博士等。掌管制诰、史册、文 翰、讲读经史、修撰国史等事。


                      IP属地:天津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24-09-15 10:28
                      回复
                        设国子监于首都南京,以掌教育。有祭酒一人、司业一人, 五经博士、助教、学正等。 下设五厅 (绳愆厅、博士厅、典簿厅、典籍厅、掌馔厅)、六堂(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 广业)。首都迁于北京后,南京仍设国子监,时称为“南监”,北 京则称“北监”。 设太常、光禄等寺,一如前代之制,此不详叙。


                        IP属地:天津来自iPhone客户端12楼2024-09-15 10:29
                        回复


                          IP属地:天津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24-09-15 10:30
                          回复
                            地方官制
                            明初用元制设行省,洪武九年改设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为“行省”。有左右布政使各一人,左右参政、左右参议等官。“布政使掌一省之政,“凡僚属满秩,廉其称职、不称职,上下其考,报抚、按以达于吏部、都察院。三年,率其府州县正官,朝觐京师,以听察典”。宣德时,定全国为十三所布政使司。布政使权势极重,《明史• 职官志》说:“初置藩司,与六部均重,布政使入为尚书、侍郎,副都御史每出为布政使。”


                            IP属地:天津来自iPhone客户端14楼2024-09-15 10:31
                            回复
                              行省设提刑按察使司,有按察使一人及副使、签事等官。按察使掌“一省刑名按劾之事”。 布政、按察二司为一省的最高行政、司法机构,合称“二司”。明代中叶以后,逐渐因事派都御史出任总督或巡抚,总领一方之军政,其官衔则兼之。
                              明代设道,道有两类:布政使司置参政、参议,分司诸道,称为分守道;按察司置副使、签事,分司诸道,称分巡道; 还在一些地方设整伤兵备道。又有协堂道、水利道、屯田道 、管河道、盐法道等。道之制度,在明代已颇复杂。明代于道下设府,府有知府 一人及同知、通判等官。知府掌“一府之政,宣⻛化,平狱讼,均赋役”。也设通判但已不如宋之权重,仅为分掌粮运及农田水利之官。明初改元制之路为府,府分上中下三等。设州,州有二种:一次直隶州,地位相当于府,直属于省; 一为属州(散州),地位与县相等,隶属于府。各州有知州一人, 另有同知、判官等官。设县,县有知县一人,县丞一人,主簿一人,其 属有典史等。县分上、中、下三等,均属于府或州。于各府设儒学(府学),以掌管教育,有教授一人(从九品), 训导四人。各州设儒学(州学),有学正、训导等学官。各县儒学(县学),有教谕、训导等学官。学童应试录取后,在“儒学” 中读书者称为“生员”,俗称“秀才”。


                              IP属地:天津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24-09-15 10:3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