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伦坡吧 关注:7,379贴子:36,319

读 Silence – A Fable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本贴记录我读Silence – A Fable的感受


1楼2010-04-26 22:51回复
    高中的时候,那时上学要赶早,所以每天六点起床,却正好收听电台里的英语小说朗读。而有一天,他读了Edgar Allan Poe的The Tell-Tale Heart。我很惊讶可以用这么富有节奏感的语言,写出了这么扭曲的心理。所以后来在复旦门口的书摊看到Allan Poe小说集的时候,我毫不犹豫的买下了它,随后,这本小说集成了我懂事以来唯一阅读的非技术书籍。而在最近,当我读完Silence – A Fable的时候,我觉得它是完美的。完美,对于一篇只有三页的小说,是可以做到的。Poe自己说他不喜欢寓言这种文体。那又应该怎样来读懂他的这则寓言呢?我想,不要急着找出所有的元素到底代表了什么,跟着他走,自然就会明白。接下来,就要去尝试读这篇文章。
    


    2楼2010-04-26 22:52
    回复
      在一段希腊文的Quote之后,魔鬼把手放在“我”的头上,开始给“我”讲故事。说这个故事发生在利比亚的扎伊尔河旁,那里没有silence。
      讲故事,是Allan Poe喜欢使用的方式。通过讲故事,而且是一个很长的故事,可以让读者和小说中听故事的人处在同一个处境之中,听故事的人的心理活动,就是读者的心理活动。这样,当故事讲完,突然回到“现实”的时候,读者还来不及从中走出来,不自觉地就扮演了小说中听故事的人。这在The Fall of the House of Usher中也有很好的体现。在这里,魔鬼反复强调说在他的故事里,没有silence。魔鬼这么说是因为“我”在寻找silence,而读者也是,因为标题就叫silence。
      魔鬼开始解释这地方为什么没有silence。河流不断的翻滚,河岸旁的水百合花不停地摇动,这一切的疆界,是一片漆黑的森林。天空中没有风,但森林里的灌木啊,大树啊,花啊都不停地摇动。注意水百合花,它们的茎非常长,水百合花和河水一起处在一个被黑森林包围的孤立的地方(他说solitude),他还特别强调了水百合花的摇动,说:they sigh one unto the other。
      这是一个晚上,下起了雨,雨下到地上的时候,变成了血。一时还很难理解为什么会变成血。然后,他站在高高的水百合花丛中,雨落在他的头上。
      然后,月亮在薄雾中升起,月亮是血红色的。他看到了一座巨大的,灰色的岩石,立在河岸,那岩石上刻了字。他穿过水百合的藻泽,走到岩石边上,却认不出岩石上的字。岩石上的字是这个故事情节发展的标记。在这个阶段,他认不出,读者也是这样,不知道作者想说什么。然后,他正要回到水百合沼泽中,发现月亮变得更圆,于是他转身再去看岩石上的字,这次他看清了,是DESOLATION。
      一连串的and,让读者还来不及反应,就被推送了desolation这个词,注意到上一节也同样用desolation结尾。Desolation这个词比较难理解。Sol是一个、孤立的意思,desolate,就是使孤立,desolation,就是desolate的名词形式,是一个场景、或过程,从不孤立到孤立,是寻找silence的必经之路。
      随后,desolation的具体情形开始展开。他往岩石的顶上看,发现石头山上站着一个人。魔鬼马上躲到百合花的后面来观察这个人。这个人很高大,看起来像雕像一般。从他的相貌中,魔鬼读到了悲伤和对人类的厌恶,读到了对solitude的向往。
      然后,这个人坐在岩石上,开始看着整个场景。他按照从下往上的顺序,看了灌木、树、天空、以及血红色的月亮。接下来开始了首次重复:And I lay close within shelter of the lilies, and observed the actions of the man. And the man trembled in the solitude; — but the night waned, and he sat upon the rock. 魔鬼躲在百合花中间,来观察这个人的举动。这个人在发抖,但夜色越来越淡,他坐在岩石上。其中,trembled in the solitude,solitude和desolation是一个意思,既指这个孤立的场景,也指这个人的状态。
      第二阶段,那个人开始看第一阶段还没有看的东西,也就是更没有silence的东西,看扎伊尔河,看它翻滚的河水,最后,看百合花。然后,他开始听百合花所发出的声音,就是一开始sigh one unto the other所发出的声音。接着重复:魔鬼躲在百合花中观察这个人。。。而他坐在岩石上。注意这里两句话的重复一词不差,一句说魔鬼,一句说岩石上的人。
      第三阶段,魔鬼施法召唤躲在沼泽下的河马,大批河马听到召唤后,集结到岩石的脚下,开始对着岩石嚎叫。然后还是重复魔鬼和那个人的状态,一个躲在百合花下观察,一个继续坐在岩石上发抖。
      第四阶段,魔鬼诅咒自然界的各个元素,用tumult来诅咒。Tumult,刚经历过金融危机,应该知道这个词的意思。一场大的暴风雨开始聚集,他提到了这之前,并没有风。那没有风的地方,产生的暴风雨会怎样呢?Poe用一连串破折号和and,将很多短句连接起来,读来有非常具有压迫性的节奏感。最后,那块岩石都摇到了根基。魔鬼和那人怎么样呢?还是再次重复And I lay close within shelter of the lilies, and observed the actions of the man. And the man trembled in the solitude; — but the night waned, and he sat upon the rock.
      


      3楼2010-04-26 22:52
      回复
        看到这里,让我们缓一口气,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那个人来到岩石上,是要寻找silence的。但是魔鬼说了,这里没有silence。而我们看到,这个人所注意到的和遇到的吵闹和不安,分为四个阶段一次比一次强烈,到了最后连岩石的根基都摇晃了。但和这形成鲜明反差的,首先是这个人的反应,他从头到尾都没有变化过,一个字都不差。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魔鬼在每次施法之后的动作,也是一个字都没变过。很自然我们就要想,岩石上的人和魔鬼,他们的心理状态到底怎样,也一直那么平静,不受外界干扰吗?显然不是。这两句话的多次重复,正是魔鬼和岩石上的人为了寻找平静而刻意作出的神态,就好像警察问上周这个时候你在干嘛,只有说假话的人才能每次说的一字不差。我们可以联想一下他们各自的心理状态,对于魔鬼而言,他的诅咒一次比一次强烈,都没有达到效果,那么下一次,他还能拿得出什么来诅咒呢?对于岩石上的人,下一轮必然是更强烈的冲击,他还能坚持多久呢?魔鬼和岩石上的人,都已经处在了崩溃的边缘。而我们可能已经忘了,这是魔鬼讲的一个故事,我们的这种崩溃边缘的推断,却正好说明,听故事的“我”也已经同步到达了崩溃的边缘。
        接下来,魔鬼怒了。他再一次诅咒,但这次,他使用的是silence。经过我上面的分析,很好理解魔鬼为什么要怒。而这次的诅咒,竟然是silence。题目中的silence,终于在这里真正出现了。Silence的后果,Poe再次使用了无数and连出的短句,和上一轮tumult的后果相比,silence后产生的短句更多、更短,阅读时更难理清气息,产生了更具压迫性的后果。这一串and的最后,又提到了岩石上的字,接在一串and的语句后,又是容不得读者多想,直接被迫接受岩石上的字,那个字变成了SILENCE。到这里,silence已经真正到来,它比喧闹更有冲击力,石头上的字也表明,整个状态已从一开始的混沌,经过desolation,到达silence。
        接下来就是故事的结局了,那个人怎么样了?他非常害怕,站起来听,但是什么都听不到,然后,是一个可能有些surprise的结局,他掉头逃走了,然后后面还有更意味深长的话,魔鬼说他再也不能控制那个人了。要注意这里用的是beheld一词,behold,是要用手的。
        就这样,故事结束了。像我开头说的那样,读者被一下子从魔鬼的故事中拉出来,回到“现实”,文字的风格一下子从描写改为叙述,在短短的几句话里,说了大量重要的信息:“我”看过非常多的神话故事,但是魔鬼讲的这个故事,“我”认为是最精彩的。在这句话中间,还夹了重要的信息,就是讲故事的地点,是在“我”的墓旁。故事结束后,魔鬼向墓穴中倒去并且笑了。但“我”没笑(读者看完前面的故事,也不会笑,注意读者和“我”心理状态的一致性)。然后魔鬼因为“我”没有笑而诅咒。最后墓底下的山猫钻出来,一动不动的看着魔鬼。全文到这里完了。最后一段的这么多的信息,和前面故事里句子的反复重复,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些信息和前面故事有什么样的联系?有无数的不解,让人合上书后久久回味。
        


        4楼2010-04-26 22:52
        收起回复
          接下来,有了这个结局后,我们就来看看这篇文章到底在说什么。首先,文章的第一句话就说,魔鬼把手放在“我”的头上讲故事,这是一个奇怪的姿势,什么意思呢?再看魔鬼故事的最后一句话,I beheld him no more,原来,把手放在“我”的头上,就是behold的意思。魔鬼控制住了“我”,但是没有控制住岩石上的那个人。那么,魔鬼是怎么控制住“我”的呢?看故事说完魔鬼和“我”的反应。魔鬼笑了,“我”没笑,但是觉得这是“我”所听到的最精彩的故事。最后魔鬼倒向墓穴中,一只山猫一动不动的看着魔鬼。再结合前面石头上的人寻找silence的过程,可以认为,“我”曾经和石头上的人一样,把自己孤立起来,但当silence最后来临的时候,“我”没有转身逃走,最终达到了silence这种状态,是这样被魔鬼控制。魔鬼笑是因为当时“我”只要转身逃走,这么简单,就可以远离这一切;“我”觉得故事精彩,因为和自己的经历相似;当然,“我”不会笑,因为“我”选择了“错误”的道路。那silence到底是什么呢?就是死亡。“我”和故事里的那个人都跑到岩石上,寻找silence,但找到的只是一种孤立的状态,内心仍不断受到外界的影响,让自己很难坚持,直到最后死亡来临的那一刻。为什么要寻找silence呢?中间一段对岩石上的人的描写说了,因为悲伤,因为对人类的厌恶。我再按时间续理一遍:“我”因为悲伤和对人类的厌恶,把自己孤立起来,但是仍然没有办法让自己静下来,最后在这种心理状态下终于崩溃了,在临死前,魔鬼给“我”讲了一个扎伊尔河旁边的故事,实际上是告诉我,当时,只要回头,就能逃离这一切。


          5楼2010-04-26 22:53
          回复
            到这里,似乎分析完了,但这只是表面。还有很多不解的地方,“我”是怎么死的?为什么天上的雨会变成血?魔鬼是哪里来的,他为什么要干扰和观察石头上的人,又为什么要躲起来?石头上的人又是谁?还有最后,Poe到底想说什么,回头、逃离真的这么容易吗?问题的关键就在中间数次一模一样重复的几句话中。石头上的人在颤抖,但始终坐在石头上,有意思的是,魔鬼并不露面,而是躲在白荷花丛中,观察石头上的人。前面说了,这几句话真正想要传达的,是魔鬼和石头上的人,两个人的心理状态。通过这种绑定和强化,虽然他们的目的不一样,但他们的心态一样,都是一步步走向崩溃。而这种感受,完全来源于读者的体会,这就是“我”的心理状态,因此整篇文章中的第三个人,听故事的“我”,他的心理状态和魔鬼还有岩石上的人也完全一致。三个人,有完全一样的心态过程,但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在关键时刻作出了不同的应对,这三个人什么关系?这里,我想起了Poe在一首诗中所写的,Is all that we see or seem, but a dream within a dream? 魔鬼的故事,就像是“我”的一场梦,而整个故事,就像是真实的“我”的一场梦,魔鬼、“我”、岩石上的人,其实是同一个人的三个不同人格,他们在梦中交互。“我”是真实的自己对外、对社会所表现出来的一面,可以看到“我”身上所承受的痛苦。魔鬼是始终与“我”对着干的,可以想象,这原来是自己真实的一面,但到了真正的“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魔鬼已经成了一个处处与“我”作对的角色。是他把“我”拉到这个孤立的环境中,真的孤立了又是他制造混乱,最终造成了“我”的崩溃,一起走向灭亡。魔鬼观察“我”,这一行为,表明了魔鬼对“我”这一外在表现的不满,这是与“我”作对的动机;躲,表明了“我”无法接受魔鬼这个角色。而石头上的人,则是“我”所设计出的一个完美的自己,他在最后关头作出了“正确”的选择,逃离了这个孤立的场景,从而回到一个正常的状态。需要注意这里的“正确”,不是绝对正确,而只是“我”认为正确。“我”没有经历过从孤立中走出,所以也无法想象之后的情形,所以想当然的认为那样做就是正确的,其实,我们都知道,根本没那么简单。到了这里,还有最后一个问题,他为什么要做这个梦,在什么情形下做?这个文章没有确定地说,但是提示了一点,就是血,雨下到地上变成血,这血没有来历,天上掉下来的,其实是梦之外的印象,因为过于深刻,成了梦中场景的组成部分。在真实世界中,那是谁的血?从Allan Poe其他一系列文章中,可以发现大量第一人称描写凶手主观感受的文章,联想到这里,我们可以觉得,这篇文章也同样是一个杀人凶手的主观感受,但与其它文章不同的是,其他文章是“我”这个人格写的,通常直到最后被抓的那一刻,主人公都表现的很沉着,写的文章虽然像疯了但却很有逻辑性,但Silence – A Fable这篇文章则是一个梦,是无意识的表现。
            到这里,为了和Allan Poe的其他作品衔接,可以认为,这篇文章其实是一个杀人凶手在被处绞刑的过程中,在濒死阶段所做的梦。在这个梦里,他的三种人格“我”、魔鬼、和完美的“我”进行了交互,魔鬼给“我”讲了一个故事,描述了完美的“我”,而这个故事的发展过程,正反映这个杀人凶手从一个正常人到最后心理崩溃这个过程中所进行的心理斗争。
            


            6楼2010-04-26 22:53
            回复
              找茬:水百合花
              water-lily
              愚以为是睡莲
              山猫
              愚以为是猞猁(不知道有没有区别)
              个人感觉您读了原文,似乎也读了曹先生的译文?


              删除|7楼2010-05-13 18:43
              回复
                忘说了一句:原文中的猞猁是拉丁文
                lynx


                删除|8楼2010-05-13 18:52
                回复
                  水百合花确应是为睡莲。(几年前好像有看见过一次提醒……)
                  猞猁有一种翻译为山猫。实际它本来就是一种“山猫”。英文里有lynx一词。
                  …………………


                  IP属地:四川9楼2010-05-13 19:03
                  回复
                    谢楼上提醒。
                    我在某些词尤其是名词的使用上的确参考了曹先生的译文。


                    10楼2010-05-15 16:37
                    回复
                      回复:9楼
                      如此如此啊。读这篇文章(共4页)我用了一个下午,没想到读曹先生的译文只要5分钟就完了,差距啊!看来我想只靠自己的力量干完那本原版书,也许需要连续地读上一年= =。


                      删除|11楼2010-05-29 15:04
                      回复
                        ls我那本原著搁了一年了硬是看不出啥头绪……还得好好学习才行呢……


                        12楼2010-05-29 20:05
                        回复
                          回复ls:对于坡的作品就要打持久战,既然选择了坡,就应该摈弃对一切肤浅阅读快感的追求。大家还是一个人静静地在书房读罢。


                          删除|13楼2010-05-29 20:12
                          回复
                            谢谢。555555555555


                            IP属地:四川14楼2010-05-29 21:00
                            回复


                              15楼2011-11-16 14:3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