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昼看起来是被袁春望、傅恒、皇帝步步紧逼,其实归根结底,是他的野心已经藏不住了。
皇帝早期怀疑过弘昼装疯卖傻,后来正经做了几年差事,印象分应该加了不少,但后来急转直下,大家应该猜得到是为什么吧?
弘昼不能算草包,但也没有特别机灵,尤其是ZZ嗅觉不够灵敏,也不善于隐藏行迹。
举两个继后的例子:
1、继后把揭发璎珞服用避子汤的任务交给了吴总管,过后迅速用袁春望替换了他的位置,一方面削弱太后的势力,另一方面就是她自己坦率承认的,避子汤事件本身就是对皇帝的羞辱,事件经手人怎能整天在皇帝身边打转呢。
2、遗书事件同上,无论是皇帝出身成谜还是生母有难以启齿的往事,都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尽量不沾边为好。
当年意外得到遗书,弘昼就应该仔细想想该怎么派用场,但他因对太后不满,一激动就自己跑去送信了。
等事情平息了,皇帝要不要琢磨一下这个事啊?
自己乳母写的遗书,是怎么落到裕太妃手里的?她秘藏此信想干啥?
虽然信其实跟裕太妃没一毛钱关系,但弘昼这一送,就把自己母子俩给绕进去了。
从皇帝的角度来说,如果那对母子早知自己身世有疑点,就不能保证他们没在暗中做手脚——这是很自然的联想,因此弘昼上次监考时嘴欠引发皇帝那么大的反应。



这里重申一下我的观点:
我认为这部剧的编剧团队总体偏年轻兼高学历,在运用史料以及描写主线谋略布局方面,有非常突出的优势。
但社会阅历、情感经历、生活智慧的不足,就会反应在情感描写上。
剧中对小儿女情态的描写更灵动,但对成年人相对内敛深邃的情感描写就显得力道不够,明显的例子是皇后苏醒后因傅恒婚姻跟皇帝的冲突戏,实话实说,写的很稚嫩。当然另一个更明显的例子就是利落决裂后复合,一个45岁的男人,一个29岁的女人,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要修复一段感情必不可少的要让彼此看到真挚的情感和坦诚的态度,他们需要的是成熟的对话、沟通、谅解、包容,而不是中二的搞私奔测试。
复合戏本应该是全剧第二个大高潮(第一个高潮是傅璎分手),结果分别因为演员和编剧经验欠缺,都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问题是配角打磨的不够,偶尔忘了让配角跟随剧情演进。
比如此处。
我们来简单推理一下:太后因遗书吃了大概有生以来最大的败仗,而且败的异常狼狈,难道她过后不打听遗书是怎么到的皇帝手中的么?弘昼曾说太后欺压裕太妃,关于这一点剧中没有具体表现,但却反复提及太后视弘昼如己出,十分疼爱他。从小在自己跟前长大的孩子,拿到了致命大杀器,毫不犹豫就把她给卖了,这么一个欲置自己于死地的逆子,太后对他还能一如既往吗?
但编剧恐怕是给写忘了,老太太就跟得了失忆症似的,她维护弘昼的目的是?因为善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