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吧 关注:3,015贴子:28,602

【科普】关于袁绍的基本资料の科普(草稿版)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涉及好多人的家族、薛定谔的身世、被搞混的性格长相、人际关系等基本问题的梳理
基本是静态资料,但会不会涉及到184年以后的人生经历也说不好啦,蜗牛速更新,祝大家天天快乐


IP属地:江苏1楼2017-07-09 18:40回复
    开场白:请把“袁绍=四世三公”这个等式擦掉


    四世三公这个词是《三国演义》造出来的,史书上没有这个说法
    不过类似的说法也是有的,比如
    《三国志先主传》:先主曰:“袁公路近在寿春,此君四世五公,海内所归,君可以州与之。
    《三国志袁绍传》:高祖父安为汉司徒。自安以下四世居三公位,由是势倾天下。
    -------------
    以上,我想说明两件事:
    第一:史书上没有四世三公这个说法,只有【四世五公】
    第二:四世五公这个词是刘备用来形容袁术的,不是袁绍
    --------------
    当然会有人会问,袁绍不是袁术兄弟吗,能形容袁术的当然也能形容袁绍。我同意这“当然也能形容”的说法,毕竟袁家四代出了五位三公,那么袁安那数量众多的玄孙们大抵都可以用“四世五公”来形容其身世的,袁绍在其中真的没什么特别。演义里那位特别喜欢炫耀家世的袁绍,跟历史上的袁绍有很大的区别,历史上的袁绍应该是不喜欢别人谈论他身世的,具体请会在后文“薛定谔的身世”里面详细阐述。


    IP属地:江苏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楼2017-07-09 21:21
    回复
      楔子:繁华的书香门第——汝南袁氏
      袁家一直被人们误会着,而且这还是袁绍的锅→_→由于袁绍被演义(以及后来的各类小说游戏电视剧)塑造得十分土豪暴发户,很容易让人误解袁家是一个只有钱没有文化的暴发户家庭_(:з」∠)_,其实不是的。其实袁家不是土豪暴发户,而是以经学闻名的书香门第
      袁绍的太祖父和高祖父是这样的——
      《后汉书袁安传》:祖父良,习孟氏易,平帝时举明经,为太子舍人;建武初,至成武令。安少传良学
      他的曾祖父是这样的——
      《后汉书袁安传》:京字仲誉,习孟氏易,作难记三十万言。初拜郎中,稍迁侍中,出为蜀郡太守。
      他的堂兄弟是这样的——
      《袁满来碑》:明习《易学》,从诲如流。百家众氏,遇目能识。
      至于袁绍自己,也极有可能是明经学的人物,这个我们具体到后面专门讲他的章节再论述XD
      再把的目光从汝南袁氏扩大到整个阳夏袁氏
      从汉书开始看,袁良一脉是汉朝有史记载的三支名门袁氏的其中之一,袁良的大儿子袁昌的一脉就是【汝南袁氏】,小儿子袁璋的一脉就是【陈郡袁氏】,前者在汉末上演了轰轰烈烈的盛极而衰,从极致的绚丽繁华转身为彻底毁灭的悲歌;后者则在魏晋时代盛放出美丽的花朵,花开不败、直至盛唐。
      根据王国生先生的总结,阳夏袁氏(袁良的后代)在汉唐之间的史书中有明确记载的有171人,正史有自己的传记者45人;从任官方面看,上至公卿将相,下为城尹县令,共计百余人。(花了几个小时画了个脑图,大家将就着看吧,应该是比目前所有的系图都全面一点的。关于袁著、袁遗等人,百度百科说他们是有身世记载的,然而我并没有查到记载他们父亲是谁的史料,希望知道史料出处的人帮忙告知一下 ≧ε ≦)

      注:上面标了数字的人就是袁家位列三公的人物。
      汝南袁氏的【四世五公】指的就是1袁安 2袁敞 3袁汤 4袁逢 5袁隗 这五人,第五代的袁绍位居大将军,班次还在三公之上。另外,陈郡袁氏的袁滂亦居三公之位。关于袁术,本来家族里出了个皇帝是应该被标注出来的,但是严谨地说袁术其实并没有真正称帝,只能说是做了一些称帝前的步骤,故而这里不直接标注。
      注:在袁逢系下袁绍名字后面带有问号,是因为他的真实身世存疑(后文会专门讲他的身世)。在袁基系下的袁谭名字后面带问号,是因为历史上记载了“袁绍将袁谭过继给自己的哥哥”,但并没有说清楚是哪一个哥哥,而袁基是与他血统最接近的嫡系兄长,故一般默认为袁谭嗣于袁基。
      (下章就会专门讲袁绍了,大概是薛定谔的身世,待续……捂脸)
      再次声明:本帖在史料之外的全部内容都是一家之言,欢迎指正


      IP属地:江苏本楼含有高级字体5楼2017-07-09 22:17
      收起回复
        袁绍作为东汉帝国最后一位大将军,成就最大的割据诸侯,名著三国志中最大反(S)派(B)boss,在后汉书里有很长传记的历史人物,不仅其生平史料多处空白缺失(在本该出现的场合各种开天窗),而且留存史料在彼此间也各种互相矛盾,集中表现为绍传官渡部分与其他史料的严重矛盾。至于记载他早期生平的史料,相互间矛盾倒是不多,只是数量少得可怜,即便是如此,一个最基本的重要问题——他的身世,却是薛定谔的。
        薛定谔的生父
        袁绍的父亲是谁?关于这个问题,史书中可以找到三种说法:
        1.袁成
        《汉末英雄记》:袁绍父成,字文开,名壮健。
        《后汉书袁绍传》:父成,五官中郎将,壮健好交结,大将军梁冀以下莫不善之。
        《袁成碑》:呱呱孤嗣(指婴儿绍),含哀长恸。
        2.袁逢
        袁松山《后汉书》:绍,司空逢之孽子,出后伯父成。
        《魏书》同上
        3.路人甲
        《后汉书袁术传》:与公孙瓒书,云绍非袁氏子
        ---------------
        裴、姚、汪、黄几位巨巨吵了很久,就袁绍的生父问题,他们最后也没有达成共识——即是绍爹以前是薛定谔,现在依然是薛定谔,以后如果没有新史料出土还会继续是薛定谔。(某奥地利物理学家表示躺枪!)
        1.所以请不要因为百度百科就“公认袁绍是袁逢的庶子,后被过继给伯父袁成”了,根本就没有公认这一说。相比而言盖章或者可验证袁绍为袁成之子的史料还更多一些。
        2.很多人认为“袁绍的生父是袁逢”与“袁绍的父亲是袁成”这两种说法并不矛盾,所以采信袁逢生父一说,算是最近主流的历史观点,但这并非可盖棺的定论。
        只有不论他到底是谁生的,他在法理上、族谱上以及当时所有人的眼里都是袁成之子这一点是公认的。
        不对,不是所有人,比如袁术爆料说“袁绍根本不是袁氏所生”,换句话说就是“袁绍生父根本不姓袁”,先不考虑这爆料的可信度高低,如果他真的不是袁家孩子,还是个贱婢生的,袁家却对他很好让他成为一支旁系的继承人,那薛定谔生父的真实身份还真是令人exciting呢2333
        (我想起了日本大河剧《军师官兵卫》里丰臣秀吉说自己是天皇私生子的桥段XDDD)


        IP属地:江苏本楼含有高级字体8楼2017-07-11 11:15
        收起回复
          为婢使的生母
          关于袁绍的生母,史书所指倒是非常的确定——
          《典略》瓒表绍罪状:春秋之义,子以母贵。绍母亲为婢使,绍实微贱,不可以为人后,以义不宜,乃据丰隆之重任,忝污王爵,损辱袁宗,绍罪九也。
          《后汉书公孙瓒传》:春秋之义,子以母贵。绍母亲为傅婢,地实微贱,据职高重,享福丰隆。有苟进之志,无虚退之心,绍罪九也。
          ---------------
          婢使,傅婢都是一个意思,就是婢女,不是侧室也不是妾,是家里的下人,与男主人之间没有婚姻关系,那么袁绍很显然是私生子了。而且连【瓒以母贱】的公孙瓒都能公然嘲讽袁绍【绍母亲为傅婢,地实微贱】,也说明了即是同样不是嫡子,婚生子跟私生子在当时的礼法下,身份与舆论上的地位差异还是很大的。
          不过这里还是不得不赞美一下袁家,在公孙瓒度过他“以母贱”而闷闷不乐的童年时,“生而父死”的袁绍却被【二公爱之】,这其中固然有小袁绍个人的努力(是优等生),更重要的却是一个富于文化的家族在礼法道德方面的开明与进步
          不过袁绍应该并没有见过自己的生母。史书中提到袁绍的“父”和“母”一般都指袁成夫妇。而且据记载,他一出生便升格为袁成的嫡子,被过继给袁成的正妻当儿子,由嫡母养大
          《汉纪》:袁本初公卿子弟,生处京师,体长妇人。
          《礼记曲礼下》: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妇人,庶人曰妻。
          ---------------
          在当时,一般的女子都没有资格被称作“妇人”,更不用说婢女。将袁绍抚养长大的女子是袁成的正妻无疑。汉纪的记载还向我们提供了另一条信息,即是袁绍【生处京师】,换言之,他出生在洛阳——他的故乡是洛阳,他在这里出生,在这里成长。至于百科所说的汝南,其实只能称作是他的祖籍所在之地,并非出生地,希望大家辨别清楚。


          IP属地:江苏本楼含有高级字体9楼2017-07-11 11:19
          收起回复
            我觉得自己快爱上王粲巨巨了,有关你绍年轻时的一切基本上都来自他的记录。
            按照英雄记的逻辑,【生而孤】讲完了下面就该讲【幼为郎】了,然而查了下相关资料吓傻我→ _→这个比较难讲。算了,这个还是后面再讲吧,幼年少年的经历放一起进。就先讲讲他本人的一些外在特征好了。(为啥不讲内在特征呢,因为他的性格太难speak了→ _→还是整理完史料再跟别人讨论个几百个回合以后说吧)
            -----------------外貌·气质·举止·穿着-----------------
            容貌俊雅,气质端庄
            《汉末英雄记》:袁绍生而孤,幼为郎,容貌端正,威仪进止,动见仿效
            《汉末英雄记》:袁绍有姿貌、威容,爱士养名。(三国志、后汉书采用)
            《后汉书袁绍传》:绍姿弘雅,表亦长者。
            《三国志袁绍传》:绍外宽雅,有局度,忧喜不形于色。
            ---------------
            容貌端正、有姿貌、姿弘雅之类的都没什么好解释的,就是说袁绍长得好看的意思,古诗文网直接翻译成漂亮也是很直接了。当然,就这几个形容词也看不出什么帅到惊天动地,但是结合他被很多人模仿又被很多路人喜欢的史料来看,说是长得很标致还是没问题的,跟演义里那个“身长貌伟”的长相是不同类型的帅。
            【威容】需要解释一下,是【仪容庄重、严肃】的意思,不要跟着百度百科望文生义解释成威武,好好的描写那种神态严若冰霜的形容词都被网络带歪了2333 这正好与“威仪进止”中的【威仪】(即是【庄重的仪容、举止】)相对应,加之【忧喜不形于色】,不难想象出他端庄持重的仪态、凛然不可侵犯的威严气场,有没有想起到宝相庄严或者冷若冰霜这类词?
            不过,除了端庄严肃之外,他还【雅】,他的“雅”在容貌、气质、穿着都有所体现,可以说“威仪”是冷色调的,而“宽雅”是暖色调的,这使他的外表看起来不是那么的孤傲不可亲近,甚至会给人一种温柔的错觉。


            IP属地:江苏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3楼2017-07-12 23:13
            收起回复
              待人亲善,行止有礼
              《汉末英雄记》:既累世台司,宾客所归,加以倾心折节,莫不争赴其庭,士无贵贱,与之抗礼
              《汉末英雄记》:袁绍生而孤,幼为郎,容貌端正,威仪进止,动见仿效
              ---------------
              与袁术的叛逆不同,袁绍虽然在政治路线上跟袁氏家族若即若离,但他本人受袁氏家教影响极深,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在举止方面,所谓行止有礼大概就是他这种人的完美概括。这个“礼”可以从两个方面体现:
              (一)符合礼仪
              《礼记·中庸》:“礼仪三百,威仪三千。” 孔颖达 疏:“威仪三千者,即《仪礼》中行事之威仪。”
              具体不解释了,什么风林火山之类的大家都懂的。
              (二)待人礼貌
              先看看袁氏家风——
              《魏书》:自安以下,皆博爱容众,无所拣择;宾客入其门,无贤愚皆得所欲,为天下所归。
              再看看袁绍为人处世的风格——
              ①倾心折节 ②士无贵贱,与之抗礼 ③宽仁容众,为天下所附 ④以宽厚得众心 ⑤有恩德于天下,人多归之
              说不是一脉相承我都不信(揉脸)
              尤其强调一下【士无贵贱,与之抗礼】
              强调的原因是我已经无数次看见类似于“袁绍对刘备那么礼貌,说明刘备的出身很好”之类的话语,还附加一句“袁绍最看重门第了”这种让我想自戳双眼的言论,刘备什么身世我就不评论了,到底哪来的袁绍对一个人好等于那个人出身很好的等式?!
              我需要用白话文大声地说:即使不会像公孙瓒那样去跟小商小贩玩到一起,袁绍对人非常礼貌,不论是对高贵的还是低贱的士人,他都非常非常的礼貌,袁绍所任用的部下,也有很多出身并不显赫的,这是记载在后汉书袁绍传里的基本常识。他靠世家大族起家,但同时能得到平民百姓亲爱也不是没理由的,甚至还有他对路人甲同情心泛滥的记载→_→麻烦半瓶子醋们掐身世别拿袁绍举例了,袁绍自己身世就尴尬的要死,怎么会是那种看重门第出身的人呢?


              IP属地:江苏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5楼2017-07-13 00:34
              收起回复
                性格内敛,气度镇定
                《后汉书袁绍传》:绍外宽雅有局度,忧喜不形于色
                《汉末英雄记》:坐上诸客有家在邺者,皆忧怖失色,或起啼泣,绍容貌不变,自若也
                ---------------
                这个本来似乎可以归结在内在特征里的,但因为这方面是很明显体现出来的,所以提前在这里说。
                (一)感情不外露
                袁绍一生大起大落,然而【唯一一次流泪的史料是记叙婴儿时期的他】
                【没有笑的记载】,有极少的“喜”的记录,然而“忧喜不形于色”,不会表现在脸上
                有“哀”的记录,然而“忧喜不形于色”,另外这个字的意思是同情╮(╯_╰)╭
                所以我拒绝演义里那个动不动就“大喜”的袁绍,哦天哪我真的拒绝。还我端庄沉静孤傲威严的史实绍┭┮﹏┭┮
                不过有一条史料是与这个性格记载相矛盾的:
                《傅子》郭嘉曰:绍见人饥寒,【恤念之,形于颜色】,其所不见,虑或不及也,所谓妇人之仁耳。
                鉴于十胜十败全篇都是在无脑踩袁吹曹的废话,所以这个“形于颜色”我是不信的,大家可以根据个人偏好自取~
                (二)临危不惧,处变不惊
                再加一句,具有领导气质。直接复制以前的话吧:
                他是一个处在一百人中央被两千敌军包围、箭如雨下的情况下依然镇定如山的人(界桥之战);他是一个外出兵本据被占后,面对满座名士强将皆起而嚎啕大哭的场面中,唯一一个处变不惊、从容不迫的人(魏郡兵变)——总而言之,是一个自控能力极强、意志极坚定、感情不外露、行为举止无法让人挑出任何不严肃之处的“领导人”。
                这是性格气质,也是风度教养。【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袁绍既“定“又”静”又能“虑”,不能不说他这样沉静的性格是袁氏严厉家教的产物。
                但汉末的读书人,尤其是参与政治的读书人,并没有多少打从内心里做到“止于至善”的。袁家既是书香门第也是官僚家族,袁绍从出生起便是政治人物,他当然更不可能善良成一个普通人。然而他们虽然偏离了原本的方向,但目标依然坚定,因为他们有了自己的“道”:也许是某个人的,或者某个家族的,甚至是某个社会阶层共同的愿望。彼所行,亦近道矣。


                IP属地:江苏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6楼2017-07-13 00:49
                收起回复
                  虽为将帅,儒生衣装
                  《傅子》:汉末王公,多委王服,以幅巾为雅,是以袁绍、崔钧之徒,虽为将帅,皆著缣巾
                  《后汉书袁绍传》:绍与谭等幅巾乘马,与八百骑度河,至黎阳北岸,入其将军蒋义渠营。
                  ---------------
                  与演义里那个“金盔金甲”的土豪暴发户样的袁绍不同,历史上的袁绍在战场的穿着是非常风雅的
                  傅子这本书很喜欢嘲袁绍,比如这里嘲他做儒生装扮是为了附庸风雅,也就是********lity,但如果仔细看书,其实可以发现更好玩的真相。
                  那就是——其实袁绍来到河北后第一次上战场时,是穿过盔甲的
                  《后汉书袁绍传》:田丰扶绍,使却入空垣。绍脱兜鍪抵地,曰:“大丈夫当前斗死,而反逃垣墙间邪?”
                  ---------------
                  袁绍为什么摔头盔,99%的人认为他是在鼓舞士气或者发泄怒气,但还是有1%的人觉得他是在嫌头盔重所以找机会扔掉它,比如我基友,坚决地心疼着袁绍的脖子——以及,不这么理解的话,真的没法解释为什么后来袁绍后来上战场就再也不戴头盔甚至连盔甲都不穿了23333333333333
                  PS:演义里那个金盔更重,建议演义绍像历史绍一样找个机会把它给摔了XD
                  【待续,这回真的是很久以后才会续了】


                  IP属地:江苏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7楼2017-07-13 01:22
                  收起回复
                    几天没签到,不能用粗体跟红字了,小更一发。
                    关于袁绍的出生年份问题,史书是没有记载的。关于因为字本初所以出生在本初元年(146年)这个说法我个人其实也是喜闻乐见的(因为不承认刘义庆掰的那个流传甚广的抢新娘段子)。但如果硬要从史书中抠字眼,我个人还是坚持【袁绍出生于150年之后,准确地说是152年甚至更后面】这个观点的,具体论述过程请见以下链接:
                    https://tieba.baidu.com/p/4929638901 【12楼】
                    简单点说,只要“袁绍为了许劭遣散宾客”这件事是真的,袁绍就肯定是50后。当然,如果遣散宾客这件事是假的我也喜闻乐见,毕竟这是证明袁绍从少年时期就是“外表清贵温雅端方沉静,内心腹黑时而冷漠又有少年气”的最直接证据之一,如果这条史料被否定了,我们就可以推翻原有立场,从另一个角度审视袁绍,换句话说也就是:你绍就是真.白莲花.洛阳士人的男神了。(请让最近有苗头的象牙塔白莲花人设来的更猛烈一点,我宁愿吃白莲花也不想再吃丑男蠢女或者浮夸傲娇了)
                    当然,这些都是浮云,本层要说的是袁绍幼年时期的经历。
                    《汉末英雄记》:袁绍生而孤,【幼为郎】,容貌端正,威仪进止,动见仿效。弱冠除服,长有清能名。
                    《汉末英雄记》:绍生而父死,二公爱之。【幼使为郎】,弱冠除濮阳长,有清名。
                    ---------------
                    关于郎的问题很复杂,下一层专门讲,先说说这个【幼】
                    《礼记 曲礼》:人生十年曰幼。(《疏》:幼者,自始生至十九时。)
                    《仪礼 丧服》:子幼。(郑玄:谓年十五以下。)
                    ---------------
                    正规地说,男子加冠(20岁)前皆称“幼”,但狭义的“幼”指的是十五岁之前。
                    袁绍为郎的年岁是多大?我认为,是不到15岁的时候。这不仅因为郑玄跟他是一个时代的人更能代表那个时代的视角,而且也因为袁绍本身的经历。
                    袁绍20岁(虚岁)的时候母亲(也)去世了,于是他辞去了濮阳县长的职务。
                    好吧,刚成年的县长,而且还是个【有清能名】,清说的是他不贪污腐败这个扔一边,“能”也就是说他在任期间干出了很不错的业绩,用常识去理解,他不可能只在濮阳县令的位置上不到一年,可以说至少应该呆了两年了,也就是说他十七八岁(未成年状态)就当了县长,那么在宫中“为郎”的年纪只能再往前面推了。
                    《后汉书明帝纪》:谓群臣曰:郎官上应列宿,出宰百里,有非其人,则民受其殃,是以难之。
                    ---------------
                    再看看,郎官也不是大学生村官想当就当想走就走的,而是非常重要的职位,袁绍要在十七八岁当上濮阳县长这么大的干部,不在郎官这个位置上有点表现也几乎是不可能的。(下面会讲,他的身世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优秀突出,也是需要竞争的)
                    所以我个人推测,袁绍入内为郎官的年纪【幼为郎】指的【应是15岁之前】。
                    顺带一提,袁绍在他尚【幼】的年纪,就已经【威仪进止,动见仿效】了。换言之,他从小就是老师同学(同事)都喜欢的优等生,所以我之前才说,没有父亲的他在家里被【二公爱之】,也有一部分是来自自身的努力。


                    IP属地:江苏19楼2017-07-24 17:12
                    收起回复
                      这层专门讲你绍是怎么当上郎官的
                      《汉末英雄记》:袁绍生而孤,【幼为郎】,容貌端正,威仪进止,动见仿效。弱冠除服,长有清能名。
                      《汉末英雄记》:绍生而父死,二公爱之。【幼使为郎】,弱冠除濮阳长,有清名。
                      ---------------
                      其实也很清楚了,“幼使为郎”里面这个【使】就很有可能指的是:袁逢、袁隗二公动用自己的资源让袁绍当上了郎官,换言之,小袁绍是凭借两个叔叔的垂怜,获取了这个机会。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机会不是直接就业的机会,而仅仅是参加选调生考试的机会。
                      《后汉书质帝纪》:(146年)自大将军至六百石,皆遣子受业,岁满课试,【以高第五人补郎中,次五人太子舍人】。
                      ---------------
                      看到了吧,就算是大将军家的孩子,要【想当郎官也是要考的】!而且只有前5名能被录取为郎中(最低一级的郎官),6-10名会被录取为太子舍人。
                      所以很清楚了吧?为啥袁逢的嫡子袁基、袁术,袁隗的嫡长子满来……这些比你绍身份更高贵(父亲的官位更高)的兄弟们都没当少年郎官,而袁绍就当了,答案很简单——他考到了前5名。
                      PS:袁术在20岁举孝廉为郎,与主角【就是你们都知道的曹先生,因为是《三国志》主角,故而在本楼正文以后都称他为“主角”,请铭记】的为官渠道一致,即使高级官员子弟除了参加未成年选调生考试之外的另一条为官途径:在成年后举孝廉做郎官。
                      再看看同时代的其他未成年郎官,首先是被你绍深爱着的臧洪同学:
                      《后汉书臧洪传》洪年十五,以父功拜童子郎,知名太学。(李贤注:汉法,孝廉试经者拜为郎。洪以年幼才俊,故拜童子郎也。)
                      ---------------
                      臧洪是因为他父亲为大汉立下汗马功劳所以才拜了童子郎。而李贤的注解也说明,臧洪是“幼年才俊”,并非完全吃老爸资本的官二代,换言之,他通过了少男郎官的经学考试。
                      还有其他人
                      (1)以父祖为郎
                      《后汉书光武郭后传》:帝善(郭)况小心谨慎,年始十六,拜黄门侍郎。
                      《后汉书邓禹传》:寝疾。帝数自临问,以子男二人为郎。
                      《后汉书马廖传》:廖字敬平,少以父任为郎。
                      《后汉书窦固传》:固字孟孙,少以尚公主为黄门侍郎。
                      《后汉书宋均传》:均以父任为郎,时年十五。
                      (2)以才名为郎
                      《续汉书》:汝南谢廉、河南赵建章年始十二,各能通经,雄并奏拜童子郎。
                      《三国志司马朗传》: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
                      《三辅决录》:(射) 坚,字文固,少有美名,辟公府为黄门侍郎。
                      《会稽典录》:昺字世文,( 虞) 翻第八子也。少有倜傥之志,仕吴黄门郎,以捷对见异,超拜尚书侍中。
                      虽然时代各异,但是在146年以后入职的未成年郎官基本都是既出身高贵、又通过考试的少年人无疑。
                      【待续】
                      PS:刚刚得知自己在某考试中得了第一名,狂喜乱舞,虽然还是前途未卜吧。祝大家身体健康~


                      IP属地:江苏20楼2017-07-24 17:47
                      收起回复
                        大家好,**上(shi)班(xi)好累,心疼某个不到15岁就上班的。
                        由于依然不能用黑体跟红字,今晚就纯扯一小段吧,因为史料少,所以推(nao)理(bu)多,当然我怎么说都不重要,最重要还是大家的自主思考。就像吕思勉先生说的,真正聪明的读书人,要有自己的思维判断。
                        上面说到袁绍跟其他兄弟不同,是通过【试经】(经学考试)考上未成年郎官的,所以跟年龄相仿的兄弟比起来,出仕时间要早得多。
                        当然,他也许是他这一辈兄弟里的唯一一个考上这个的,却不是袁家的唯一一个,还有个叫袁著的:
                        《后汉书梁冀传》:时,【郎中汝南袁著,年十九】,见冀凶纵,不胜其愤,乃诣阙上书曰……
                        ---------------
                        这个时间点是151年之后159年之前的某年(推测在155年左右),理论上讲袁著这个郎中就是在146年后考上的,不知道袁著他爹是谁,反正应该不是袁汤的儿子,因为袁汤的第二个嫡子(顺便说一句,从袁成的“早逝”跟袁隗的年纪来推断,袁汤的第二任正妻,也就是袁成袁逢袁隗的生母,大概比她丈夫要小二三十岁,好一个萝莉控!参见隔壁岛国的斋藤道三娶小见之方),袁成,也就是袁绍的父亲,跟梁冀的关系是很好的:
                        《汉末英雄记》:袁绍父成,字文开,名壮健。【贵戚权豪自大将军梁冀以下皆与交结恩好,言无不从】,故京师谚曰:事不谐,诣文开。
                        《后汉书袁绍传》:【成字文开,与梁冀结好,言无不从】。京师谚曰:‘事不谐,问文开。’
                        ---------------
                        就像袁绍跟何颙关系那么好,后者夸过别人却没夸过前者一样不可思议,当你懂了【附会】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史书中很多对话跟某某言录都可以直接当小说随便看看了,当然我个人是做不到的,绝大多数人也做不到,因为史学水平还不到那个程度。我想说的是,就以上这条史料,要是袁绍多活二十年统一了某某地方,被儿子追封了个什么陈X帝,袁成作为袁绍的爹也被追封个陈Y帝,百度百科就可以写:“袁成,字文开,东汉末年名臣,擅交略,辩慧桀黠……”。以上只是屁话,重点在下面:袁绍【擅交略】这一点很像袁成,后来的大将军何进对袁绍也是近乎【言无不从】了。当然,只是“近乎”。袁家,似乎最初有把袁绍按第二个袁成的路子养的意思,可能是一**一日生给他们带来了转世的错觉。
                        下面讲一些其实不复杂但也不太好说清楚的事
                        关于袁氏兄弟的那些事儿
                        既然袁著不是袁汤一脉的,那么就现有史料来看,袁绍很可能是他这一辈唯一一个通过考试在十几岁就入朝为官的,其出仕时间之早在众位(堂)兄弟间可以算是一枝独秀了,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也为他日后不看轻自己、自信的性格奠定了基础。也为他面对身份比他高贵的兄弟,毫不退让这一点奠定了基础。换言之,为**奠定了基础。
                        以至于公孙瓒都忍不住说袁绍:“你这个人身世卑微,地位**,不配做别人的后代,这就算了,你还一点自知之明都没有,不仅安然享用荣华,面对真正的嫡系正统,居然不懂得虚心礼让,一心只想往上爬。什么人啊!”
                        《后汉书·公孙瓒传》:《春秋》之义,子以母贵。绍母亲为傅婢,地实微贱,据职高重,享福丰隆。【有苟进之志,无虚退之心】,绍罪九也。
                        ---------------
                        这里的【无虚退之心】,说的就是袁绍身份低下,却不按礼法让着身份尊贵的兄弟。
                        当然袁绍在陈某的史评里就是个【舍礼崇爱】的人,他的这种性格是怎么养成的?这你大概要去问他妈,毕竟在他妈眼中,袁绍就是袁成的嫡子,是“曾经的嫡长子”、本应该成为袁氏之主却不小心英年早逝的袁成的正统继承人,地位可不比其他兄弟低,所以袁绍他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
                        虽然事实上,他没有能继承父亲的爵位,袁氏之主变成了他叔叔袁逢,未来的继承人变成了他哥哥袁基,他只有一个寡母(还不是亲生的),跟一个早死遗产不多官位不大的爹……身为一个男配,在这种本应该扭曲成内心自卑的环境里,袁绍突然破天荒得在【幼】年通过【试经】考上了【郎】,出仕时间之早甩了同龄人几条街,还(因为脸)受到身边许多人的追捧与模仿【动见仿效】,你说说一个十二三岁就能考到国家选调生考试前五,成为中央机关公务员,成绩甩其他兄弟一脸,还长得好看又人气爆棚的人——他自卑个啥子?难道自卑自己在女人堆里长大?
                        当然了,自信说的是他的内心,袁绍在外表上还是个相当谦逊温和的好孩子。这个待人亲善,行止有礼,不以身份贵贱看人上文已经说过了。当然直接说他外表谦虚内心傲慢是过于偏激了点,其实客观点说,他就是确实个很懂礼貌,很尊重他人,但也懂得通过努力,争取原本得不到的东西的人——换言之,他是个非常上进的人,虽然他很礼貌,但在前进这个问题上,他不会礼让任何人。
                        《汉末英雄记》:袁绍辟大将军府,不得已起从命,举高第,迁侍御史。【弟术为尚书诏,不欲为台下,告疾求退】。
                        ---------------
                        袁基在被董卓杀害之时已经位居九卿之一的太仆,年纪远长于袁绍,出仕自然比对方更早。所以袁绍【无虚退之心】的最大受害者就是跟他差不多大的弟弟袁术了。其实站在袁术的角度想想真的好气的,想必小时候也没少被父母说“你怎么不跟你堂哥学学呀,你看人家成绩那么好,你怎么还不做作业”之类的,对方明明从爹到妈都不能跟自己比,而且隐居N年不工作,履历难看得要死,还大言不惭地对何进说“你让我官位比他(袁术)低,我不干”。估计袁术对袁绍只有一句MMP可讲了。
                        以上,只是想说,袁术不喜欢袁绍这件事,从两人的性格来看,实在是顺理成章的。


                        IP属地:江苏21楼2017-08-03 22:17
                        收起回复
                          (大段复制以前打过的字)
                          上面讲到袁绍的性格令袁术讨厌,常言道爱屋及乌,那么恨屋及乌也是有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何颙了。这个何颙何许人也呢?虽然令人难以置信,但那条“袁术讨厌何颙”的史料如果是真的,那一定发生在169年之前,也就是说,这还是你绍少年时期的故事。
                          何颙此人
                          《汉纪》:颙字伯求,少与郭泰、贾彪等游学洛阳,泰等与同风好。颙显名太学,於是中朝名臣太傅陈蕃、司隶李膺等皆深接之。
                          《汉末名士录》:陶丘洪曰:伯求举善则以德弥为首,济难则以子远为宗。且伯求尝为虞伟高手刃复仇,义名奋
                          发。其怨家积财巨万,文马百驷,而欲使伯求羸牛疲马,顿伏道路,此为披其胸而假仇敌之刃也。
                          《后汉书何颙传》:何颙字伯求,南阳襄乡人也。少游学洛阳。颙虽后进,而郭林宗、贾伟节等与之相好,显名太学。友人虞伟高有父仇未报,而笃病将终,颙往候之,伟高泣而诉。颙感其义,为复仇,以头醊其墓。
                          ---------------
                          何颙,南阳人,一个可以跟当朝的大人物勾肩搭背的年轻人,也是东汉特殊政治势力——太学生运动的领导人,名震当朝。曾经为了基友虞伟高报仇,挑战超级大豪族,并砍下对方的脑袋祭奠基友。可以说是侠客中的侠客,男人中的男人。那么他是袁绍的什么人呢?答:最亲密的友人。亲到什么程度呢?史料原文【袁绍慕之】,也就是说——他是你绍喜欢的人,是当时的大众情人袁绍(真没夸张,后文会讲)的“窗前白月光”。
                          《汉纪》:袁绍慕之,与为奔走之友。
                          《后汉书何颙传》:袁绍慕之,私与往来,结为奔走之友。
                          ---------------
                          我们必须知道,【史书盖章你绍喜欢的人不多,一共四个】。一个他所“慕”的何颙,还有三个他所“爱”的臧洪、袁谭、袁尚,(以上按年龄顺序排列)。而个人看来,“慕”的感情甚至在精神意义上更高于“爱”,除了对志同道合的前辈的尊敬之外,还包含了对少年偶像的思慕之情。所以如果有人问我袁绍最喜欢的人是谁,我要是回答说是何颙,绝不是在开玩笑。基于此点,袁术的恨屋及乌也可以顺理成章了。
                          恨屋及乌
                          《汉末名士录》:术常於众坐数颙三罪,曰:“王德弥先觉隽老,名德高亮,而伯求疏之,是一罪也。许子远凶***,性行不纯,而伯求亲之,是二罪也。郭、贾寒窭,无他资业,而伯求肥马轻裘,光耀道路,是三罪也。”……后与南阳宗承会於阙下,术发怒曰:“何伯求,凶德也,吾当杀之。”
                          《汉纪》:而袁术亦豪侠,与绍争名。颙未常造术,术深恨之。
                          ---------------
                          袁术讨厌何颙的原因:
                          1.何颙不跟某德高望重的要好
                          2.何颙跟许攸这种人品差的要好
                          3.何颙的朋友很清贫,自己却炫富
                          4.何颙跟袁绍要好,不理自己
                          不难看出前三点都是纯粹找茬的废话,只有最后一点是认真的。比如第3点,袁术自己在【肥马轻裘,光耀道路】方面比之何颙绝对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他难道真心会因为这个讨厌何颙?
                          名士录的史料还反映一个重要的问题:时间点。【郭、贾寒窭,无他资业,而伯求肥马轻裘,光耀道路】,这绝不可能发生在169年之后,因为169年第二次党锢之祸爆发,何颙成了通缉犯,一直到184年才回归洛阳,这期间绝不可能还“肥马轻裘,光耀道路”。而184年之后郭贾二人都骨头打鼓了,何颙也悲惨落魄地逃亡了十五年,袁术还拿他们跟何颙对比做什么呢?因此,袁术在席间数落何颙的罪责之事,必然发生在169年之前
                          上面也说了,跟袁绍要好才是袁术讨厌何颙的根本原因,换言之,何颙跟袁绍的交往发生于169年之前。虽然,这一点跟史料的整个脉络看起来略有矛盾,我们来看看全文——
                          亲密战友
                          《汉纪》:及党事起,颙亦名在其中,乃变名姓亡匿汝南间,所至皆交结其豪桀。颙既奇太祖而知荀彧,袁绍慕之,与为奔走之友。是时天下士大夫多遇党难,颙常岁再三私入洛阳,从绍计议,为诸穷窘之士解释患祸。而袁术亦豪侠,与绍争名。颙未常造术,术深恨之。
                          《后汉书何颙传》:及陈蕃、李膺之败,颙以与蕃、膺善,遂为宦官所陷,乃变姓名,亡匿汝南间。所至皆亲其豪桀,有声荆豫之域。袁绍慕之,私与往来,结为奔走之友。是时,党事起,天下多离其难,颙常私入洛阳,从绍计议。其穷困闭厄者,为求援救,以济其患。有被掩捕者,则广设权计,使得逃隐,全免者甚众。
                          ---------------
                          如果把原文完全按时间顺序读的话,第二次党锢之祸(169年)后,何颙被通缉,袁绍因为仰慕他,追到汝南去跟他交好,后来何颙就经常去洛阳跟袁绍商量救人的事情,救出了很多被关的人,使很多人得以逃走,被赦免。
                          但是,刚才上面也提到169年之前,袁术就已经看不惯何颙了,而看不惯一个不相关的人很奇怪,所以并非不相关的人,而是那时何颙“未尝造术”,但已经是袁绍的朋友了。
                          所以我个人倾向于认为,袁绍跟何颙很早就认识了,但是到第二次党锢之祸(169年)之后才成为亲密战友。因为这个世家出身的贵公子,敢于不顾生命危险与ZZ犯们同甘共苦,并且救助了很多人的性命,所以他们的友情才在苦难中进一步升华,以至于后来董卓祸乱京师之时,他们在中央分属不同部门,但仍保持着好朋友的关系。
                          以下是方诗铭先生在其著作《三国人物散论》中对袁绍此间作为的评价:
                          当党锢之祸党人遭到急难时,袁绍对“变姓名,亡匿汝南”的何颙,不但“私与往来”,结成“奔走之友”,并与“私入洛阳”的何颙计议,为“穷困闭厄”的党人进行援救,“以济其患、至于“被掩捕”的党人,他们又”广设权计,使得逃隐”。在袁绍、何颙的相救下,当时遭到迫害的党人,全免者甚众”。【这种冒着生命危险的行动,正是荀悦所指的,“救时难而济同类”,是当时游侠的一种最高准则。】
                          ---------------
                          也就是说,何颙与袁绍的关系是——生死之交
                          不过依然要注意一个问题,第二次党锢之祸从169年持续到184年,而根据蔡邕的年纪推测,袁绍约生于153年(详见https://tieba.baidu.com/p/4929638901 【12楼】),169年也就十七岁,还记不记得这个岁数他快要去濮阳当县长了!以及后来,20-26岁,整整六年,他是在汝南的父母墓前清修,等到他回归洛阳,那大概就是179年之后的事情了。在179到184年之间,党锢之祸的“严打”程度已不如从前苛烈,故而何颙才能成功地【私入洛阳】,进而【从绍计议】,注意这个【从】字,是何颙听袁绍的,不是反过来……好吧,这都是该在后面讲的,这里就不继续了。
                          公元169年的他们
                          回到169年袁术在席间数落何颙罪责的这个时间点,袁术还是个孩子,术粉大佬博前辈说了,大概是刚上太学的年纪,能以一派领导的架势对众位成年人说话说明袁术还是很有英杰之器的,虽然说出来的话难免还带着孩子气,而且杀性太重。
                          袁绍也还是个少年,当时正在宫中当郎官,不久后被任命为(有可能是史上最年轻的)濮阳县长。但最重要的一点却是——他此时已经开始与政府迫害的党锢名士深相结交。
                          【许子远】已经成年了,这时就已经被评价为“凶***”(明显的一点是他此时与何颙交好,很可能是何颙将他介绍给袁绍认识的),所以说不要轻信游戏设定,许攸跟张邈一样,都是年长于袁绍的友人。


                          IP属地:江苏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2楼2017-08-05 22:41
                          收起回复
                            @某人的小伙伴
                            说到脸是很重要的因素,我脑子里突然蹦出这么一句话——
                            袁本初登上城楼。他威严而美丽……
                            从此,我们再没有见到他。
                            (这是替换句,原句来自苏联剧作家杜辅仁科。很喜欢这种文笔,试着套用一下。这里描述的是邺城的百姓最后一次见到他们的袁公时的场景。完全没写什么河北的百姓们后来哭的像死爹一样这些事情,但莫名地就虐die了。)
                            原句是这样的↓

                            (图片来自微博,侵删)


                            IP属地:江苏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3楼2017-08-07 14:18
                            收起回复
                              中场总结资料
                              袁绍
                              【生父】薛定谔(袁成or袁逢or路人甲)
                              【生母】不知名婢女
                              【父亲】袁成(死于袁绍0岁时)
                              【母亲】袁成的正妻
                              【出生地】洛阳
                              【家庭成员】母亲(嫡母)、姐姐(嫡姊)
                              【家族地位】袁成嫡子,早逝之父为左中郎将(2000石,非三公),无爵位继承权
                              【家族关系】跟姐姐关系亲密,受袁逢、袁隗两位叔叔喜爱,跟堂弟袁术关系很差
                              顺便列个提纲,嗯,不全或者还有错,待补充
                              【大事年表】
                              早年
                              ?年 诞生,生而父死
                              ?年 幼为郎,少年入朝(与党锢士人结交)
                              ?年 弱冠前出任濮阳令
                              ?年 20岁,母亲去世,辞官服丧
                              ?年 23岁,为父亲(袁成)补丧
                              ?年 26岁,隐居洛阳,阴养死士(救助众多党锢士人)
                              184年
                              进入何进幕府
                              188年
                              升任中军校尉
                              东击徐兖黄巾之战(袁绍VS徐兖黄巾,胜?败?甩手掌柜?不知道)
                              (后汉书:进阴知其谋,乃上遣袁绍东击徐、兖二州兵,须绍还,即戎事,以稽行期。)
                              与盖勋、刘虞合谋诛除宦官
                              189年
                              少帝即位,升任司隶校尉
                              引董入京,阴谋论的狂欢
                              (后汉书何进传:因复博征智谋之士逄纪、何颙、荀攸等,与同腹心……绍等又为画策,多召四方猛将及诸豪杰,使并引兵向京城,以胁太后。进然之。)
                              大将军遇害,与叔父诛尽宦官
                              当众训斥董卓,悬节北奔冀州
                              190年
                              渤海起兵,被酸枣众遥推为关东盟主
                              被何进软禁于渤海,获救于桥瑁书信
                              洛阳袁氏遭灭族,下令斩杀董卓来使
                              (后汉书袁绍传:董卓闻绍起山东,乃诛绍叔父隗,及宗族在京师者,尽灭之。)
                              (献帝春秋:太傅袁隗,太仆袁基,术之母兄,卓使司隶宣璠尽口收之,母及姊妹婴孩以上五十余人下狱死)
                              (袁绍上书:会故冀州牧韩馥怀挟逆谋,欲专权势,绝臣军粮,不得踵系,至使滑虏肆毒,害及一门,尊卑大小,同日并戮。)
                              (后汉书:绍使王匡杀班、瑰、吴循等,袁术亦执杀阴循,惟韩融以名德免。)
                              (谢承书:董卓使班奉诏到河内,解释义兵。匡受袁绍旨。收班系狱,欲杀之以徇军。)
                              讨伐董卓:
                              身在河内军,部将分三路作战(史料太杂,多做点笔记)
                              1.孟津之战(王匡韩浩等袁绍部河内军VS董卓部将,败)
                              (典论:河内之军军于孟津。)
                              (袁绍上书:然臣愚所守,志无倾夺,故遂引会英雄,兴师百万,饮马孟津,歃血漳河。)
                              (后汉书:馥从事赵浮、程涣将强弩万人屯孟津,闻之,率兵驰还,请以拒绍,馥又不听。英雄记:绍在朝歌清水口,浮等从后来,船数百艘,众万余人,整兵骇鼓过绍营,绍甚恶之。)
                              (魏书:太守王匡以(韩浩)为从事,将兵拒董卓于盟津。)
                              (蔡邕上书:臣以相国兵讨逆贼故河内太守王匡等,屯陈破坏,斩获首级,诣朝堂上贺。)
                              2.汴水之战/荥阳之战(鲍信兄弟+曹操曹洪+卫兹+袁绍部周喁+豫州部队VS徐荣,败)
                              (会稽典录:初曹公兴义兵,遣人要喁,喁即收合兵众,得二千人,从公征伐,以为军师。)
                              (九州春秋:袁、曹二公与卓将战于荥阳,败绩。)
                              (典论:兖、豫之师战于荥阳。)
                              3.梁东之战(孙坚+祖茂+李旻+张安+袁绍部李延VS董卓部将,胜)
                              感觉是惨胜,至少对于袁绍来讲是挺惨的——献帝纪:卓获山东兵,以猪膏涂布十余匹,用缠其身,然后烧之,先从足起。 获袁绍豫州从事李延,煮杀之。┭┮_┭┮
                              191年
                              谋拥幽州牧刘虞为帝,未遂<后汉纪:(虞)尤与绍联结>
                              夺取冀州:诱骗公孙瓒、施压韩馥,领冀州牧
                              阳城之战:使周昂(?此处多方记载有异)袭取阳城
                              界桥之战(袁绍/麴义VS公孙瓒/公孙范,胜)
                              192年
                              巨马水之战:崔巨业大败
                              龙凑之战(袁绍VS公孙瓒,胜)
                              首战黑山(袁绍VS杜长,胜)张燕遣将杜长助瓒,与绍战
                              兄弟之战(袁绍+曹操VS袁术+公孙瓒+刘备+陶谦,胜)
                              徐州之战:派遣朱灵等三营协助曹操攻打徐州
                              兖州之战:以妻子为质,并与刘岱联姻
                              193年
                              匡亭之战 (曹操+袁绍VS袁术,胜)三国志袁术传:太祖与绍合击,大破术军。
                              在朝廷(赵歧)的调解下与公孙瓒停战言和
                              魏郡兵变:叛徒勾结黑山军勾结图覆邺城
                              朝歌之战(袁绍VS于毒,胜)
                              扫荡黑山(袁绍VS左髭丈八等十数部悍匪,胜)
                              常山大战(袁绍+吕布VS张燕+屠各,胜)
                              公孙瓒杀死刘虞占据幽州<幽冀停战协议失效>
                              194年
                              与吕布决裂,后者投靠张杨
                              第二次兖州之战:派兵抗吕援曹
                              195年
                              鲍丘之战:麴义与刘虞残部共破公孙瓒
                              东郡之战(袁绍VS臧洪,胜)历时一年
                              公孙瓒于冀州易县修筑易京营垒
                              易线撤退:抗公孙前线因粮尽一度失守
                              196年
                              使长子袁谭出继兄长、领青州刺史
                              青州攻略:袁谭击败田楷、孔融,夺取北海
                              安抚北方、联姻乌桓:赐蹋顿等单于印绶
                              曹操以天子之名施压,袁绍深感屈辱、怒斥对方
                              197年
                              升任大将军、邺侯(?)
                              198年
                              与荆州牧刘表深相结约(flag插到飞起)
                              易京之战(袁绍VS公孙瓒,胜)历时两年
                              199年
                              曹操进军河北,攻夺河内,偷袭邺城未果
                              袁绍灭公孙瓒,兼并幽州
                              太行山之战(袁绍VS公孙续+张燕,胜)
                              曹操再次偷袭冀州黎阳,臧霸攻占青州数县
                              200年
                              官渡之战(袁绍VS曹操,负)历时一年,已被嚼烂
                              自战后病发呕血(胃癌?)
                              201年
                              冀州之战(袁绍VS诸郡叛军,胜)
                              202年
                              病逝(5月28日),河北百姓挥泪相送


                              IP属地:江苏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4楼2017-08-09 16:16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