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段复制以前打过的字)
上面讲到袁绍的性格令袁术讨厌,常言道爱屋及乌,那么恨屋及乌也是有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何颙了。这个何颙何许人也呢?虽然令人难以置信,但那条“袁术讨厌何颙”的史料如果是真的,那一定发生在169年之前,也就是说,这还是你绍少年时期的故事。
何颙此人《汉纪》:颙字伯求,少与郭泰、贾彪等游学洛阳,泰等与同风好。颙显名太学,於是中朝名臣太傅陈蕃、司隶李膺等皆深接之。
《汉末名士录》:陶丘洪曰:伯求举善则以德弥为首,济难则以子远为宗。且伯求尝为虞伟高手刃复仇,义名奋
发。其怨家积财巨万,文马百驷,而欲使伯求羸牛疲马,顿伏道路,此为披其胸而假仇敌之刃也。
《后汉书何颙传》:何颙字伯求,南阳襄乡人也。少游学洛阳。颙虽后进,而郭林宗、贾伟节等与之相好,显名太学。友人虞伟高有父仇未报,而笃病将终,颙往候之,伟高泣而诉。颙感其义,为复仇,以头醊其墓。
---------------
何颙,南阳人,一个可以跟当朝的大人物勾肩搭背的年轻人,也是东汉特殊政治势力——太学生运动的领导人,名震当朝。曾经为了基友虞伟高报仇,挑战超级大豪族,并砍下对方的脑袋祭奠基友。可以说是侠客中的侠客,男人中的男人。那么他是袁绍的什么人呢?答:最亲密的友人。亲到什么程度呢?史料原文【袁绍慕之】,也就是说——他是你绍喜欢的人,是当时的大众情人袁绍(真没夸张,后文会讲)的“窗前白月光”。
《汉纪》:
袁绍慕之,与为奔走之友。
《后汉书何颙传》:
袁绍慕之,私与往来,结为奔走之友。
---------------
我们必须知道,【史书盖章你绍喜欢的人不多,一共四个】。一个他所“慕”的何颙,还有三个他所“爱”的臧洪、袁谭、袁尚,(以上按年龄顺序排列)。而个人看来,“慕”的感情甚至在精神意义上更高于“爱”,除了对志同道合的前辈的尊敬之外,还包含了对少年偶像的思慕之情。所以如果有人问我袁绍最喜欢的人是谁,我要是回答说是何颙,绝不是在开玩笑。基于此点,袁术的恨屋及乌也可以顺理成章了。
恨屋及乌《汉末名士录》:术常於众坐数颙三罪,曰:“王德弥先觉隽老,名德高亮,而伯求疏之,是一罪也。许子远凶***,性行不纯,而伯求亲之,是二罪也。郭、贾寒窭,无他资业,而伯求肥马轻裘,光耀道路,是三罪也。”……后与南阳宗承会於阙下,术发怒曰:“何伯求,凶德也,吾当杀之。”
《汉纪》:而袁术亦豪侠,与绍争名。颙未常造术,术深恨之。
---------------
袁术讨厌何颙的原因:
1.何颙不跟某德高望重的要好
2.何颙跟许攸这种人品差的要好
3.何颙的朋友很清贫,自己却炫富
4.何颙跟袁绍要好,不理自己
不难看出前三点都是纯粹找茬的废话,只有最后一点是认真的。比如第3点,袁术自己在【肥马轻裘,光耀道路】方面比之何颙绝对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他难道真心会因为这个讨厌何颙?
名士录的史料还反映一个重要的问题:时间点。【郭、贾寒窭,无他资业,而伯求肥马轻裘,光耀道路】,这绝不可能发生在169年之后,因为169年第二次党锢之祸爆发,何颙成了通缉犯,一直到184年才回归洛阳,这期间绝不可能还“肥马轻裘,光耀道路”。而184年之后郭贾二人都骨头打鼓了,何颙也悲惨落魄地逃亡了十五年,袁术还拿他们跟何颙对比做什么呢?因此,
袁术在席间数落何颙的罪责之事,必然发生在169年之前。
上面也说了,跟袁绍要好才是袁术讨厌何颙的根本原因,
换言之,何颙跟袁绍的交往发生于169年之前。虽然,这一点跟史料的整个脉络看起来略有矛盾,我们来看看全文——
亲密战友《汉纪》:及党事起,颙亦名在其中,乃变名姓亡匿汝南间,所至皆交结其豪桀。颙既奇太祖而知荀彧,袁绍慕之,与为奔走之友。是时天下士大夫多遇党难,颙常岁再三私入洛阳,从绍计议,为诸穷窘之士解释患祸。而袁术亦豪侠,与绍争名。颙未常造术,术深恨之。
《后汉书何颙传》:及陈蕃、李膺之败,颙以与蕃、膺善,遂为宦官所陷,乃变姓名,亡匿汝南间。所至皆亲其豪桀,有声荆豫之域。袁绍慕之,私与往来,结为奔走之友。是时,党事起,天下多离其难,颙常私入洛阳,从绍计议。其穷困闭厄者,为求援救,以济其患。有被掩捕者,则广设权计,使得逃隐,全免者甚众。
---------------
如果把原文完全按时间顺序读的话,第二次党锢之祸(169年)后,何颙被通缉,袁绍因为仰慕他,追到汝南去跟他交好,后来何颙就经常去洛阳跟袁绍商量救人的事情,救出了很多被关的人,使很多人得以逃走,被赦免。
但是,刚才上面也提到169年之前,袁术就已经看不惯何颙了,而看不惯一个不相关的人很奇怪,所以并非不相关的人,而是那时何颙“未尝造术”,但已经是袁绍的朋友了。
所以
我个人倾向于认为,袁绍跟何颙很早就认识了,但是到第二次党锢之祸(169年)之后才成为亲密战友。因为这个世家出身的贵公子,敢于不顾生命危险与ZZ犯们同甘共苦,并且救助了很多人的性命,所以他们的友情才在苦难中进一步升华,以至于后来董卓祸乱京师之时,他们在中央分属不同部门,但仍保持着好朋友的关系。
以下是方诗铭先生在其著作《三国人物散论》中对袁绍此间作为的评价:
当党锢之祸党人遭到急难时,袁绍对“变姓名,亡匿汝南”的何颙,不但“私与往来”,结成“奔走之友”,并与“私入洛阳”的何颙计议,为“穷困闭厄”的党人进行援救,“以济其患、至于“被掩捕”的党人,他们又”广设权计,使得逃隐”。在袁绍、何颙的相救下,当时遭到迫害的党人,全免者甚众”。【这种冒着生命危险的行动,正是荀悦所指的,“救时难而济同类”,是当时游侠的一种最高准则。】
---------------
也就是说,
何颙与袁绍的关系是——生死之交。
不过依然要注意一个问题,第二次党锢之祸从169年持续到184年,而根据蔡邕的年纪推测,袁绍约生于153年(详见
https://tieba.baidu.com/p/4929638901 【12楼】),169年也就十七岁,还记不记得这个岁数他快要去濮阳当县长了!以及后来,20-26岁,整整六年,他是在汝南的父母墓前清修,等到他回归洛阳,那大概就是179年之后的事情了。在179到184年之间,党锢之祸的“严打”程度已不如从前苛烈,故而何颙才能成功地【私入洛阳】,进而【从绍计议】,注意这个【从】字,是何颙听袁绍的,不是反过来……好吧,这都是该在后面讲的,这里就不继续了。
公元169年的他们回到169年袁术在席间数落何颙罪责的这个时间点,袁术还是个孩子,术粉大佬博前辈说了,大概是刚上太学的年纪,能以一派领导的架势对众位成年人说话说明袁术还是很有英杰之器的,虽然说出来的话难免还带着孩子气,而且杀性太重。
袁绍也还是个少年,当时正在宫中当郎官,不久后被任命为(有可能是史上最年轻的)濮阳县长。但最重要的一点却是——
他此时已经开始与政府迫害的党锢名士深相结交。【许子远】已经成年了,这时就已经被评价为“凶***”(明显的一点是他此时与何颙交好,很可能是何颙将他介绍给袁绍认识的),所以说不要轻信游戏设定,许攸跟张邈一样,都是年长于袁绍的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