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的两京制度已经比较清楚,我总结几点学者不常提到的观点:
两京制度也叫两都制度、陪都制度,肇始于西周洛邑,此后历代大王朝都有实行两京或者是多都制,比如东汉两京、曹魏五都,宋元明清等。隋唐时期也一样先后有多京制度,但是最主要的还是京城长安与东都洛阳,其中长安具有法定的京师地位;
1、历史上的多都制度可以叫不同的名字,但是具有京师地位的只有一个,比如明成祖以后的南北两京,京师、京城显然是北京,同样唐代京师地位的定义也是明确的:
《旧唐书》:“京师、秦咸阳,汉之长安也”;
《唐六典》:“京城左河、华,右陇坻,前终南”;
《新唐书》:“上都,初曰京城,天宝元年以京师为西京”;
《通典》:“隋大兴,今京城是也,武德以来称京城”;
2、除了京师的地位外,隋唐时期长安被称为“上京”也是一直延续的;这也充分显示了长安都城地位的至高性。这在隋唐时期记载很多,我们摘录一些皇帝的诏书等官方文件,更能显示其权威性。
隋文帝:大隋受命,出诣上京。
隋炀帝:三元建上京;
唐太宗:远将经教,来献上京。
唐高宗:冀冀上京;大礼云毕,回舆上京;抑天府之奥区,信上京之胜地。
武则天、中宗:将归上京;
中宗:愿师慈念,速赴上京;
玄宗:且游上京,徐还故里;俟克复上京,朕不复预事。
德宗:洎复上京,荐遭歉岁;扫荡氛?,廓清上京。旋师中冀,讨孽上京;
宪宗:辇金帛以输上京;
宣宗:上京两街先听留两寺外,更各增置八寺;
僖宗:朕端居上京,默念东洛;上京诸司及天下州府负犯逃走罪人,今春已降德音;
昭宗:时以上京初复,群情未安;朕昨者初复上京,方安庶品,且期静理;
3、隋唐时期国力强盛,皇帝经常东巡,主要原因还是因为长安人口太多,东南漕运不便,所以皇帝经常东巡洛阳“就食”,这在唐代很多文献中都有说明,但建东都洛阳主要原因还是为了支持长安,这在玄宗时期的文献上说的很明白:
“高祖、太宗,肇造区夏,据秦百二之势,袭汉累世之基,定都长安,以隆上京。惟是洛宅,虽不获奉万乘之驾、建诸夏之本,而文皇帝顾瞻历览,眷此旧邦,肇新东都,作对咸秦”
“关中帝业所兴,当百代不易;但以地狭谷少,故乘舆时幸东都以宽之。”
“太宗、高宗之盛,中宗、玄宗之明,多在秦川,鲜居东洛”
这个记载很明确的说明了唐代定都长安和建东都支撑长安的原因;
玄宗开元后期,随着长安漕运的顺畅,玄宗“不复东幸矣!”
4、从隋唐时期城市建制等级来看,长安也是显然高于洛阳,比如隋唐长安从外郭城到宫城的明德门、朱雀门、丹凤门都是最高等级的五门道,洛阳只有三门道,傅熹年先生说:“五门道是京制、三门道是都制。。。”,杨鸿勋:“洛阳是陪都,所以为三门道”,再比如隋唐城址分为“京城、都城、州城”,洛阳宫城在城市的西北角,宿白先生说“这是明显的区别于长安,这样的规划是下京城一等”;
两京制度也叫两都制度、陪都制度,肇始于西周洛邑,此后历代大王朝都有实行两京或者是多都制,比如东汉两京、曹魏五都,宋元明清等。隋唐时期也一样先后有多京制度,但是最主要的还是京城长安与东都洛阳,其中长安具有法定的京师地位;
1、历史上的多都制度可以叫不同的名字,但是具有京师地位的只有一个,比如明成祖以后的南北两京,京师、京城显然是北京,同样唐代京师地位的定义也是明确的:
《旧唐书》:“京师、秦咸阳,汉之长安也”;
《唐六典》:“京城左河、华,右陇坻,前终南”;
《新唐书》:“上都,初曰京城,天宝元年以京师为西京”;
《通典》:“隋大兴,今京城是也,武德以来称京城”;
2、除了京师的地位外,隋唐时期长安被称为“上京”也是一直延续的;这也充分显示了长安都城地位的至高性。这在隋唐时期记载很多,我们摘录一些皇帝的诏书等官方文件,更能显示其权威性。
隋文帝:大隋受命,出诣上京。
隋炀帝:三元建上京;
唐太宗:远将经教,来献上京。
唐高宗:冀冀上京;大礼云毕,回舆上京;抑天府之奥区,信上京之胜地。
武则天、中宗:将归上京;
中宗:愿师慈念,速赴上京;
玄宗:且游上京,徐还故里;俟克复上京,朕不复预事。
德宗:洎复上京,荐遭歉岁;扫荡氛?,廓清上京。旋师中冀,讨孽上京;
宪宗:辇金帛以输上京;
宣宗:上京两街先听留两寺外,更各增置八寺;
僖宗:朕端居上京,默念东洛;上京诸司及天下州府负犯逃走罪人,今春已降德音;
昭宗:时以上京初复,群情未安;朕昨者初复上京,方安庶品,且期静理;
3、隋唐时期国力强盛,皇帝经常东巡,主要原因还是因为长安人口太多,东南漕运不便,所以皇帝经常东巡洛阳“就食”,这在唐代很多文献中都有说明,但建东都洛阳主要原因还是为了支持长安,这在玄宗时期的文献上说的很明白:
“高祖、太宗,肇造区夏,据秦百二之势,袭汉累世之基,定都长安,以隆上京。惟是洛宅,虽不获奉万乘之驾、建诸夏之本,而文皇帝顾瞻历览,眷此旧邦,肇新东都,作对咸秦”
“关中帝业所兴,当百代不易;但以地狭谷少,故乘舆时幸东都以宽之。”
“太宗、高宗之盛,中宗、玄宗之明,多在秦川,鲜居东洛”
这个记载很明确的说明了唐代定都长安和建东都支撑长安的原因;
玄宗开元后期,随着长安漕运的顺畅,玄宗“不复东幸矣!”
4、从隋唐时期城市建制等级来看,长安也是显然高于洛阳,比如隋唐长安从外郭城到宫城的明德门、朱雀门、丹凤门都是最高等级的五门道,洛阳只有三门道,傅熹年先生说:“五门道是京制、三门道是都制。。。”,杨鸿勋:“洛阳是陪都,所以为三门道”,再比如隋唐城址分为“京城、都城、州城”,洛阳宫城在城市的西北角,宿白先生说“这是明显的区别于长安,这样的规划是下京城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