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文明吧 关注:118贴子:5,110

回复:带你们了解吉安千年文明-吉安地域风俗民情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节庆活动]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每当节日,至爱亲朋都要互赠月饼,新婚之人尤甚。是日,家家户户杀鸡宰鸭吃团圆饭。晚上,以月饼、柚子及各种果品拜祭月亮,合家团坐,品茶赏月,吃月饼,庆贺合家团聚。此俗沿袭至


22楼2008-07-22 10:07
回复
    [节庆活动]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称“九九重阳”。农村做糖糕、咸糕祝贺。重阳节定为敬老,单位慰问离退休老人蔚然成风。农村则给老人送礼物,祝老人健康长寿。近年,重阳节到来之际,老年体育协会组织离、退休老人举行登山竞赛活动


    23楼2008-07-22 10:07
    回复
      [生产习俗]井冈山奇异的客家风俗

       井冈山不仅风景秀丽,而且历史厚重,民风纯朴。现境内居住的人口有两种:一是唐宋时期由山东、河南等地迁徙此地的北方人,后来称之为“土籍”;二是明清时期由广东、福建等地迁徙此地居住的,称之为“客籍”。客家人在井冈山落脚生根,逐步形成一个具有独特的客家方言、客家文化及民族习惯的民俗语系。 
       独特的民居建筑 

       井冈山的客家建筑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建筑选地因地制宜,多为因山就势、依山傍水而建;二是建筑是依血缘氏族的群体化居住需要而由小到大,开始多为“一字形”三行,即中间是厅堂,两边为卧室厢房,然后成对称式依地域的可能向两边扩展为五行、七行……如族氏发达了,就建成四面设围墙的大围屋;三是建筑风格亭阁式楼宇化。多为白墙青瓦、飞檐翘角,外观很漂亮。屋内多为两层,即底层住人,楼层储粮聚物。 

       奇异的客家婚俗 

       客家人的婚礼习俗隆重、热烈、有趣而雅致,是客家风情的主要内容之一。它大致包括传庚书、选闺女、对女婿、行定、送日子、嫁娶,谓之“六礼”齐全。“六礼”婚俗中最重视的是嫁娶的花轿迎亲,旧时嫁过去的妇女在争地位、争宠时,常以“我是花轿抬到夫家的”引以为正统而骄傲,内含明媒正娶之意。花轿迎亲时,最有意思的是对轿联。迎亲那天,男女双方都要选好最信任、文墨最好的文人提对联,以耀本族人的光华荣耀,也考究对方族人的文采。迎亲那天,首先男方在花轿上巾着上联抬到女方去,女方必须在出亲的短时间内配上下联。对此女方颇为紧张。 

       在井冈山客家风情民俗村专门设有婚俗中的坐花轿表演,至此,游人不仅可以观赏表演,还可以参与其中,当一回新郎、新娘,过一把瘾。 

       别具一格的客家饮食 

       客家人历来好客喜茶。他们大多居住山区,自已种茶、制茶。客家人喝的是热茶,亲戚朋友来了,首先是炖滚茶、张碟子(有碟子装上食品)招待。邻里乡亲路过家门也会热情招呼“进来,食碗茶来!” 

       客家人的茶点很讲究,很有特色风味。如有南瓜籽、豆子;有用油酥的红薯干、南瓜花;有用醋浸的生姜、大蒜头、芥菜梗等20多种农家自制原汁原味的绿色食品。客家人用土产自烹的传统菜也很有特色。如有用特制调料做的大块的炒猪肉,香而不腻;肉馅酿豆腐,美味清香;用上等豆浆制成的豆腐皮;用石斑鱼、泥鳅炖汤,都是桌上珍品,还有许多自种自养自加工的各种特色小菜和自酿的米酒应有尽有,味美可口。这些美味,游人到井冈山都可以亲自品尝。


      24楼2008-07-22 10:08
      回复
        [生产习俗]土籍人习俗米汤浆被子
         土籍人洗被子时,都喜欢用米汤浆被子。 米汤浆被子就是把被子在清水河、塘里洗干净,拧干,置于盆中,倒进米汤,反复搓揉,使被子里每个地方都沾上米汤,再拧干,即可凉晒。
         
         米汤的做法很简单:早上煮早饭时,多掺入一些水,待饭快要煮糊之前,将米饭捞出,澄清即可。这种用米汤浆洗过的被子,既保暖,又耐脏,而且睡得很舒服。


        25楼2008-07-22 10:08
        回复
          [生产习俗]土籍居民建新房的礼仪

          井冈山土籍居民建新房的礼仪有进桌、圆屋、上梁、过火等习俗。
           
           进桌:建房破土动工时,做进桌酒,事先择定日期进桌,告诉亲朋好友来吃进桌酒。建造房子期间,各方亲戚朋友则要来助工、送菜。
           
           上梁:梁是指屋脊之栋梁,一般事先做好一根梁木,油漆好。上梁的那天,迎来梁木时,有的绕道游梁,沿途鸣喜炮,吹吹打打、锣鼓喧天。梁木迎进新屋中堂。全家人拜梁,木工、泥工师傅赞梁,梁木迎上屋脊安放好时,放鞭炮,满屋撒芒头(硬米米果)、水果、铜钱等,观看热闹的男女老少你抢我夺,非常热闹。上梁仪式结束后,晚餐大摆酒席,举行宴会。

           圆屋:一般新屋建成盖瓦的一天做圆屋酒,即邀请已助工、送菜的亲戚朋友吃两餐。此时不送礼,主人以此感谢各方亲戚朋友的支持。

           过火:进新屋居住叫过火,有的人不请客,只是较亲的一些人帮忙搬点东西。有的人家请客,办酒席一天,客人送礼物,晚上大放鞭炮,谓之烘屋,吃烘屋酒。


          26楼2008-07-22 10:08
          回复
            [生产习俗]吉安采集活动挖冬笋
             挖冬笋,是黄坳、茨坪、长坪、下七一带客籍山区农民所喜爱的一项采集活动。农历十一月以后,冬笋即开始生长,客籍人们便身背背篓,手握锄头进山挖笋。迸山后,选择“当年”母竹(“背年”竹笋少),沿竹梢方向寻找稍微隆起或已爆拆开裂的地面,清除表面落叶,再试着挖。有的即可见到笋尖,挖出竹笋;有的则只能看到竹根,还要顺根再挖。如竹根长毛(裹有若衣),表示竹龄较幼,此根无笋;如竹根鲜活橙黄,则会长冬笋。挖到笋后,还可沿竹根走向,继续寻挖。

             挖冬笋者多选择“走边竹”寻挖,此种竹生笋较多,有“横三竖七”的说法,即笋从竹根横向伸出,意味着该竹根生笋不多;如冬笋生长方向与竹根平行,则生笋较多,甚至一窝可挖到几个冬笋。


            27楼2008-07-22 10:08
            回复
              [生产习俗]吉安习俗勺子碓舂米

              勺子碓,是井冈山客籍人用来舂米的工具。旧时人们用石头作臼,用木棒做杵捣米。常用的有手碓、脚踏碓。山里人在脚踏碓的基础上,利用山泉的落差,装成不用人力的“自动”雅,一天能舂一担谷,比脚碓省时省力,独家独户使用,非常方便。

               勺子碓,顾名思义为一头勺子一头碓。即在碓杆动力这一头,掘成一个大勺,用竹笕引流入勺,水流满时,重量超过碓头,使碓头提起,盛水一头下沉,沉到一定斜度,勺内水自行倾出,失去了重量,碓头下跌,达到“舂”一下的目的。之后,碓勺重新置平装水,水满又自动倒出做功,循环往复,不断地舂米。后来,人们制造水车,用水车推动碓杆,效率就更高了。


              28楼2008-07-22 10:09
              回复
                [生产习俗]建房

                 井冈山土籍居民建新房的礼仪有进桌、圆屋、上梁、过火等习俗。

                 进桌:建房破土动工时,做进桌酒,事先择定日期进桌,告诉亲朋好友来吃进桌酒。建造房子期间,各方亲戚朋友则要来助工、送菜。

                 上梁:梁是指屋脊之栋梁,一般事先做好一根梁木,油漆好。上梁的那天,迎来梁木时,有的绕道游梁,沿途鸣喜炮,吹吹打打、锣鼓喧天。梁木迎进新屋中堂。全家人拜梁,木工、泥工师傅赞梁,梁木迎上屋脊安放好时,放鞭炮,满屋撒芒头(硬米米果)、水果、铜钱等,观看热闹的男女老少你抢我夺,非常热闹。上梁仪式结束后,晚餐大摆酒席,举行宴会。

                 圆屋:一般新屋建成盖瓦的一天做圆屋酒,即邀请已助工、送菜的亲戚朋友吃两餐。此时不送礼,主人以此感谢各方亲戚朋友的支持。

                 过火:进新屋居住叫过火,有的人不请客,只是较亲的一些人帮忙搬点东西。有的人家请客,办酒席一天,客人送礼物,晚上大放鞭炮,谓之烘屋,吃烘屋酒。


                29楼2008-07-22 10:09
                回复
                  [生产习俗]客籍人狩猎活动

                   客籍人狩猎活动多利用冬、春季节的农闲时间进行。出猎人数5--10人,多至数十人,进入目的地后,一般都人分两路行动:一为“蹲口”,把守野兽出入要道;二为“抄山”,指挥猎犬翻山越岭赶出猎物。猎手根掘“大小野物(除飞禽)走原路,唯有狐狸满山游”习性,多循野物足迹布点蹲口或抄山,而不盲目行动。然狐狸最狡猾,不走原路,故难猎获。

                   猎物分配,依旧规,打“头铳”(即首先命中野物致重伤)者得“一臂三关”(一臂,指后腿;三关,按从颈部起至前胸第三根肋骨处劈下的一片),抄山的分四只脚,余全体均分,猎犬也照分一份。


                  30楼2008-07-22 10:09
                  回复
                    [生产习俗]生产习俗与时令

                    立春雨水:开始农业备耕工作,并是造林的大好季节,谚云:“正月松,二月杉”。

                     惊蛰春分:是春耕生产的大忙时节。旱土作物和经济作物进行播种(玉米、早大豆、芋子、生姜等),谚云:“清明栽芋,谷雨栽姜”。建国前,市内主要种植单季稻,是旧时单季稻的播种期,谚云:“懵懵懂懂,清明浸种”。建国后,市内除山区种一季稻外,大部分地区种植双季稻,谷雨后又是早稻全面插秧季节,谚云:“早禾不吃立夏水”。

                     立夏小满:是进行早稻耘田、追肥的关键时节,谚云:“小满冒禾(指禾苗未大量分蘖)笑着回,芒种冒禾哭着回”。建国后,市内山区一季晚稻亦提前在“小满”前后插秧。

                     芒种夏至:加强早稻中后期管理,防病灭虫,二晚育秧施肥。此外是旧时市内一季晚稻插秧期。谚云:“芒种忙忙种,夏至不栽秧”。

                     小暑大暑:全面开展“双抢”工作;收割早稻和二晚插秧同时进行。谚云:“小暑小割,大暑大割”;早旱土作物和经济作物开始收获。

                     立秋处暑:加强二晚田间管理,耘田、施肥,是栽种秋季旱土作物和经济作物时期,开展修铲油茶山。

                     白露秋分:收割一季晚稻,继续搞好二晚田间管理。谚云:“七铲金,八铲银”,是大力开展铲油茶山季节,也是建国后红花草绿肥播种季节;油茶籽“秋分籽”在秋分边开始采摘。

                     寒露霜降:是市内集中采摘油茶籽时期,“寒露籽”、“霜降籽”都是在这一时期内采摘。“霜降”前后开始收割二季晚稻,收获秋季旱土作物和经济作物。

                     立冬小雪:全面开展冬种作物的播种,谚云:“立冬油菜,小雪麦”。并开始冬翻和农田基本建设。建国后多在此时进行造林整地。

                     大雪冬至:加强春收作物的培育管理,重施腊肥,保苗过冬;继续进行冬翻,全面进行冬季造林;继续搞好农田基本建设。

                     小寒大寒:结合积肥消灭越冬害虫,做好冬种作物的防冻保苗,施过冬肥。


                    32楼2008-07-22 10:10
                    回复
                      [民间礼仪]井冈山民间礼仪-禁忌

                       正月初一,忌说“少”或没有,不向外泼水,不向外扫地。

                       女人坐月子,忌孕妇入房。

                       男人忌在晒有女人衣裤的竹竿下走过。

                       新年初三俗谓“穷鬼日”,忌会客探亲。

                       农历正月的初五、十四、二十三日,忌出门。俗云“初五、十四、二十三,外面有钱都莫去担。”

                       数字最忌八:外出做客,随行人数一般不限,但不得逢八,以致待客摆菜可6、7、9碗,而忌用8碗,赠人礼物也不能刚好八色。意为逢“八”为死人抬棺者之数,是不吉利的数字。

                       娶亲之日,新娘花轿来到门外,妇女裹头帕都要取下;新娘的妯娌、姐妹暂时一刻应避开勿见;新娘的家婆不能走入厨房,要往菜园走去,意谓“避煞气”,叫保家庭团结。

                       身死异地者,其尸体或官柩不能进入厅堂成祠堂,要放在屋外,意谓不得外鬼入内。

                       打猎这天,猎手忌在厨房议及打猎事,出门时必须以左脚先起步,可保行动安全。

                       窑匠忌在大江边或社、坛庙旁为人烧窑。

                       摘茶梓忌东家烹吃东瓜、南瓜,俗说吃了瓜上山,下岭就会打滑、摔交。

                       忌乌鸦叫,俗谓乌鸦叫,预兆死人。

                       忌眼皮跳,俗渭眼皮跳,必有祸事,俗渭“右眼跳祸”。

                       建国后,相信禁忌的人渐少。


                      35楼2008-07-22 10:11
                      回复
                        [民间礼仪]井冈山民间礼仪-招郎
                         招郎是井冈山土籍人传统婚俗。招郎即是男嫁女方,既无三查、六礼,也无繁琐的结婚程序,男女各方亦没礼物过往,一般各人自理。婚前订立合同书(俗叫合字),写明以后子女和财产的继承问题。解放前女方必须请家族长辈前来商议招赘有关事宜,其中有关条件是男方必须改称女方姓氏,取个女方的辈份,这样才可以得到女方家族兄长的认同,获得本族男人同等待遇。解放后,新事新办,废除了这些不平等的人生权利。但婚礼一般还是由女方承办。并提倡独女户家庭男到女方落户。


                        36楼2008-07-22 10:11
                        回复
                          [民间礼仪]出嫁当天不吃饭

                           在井冈山客籍民间居民中流传着这么一个风俗习惯:姑娘出嫁的当天随身带好在家煮熟的鸡蛋、猪肉之类的食品,到婆家后躲在新房里不出门,当日也不吃婆家的一回饭。无论家人怎么诚心相请,哪怕是把饭菜送进新房,也不会吃上一回,而是吃着自己带来的食物。以示节省公公婆婆的美味佳肴敬孝给公公婆婆食,换得公公婆婆的爱戴,换来长年全家和睦过日子。这一风俗习惯直至今天,新娘出嫁到婆家,还是一直坚持吃完自己带来的食品为止。


                          37楼2008-07-22 10:11
                          回复
                            [灯彩]"股子灯"简介


                            --------------------------------------------------------------------------------
                             万安县位于罗霄山脉东麓,江西省吉安市最南端,属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八县市之一。总面积2046平方公里,东南西北分别与兴国县、赣县、南康县、遂川县、泰和县接壤。辖9镇、7乡1个垦殖场、134个行政村,总人口38万,属国家级重点扶贫县。

                             股子灯是万安县流行最广,深受群众欢迎,且具有独特风格的灯彩之一。它源于万安县上乡河西的柏岩乡。据传,从前万安曾流行过一种“黄瓜病”,死人死畜甚多。百姓无奈,请来道士地理究其原因,道士地理曰:此乃“黄瓜精”作祟。故在当年的春节期间以禾草扎成灯舞之,并摆“天下太平”等字祈祷神灵保佑新年大吉大利。这年果然驱走“黄瓜精”,太平无事,因此取名为“太平灯”。自此,年年耍太平灯,并很快遍及全县。《万安县志》记载“元宵十五夜,扮灯者极热闹”。柏岩乡艺人结合山区特点,以“太平灯”为基础,吸取“龙灯”、“鲤鱼灯”的优点创造了这种独有的灯彩,因这种灯分成单独的一股股,故取名“股子灯”。

                             股子灯的股数不定,有五、七、九、十二、十六、也有十九股的,另有一到四只灯笼,穿花时灯笼站在场外,摆字时如笔划不够就凑上去添笔加点。

                             股子灯的制作比较简便,用削好的篾条制成六个八角形的圈圈,将每个圈圈的角连角捆扎起来,成一个“泡泡”,两个“泡泡”连成一个灯,外面糊上白纸,画上彩色图案或写上“上上大吉”、“五谷丰登”等字样,把它扎在木板上,中间安一根木柄即成一股灯。灯头形状似龙头,但较小巧,嘴巴里放一个小泡作为“龙珠”,头后放一个“泡”。“龙尾”是前面一个泡,泡后面扎一股由大到小,由圆到扁逐渐向上翘起的尾巴。泡内用小电池照明。

                             股子灯共分“高山滴水”、“对子上水”、“篱笆花”、“穿龙门”、“斗龙穿花”五大花节,每个花节都有一个小故事。每打完一个花节就摆一个字,以前多摆“天下太平”、“上上大吉”,现摆“人寿年丰”、“振兴中华”……

                             股子灯如龙灯善扭摆,?旋缠绕,且能分能合,更能随心所欲;像鲤鱼灯灵活多变,但气势更大,又能摆字;像太平灯也是单独的一股股,但更美观,更绚丽多姿。股子灯一般在春节期间表演,由男子舞玩,可根据不同需要组织大小队伍进行表演,十分灵活。伴奏音乐选用万安民间小调,伴以深厚铿锵的打击乐,节奏明快,情绪热烈。

                             保护股子灯对研究历史,弘扬民俗民间文化艺术,增进团结,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较高价值。


                            38楼2008-07-22 10:12
                            回复
                              [灯彩]箍俚龙
                              发布时间: 2008-03-10 16:39 

                              --------------------------------------------------------------------------------
                               箍俚龙是其他地方从未见过,仅存于吉安县新圩乡栗溪村的一种龙灯。当地人称作“蛇龙”。这种龙灯的外形雄浑博大,整条龙长26米,由一千一百多只直径55公分的篾箍连缀而成,龙首、身、尾贯穿一气,不分节。龙头金碧辉煌,角竖且坚,舌大能动,眼珠如拳。龙脊饰以一绿二白的龙筋,龙体层层迭迭贴着红色鳞片。

                               箍俚龙的表演更为奇特,整条龙灯有9根把杆,由9人表演。除像一般的布龙那样有巡场、穿花外,另有独特的咬尾、绕柱、摆字、盘王等花节。在表演这些花节时,演员按音乐节奏,手不停地抖动,脚踩碎步,看上去是一条巨龙在逶迤蠕行,首身翻转,盘结憩息。

                               箍俚龙产生的栗溪村,世世代代村民做篾匠的居多,可能是篾工汲取了各地龙灯的特点、也受着民间姐妹艺术的启迪经过改造而成。如“绕柱“这一花节,就是从古代民间建筑物中绕梁伴柱的龙饰受到启发;又如摆字,其它灯彩也有,寄托着人们一种美好的愿望。箍俚龙可用整体逐一摆成“天下太平”和“东方巨龙”8个大字,难度很大,十分壮观。


                              40楼2008-07-22 10:1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