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
资讯
视频
图片
知道
文库
贴吧
地图
采购
进入贴吧
全吧搜索
吧内搜索
搜贴
搜人
进吧
搜标签
日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
个签到,
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
一键签到
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
一键签到
本月漏签
0
次!
0
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
如何使用?
点击日历上漏签日期,即可进行
补签
。
连续签到:
天 累计签到:
天
0
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使用连续签到卡
04月10日
漏签
0
天
驯龙高手吧
关注:
90,302
贴子:
2,601,748
看贴
图片
吧主推荐
视频
游戏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尾页
107
回复贴,共
8
页
,跳到
页
确定
<<返回驯龙高手吧
>0< 加载中...
【转载】电影《火星救援》原著小说《The Martian》
取消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贴吧用户_QQyQ416
龙王之友
15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奥巴马的影评镇楼
一部将技术,艺术,商业完美结合的电影,还有不到一个月就要奥斯卡了,转载下被誉为无敌IP的原著,给7项提名的《火星救援》攒攒人品。
如果电影和小说都没有看过,强烈建议先看电影。
贴吧用户_QQyQ416
龙王之友
15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去年电影2刷后,立刻在豆瓣阅读上买了一本电子书,跟传言那样,看完第一章就深陷其中无法自拔,于是用了一个礼拜连看两遍。
电子书虽然可以复制,不过一次只能复制大概300多个字,而且注释是链接的形式也需要额外码,所以预计20W字的原著可能要更个15天左右。
如果电影和小说都没有看过,强烈建议先看电影。
合肥合正文化传播
测一下吃土豆对肝好不好,3分钟35题,在线测一测您的健康程度,〔国际标准版通用测试〕,吃土豆对肝好不好,马上进入自测健康程度,健康自测量表,测一下吧。
2025-04-10 06:15
广告
立即查看
贴吧用户_QQyQ416
龙王之友
15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该地图为本故事的世界地图,是真实的火星局部地图
贴吧用户_QQyQ416
龙王之友
15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第一章
日志:SOL6(注:SOL,火星的太阳日,全长24小时39分35.244秒。此处指宇航员登陆火星后的第六天。——译注,下同。)
我他妈彻底完蛋了。
这是我考虑再三后的结论。
完蛋。
这六天,本该是我一生中最辉煌的两个月的开端,结果却成了一场噩梦的前奏。
我压根不知道谁会看这些东西。我猜总归有一天,有人会发现它。没准得等到100年后。
说正经的,记录……Sol6,我没死。其他队友想必都认为我死了,这当然不能怪他们。搞不好过阵子会举行个国葬,而我的维基百科页面上也会这么写:“马克·沃特尼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死于火星的人。”
说得没错。基本没错。我很明白我会死在这儿。不过不是像大家以为的那样死在Sol6。
让我想想……从何说起呢?
阿瑞斯计划(注:作者虚构的美国宇航员登陆火星计划。阿瑞斯是希腊神话中的战神。)。人类抵达火星,将人首次送上另一颗行星,永远扩展人类地平线,等等,等等。阿瑞斯1的船员顺利完成任务,回到地球,个个成了大英雄。他们巡回演讲,所到之处引起连连轰动,全世界人都爱他们。
阿瑞斯2也差不多,唯一的区别就是他们降落在不同的火星地点。他们回老家后,大伙儿争相热情握手,外加奉上热腾腾的咖啡。
阿瑞斯3,唔,就是我的任务。好啦,不是我本人的任务。刘易斯指挥官是头儿,我只是她的船员。事实上,我是所有船员中级别最低的。只有在一种情况下,我才能“指挥”这次任务,那就是任务全体成员只剩我一人了。
说点好玩的,我现在真成头儿了。
贴吧用户_QQyQ416
龙王之友
15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我估摸着,这台记录仪发掘出来时,其他队友早都老死了。当然,前提是他们能平安返回地球。
伙计们,要是你们能活着看见这台记录仪的话,听好了:不是你们的错。你们做了应该做的。换作我,也会作出同样的决定。我不会怪你们,我很高兴你们能活下来。
看记录的家伙中没准会有门外汉,我还是先解释一下火星任务是怎么运作的吧。我们以常规方式进入地球轨道,乘飞船登上赫耳墨斯号(注:希腊诸神之一,脚力快,是信使,也是旅行者的保护神)。
所有阿瑞斯计划的飞行任务都由赫耳墨斯将宇航员从地球送到火星。这艘飞船极其庞大并且耗费惊人,因此,NASA只造了一艘。
登上赫耳墨斯之后,在准备期间,会有四次无人飞行任务为我们运送燃料和给养。一旦所有准备工作完成,我们就启程飞向火星。
实际上没那么快,得花上数天时间,消耗大量化学燃料,才能将飞船送入火星转移轨道(注:根据霍曼理论,通过两次瞬间加速,可将宇宙飞行器从低轨道送往较高轨道。虽然理论假设这两次加速是瞬间完成的,但实际上加速需要时间,因此要用额外的燃料来补偿时间)。
赫耳墨斯由离子发动机驱动,以超高速将氩原子向后抛射,从而获得飞船整体的微小加速度。也就是说,只须消耗很少的反应物质(以核反应堆来提供动力),就能在一路上给我们提供持续不断的加速度。
那么微小的加速度,在长时间的累积后,也能给飞船带来相当快的速度,这种事,想想都叫人吃惊。
我可以给你唠唠航行过程中大伙之间的各种乐子,但我不太想说。我现在没这兴致。简单总结下来,在飞向火星的124天里,我们谁也没掐死谁。
贴吧用户_QQyQ416
龙王之友
15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我们的主通讯碟——负责将信号从栖息舱发送到赫耳墨斯——被大风刮得脱离了基座,像具降落伞似的,裹进了风暴中。
通讯碟猛冲进接收天线阵列,然后,一根又长又细的天线笔直向我飞来。那家伙穿过我的太空服,像子弹穿过黄油一样轻松。
被这玩意扎中腰部肌肉,真是钻心疼。我模模糊糊记得大风把我带倒(实际上是完全掀翻),太空服气压骤降,我的耳朵突突疼。
我记得的最后一件事,是约翰森毫无希望地想伸手抓住我。
太空服的氧气警报声吵醒了我。我本来已经昏死得跟什么似的,却被这持续不断、令人讨厌的哔哔声彻底弄醒了。
风暴已经减弱,我面朝下躺着,整个人几乎全被埋在沙子里。在我缓缓醒来的时候,我很纳闷自己怎么没死得更干净些。
那根天线本来足以把太空服和我的腰部全部刺穿,却让骨盆给挡住了。结果,它只是在太空服上留了一个洞(当然,我身上也有个洞)。
那阵风把我带得可够远,整个人从陡坡上滚下去。最后我面朝下着地,使天线弯了个很大的斜角,由此在洞口产生的扭力足以让那里产生一点密封效应。
很快,从我体内涌出的血液开始在洞口汇聚。血液碰到破损处,其中的水分在强气流和低压下迅速蒸发,留下黏糊糊的残余物。
流血越聚越多,黏稠残余物越来越密集。这些残余物慢慢加强了洞口的密封,将太空服泄漏降低到可接受的程度。
太空服的活儿干得极其漂亮。察觉到压力下降时,它立即从我的氮气罐里释放气体进行补压。等到泄漏速度降了下来,对损耗进行压力补偿所需的气体也大为减少。
用不了多久,太空服里的二氧化碳吸收器就会耗竭。
这是整个生命维持系统的瓶颈。问题不在于你携带了多少氧气,而在于你能把多少二氧化碳从太空服里排出去。
栖息舱里有氧合机,这个大块头仪器可以从二氧化碳中分解出氧气。太空服可带不了这么大的玩意,所以才会用一种简单的化学吸收装置来对付二氧化碳,但它的过滤器会耗竭。我一定是昏迷时间太长,所以过滤器早就报废了。
太空服对这个事态作出的反应就是切换到应急模式,工程师们称之为“放血”。既然没办法阻隔二氧化碳,太空服就会自动打开通风口,同时以氮气补压。
先是泄漏,再是放血,我的氮气罐早已空了。现在唯一剩下的就只有氧气罐。
为了让我活下去,太空服最后的选择是:用纯氧进行补压。我现在所面临的危险是死于氧中毒,浓度过高的氧气会燎烧我的神经系统、肺部和眼睛。
对于穿着带洞太空服的人来说,最后因氧中毒而死实在太讽刺了。
太空服上戳了个洞会触发各种警报、警示和警告,但最终却是氧浓度过高的警报哔醒了我。
贴吧用户_QQyQ416
龙王之友
15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太空任务所需的训练繁杂到不可想象。在地球上,我花了整整一个星期专门进行太空服应急状态演练。所以,我知道该怎么做。
我小心探着头盔侧面,摸到补丁包。这东西说白了就是个漏斗,大头那边是高黏性树胶,小头这边有个小阀门。操作方法就是打开阀门,用大头封住洞口。泄漏的空气可以从阀门走,不会干扰树胶形成密封。然后你再把阀门关上,洞口就封死了。
麻烦在于,我得先把天线弄出来。我用最快速度把它拔了出来,压力骤降让我一阵晕眩,腰部伤口的剧痛更是引发肌肉抽搐,让我苦不堪言。
我用补丁包把洞口封住。太空服马上用更多氧气进行补压。手臂上的面板数据告诉我,现在氧气浓度高达85%。对比一下,地球上的氧气浓度是21%。还行,只要我别在这种环境下待太久。
一路蹒跚爬上山坡,走向栖息舱。随着视野逐渐开阔,我发现了叫人兴奋的好形势,以及当头一棒的坏消息:栖息舱没事(耶!),MAV不见了(呜!)。
就在那一刻,我明白自己死定了。但我不想就这么死在地表上。我跛着脚走近栖息舱,摸索着打开一扇气闸。增压一完成,我就把头盔摘了。
回到栖息舱内部,脱下太空服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仔细检查伤口。看来需要缝合。走运的是,我们每个人都受过基本的医疗训练,栖息舱里也有足够的医药补给。
局部麻醉,冲洗伤口,缝九针,搞定。得吃几周抗生素,其他方面倒没什么问题。
我知道徒劳无望,但还是尝试重启通讯阵列。结果自然是没信号。还记得吗?主卫星碟毁了,还让接收天线去陪葬了。
栖息舱里还有次级和三级通讯系统,但全都只能跟MAV进行联络,后者可以用它所携带的大功率装置向赫耳墨斯转发信号。不过前提是,MAV得在附近。
我没法跟赫耳墨斯联络。来得及的话,我能在地表找到通讯碟,但得花上好几周才能将其修复,那说什么也迟了。
任务一旦执行放弃命令,赫耳墨斯就会在24小时之内离开轨道。根据轨道动力学,既然离开得越早,接下来的行程就越安全,所费时间也越短,那你干吗要等呢?
我又检查了一遍太空服,发现那根天线戳破了我的生化监测仪。在执行EVA(注:舱外活动)时,所有宇航员的太空服都会联网,让大家能知晓各自的体征。
其他队友一定先看到我的气压降到接近零点,然后生化信号立刻中断。除此之外,他们还亲眼看到我身上插了根天线,在猛烈的沙尘暴中从小山头上滚了下去……好吧,他们认为我死了。如何不这么认为呢?
他们可能有过短暂的讨论来决定是否寻找尸体。但规定上写得很明白,在任务执行过程中,如果有船员死在火星上,必须留在火星。
将尸体留在这儿能减小MAV的回程负载。减小回程负载也就意味着提高燃料使用机动,增大回程推力容错度。完全没有必要因为多愁善感放弃这些。
情况就是这样。我给困在火星上了。无论是赫耳墨斯还是地球,我都没法联络。所有人都认为我死了。我目前所在的栖息舱只能维持31天。
如果氧合机坏了,我会窒息而死。如果水循环装置坏了,我会渴死。如果栖息舱泄漏,我会给炸飞。即便这些都没发生,我也会在食物耗尽之后饿死。
好家伙。我他妈完蛋了。
贴吧用户_QQyQ416
龙王之友
15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第一章完了,比较短的一章,明天继续。
插楼什么的随便吧,反正应该不会墨迹到几百楼什么的。。
贴吧用户_QQyQ416
龙王之友
15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来一张赫耳墨斯号的全景图
两个新技术,一个人造重力,一个离子发动机
贴吧用户_QQyQ416
龙王之友
15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日志:SOL11
我想知道小熊队(注: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的芝加哥棒球队。)打得怎样。
日志:SOL14
我在芝加哥大学念的本科。学植物的家伙一半都是嬉皮士,他们以为能回到某种自然世界体系中,总在琢磨怎么用纯采集的方法喂饱70亿人口。
这帮人花了大半时间来研究怎么改良大麻种植。我不喜欢他们。我学这个单纯是为了投身科学,而不是为了啥狗屁新世界秩序。
我看他们堆好肥堆,想尽一切办法保存哪怕一盎司的活性物质的时候,便使劲加以嘲笑:“瞧这些发神经的嬉皮!想在后院里模拟全球复杂生态,简直作孽!”
这不,我现在就在干这个。我尽一切努力保存所有我能收集到的生化物质残余。每次吃完,我都会把残留物收入堆肥桶。当然,还有其他的生物肥料……
栖息舱里有很完备的厕所。大便通常会进行真空风干,积累到一定总量就装进密封袋扔到地表去。
再也不能这样了!
说真的,我甚至专门进行了一趟EVA去把之前丢在外面的大便袋子给捡回来。
由于风干充分,这些大便里已没有细菌,但其中仍有复杂蛋白质,可以作为有用的肥料。只要加上水和一些活性细菌,肥力就会立即上涨,所有被毁灭厕神干掉的细菌都能重新杀回来。
我找了个大容器,往里面加了点水,把干粪便倒进去。
在这之后,我把我的新粪也往里添。越臭越好,越臭说明活性越强。细菌们正忙着呢!
等我搞到火星土壤,就可以把它们和粪便搅匀,最后再往上面撒些地球土壤。你大概会觉得这么做有点多此一举,不,这很重要。
地球土壤中存在着几十种不同类型的细菌,它们对于植物的生长很关键。只有这样,它们才能繁殖得像……嗯,像细菌感染那样。
数百年来,人类一直利用自身的排泄物作为肥料。它甚至还有一个有趣的名字:夜肥。用夜肥浇灌农作物,其实是有点风险的,因为它易于传播疾病。
人类排泄物中含有病原体,你猜对了,会感染其他人。但这对我来说压根不是问题,因为这些排泄物中所有的病原体都只有一个来源:我。
一周之内,火星土壤就能适宜植物发芽生长。但我暂时不会去播种。我要继续从外面弄进来更多无生命土壤,然后将已有的火星土壤覆盖上去。
它们会“感染”那些新土,这样我的土壤量就会翻倍。再过一周我就能再翻一倍。一直这样翻下去。当然了,在此期间,我会一直给它们增添新肥料。
在努力让我活下去这件大事上,我的屁眼和我的大脑所作的贡献不相上下。
这可不是什么独创的办法。几十年来,人们一直在思考如何利用火星土壤种植农作物。我只是把这些设想真正落到实处的第一人而已。
我把食物补给翻了个遍,找出各种能种的东西,比如豆子。豆子还真不少。我还找到了若干土豆。
经历了这漫长的旅途之后,若是任何豆子或土豆还能发芽,那就太完美了。我有吃不完的维生素,要活下去,现在唯一紧缺的是卡路里。
整个栖息舱的地面面积大约有92平米,我计划全部用来进行种植,成天踩在泥巴地里也不打紧。
工作量相当大,得将全部地面铺上一层10厘米厚的土壤。这就是说,要运进来整整9.2立方米的火星土壤。每次经过气闸室,我大概能带进来0.1立方米。要在火星上收集这么多土,绝对是累断老背的工作量。
不过到头来,一切顺利的话,我将拥有92平米的可种植土壤。我还真是个天杀的植物学家!瞧好了,植物学家要发威了!
贴吧用户_QQyQ416
龙王之友
15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日志:SOL15
哎哟!老背真要断了!我今天花了12小时EVA搬土,到现在才把舱内的一小块地方铺上,目测只有5平米。照这个速度,得花上好几周时间才能把需要的土壤全部弄进来。
管他呢,我有的是时间。一开始的几次EVA很不得劲,我把土壤弄进小箱子,再通过气闸室搬进来。
后来学聪明了,我在气闸室里摆了一个大储藏箱,不断用小箱子来填满它。这下速度快多了,因为气闸每次开关都得花掉十分钟时间。
我浑身酸痛,手里拿的铲子原本是用来取样而不是用来深挖的。后背疼得要死。我搜遍了医药补给,找到些维柯丁(注:一种口嚼止痛药。),十分钟前嚼了几片,等一下就该有反应了。不提这个,看到土壤慢慢铺开的感觉很不错。
接下来该轮到细菌们上了。等我吃完午饭再说。今天不搞什么3/4定量。今天这么累,也该饱餐一顿。
日志:SOL16
有件麻烦事我还没仔细想过:水。
在火星地表晒了几百万年后,这些土壤显然已经干得没有丝毫水分了。我的植物学硕士学位可不是白拿的,我很清楚植物必需生长在有水的土壤里。当然,土里得先有细菌生存。
幸运得很,我有水。但还不够。每立方米土壤需要40升水才能满足种植要求。我的整个计划需要9.2立方米土壤,算下来一共需要368升水来灌溉。
栖息舱里有超赞的水循环装置,是地球上所能造出来的最好的设备,所以NASA就琢磨了:“那我们干吗还要送那么多水过去呢?只要运点够急用的就行了。”
人类每天需要3升水才能健康地活下去。他们给每人预备了50升水,也就是说,栖息舱里共有300升水。
我打算留下50升备用,其余都用来浇灌。算下来,给10厘米厚的土壤进行灌溉,我能搞定62.5平米,差不多占整个栖息舱地面面积的2/3。必须这么干。不过这是长期计划,今天的目标是搞定5平米。
我用队友们丢下来的毯子和制服围住栖息舱的一部分弧形舱壁,用来分隔播种区块——眼下大约围上5平米就够了,在里面堆了10厘米厚的沙土。然后我牺牲了20升宝贵的水献给泥巴大神。
接下来有点恶心。我把大桶里储存的粪便倒在泥土上(差点吐出来),用一把铲子搅拌泥土和粪便,把它们充分混匀,然后再把地球土壤撒在最上层。
快干活儿吧,细菌们,全靠你们了。臭味还得弥漫好一会儿,我又不能开窗。还是那句话,你得适应。
差点忘了,今天是感恩节。我们一大家子应该都聚在芝加哥父母那儿。我猜他们大概热闹不起来,因为我刚死了十天。该死,他们搞不好刚办完我的葬礼。
我不知道他们以后有没有机会发现真相。我一直忙着想办法活下去,还没好好想想我爸妈会怎么样。眼下他们一定忍受着巨大的痛苦。要是能让他们知道我还活着,我真是什么都愿意干。
但现在我必须先活下去,才有机会让他们知道。
日志:SOL22
哇哦,进展还真是不错。
我把所需的沙土全部运了进来。2/3的地面已经铺满了泥土。今天我第一次加倍培土。一周时间足以让前火星土壤肥得可以。再来两次加倍,培土就能覆盖全场。
干这些活儿能有效提高士气。它们能让我一直忙活。但当事情告一段落,我边吃晚饭边听约翰森的披头士合集时,我又感到绝望了。
稍微计算一下就会发现,这么干还是免不了被饿死。
能制造卡路里的最好产品是土豆。它们多产,并含有大量卡路里(每千克770卡路里)。我敢保证手里的土豆能发芽。问题是我种不了那么多。
在62平米的范围内,我在400天里大约能收获150千克土豆(400天是当前食物储备的极限),一共相当于115,500卡路里,平均到每天是288卡路里。以我的体重和身高来算,就算饿一点,每天也至少需要1500卡路里才能存活。
远远不够。
我不能靠这点土地永远活下去,但能利用它延长我的寿命。收获的土豆可以帮我多活76天。
土豆还能再生,所以,在这76天里,我还能再收获22,000卡路里的土豆,这些能再给我15天。再往后,这么算下去意义就不大了。
统统合计下来,土豆能让我多出90天的时间。
好吧,我现在不再是从Sol400开始挨饿,而是从Sol490开始。有进步。但是,任何获得救援的希望,都要等到Sol1412,阿瑞斯4降落之后才有可能。
还有1000天的食物没有着落。对此我完全没有任何计划。靠。
贴吧用户_QQyQ416
龙王之友
15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第二章完啦
晚点第三章
贴吧用户_QQyQ416
龙王之友
15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日志:SOL30
我想出了一个傻到家的危险计划来弄水。小子,你听明白了吗?我是说危险。可实在没有别的选择,再过几天就要进行下一次培土加倍,时间不等人。
最后一次加倍时,我要在新拖进来的全部土壤上进行,如果没有水浇灌,土就得干死。
火星上没什么水。两极有些冰,但显然过于遥远。如果我要造水,就得从头开始造。幸运的是,造水的配方我还算知道:弄点氢气,加点氧气,烧。
咱还是得一个一个来。先从氧气开始。
我的氧气储备不少,但远不够造250升水。栖息舱角落里有两个高压储氧罐,这就是我的全部储备(当然,还要算上栖息舱里的空气)。每罐有25升液氧。
只有在应急情况下,栖息舱才会调用它们:正常情况下会用氧合机平衡空气循环。氧气罐的主要目的是给太空服和漫游车灌气。
总之,这些后备氧气最多只能造100升水(50升O2可以造100升水,因为每个水分子只含一个O)。不过,要真把它们用光了,我就没氧气进行EVA了,也没有任何应急备氧了。况且,连所需的一半水都搞不定。此路不通。
知道吗?在火星上,氧气可没你想象的那么难弄。火星大气含有95%的二氧化碳。而我呢,正好有一台设备是专门从二氧化碳中分解氧气的。耶!氧合机!
只有一个问题:火星大气极为稀薄,只有地球大气压的1%,收集工作很难进行。将空气从外面弄进来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整个栖息舱的设计宗旨就是预防此类事情发生,我在使用气闸的时候漏进来的那丁点儿火星大气简直少得可笑。
这正是MAV燃料站派上用场的地方。
好几个星期以前,我的队友们乘MAV离开了,但它的下半身还留在原地。NASA从没有将无效负载带上轨道这种习惯。起落基座、进出斜坡和燃料站都留在这儿。还记得MAV是如何利用火星大气制造燃料的吗?
第一步就是收集二氧化碳,并将其储存在高压容器中。只要我能让栖息舱给燃料站供电,它就能以每小时半升的速度向我提供二氧化碳,源源不断。10个火星日之后,我就会有125升二氧化碳,再利用氧合机,就能造出125升氧气。
这样一来,我就有足够的氧气制造出250升水。氧气有着落了。
氢气要麻烦一点。
我本想打氢电池的主意,但是没有它们,就没有电池在夜间储能了。直接后果就是晚上会变得很冷。我能裹成一团御寒,但我的植物就要被冻死了。
再说,每个氢电池里所含的氢气并不多。为了这么点氢气损失这么大,实在是得不偿失。到目前为止,能源这一块还没让我操过什么心,我不想节外生枝。
所以,我得另外想个路径。
我一直在谈MAV(火星升空载具),接下来我想谈谈MDV(火星降落载具)。
马丁尼兹驾驶着MDV降落到地表的那段时间,想必是我生命中最惊险的23分钟,当时我和其他四名队友差点就尿了。这玩意就像一个大型的烘干机。
首先,我们脱离赫耳墨斯号,降低轨道速度,从而实现常规降落。一切都很顺利,直到我们撞上火星大气层。
你感受过720公里每小时的喷气式客机遇到气流时的颠簸吧?想象一下如果你坐在28,000公里每小时的载具上,遇到颠簸时会有什么感受。
多具降落伞在不同阶段会自动打开,进行减速,之后马丁尼兹开始手动导航,将我们降落到地面。他干得极为漂亮,常年训练不是吃素的,他省下了所有为合理误差所作的预备。
最终,我们的降落地点离目标竟然只有九米。这家伙简直就是为这次降落而生的。
谢谢你,马丁尼兹!你很可能救了我的命!
我指的不是那次完美的降落,而是他因此省下的预备燃料,几百升没有用过的联氨(注:即N2H4,常用作人造卫星及火箭的燃料)。每个联氨分子含有四个氢原子,也就是说,每升联氨里的氢可以造两升水。
今天我EVA了一次,进行现场检查。MDV确实还有292升汁水留在罐内,足够造将近600升水!远超所需!
只有一个挑战:将氢从联氨中分解出来。呃,火箭就是靠这个推进的。这个过程释放的热量,那真是相当相当大,而且相当危险。
如果我在氧气环境中实现这个反应,新分解的高热氢会直接爆炸。结果当然会产生大量的水,但我肯定也死透了,没福享受。
联氨就其根源而言,没什么复杂的。德国人早在二战期间就将它作为燃料,应用在最早的一批火箭动力战斗机上(偶尔也会把他们自己给炸飞)。
你要做的就是让它跟一种催化剂起反应(我能从MDV的引擎中提取出来),之后就会产生氮和氢。具体的化学反应你去琢磨,但最终结果是五分子的联氨能产生五分子人畜无害的氮气,以及十分子可爱极了的氢气。
在此过程中,会有一个转化为氨的中间过程。化学这个拖泥带水的贱人,它弄得有些氨死活都不跟联氨起反应,保持在中间状态。
你闻过氨气那鬼味道吗?好吧,我这小窝里很快就会充满这种地狱里的气味了。
化学现在站在我这边了。余下的问题是:我怎样才能让这个反应慢慢地进行?产生的氢我如何收集呢?答案是:我不知道。
我认为我应该能想出办法,否则我就死定了。
算啦,还有更重要的事情:把克丽茜换成辛迪,这件事我完全不能忍。这么乱来下去,《三人行》再也不是原来的《三人行》了。走着瞧吧。
贴吧用户_QQyQ416
龙王之友
15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第三章结束,明天继续
目前1W5千字,总共20W
贴吧用户_QQyQ416
龙王之友
15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农场以及水合成装置
登录百度账号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贴吧页面意见反馈
违规贴吧举报反馈通道
贴吧违规信息处理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