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 廓 人
东夷昊
对于岚山人,作为一名“土著”,自然有许多的认识。这认识有来自生活的体验,也有来自对自身的反省。
很少有人对“岚山人”从地域特点、文化特征等等方面来进行分析、考证、说明。不知这是因为懒惰,或者是因为不屑,更或者缺乏勇气?但作为岚山人,就必须正视自己,否则,就真的会为关于岚山人是好是坏的幼稚话题,浪费我们太多的口水,却缺乏正视的勇气、反思的胆略、深刻的再认识。
岚山人是什么人?岚山人是我们自己。
可以这样认为:岚山头人依山傍海的 居住环境,使其具有了特有的闯劲;而安东卫的地理位置又使得安东卫人头脑灵活、驾御通衢,这些暂且下回分解,咱先给碑廓人来一个素描。
碑廓人的基本特点就是稳健。当你来到碑廓的土地就会产生这样一种认识。
岚山区域范围内最能凸现农业文明特征的当属这块土地了。你看,圣公山坐北朝南,展开双翼,稳妥的合抱着一片平原。绿树、村庄、麦浪,坦坦荡荡的在天穹下铺陈开来。这里是日照的粮仓,和日照水库并列成为市镇的饮食之源。这里的土地丰腴厚实,不仅滋养着稼禾生生不息,同样生生不息的碑廓人也仰其恩赐,在整体心态上和这片土地一样的平和温厚,在表现形式上就呈现出稳健诚实的品质。
农人的品质。最基本也是最优秀的品质。它依附于土地,成长于土地,又回归于土地。它包含了民间的智慧,也包含了民间的狡讦。
所以,这里又是民间情怀最为集中的地方、民间歌谣产生最多的地方、民间故事流传最广的地方。你数不清夜幕下农家庭院里究竟有多少种版本的传说,这些传说就象绣针河一样,虽然会随着时间季节涨溢或者涓流,但从来没有完全枯干过。
碑廓人又是自我意识很强的人。圣公的故事就是如此。这是上演在这片土地之上的悲剧,但伴音却是最为响亮的民间声音:圣人改变不了我们的生活,战火焚灭不了我们的希望;你用暴力永远征服不了我们,能够征服我们的只有本土生长的最为普通的茅草!孙悟空成为佛,是因为改变;项橐成为神,是因为他说不。碑廓人给项橐建庙,是因为看透了堂皇的所谓宝殿伽蓝巍峨的背后带不来一丝实惠;而项橐是本土的精灵。是自己。求人不如求自己。
这些我在《我看项橐》一文中提过。我在这篇文章中还说过:“而今,我情愿相信项橐就是碑廓人。我相信他是碑廓人,是因为我越来越发现他所具有的碑廓人的特质。他倔强甚至拗头,要不然不会一根筋的问个不休;他质朴直至纯粹,以至使一位天生长着圣人脸的老汉都向其俯首(至于这是不是作秀另当别论);他自由不受束缚,他善良到不知如何自我防护。他是乡野中的精灵,他的地位,并不是因为一个孔子师的虚名,而是因为他是一个自然人,一个在大时代里的天外之音。”
倔强甚至拗头、质朴直至纯粹,是因为农人的品质;而自由不受束缚则是千百年来农人理想的一条主线。
但物极必反。这种稳健的品质,导致的一个副结果就是:心态上的相对封闭,即保守,说好听一点叫做过于传统。也就是说,接受新事物的过程会显得略为漫长,因为环境的相对安逸,缺乏一种向外扩张的心态和“跳出去”的超拔姿态。所以,在过去,碑廓有名的地主倒也不少,但似乎没出过异常尊贵的家族。也许这就是小富即安的心态在作祟。我一直认为,项橐故事还有一个副主线,就是对任何外来文化的拒绝,哪怕你是所谓的主流文化、中原文化。这种拒绝不是有选择性的,某些意义上几乎是盲目的。所以,项橐尽管在本地域取得了某些所谓的胜利,但他最终是一个悲剧。而碑廓人也能够正视这一点,所以没有给传说生硬的安排个大团圆结局。民间的声音被裹挟在历史的洪流中,只不过是一片小小的落叶而已。
当然,我今天所说的只是一个侧面。从不同角度去审视某地人的特征,会有不同的结论。碑廓人淳朴善良、碑廓人好客任侠、碑廓人务实肯干……不同角度看去,有不同的碑廓人,我所能勾勒的只是大特征。即:优点是稳健,缺点是太稳健。
今天,现代文明的步伐正在快速带动碑廓的发展,有许多正在田间劳作的人,直一直身,目光投向更为邃远的远方。也许碑廓人的特质并不会使他们成为所谓商界巨子、政坛名流、文化巨檠等等,但是,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开始远离这片土地,带走的是一段过于沉滞的历史,带来的是更多的新奇。
东夷昊
对于岚山人,作为一名“土著”,自然有许多的认识。这认识有来自生活的体验,也有来自对自身的反省。
很少有人对“岚山人”从地域特点、文化特征等等方面来进行分析、考证、说明。不知这是因为懒惰,或者是因为不屑,更或者缺乏勇气?但作为岚山人,就必须正视自己,否则,就真的会为关于岚山人是好是坏的幼稚话题,浪费我们太多的口水,却缺乏正视的勇气、反思的胆略、深刻的再认识。
岚山人是什么人?岚山人是我们自己。
可以这样认为:岚山头人依山傍海的 居住环境,使其具有了特有的闯劲;而安东卫的地理位置又使得安东卫人头脑灵活、驾御通衢,这些暂且下回分解,咱先给碑廓人来一个素描。
碑廓人的基本特点就是稳健。当你来到碑廓的土地就会产生这样一种认识。
岚山区域范围内最能凸现农业文明特征的当属这块土地了。你看,圣公山坐北朝南,展开双翼,稳妥的合抱着一片平原。绿树、村庄、麦浪,坦坦荡荡的在天穹下铺陈开来。这里是日照的粮仓,和日照水库并列成为市镇的饮食之源。这里的土地丰腴厚实,不仅滋养着稼禾生生不息,同样生生不息的碑廓人也仰其恩赐,在整体心态上和这片土地一样的平和温厚,在表现形式上就呈现出稳健诚实的品质。
农人的品质。最基本也是最优秀的品质。它依附于土地,成长于土地,又回归于土地。它包含了民间的智慧,也包含了民间的狡讦。
所以,这里又是民间情怀最为集中的地方、民间歌谣产生最多的地方、民间故事流传最广的地方。你数不清夜幕下农家庭院里究竟有多少种版本的传说,这些传说就象绣针河一样,虽然会随着时间季节涨溢或者涓流,但从来没有完全枯干过。
碑廓人又是自我意识很强的人。圣公的故事就是如此。这是上演在这片土地之上的悲剧,但伴音却是最为响亮的民间声音:圣人改变不了我们的生活,战火焚灭不了我们的希望;你用暴力永远征服不了我们,能够征服我们的只有本土生长的最为普通的茅草!孙悟空成为佛,是因为改变;项橐成为神,是因为他说不。碑廓人给项橐建庙,是因为看透了堂皇的所谓宝殿伽蓝巍峨的背后带不来一丝实惠;而项橐是本土的精灵。是自己。求人不如求自己。
这些我在《我看项橐》一文中提过。我在这篇文章中还说过:“而今,我情愿相信项橐就是碑廓人。我相信他是碑廓人,是因为我越来越发现他所具有的碑廓人的特质。他倔强甚至拗头,要不然不会一根筋的问个不休;他质朴直至纯粹,以至使一位天生长着圣人脸的老汉都向其俯首(至于这是不是作秀另当别论);他自由不受束缚,他善良到不知如何自我防护。他是乡野中的精灵,他的地位,并不是因为一个孔子师的虚名,而是因为他是一个自然人,一个在大时代里的天外之音。”
倔强甚至拗头、质朴直至纯粹,是因为农人的品质;而自由不受束缚则是千百年来农人理想的一条主线。
但物极必反。这种稳健的品质,导致的一个副结果就是:心态上的相对封闭,即保守,说好听一点叫做过于传统。也就是说,接受新事物的过程会显得略为漫长,因为环境的相对安逸,缺乏一种向外扩张的心态和“跳出去”的超拔姿态。所以,在过去,碑廓有名的地主倒也不少,但似乎没出过异常尊贵的家族。也许这就是小富即安的心态在作祟。我一直认为,项橐故事还有一个副主线,就是对任何外来文化的拒绝,哪怕你是所谓的主流文化、中原文化。这种拒绝不是有选择性的,某些意义上几乎是盲目的。所以,项橐尽管在本地域取得了某些所谓的胜利,但他最终是一个悲剧。而碑廓人也能够正视这一点,所以没有给传说生硬的安排个大团圆结局。民间的声音被裹挟在历史的洪流中,只不过是一片小小的落叶而已。
当然,我今天所说的只是一个侧面。从不同角度去审视某地人的特征,会有不同的结论。碑廓人淳朴善良、碑廓人好客任侠、碑廓人务实肯干……不同角度看去,有不同的碑廓人,我所能勾勒的只是大特征。即:优点是稳健,缺点是太稳健。
今天,现代文明的步伐正在快速带动碑廓的发展,有许多正在田间劳作的人,直一直身,目光投向更为邃远的远方。也许碑廓人的特质并不会使他们成为所谓商界巨子、政坛名流、文化巨檠等等,但是,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开始远离这片土地,带走的是一段过于沉滞的历史,带来的是更多的新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