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公山的传说
董家深 董家同
圣公山坐落在碑廓镇北,东有韩家山,西有鸡冠山,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更有山下具有传奇色彩的圣公庙,自古以来,游客众多。
圣公庙是为纪念孔子的“师傅”项橐而修建的,这里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自从项橐在竹子崖落草归家,项橐的父母就觉得屋内异常,他的家除几样简单工具以外,别无其他华丽器皿,更无金银珠宝,但总觉得屋内好象有瑞气祥光,夫妻俩有时啦呱说,咱家的孩子可能有福,日后必坐高官,到那时可能要托孩子的福。
再说仲尼讲学,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可谓众多。这年春天的一个夜晚,夜深人静,仲尼与得意门生到院中闲游。仲尼抬头望空中一望,突然发现东南上空有一巨星生辉,星光直射齐地,仲尼对徒子说:“天下又有才子出现,你们看巨星之光直射齐地,齐地定有天才之人出世,地下又有祥光接应,两光相照,定不是非凡之辈,我等不及于他。”众门徒听后,俱抬头仰观天庭,果然发现一巨星之光辉,随问仲尼:“以此星光之定,此人久后如何?”仲尼曰:“国家之栋梁,天下第一才人,胜于我等也。”停有片刻,接着又说:“教书人以善为本,不免我等东行一趟,一来游学,二来访访此人,如有幸,可与之交文共勉,若才超于我等,也可求教未免不可。”众徒弟曰:“师傅之言极是,您乃天下圣人奇才,但这样好学,访贤求教,况我等之辈,安敢不勤奋乎。”倾意随师东游,求知长才之主意已定,师徒几人收拾行装、书箱车马、盘缠等,择良辰吉日起程东游,此时正值阳春三月,风和日丽,气候适宜,草木青翠,杨柳轻摇,随同仲尼东游的有子路、颜渊等人。一路上免不了饥餐渴饮,夜宿晓行,非止一日,来到齐鲁之地。有一天他们正行之间,子路抬头观望,只见前面不远有一座大山气派非凡,便随口喊出:“好座大山。”师徒几人听到喊声,停车观看,只见群峰起舞,尤如铁塔直入云端;怪石林立,好象天兵天将摆兵布阵;树木参天,遮天盖日,风过树响,好象是大海怒涛;云涛滚滚,胜似东洋波涛。定眼再观,与山相邻的西边有一座山,走向东西,形似雄鸡报晓,巍巍壮观,东面又有一山,与此山紧紧相连,走向相同,形似饿狼扑食,三山环绕,形成一个天然椅子圈,圈内有几个庄,这就是圣家庄、项家夼、范家楼。仲尼师徒看了良久,曰:“此地形乃九龙聚会,二虎把门,山水相倚,定是才子之地,莫不是我们要访之人就在此地,我等应细细查访。子路、颜渊俱称极是,他们边走边问寻访才人。
却说项橐之父种几块春地,小苗已长出,正值四月之时,农夫忙于除草定苗,正巧这天项父也提锄耘地,项橐跟其父到地中玩耍,后来看到离其锄地不远的地方有几个顽童在路边玩耍。项橐也就离开其父到顽童旁边,约其众顽童在路心查石城玩。城池筑好以后孔子师徒正巧也来到此处,子路大声喊道:“躲开,躲开。”其他孩童纷纷躲在路旁,唯项橐立而不躲,尽管子路大喊大叫,项橐还是稳风不动,象是没有听见一样。仲尼见此情景感到非常奇怪,定眼一看,原来路上用石子排了一个小城,孔子问曰:“石于路心何也?”项橐答曰:“筑城耳。”孔子曰:“城之何用?”项答曰:“以假乱真,戏耳。”孔子曰:“既然戏之,车至何不躲也。”项橐曰:“城高门关,焉能过乎?”孔子无对,思有良久曰:“我过又待如何?”项答曰:“城躲车马,车马躲城?”孔子无奈,谓徒子曰:“绕城而走。”这就是七岁小儿一难仲尼。
孔子行之不远,正碰上项橐之父锄地。孔子从小就没种过庄稼,更不懂农事,便走上前去问曰:“施主在做甚?”项父答曰:“锄草松土,以保庄稼丰收。”孔子一听更觉得奇怪,问曰:“看您忙忙碌碌,但不知您手中之物一天能抬多少数?”项父吱唔良久,回答不出来,思有数久对曰:“庄稼人,以农为本,只知锄草保苗,争得秋后丰收,一家老小方可糊口度日,不曾留心手中锄头一天能锄多少下。”正说之间,项橐正好回到父亲身边,见孔子问话离奇,难住了自己的父亲,便愤愤不平走近前来,对孔子曰:“诸位所问问题我父是农人,不曾读书习文,无法记数,难以满足诸位所提出的问题的目的,依我看来,诸位乃是读书之人,回答此事,便能了如指掌,小儿无知,借问诸位所骑之马,马蹄一天能抬几数?”孔子师徒被这突如其来的问话,惊得目瞪口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答不上来,只有脸红作罢,这就是有名的二难仲尼。
仲尼定眼一看,原来问话的又是查城的孩童,孔子想道,我等是天下之才人,谁料想反被这小小的孩童难住,不挽回面子,实属难堪,想来想去,想了条主意,立刻把项橐叫到跟前,对项橐曰:“看你年纪尚小,懂事却不少,二次难住我等众人,不知是别人所教,还是你独出心裁?我现有一题,烦你回答,看你能答出否。”项问曰:“什么题,您尽管说来,不过我也有个条件,你出之题若能难住我,我甘败下风,拜你为师,跟你习文。如若答出,并能难住你等,那你们不应论年长年少,应拜我为师。”孔子想,如此小儿,我出题定能难住于他,量他也答不出来,便欣然同意。项橐曰:“大丈夫,顶天立地,决不食言。”孔子曰:“人生于世,托日月星辰之光,地生五谷,方养众多生灵,且问小儿,天上有多少日月星辰?地上有多少五谷?”项答曰:“天上星辰计数三百三十六万三千六百个,地上五谷乃黍、谷、稷、穇、稻无差无误矣。”项橐自知这是孔子特地难为与已,欺小孩无知,挽已之面,随即对孔子曰:“天高不能仗量,地广不能尺度,日月星辰布满天空,可谓大而方,地生五谷,宽而广者,多而繁也,答不出者,也不足为怪,我看你们饱读诗书,出口成章,但实为四肢不勤,五谷不分也,以我看来,人之身比地小,人之眉于目上,天天可见,人人皆知,二眉生毛有几多?”孔子师徒被项橐一席话问的目瞪口呆,无言可答,良久没有作声。项橐曰:“有言在先,君子不应失信,失信非君子也。”孔子无奈,便跪于地下,口称:“师父在上,受弟子一拜。”项橐曰:“徒儿请起。”这就是项橐三难仲尼。也就是《三字经》上所记载的“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的典故。
董家深 董家同
圣公山坐落在碑廓镇北,东有韩家山,西有鸡冠山,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更有山下具有传奇色彩的圣公庙,自古以来,游客众多。
圣公庙是为纪念孔子的“师傅”项橐而修建的,这里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自从项橐在竹子崖落草归家,项橐的父母就觉得屋内异常,他的家除几样简单工具以外,别无其他华丽器皿,更无金银珠宝,但总觉得屋内好象有瑞气祥光,夫妻俩有时啦呱说,咱家的孩子可能有福,日后必坐高官,到那时可能要托孩子的福。
再说仲尼讲学,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可谓众多。这年春天的一个夜晚,夜深人静,仲尼与得意门生到院中闲游。仲尼抬头望空中一望,突然发现东南上空有一巨星生辉,星光直射齐地,仲尼对徒子说:“天下又有才子出现,你们看巨星之光直射齐地,齐地定有天才之人出世,地下又有祥光接应,两光相照,定不是非凡之辈,我等不及于他。”众门徒听后,俱抬头仰观天庭,果然发现一巨星之光辉,随问仲尼:“以此星光之定,此人久后如何?”仲尼曰:“国家之栋梁,天下第一才人,胜于我等也。”停有片刻,接着又说:“教书人以善为本,不免我等东行一趟,一来游学,二来访访此人,如有幸,可与之交文共勉,若才超于我等,也可求教未免不可。”众徒弟曰:“师傅之言极是,您乃天下圣人奇才,但这样好学,访贤求教,况我等之辈,安敢不勤奋乎。”倾意随师东游,求知长才之主意已定,师徒几人收拾行装、书箱车马、盘缠等,择良辰吉日起程东游,此时正值阳春三月,风和日丽,气候适宜,草木青翠,杨柳轻摇,随同仲尼东游的有子路、颜渊等人。一路上免不了饥餐渴饮,夜宿晓行,非止一日,来到齐鲁之地。有一天他们正行之间,子路抬头观望,只见前面不远有一座大山气派非凡,便随口喊出:“好座大山。”师徒几人听到喊声,停车观看,只见群峰起舞,尤如铁塔直入云端;怪石林立,好象天兵天将摆兵布阵;树木参天,遮天盖日,风过树响,好象是大海怒涛;云涛滚滚,胜似东洋波涛。定眼再观,与山相邻的西边有一座山,走向东西,形似雄鸡报晓,巍巍壮观,东面又有一山,与此山紧紧相连,走向相同,形似饿狼扑食,三山环绕,形成一个天然椅子圈,圈内有几个庄,这就是圣家庄、项家夼、范家楼。仲尼师徒看了良久,曰:“此地形乃九龙聚会,二虎把门,山水相倚,定是才子之地,莫不是我们要访之人就在此地,我等应细细查访。子路、颜渊俱称极是,他们边走边问寻访才人。
却说项橐之父种几块春地,小苗已长出,正值四月之时,农夫忙于除草定苗,正巧这天项父也提锄耘地,项橐跟其父到地中玩耍,后来看到离其锄地不远的地方有几个顽童在路边玩耍。项橐也就离开其父到顽童旁边,约其众顽童在路心查石城玩。城池筑好以后孔子师徒正巧也来到此处,子路大声喊道:“躲开,躲开。”其他孩童纷纷躲在路旁,唯项橐立而不躲,尽管子路大喊大叫,项橐还是稳风不动,象是没有听见一样。仲尼见此情景感到非常奇怪,定眼一看,原来路上用石子排了一个小城,孔子问曰:“石于路心何也?”项橐答曰:“筑城耳。”孔子曰:“城之何用?”项答曰:“以假乱真,戏耳。”孔子曰:“既然戏之,车至何不躲也。”项橐曰:“城高门关,焉能过乎?”孔子无对,思有良久曰:“我过又待如何?”项答曰:“城躲车马,车马躲城?”孔子无奈,谓徒子曰:“绕城而走。”这就是七岁小儿一难仲尼。
孔子行之不远,正碰上项橐之父锄地。孔子从小就没种过庄稼,更不懂农事,便走上前去问曰:“施主在做甚?”项父答曰:“锄草松土,以保庄稼丰收。”孔子一听更觉得奇怪,问曰:“看您忙忙碌碌,但不知您手中之物一天能抬多少数?”项父吱唔良久,回答不出来,思有数久对曰:“庄稼人,以农为本,只知锄草保苗,争得秋后丰收,一家老小方可糊口度日,不曾留心手中锄头一天能锄多少下。”正说之间,项橐正好回到父亲身边,见孔子问话离奇,难住了自己的父亲,便愤愤不平走近前来,对孔子曰:“诸位所问问题我父是农人,不曾读书习文,无法记数,难以满足诸位所提出的问题的目的,依我看来,诸位乃是读书之人,回答此事,便能了如指掌,小儿无知,借问诸位所骑之马,马蹄一天能抬几数?”孔子师徒被这突如其来的问话,惊得目瞪口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答不上来,只有脸红作罢,这就是有名的二难仲尼。
仲尼定眼一看,原来问话的又是查城的孩童,孔子想道,我等是天下之才人,谁料想反被这小小的孩童难住,不挽回面子,实属难堪,想来想去,想了条主意,立刻把项橐叫到跟前,对项橐曰:“看你年纪尚小,懂事却不少,二次难住我等众人,不知是别人所教,还是你独出心裁?我现有一题,烦你回答,看你能答出否。”项问曰:“什么题,您尽管说来,不过我也有个条件,你出之题若能难住我,我甘败下风,拜你为师,跟你习文。如若答出,并能难住你等,那你们不应论年长年少,应拜我为师。”孔子想,如此小儿,我出题定能难住于他,量他也答不出来,便欣然同意。项橐曰:“大丈夫,顶天立地,决不食言。”孔子曰:“人生于世,托日月星辰之光,地生五谷,方养众多生灵,且问小儿,天上有多少日月星辰?地上有多少五谷?”项答曰:“天上星辰计数三百三十六万三千六百个,地上五谷乃黍、谷、稷、穇、稻无差无误矣。”项橐自知这是孔子特地难为与已,欺小孩无知,挽已之面,随即对孔子曰:“天高不能仗量,地广不能尺度,日月星辰布满天空,可谓大而方,地生五谷,宽而广者,多而繁也,答不出者,也不足为怪,我看你们饱读诗书,出口成章,但实为四肢不勤,五谷不分也,以我看来,人之身比地小,人之眉于目上,天天可见,人人皆知,二眉生毛有几多?”孔子师徒被项橐一席话问的目瞪口呆,无言可答,良久没有作声。项橐曰:“有言在先,君子不应失信,失信非君子也。”孔子无奈,便跪于地下,口称:“师父在上,受弟子一拜。”项橐曰:“徒儿请起。”这就是项橐三难仲尼。也就是《三字经》上所记载的“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