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吧 关注:6,789贴子:50,060

【每月论题】【2013.06.14~2013.07.14】论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北京1楼2013-06-14 18:16回复

    唐寅有诗云:
    若将显者比隐,一士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花酒比车马,彼何碌碌我何闲。
    中国似乎自古就有以隐士为高的传统,就如梅妻鹤子的林和靖,就如我们采菊南山的陶公,都是为后世所敬仰的人,都被奉为高士,“春深门巷先生柳,雪后园林处士梅”,这更是许多文人墨客都向往的生活。但由于世事的羁绊,有相当一部分的人并未做到真的隐于山林,而仅仅是居于人境之中,身在红尘,心在山林,即所谓的心隐。对此,你怎么看?只有真的结庐于山野之中才可称作隐么?


    IP属地:北京2楼2013-06-14 18:17
    回复
      心隐也不容易啊。比如:地上有一百元大钞,回头看左右,弯腰……


      来自手机贴吧3楼2013-06-14 19:10
      回复
        容我三思…


        来自手机贴吧4楼2013-06-14 19:36
        回复
          容我三思…


          5楼2013-06-14 20:11
          回复
            我喜欢热闹 又想归隐


            6楼2013-06-14 20:12
            收起回复
              号不知道被哪个龟儿子盗了,开个小号支持吧主大人………


              IP属地:湖北来自手机贴吧7楼2013-06-15 14:47
              收起回复
                结庐是一种行为,心隐是一种人生态度,关键是要有心,当不当行动派无所谓。


                IP属地:湖北来自手机贴吧8楼2013-06-15 14:49
                收起回复
                  我只会论剑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3-06-15 16:42
                  回复
                    支持心隐的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放弃现有的吧,说不过去。带他们一起归隐吧,难免自私。而且种田什么的。。。。。。。草盛豆苗稀,陶好意思,我表示不好意思。。。。。。。。。。。。。。。。。。。。。。。。。。。。。。。。。。。。。。。。。。。。。。。。。觉得越是在喧嚣的环境中让自己的心慢慢沉淀,越是能有所悟。因为身在园林,更多时候反而不会去思考它的好处。有人说自己想家,其实相的不是现实中的家,而是虚幻的精神家园。或许,身处闹市,我们更能体会一种隐士的态度


                    10楼2013-06-15 16:50
                    回复
                      我想归隐更重要的是心态吧。古人同样有云: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3-06-16 21:07
                      回复
                        同意楼上各位同学的观点。。隐是一种心境。不只表现为形体的隐居,更是一种处世的态度。比如淡薄名利、与世无争。。真正做起来是很难的吧,于是我们学会了qq隐身,习惯于倾听,欣赏灰太狼式隐忍。。


                        IP属地:福建来自手机贴吧12楼2013-06-17 00:16
                        收起回复
                          然则人之隐与文之隐亦可共通。人多论人隐,余且述文隐。
                          《雕龙》有云:夫心术之动远矣,文情之变深矣,源奥而派生,根盛而颖峻,是以文之英蕤,有秀有隐。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隐以复意为工,秀以卓绝为巧。斯乃旧章之懿绩,才情之嘉会也。夫隐之为体,义生文外,秘响旁通,伏采潜发,譬爻象之变互体,川渎之韫珠玉也。故互体变爻,而化成四象;珠玉潜水,而澜表方圆。始正而末奇,内明而外润,使玩之者无穷,味之者不厌矣。彼波起辞间,是谓之秀。纤手丽音,宛乎逸态,若远山之浮烟霭,娈女之靓容华。然烟霭天成,不劳于妆点;容华格定,无待于裁熔;深浅而各奇,穠纤而俱妙,若挥之则有馀,而揽之则不足矣。夫立意之士,务欲造奇,每驰心于玄默之表;工辞之人,必欲臻美,恒匿思于佳丽之乡。呕心吐胆,不足语穷;锻岁炼年,奚能喻苦?故能藏颖词间,昏迷于庸目;露锋文外,惊绝乎妙心。使酝藉者蓄隐而意愉,英锐者抱秀而心悦。譬诸裁云制霞,不让乎天工;斫卉刻葩,有同乎神匠矣。若篇中乏隐,等宿儒之无学,或一叩而语穷,句间鲜秀,如巨室之少珍,若百诘而色沮:斯并不足于才思,而亦有愧于文辞矣。将欲征隐,聊可指篇∶古诗之离别,乐府之长城,词怨旨深,而复兼乎比兴。陈思之《黄雀》,公干之《青松》,格刚才劲,而并长于讽谕。叔夜之《赠行》,嗣宗之《咏怀》,境玄思澹,而独得乎优闲。士衡之疏放,彭泽之豪逸,心密语澄,而俱适乎壮采。
                          所谓“隐”,和后来讲的“含蓄”义近,但不完全等同。刘勰所说的“隐”,要有“文外之重旨”、“义生文外”,这和“意在言外”相似。但“隐”不是仅仅要求有言外之意,更重要的还在“隐以复意为工”,就是要求所写事物具有丰富的含意,这和古代“辞约旨丰”、“言近意远”之类要求有密切联系。因此,“隐”就不是含蓄不露所能概括的了。此外,刘勰主张的“隐”,不只是对作品内容的要求,也包括对形式方面的要求:“伏采潜发”、“深文隐蔚”。必须“深文”和“隐蔚”密切结合起来,才能产生“余味曲包”以至光照文苑的艺术效果。所谓“秀”,就是“篇中之独拔”的文句,基本上承陆机“一篇之警策”的说法而来,和后世的“警句”相近。无论“隐”和“秀”,刘勰都主张“自然会妙”,而反对“晦塞为深”、“雕削取巧”。这和他在《文心雕龙》全书的一贯主张是一致的。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3-06-17 11:21
                          收起回复
                            大隐于市,小隐于林。我要小隐,不要大隐。能够大隐于市的人,固然能够享受自己的宁静,但内心总比在山林中的人要多一份东西,那便是伪。
                            这是我一年前写下的话,再次翻出来,说不出什么感受。
                            不管怎么说,我还是希望隐于林的吧,只奈何现在的状况不允许。
                            好吧,我承认我邪恶


                            14楼2013-06-18 01:49
                            收起回复
                              路过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13-06-21 12:1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