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吧 关注:62,793贴子:329,542
  • 13回复贴,共1
论语中孔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又说:”父母唯其疾之忧。”大意是说父母活著的时候要按礼的规定侍奉他们,去世了要按礼的规定埋葬和祭祀他们。作父母的最担心子女生病。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大意是说:现在所谓的孝,只要能养活父母就行了,狗和马也能饲养,如果不尊敬父母,这又有什麼区别呢?
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大意是说:”经常惹父母生气,没有好脸色,不尊敬父母。即使有事为其代劳,有酒有饭长辈吃,也不能祘是孝。
二千五百年前,对孝道的认识存在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只要给父母吃好,有事替父母去办,就是孝,孔子批评说这不能算孝,这和养狗马没有区别,他提出孝应该不惹父母生气,对父母要尊敬,顺从,在父母活在世上时要按礼的规定侍奉他们,去世了要按礼的规定埋葬和祭祀他们。另外他要求做为子女应知道父母最担心的是子女有病,要求子女爱护好身体,不生病,免得父母担心。总之生活中方方面面都要想到。才是真孝。
自孔子及其弟子关於孝的语录流传下来后到现在已有二千五百多年,孝道经过多种演绎形成了中国的孝文化,在封建社会被统治者利用,加上了封建迷信色彩,特别二十四孝尤为突出,孝文化虽然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但其核心即尊老爱幼的精神还是保留下来。
从当前来看,孔子提倡的:父母生前要按礼要求侍奉,去世后要按礼的规定埋葬和祭祀,被一些人演绎为三天不吃不喝守灵,豪华的葬礼,宏大的阴宅,三年住在父母的坟墓前守孝。薄养厚葬。本人认为这不是真孝,纯粹是败家子。应提倡厚养薄葬。
如前所述随著社会的发展,孝文化也在不断发展,孔子时代对孝道的论述多数是子女对父母应该怎样做才算孝,对父母怎样来爱护子女讲的很少,这样使孝道成了单方面的事,事实上孝道是孝者和被孝者两个方面,只强调一方是不行的,子女不孝敬父母是忘本,父母不爱护子女是断后。如果形成这样一个局面,父母不爱护子女,子女不孝敬父母,社会必然乱成一团。


IP属地:山东1楼2012-10-14 19:35回复
    回复:七楼时杰儿。很高兴一起探讨这个问题。
    我早已是为人父母了,如果让我选,我一定选择:让父母开心快乐这种做法,如果儿女选择以礼侍奉我,反而我觉得我们不是父子关系了。
    二千五百年前孔子提倡克己复礼,恢复周朝的礼治,做事讲的是仁义礼知信,做人要温良恭俭让,随著社会的发展,这些提法被仪式化了,形式化了,就像日本人,见了人就弯腰鞠躬,实际他们心里还不知想什麼呢!
    现在人们虽然不拘於形式,但其精髓还是继承下来了,家庭中尊老爱幼的孝道精神得到发扬光大,家庭和睦了,人人都开心快乐,尽孝不是给别人看的,是子女内心对父母的尊重,父母对孩子的爱也是真心的,无私的,是天生的,都不需要别人来知道,因此仪式或形式的东西就好像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那些薄养厚葬、父母死后三天不吃饭,大型送葬队伍,豪华阴宅、三年守孝,其实是做给别人看的,不是孝敬父母,是给自己竖碑立传。
    我选择家庭的孝道方法是不拘形式,开心快乐的方法,不是说我反对一切的礼仪的、形式的表达,因为二千多年来有些礼仪和形式已经习惯成自然了,这些必须尊守,否则是无知的表现。


    IP属地:山东8楼2012-10-23 17:29
    收起回复
      13楼提出的问题非常好,孝和爱是人类天性,这的确是客观存在。但有一问题需探讨,即先天性与后天性的问题。
      13楼提出爱孩子是天性,孝是后天性,为证明此论点的正确性,提出谁生出来会孝敬父母,有几个把孩子生出来不疼爱的。
      天性,亦称本性。”天性者,生之固有也。”本能是天性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说本能一出生就有。什麼是人的本能,吃喝拉撒睡,人一生下来就会,并且得不到満足时会发出信号,要求满足,否则会哭。这是人类遗传基因的一部分,。如果没有这个基因,早就和地球上千千万万种已经消亡的物种一样,从地球上灭亡了。
      作为一个人生下来,因年龄小无能力孝敬父母,是通过一个成长过程,才把自己固有的天性孝顺父母的本能表现出来,按13楼的说法是后天性的,那麼还是这个人,因年龄小,不成熟,不能生孩子,成熟后才能生孩子,按13楼的逻辑爱孩子是先天性,他本人就很小没有孩子怎麼爱,看来爱孩子也是后天性。
      先天性与后天性这两个词,现演绎为先天是固有的属性,后天是后来通过实践学来的。不论怎样理解,13楼提出的论点都较混乱。
      13楼提出有几个把孩子生出来不疼爱的,诚然,爱者多於不爱者,但不是说不爱者不存在,这不是我们研究的重点,我们研究的重点是如何去教敬父母,又如何去爱孩子,这必然提出祖先们在这两个方面的做法,那些要継承發揚光大,那些方面在現在的環境中應加強。
      我早己是古稀的老朽,对祖先们的孝道,在论语中、孝经中、子弟规中、增广贤文中、以及新旧二十四孝中⋯学到了很多有益的东西,特别在现实中看到的更多,体会最深,我也思考过中国的孝道—尊老爱幼的来龙去脉,我的确发现社会对老人很宽厚,对尊老提的多,不仅提倡,而且有法律规定,但对爱幼提的少,特别在过去,把孩子当成私有财产,父母握有生杀大权,孩子不能有自己的想法,一切要孝顺,否则是逆天不孝。孝道发展到现在,上述情况大有改进,但人们受老思想的影响还存在,最现实的问题,你认为你的父母有没有不良的家长做风。对你成长有没有害处。
      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中, 有一个最普通的道理应明白,凡是提倡的赞扬的事物都是社会上缺少的,凡是反对的抛弃的东西都是社会多余的。有人会说既然不爱幼的人不多,不尊老的也很少,不用提倡和反对,事实是,就是因为这少数的存在,把一个社会搞的乱七八糟。
      新二十四孝标准出台是针对年轻人说的,做为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我说句公道话,现在的年轻人真的不容易,特别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社会压力特别大,如果我们这些老人不体谅他们,帮助他们,扶上马,送一程,我们会瞑目吗?针对这一点我提出下边的几点爱幼意见,请广大网友指正,修改。更希望老年人学会上网,发表自己高 。
      1、不遗弃、疟待、买卖孩子,对子女的养育是父母的责任和义务。
      2,养不教父母过,不采用”狼妈虎爸”的教育方法。
      3,在子女婚姻、择业方面,当好参谋,不干涉,不包办。
      4,不忘在子女生日时送礼物,开pat,过年给压岁钱,成人后给一份孝心纪录或成长备忘录。
      5,在子女有重大疾病时,不言放弃,在条件允许时移植器官给子女,给其第二次生命。
      6,送子女一份教育储蓄金。
      7,支持子女创业,在精神和物力上协助,做其后盾。
      8,对子女一碗水端平,一视同仁。不要姓别歧视。
      9,不偷看子女日记、短信,偷听电话、偷拆亇人信件。尊重个人隐私权。
      10,不争夺子女监护权,尊重子女的个人选择,,支持子女孝敬自己的亲生父母,或养父母。
      11,多表扬,少批评,不唠叨。
      12,主动邀请子女全家吃饭。同娱乐,共享天伦之乐。
      13,主动通过电话、信件、电子邮件、网上聊天等形式达到相互沟通。
      14,子女应该知道的家中事情,一定要告知,重要事情一定与其商量决定。
      15,不要家长作风,独断专行,听不进子女的意见。
      16,不在子女的同学、朋友、同事、领导面前批评孩子。
      17,通过言传身教,使孝道发扬光大,将孝道当成传家宝留给后代。
      18,不能苛求孝顺的多少与形式,只要子女尽心尽力应满足。
      19,不要以达到新二十四孝多少条来衡量孝心的大小,更不能与别人的子女相比较。
      20,经常与子女谈心。
      21,努力克服经验主义、固步自封、处事守旧、爱动肝火等缺点。
      22,力所能及帮助子女接送入托上学的孩子。
      23,对子女的孝心要广而告之。
      24,分配自己的财产时,要公平、公正,遗嘱要明确易执行。


      IP属地:山东14楼2012-11-07 11:19
      收起回复
        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管理国家要实行仁政,希望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顺序理顺国家秩序,要求臣要忠君,子要孝父,谈的较明确,但君如何爱臣,父如何爱子,提的不够明确。


        IP属地:山东16楼2012-11-12 19:46
        回复
          看了网友发了一个帖子:”悟到守孝三年的深意了”使自己想了很多,看来孝道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二千五百年前孔子对孝道的论述,至今还在探讨,尽孝有全心全意、半心半意、假心假意三种,具体表现在尽孝的方法上更是千変万化。我们应该分辩其真伪,那些适合自己可行或不可行,我认为对古代的孝道不能全盘接收或全盘否定。
          网友的帖子是:悟到守孝三年的深意了。其论点论据如下:
          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守孝三年太长了,太机械、不人道。
          即便孔子同时代的弟子宰我也有觉得一年就可以的了,孔子颇不高兴,回答人出生三年才能免与父母之怀,所以守孝三年是天下之通义,诚然是一种好解释。
          然而,圣人的目的或许更深。
          守丧的要求是结庐墓边,不穿华美的衣服,吃简单的饭食,不进行娱乐等等。 看似过分的要求,其实说来也简单。
          设想一下,一个人怀着失去父母的悲痛,居住在物质极为贫乏的环境之下,他能做的是什么呢?
          在贫乏的环境里心自然会沉静下来。
          在坟墓边生活,最容易思考的就是生死。
          在极端孤独的时候最好的调剂就是捧起书。
          所以守墓三年,不仅是修行的三年、更是深造的三年。无论哪个时代的人,只要读三年书,整个人也都会进入一个新的境界吧。
          我把回复也附在这里,目的只有一个, 希望广大老师们指正我的回复,以便使我的帖子完善起来,达到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目的。
          我的回复如下:孔子在孝的方法上没有提出结庐墓边⋯
          此话论语中没有提,孝经上没有提。实际孝经成书於秦汉,已被演义了,书中只提出修䢖嗣庙与天帝一起祭奠。
          经过二千五百年,孝道的精髓(尊老爱幼)没变,但在孝的方法上变化多端,五花把门。
          时至今日,发帖人你见过这种情况吗?为什麼绝大多数的人没有采用这种孝的方法,只有明清的皇帝才在墓边修庙宇以便祭奠。其余有几人?更何匡儿皇帝也没墓边守孝三年。
          我不反对你采用这种方法尽孝。更不反对你对三年守孝的感悟,这是个人自由,现今法律也没规定不能这样做,我只想问,这是你为了修心养性,学习知识呢?还是为了提现你孝心所在呢?还是表演给别人看呢?
          结庐墓边三年守孝,你说是从黄口开始还是十五志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古稀开始,你说人生那个阶段合适。父亲有生父、继父、养父,同样母亲有生母、继母、养母,而且他们不可能同时死亡吧,每位三年即十八年,人有几个十八年。如果一家有多个兄弟都采用这种方法。我看还不如把家建在墓边,一起守孝。可能吗?
          实际在采用孝的方法上有些是误导,向这方面探讨是劳民伤财。


          IP属地:山东17楼2012-11-15 11:20
          回复
            ”父母唯其疾之忧。”疾字已困惑了若干年,我总把它认为是疾病,现在当成疾速、急需、迫切来理解此文就通了。
            ”父母”译为父母、领导、上级、长辈皆可,在这里直译父母为好,因孟武伯是孟懿子的儿子。
            孟懿子问孝於孔子,因为其人是鲁国大夫,治国很有一套,他与孔子探讨孝的问题,孔子说不要违背礼的规定:”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对自己的长辈要这样,要求老百姓也要这样。你的大业才能保住。这就是你的孝。
            后面孟懿子的儿子孟武伯来问孝於孔子,目的是想子承父业,孔子直接了当的说”父母唯其疾之忧。”意思是告诉他:唯有把父母从事的治国大业,需要做的急迫工作,关心的事情,放在首位,尽心尽力的帮助父母完成大业,这就是你做儿子的孝。父亲才能放心,才能把他的事业交给你。
            上述是论语为政篇的开篇,论语的编辑们 想告诉我们:百事孝为先,是孔子从政中的大事之一。
            同一个问题,因人的不同情况,回答不一样,每人一个侧面,只有这两个方面加在一起来阐述,合而为一,才能完整的表述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孝的理念。
            上述是本人的浅见,不当之处请指正。有些考证在此省略。


            IP属地:山东19楼2012-11-15 22:16
            回复
              回复时杰儿在八楼的讨论,人们对孝道的认识与二千五百年前孔子们差不多,都认为应诚心实意的从精神和物质上两个方面来尽孝,但后来在尽孝的方式方法上就差别很大。可谓五花八门,每个人都在按各自对孝道的认识尽孝,这无可厚非,但方式方法是否得当,就需研讨一番了。
              感谢时杰儿提到的事例,孩子出于孝心掐断网缐不让上网成瘾的父母上网,惹怒父母以命威胁,这很典型。在这里讨论一下很有意义。
              本人认为, 首先尽孝人做的不对,1,因父母上网是一个过程,学上网、上网、成瘾三个阶段,子女应该在未成瘾之前加以劝导,因忙没发现,而没抓住时机。2,成瘾后采取的措施不对,绝对不能掐网线,不仅不掐而且要和父母一起上网,在上网过程中,了解他在网上迷恋什麼?找出成瘾原因。找到原因解决办法就有了,至於什麼办法因人而异,
              据我了解,老人上网多因孤寂,家中子女很忙,无人说知心话,所以在网上找人聊聊天,下棋、打扑克、看看新闻、⋯。自找快乐,久而久之就对网络产生依赖,成瘾。如果是这个原因,子女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善意的沾用老人的时间,如与父母交心,主动承认错误,说明不让上网是怕父母影响身体健康,希望父母长寿,父母在家中是子女在外搞好工作的动力,⋯。另外可以让自己的子女与父母多接触,要求爷爷讲故事听,星期天拉著爷爷去公园玩⋯使老人逐渐远离网络。还可以请父母的亲朋好友来家与老人玩,劝导老人。
              通过上述做法,感化父母,做为父母也应反思自己,子女身上压力巨大,上要孝敬父母,下要养育子女,实在不易,还是应该像子女小时候一样来爱他们,不要增加他们的负担,子女不让天天上网是出於爱心,虽做法粗暴一点,但不是不尊敬自己。
              孝道的精髓只有一个,尊老爱幼。
              尽孝的方法和形式是千変万化,因人因事而异。
              爱护子女的方法和形式也是千变万化,因事因人而异。
              尽孝和被孝是孝道中两个独立而又彼此紧密联系的统一体。
              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很重要。好,可活血化瘀,不好,就是得病的症结。
              上不了大雅之堂的浅薄认识,请指正。


              IP属地:山东20楼2012-11-16 11:01
              回复
                百善孝为先。
                孝为仁德的根本。


                IP属地:山东21楼2012-11-21 04:14
                回复
                  世上父母对子女的爱最伟大无私,像蜡烛不停的燃烧自己,照亮孩子。
                  其实父母亲要的真的不多。有时只希望一句温馨的话,一句问候。让我们快来孝敬父母吧,人的生命空间有限,不要求我们成为最好的,只要求我们作最大的努力。
                  当你一声哭喊宣告来到这个世界时,正是你的哭声给父母带来了无限的快乐,从此他们花了很多时间,教你慢慢用汤匙、用筷子吃东西。教你系鞋带、扣扣子、溜滑梯、教你穿衣服、梳头发,这些和你在一起的点点滴滴,是多么的令父母怀念不已。对你的每一点进步都给他们带来了成就感。老了,经常沉醉在这些回忆里,只要有你在一起,就会有很多的温暖涌上心头。
                  如今,他们的脚站也站不稳,走也走不动。所以,请你紧紧的握着父母的手,陪着他们,慢慢的,就像当年一样带着你一步一步地走。
                  若为人子女也不懂得如何体谅父母,孝敬父母,那他们便只能于痛苦中渡过余生,无声无息中逝去 .善良的人们,快去孝敬父母吧!


                  IP属地:山东22楼2012-11-21 05:44
                  回复
                    论语中把孝悌定义为仁义道德的根本,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有子说孝悌是做人的根本,是对一个人的基本要求,一个人有了根本,他学仁义之道,才有基础。所以君子尽孝是立本,把基础打好了才能学好仁,在这里有子把孝比做一棵树的根,是基础,把道喻为树的主干,(本立而道生)即为仁道,我推想,主干上有树枝(义、礼、智、信、忠、爱⋯),树枝上有树叶,(六艺:礼貌、驾车、音乐、射箭、算术、䛊字学文⋯,温良㳟俭让⋯)树根上面的一切都是根生出来的。忘了孝就是忘本。
                    论语中把孝悌放在如此高位,我们现代人又应该怎样认识孝道呢?有的人出了成绩的答谢会上,感谢所有人中唯独没有感谢父母,是忘本也。认为是自己ᘊ斗努力的结果,是无知也。
                    有的人,大学毕业,在城市成家立业,父母来看望孙子,被拒之门外。有的人,嫌父母土气、寒酸,不敢承认是自己的父母,怕丢人现眼。有一次和一个网友交流孝的体会时,他竟然说:父母生我是他们为了寻欢作乐,是人的本性,不是孝的理由。⋯这些人己退化了,是基因异变,变成牛马犬的队伍去了。


                    IP属地:山东23楼2012-11-22 21:51
                    回复
                      同意您的观点!


                      IP属地:山东26楼2012-12-07 21:47
                      回复
                        请教吧友:论语中的孝文化有何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IP属地:山东来自iPad28楼2013-05-27 05:17
                        回复
                          谢谢天下有雪4老师的回复,上边的讨论多是从如何尽孝,但对孝道的重要作用(即其历史与现实有何重要意义)谈的不够不深。望赐教。


                          IP属地:山东来自iPad31楼2013-05-27 09:18
                          回复
                            谢谢龙老师的回复:君子务本孝,孝的根本是传承,也就是可持续,於此有碍的都是不孝。


                            IP属地:山东来自iPad32楼2013-05-27 09:2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