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你好吧 关注:960贴子:61,489
  • 5回复贴,共1

男人的解放 方刚<节选>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如果有时间,那么请你静下心来看看,会给你一种不同的视界和感受!
@谁动了我的镜子 申请置顶


1楼2012-09-01 12:08回复
    拥抱男人     一次很不错的笔会上,交了很不错的三位新友:两个女人,一个男人。依依惜  别的时候,语言已经不足以表述那份心情。于是,很自然地逐一拥抱了两个女人。  虽然颇令一些人侧目,我们却很坦然。中国人不习惯于通过身体语言表达感情,而  我深知,这紧紧的拥抱中有的只是深厚的友情与分别的心情,并无性的诱惑。    问题出在那个男性朋友身上。三位友人并排站在我的面前,拥抱过两个女友,  我便正好面对这位男友了。瞬间,我迟疑了。按着“惯性”,我也应该与他拥抱着  道别,但是......这时,他首先张开了双臂,我便迎了上去,我们亦紧紧地拥抱了  。那一刻,我忽然感到自己很强大,很坚实。    事后回味我那瞬间的迟疑,缘由是显尔易见的。中国的男人之间是不习惯于身  体接触的,年轻人表达深厚友情的唯一身体接触方式便是玩笑着扭打,年长一些的  男人至多会在道别的时候拍拍对方的肩膀,作为扭打的一种变形。甚至连通常的礼  节性握手,也会在亲密关系建立后放弃。而女人则不同了,即使她们间并没有建立  起深厚的感情,也会很自然地手牵着手,相挽相携相拥着一起走。人们会说,女人  间的拥抱很美丽,男人间的拥抱让人看着“不舒服”。但是,这两幅画面并没有纯  粹结构学上的差异,我们所谓的“美学”感觉仍是心理作用使然。    男人间的身体亲昵,会被看作没有男子汉气概,像女人一样软弱和多情,而文  化一向致力于将男人塑造成冷面无情的铁血动物。男人本能地回避亲密,怕因此而  显得情感过于细腻,怕被他人嘲笑。    男人害怕同性间的身体接触,还缘于对同性恋的恐惧。两个男人勾肩搭背地逛  街,人们会想象他们之间的“特殊关系”。男人们害怕这种联想,更要回避同性的  亲近。我知道,在我自己那瞬间的迟疑之中,显然更多的是这种恐惧,因为多年进  行同性恋的调查与研究,许多人早已将我视为同性恋者了。    自人类幼年起,男人间便相互角逐,彼此争夺土地、粮食和女人。男人是带枪  的动物,他们害怕拥抱的时候会被对方捅一刀。但我无法确认的是,男人是因为亲  近关系会招来伤害而回避,还是因为经年累月的回避本身使亲近关系成为艰难的事  情。    所有这一切,使我们几乎看不到男人间的身体接触。当女人们以各种身体语言  表达感情的时候,男人们像一块块木头一样,甚至连微笑也显得僵硬和造作。两个  女人谈知心话的时候,身体间的距离不会大于两个拳头,两个男人即使做最隐秘的  交谈,他们之间的距离也足够胳膊挥舞起来狠狠地击向对方。身体的距离是表面的,  我们由此开始的是心的距离。两个男人远较两个女人更难建立起亲密的相互信任的  友爱关系,幼年时我们少受这种文化约束,尚会有亲密的朋友,而成年男人被一步  步塑造得,使他翻开厚厚的通讯录时,却找不出一个可交谈心底隐秘的朋友,那上  面的一个个名字,很熟悉,又似乎很陌生。这便是成年男人间的感受。    每个男人都应该想一想,距离的出现使我们从中得到了什么?又付出了多少?    回避亲昵使我们无法通过身体来表达我们的感情,而通过语言表达感情的方式  也早已被从男人身上剥夺了。男人便真的成了一种耻于谈论和表达感情的动物。我  们的血真的要冷了。回避亲昵使我们变得孤独,丧失了许多与我们的伙伴更好地沟  通、交流,建立更密切关系的机缘。    我明白何以在拥抱那位男性朋友的时候感到自己拥有了力量与坚实,因为,我  背叛了社会文化对我的奴役,而与我的朋友自然、自由地表述我们间的友谊。我们  间的信任与感情,由此加深了。我们走出了男人的相互隔亥,感动于亲密关系赋予  的力量。人与人拥抱的时候,是身体接触面最大的时候,我们的心也贴在一起。原  始人通过拥抱表示彼此间没有敌意,告诉对方自己的身上没有携带武器。“我是可  以信任的,我是你的朋友”--这便是拥抱的原初定义。    我们应该极力倡导兄弟之爱了,这曾经是古希腊军队战无不胜的不二法门。男  人间亲密的关系,包括身体的亲近,只会使我们更有力量,使我们更为团结,我们  的生活也将由此更多一些亮色。如果男人也能像女人那样彼此团结,彼此相爱,这  个世界上便少了许多争斗与争战。    拥抱绝不意味着我们作为男人的价值受到贬损,而只意味着:我们是更自由、  更本真,更有爱心的人。    我想,再见到那位朋友的时候,我还会紧紧地拥抱他。
    


    10楼2012-09-01 12:14
    回复
        谁来买单?    我很可能会被许多女人包括男人指责为一个斤斤计效、心眼儿狭小的“小男人  ”,因为:我不愿意总为女伴买单。    无论是以工作为目的的约会,还是私人约会,甚至是别人有求于我的约会,我  通常都坚持在第一次约会时买单,这是因为“好客”的习惯,也因为担心不会有第  二次约会,不想欠别人什么;但如果连续两三次都由我买单,即使对方是一位美女,  我也会觉得兴趣索然,不愿意重复这样的约会了。扪心自问,不是心疼钞票,而是  觉得对方与我在意识形态上不是一个“阶级”,观念相左,交往的乐趣没有了,反  而因为约会中的不平等而败兴。我的经验是,与不具备平权观念的女性相处,最终  的结果总是不愉快的。    今天绝大多数的男人和女人都习惯于约会时由男人买单,认为此乃天经地义。  一位女性以极尽讥讽与不屑的神态对我说,她的男友在约会时竟然真的接受了她提  出的AA制的建议,于是那次约会便成了他们的最后一次。我竖着耳朵听着,同时  清楚这也是我们的最后一次了。两性的不平等已经让我艰于忍受,虚伪地做出来的  试探姿态则足以令我呕吐。    男人永远地为女人付费,其实是对女人最大的蔑视,它是基于这样一种观念:  女人是经济上的弱者,没有经济自立的能力,永远需要男人保护,要靠男人养活。  它又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女人是不如男人的。    女性主义者是真正懂得女人价值的人,她们进一步阐释说:约会中男人为女人  付费使女人处于被动地位,使男人获得对女人的控制权。没有人为别人付出会是毫  无目的的,男人在约会中大把花钱的同时,可能想着把女人弄上床。而女人的依附  状态,使她们在对男人的要求说“不”的时候显得力不从心。女人失去的,是一种  独立的姿态与能力,至于两性的平权便更是遥不可及的了。    我一直坚持认为,男人解放者与女性主义者是最好的朋友。以男人解放的眼光  审视,男人一直承担约会开支同样是对男人的伤害,他们被要求比女人赚钱多,无  条件地为女人花钱以显示自己的男子汉气概,使自己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钱  袋子。这正是传统男权理念在现代交际关系中的表现,是女人要靠男人养活的思想  的遗存。男人被认为是强大的,是可以赚很多钱的,是女人的呵护者。    旧的性别角色的毒害正在于,在几乎所有的方面,它伤害的不仅仅是男人或者  女人的权益,而是对两者同时构成了伤害。性别角色影响的根深蒂固正在于,无论  是男人或女人在被伤害的时候还都会觉得这正是对自己的肯定与嘉奖。当男人为女  伴付费的时候,会觉得自己很绅士、很气派、很“男人”,而女人在接受的时候也  会觉得作为一个女人就应该走在男人后面半步,这样才显得像个“女人”,有男人  乐于为自己效劳说明自己具备女性魅力。    男人解放不是件容易事,反叛一种社会理念是艰难的,作为一个不愿意总在约  会中单方面付费的男人,我清楚地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什么,承受着什么,以及将失  去什么。我会被贬损为一个不具备男子汉气概的男人,被轻视为一个“重利轻义”   的男人。在金钱上缺乏“大度”的男人是受到男人和女人普遍的蔑视的,“小气”   对于女人是一个中性词,对于男人则是一个贬意词。男人呵护女人是再正常不过的,  而我竟然在告诉别人:呵护是对女人的伤害。于是,说这话的男人便注定被认为是  没有责任感,不懂得怜香惜玉的男人。这样的男人是会让女人远远地躲开的。    没有哪个人不渴望群体的肯定与赞赏,但我更清楚的是,如果我投降,就是在  背叛自己的理想,而许多人确实是因为有理想才能够在这个世界上生活得有滋有味  儿的。约会中付费的问题绝不是单纯的钱的问题,它体现着我们对两性关系的理解,  以及是否有兴趣寻找世界的真理,因此也就绝不是个人选择的问题。更何况,有时  我们需要一张试纸,来寻找与我们志同道合的人,而不在那些与我们意识相左的人  身上浪费时间。    值得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女人开始真正地站立起来,寻求与男人平等的存在。  当一个解放了的男人与解放了的女人相处的时候,我总是能够体验到两性平等带给  双方的种种乐趣。平等真的是一种极美好的境界,但这种美好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  体验的,到达这种境界需要我们付出代价。
      


      12楼2012-09-01 12:15
      回复
        再照镜子的时候,我也许会笑着面对肚子,因为那是一个解放了的男人的肚子,  是一个不受观念束缚、开朗乐观地接受自己的男人的肚子。


        17楼2012-09-01 15:13
        收起回复
          里面有太多的新观念,新视角,需要细细品读、思考。
          希望与大家一同去静下心来好好思考一下,给自己多一份真实和踏实。


          18楼2012-09-01 15:19
          回复
            @干就么 呵呵,理解你的。思想、观念,终究是要碰在一起,才会有火花,才会有心的东东出现的。随你了。至少,我想说,没有绝对的对与错,都是相对的。这个问题在我们上初中的时候,我们已经争论过很久,并得出结论了。


            21楼2012-09-02 10:00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