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吧 关注:8,118贴子:87,407

[旧文片段] 光正互动,正对光的爱护。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So,主要是造成一种气氛,体现政治家的真性情。


1楼2011-10-09 15:58回复
    (前略)
    自此以后两个人好像有了某种默契。
    继光仍在北疆领军戍守,偶有余暇,便抽空来京看望居正,平日的通信也没有断。
    一切都仿佛和以前一样。
    两人都绝口不提“那件事”。
    在居正是觉得无脸,在继光是怕他再受刺激与伤害。
    居正现在是天朝首辅,连带着攀上“高枝”的继光身价也涨了起来。无论京里各个衙门,还是边关大小军官,对他总是客气的。这其中,有多少是出于对他个人名望功绩的崇敬,有多少是冲着站在他背后那个人的面子,就不得而知了。
    不过,他的各项设想、计划的工作,倒终于得以顺利展开。
    边墙修复工程大有成效,朝廷表彰他,还答应继续给他拨款,用以修复其他地段。
    虽然北方的将官们都老大不乐意,但朝廷令下,也只能听命。
    他们为什么不乐意?
    因为继光负责工程,他们就没法从中渔利,还要出工协助,所以不满。
    何况,继光主持的工程预算,都是“实”的,较之他们从前进行类似工程所耗费的成本要低出许多。如此一来,他们以前的行径岂不露了马脚?各人心怀鬼胎,心里当然打小鼓,生怕户部有好事者翻起陈年旧账。
    这些,都是继光很久以后才渐渐想明白的。一开始他也搞不懂,为什么明摆着是有利于国家安全的大好事,还有人要不遗余力地反对。
    ——官场黑幕重重啊!
    


    2楼2011-10-09 16:00
    回复
      北兵的训练还是一个大问题。继光实在拿他们没办法,便想到一个主意:向朝廷申请,调一部分“戚家军”北上,用以给北兵的操练做示范。
      没有比较就没有差距。他要让那些懒散成性、还自我感觉良好的老爷兵们看看,什么是真正的军人!
      这实在是一个大胆的计划。
      不消说,立马招来了京城官僚们的匪议之声。“那个戚继光到底想干什么?”他们诘问,“居然在朝廷眼皮底下集结私兵!”
      北方将官们更是激烈反对,这等于是往他们脸上抽耳光。老实说,继光也不想让他们下不来台,羞辱同僚以抬高自己,这不是继光的所为。但是,这关系到“国之大是”,除开这样令他们猛省,他实在是计无所出。
      从无先例的事,自然会给人留下话柄。朝廷为此专门召开了廷议,当然,主持者是元辅张居正。
      


      3楼2011-10-09 16:07
      回复
        -------------------------------
        以上。
        (这是旧坑片段。表示这种程度的小说笔法已经是我的极限。。。。。。。仆街ING)
        如果要用小说笔法,个人感觉在文中营造出出太岳对戚、谭、殷等人的关爱气氛比较好,更有利于体现人物性格。当然也是要有亲疏远近的,不能显得太博爱了。(具体的度就看乃怎么把握鸟。。。。。。)
        


        7楼2011-10-09 16:41
        回复
          PS 这贴是专门写给某人的。。
          希望能看到更人性化的某戚与太岳,殷同学也是。只讲功绩的文章已经太多了。
          真正要以小说笔法写作的话,即使是配角也要有固定的性格,不能仅仅是主角太岳的陪衬。可以在设定性格以后多给一些戏份,让他们跟太岳有更多的互动(哪怕是送礼也好。。。。。)。


          9楼2011-10-09 16:49
          回复

            细腻? 某些用词难道没有五雷轰顶的感觉咩?(这是光正耽美文的片段。。。。。)


            10楼2011-10-09 16:50
            回复
              BTW,其实现实中,太岳对于小光的偏袒,远甚于伧父。
              当然也不是说伧父之于太岳就不重要,但是人总有亲疏远近。。。。。伧父和徐老师发生矛盾的时候,太岳偏向伧父;但是,当伧父和小光的利益发生冲突,只能保全一个的时候,太岳绝对偏向小光,这几乎已经成为一种固定的行为模式。
              隆庆六年元月判决的受贿案,因为小光涉案,太岳和伧父就闹得很不愉快。这件事当时闹得是很大的,在高张两个人心里都留下阴影。高在《病榻遗言》中特意提到了这件事,张在《穆宗实录》中也特意强调此事,两个人的说法是完全相反的。事件的结局是:小光并没有因为此事而被治罪。这到底是太岳力保的后果,还是小光确实清白无暇,又或者太岳和伧父在私下里达成了什么协议、做了什么交易,这就不是后人能知道的了。但是,为了小光,太岳可以跟伧父争辩,这已经足够说明一些问题了。
              至于说万历元年元月的王大臣案,太岳为了保住小光,连伧父的性命都可以牺牲——我对此已经不想多做评论了。
              


              13楼2011-10-09 17:42
              回复
                总的来说,在太岳心中的重要程度排序似乎是:小光>伧父>老师。
                (但是,从对居正仕途的影响、贡献来看,重要程度排序貌似要反过来:老师>伧父>小光。)


                14楼2011-10-09 17:45
                回复

                  然而太岳实际上做的事却一直是:为了保全小光的利益而伤害伧父。
                  受贿案的情节确实很匪夷所思。很少看见太岳为了别人的事那么努力,而且还是跟一向关系亲近的伧父闹起争执。也许小光对于他来说真的有不一样的意义吧。。。。。因为伧父没有立即答应给小光脱罪、只是说要先调查看看,太岳很不开心,一直记恨着伧父。


                  17楼2011-10-09 18:10
                  回复
                    感觉太岳对伧父是不是有些撒娇过头了。。。。。似乎,他以为伧父总能原谅他、理解他,所以可以尽情地跟伧父吵闹、耍赖,事后还要一再申明自己有理。完全就是小孩子耍脾气的样子,太岳跟其他人在一起可不会这样啊。


                    18楼2011-10-09 18:14
                    回复

                      “罪状件件确凿”?仅看刘台的奏疏可是语焉不详,说侵夺辽王田地,应该属于风闻奏事吧。难道当时刘台还提供了奏疏以外的其他证据吗?


                      24楼2011-10-09 20:11
                      回复

                        这事要我写,肯定是太岳怎么怎么跟伧父撒娇耍赖。。。。。。。汗


                        25楼2011-10-09 20:12
                        回复
                          这件事现在众说纷纭,真相是啥谁也不知道啊。
                          倾向戚继光的、专门研究某戚的学者,都说某戚纯属被冤枉的。高拱就一奸臣,**首脑、坑害忠良的那种。太岳自然是保护某戚的功臣了。
                          太岳研究者说到此事,基本也是把这件事当成他从脑残领导手中保护能臣的实例,是一项大功。
                          而高拱研究者中,也有认为此事是某戚买通太岳,一起蒙骗、挤兑高拱的。
                          ——如果你打算写这件事,就需要先斟酌一下,倾向于哪个观点。
                          


                          26楼2011-10-09 20:18
                          回复
                            原始材料给你,你斟酌一下。对于历史事件的具体解释,我不能替你拿主意。
                            《穆宗实录》的(标点自加,错了不负责):
                            癸未,罢兵部左侍郎谷中虚、大理寺卿何宽回籍听勘;福建按察司莫如善、致仕都转运盐使司运使李廷观闲住;福州府推官李一中降用。先是,福建参将王如龙、游击将军金科、都司佥书朱珏,先后为御史所劾。事下兵部,覆以如龙属巡按,科、珏属巡抚逮问。宽乃令廷观、一中按科、珏事得末减。已而,总兵戚继光请选募南兵,兵部移文令如龙、科、珏率赴蓟镇。于是巡按御史杜化中谓:“科、珏尝托维光私行金钱中虚所故,委之巡抚,宽亦纳其重赂,廷观等曲法纵之。请仍以如龙、科、珏属臣严究,黜中虚、宽、廷观,勒如善致仕,一中降用,以为人臣枉法营私之戒。”吏部覆如化中言。而给事中涂梦桂复劾中虚贪险不职状,乃有是命。兵部以如龙、科、珏方部南兵在行,俟至日,械送法司鞠治。上亦从之。
                            按:如龙等在福建有战功,所赃犯事,罪止罢斥。继光惜其才,欲寘之部下为用。会有调取南兵事,遂咨白兵部,求早结其狱,令部署南兵赴镇。中虚覆奏。及宽等所拟,亦未为纵弟。化中、梦桂欲因此陷继光、中虚,以阿当路意,而上不知也。
                            (从这个口风就能看出来,太岳对这事是相当的不满,写个实录还特地加按语,时刻强调自己有理,对伧父那是气不打一处来啊。)


                            28楼2011-10-09 20:25
                            回复
                              然后,上伧父的《病榻遗言》:
                              辛未正月,上有疾,不视朝。会福建巡按御史杜化中参论福建将官金科、朱珏,则赃罪重大。先该巡按论劾,兵部覆行巡抚衙门勘问。国朝二百年来,曾未有巡按所劾行巡抚勘问之理,而巡抚何宽受二犯贿,乃不属按察司而属运使问,亦曾未有运使问刑之理。二犯遂得轻纵,然尚未结,又各持金送总兵戚继光接受,遂为奏行取赴京听用。随准兵部咨行福建巡抚衙门,将金科、朱珏督发赴浙江,听副将胡守仁督同选兵完日,统领往边,纳贿招权,支吾卖法,情罪甚重。荆人见奏,面如死灰,颡有Г郁郁咨嗟不已曰:“戚总兵已站不住了,南兵不必选罢。”连日皆然,予不知所谓,因访之,则此事乃荆人之为也。荆人久招纳戚继光,受其四时馈献,金银宝玩不啻数万计,皆取诸军饷为之者。又差心腹头目钱等四五人,日在荆人宅听用,喘息相通,倏忽而至,荆人极力庇护。凡朝廷机密动静,与士夫向背,一言一动,当时即知之,此人所共知者。金科、朱珏富甚,久以贿投戚继光门下,前被论时即纳贿求解,而继光遂引入荆人家,各馈千金。荆人特令兵部覆行巡抚勘问,而又作书何宽令其出脱,而继光仍复取用,实皆荆人展转为之。及见化中奏,以为化中知其底蕴也,故皇急如此。然化中河南人,荆人疑我知之,而不知此乃隆庆二年事,吾尚家居,则何由知也。又恐有人因而大发其事,日夜不宁,既力嘱兵部题覆将继光开豁不问,二犯胡乱了事。而何宽则当吏部题覆,荆人不得已,先饣舌予曰:“化中事公不知耶?”予曰:“此事在予家居时,化中在万里外,吾何以知?”荆人曰:“吾始以为公知也。连日熟观公动静,公不知矣。今乃敢以情告二将,皆可用,吾故扶持之欲得用也。前兵部覆巡抚勘乃吾意,吾亦曾有书与何宽,今若如化中言,吾何颜面?愿公曲处。”予曰:“彼既有言,何以竟不问?今只令听勘,勘来便好也。”遂如此处。荆人虽幸了此事,而踪迹已露,心愈不安,而谋我又愈甚。令其密党布散流言于南北,欲趁上病不理事,好嗾保下毒手陷我,其计无所不至矣。
                              (可见,伧父对太岳的不满,也不是一点半点。。。。。)


                              32楼2011-10-09 20:2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