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我认为于禁可能是为了全军三万将士着想,为了保全他们的生命而被迫投降。我认为这才符合于禁的行为准则。于禁虽然“以法御下,不甚得士众心”但这并不表明于禁不爱惜士卒,相反我认为一个将军越秉公执法,越大公无私,反而越爱惜士卒,这就好比一个老师,他对他的学生越严,平时对学生越不厌其烦的谆谆教导,虽然可能会使一些学生感到不满或者说他的一些行为方式招致某些人的厌恶,但他的出发点是好的,他实际上是很爱学生的。我认为于禁就是这样的人。《三国志.魏书.于禁传》载“于禁从至宛,降张绣,绣复叛,太祖与战不利,军败,还舞阴,是时军乱,各间行求太祖,禁独勒所将数百人,且战且引,虽有死伤不相离”从这一段可以看出:一,于禁治军严整,二,爱惜士卒,虽乱不弃。所以于禁虽表面性格乖张,铁面无私,执法甚严,但他内心是非常爱惜士卒的,绝不是一个特好杀人之徒,因此我认为裴松之所注“禁曾不为旧冀万一,而肆其好杀之心,以戾众人之议,所以卒为降虏,死加恶谥,宜哉”是对于禁的极大曲解,不能因为于禁太“正直,正派”就认为于禁不念人情。既然这样,那我们就来看看当时的情况,当时是“大霖雨,汉水溢,平地水溢数丈。禁与诸将登高望水,无所回避”这说明那当时于禁大军已被关羽包围陷入“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境地,这和西汉时大将李陵命运有点相似,都是处于四面包围之中,如果继续负隅顽抗的话,只能增加不必要的牺牲,这一点又和**时期的皖南事变有些相似,但是叶挺将军为了数千将士的生命在谈判中被扣压,结果名垂千史。而同样为了“三万人的性命”投降却不被后人理解,终和李陵一样晚节不保,为人所不齿。真是惜哉于禁!叹哉于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