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禁吧 关注:2,637贴子:28,299

【知吾安】于禁--一片苦心谁能解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喂鸟


1楼2011-02-01 13:20回复
          建安二十四年秋,关羽攻打樊城,曹操遣于禁、庞德助曹仁抵挡关羽,然而天降大雨,于禁所领七军皆没,庞德被关羽斩杀。于禁投降关羽,关羽一时间威震华夏,然而人们不禁要问:一代名将于禁为何要屈膝投降呢?他身经百战,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此役为何要投降关羽,难道真是怕死吗?真是一不小心“失足”吗?这不能不让每一个读过《三国志》抑或《三国演义》的人感到疑惑,要解决这个问题,先来看一下于禁的生平事迹。
    


    2楼2011-02-01 13:21
    回复
         每次读《三国志》或《三国演义》读到此处时,不免掩卷发问,事实到底是怎样的呢?他投降关羽的背后是否另有苦衷或是隐情呢?


      4楼2011-02-01 13:21
      回复
        针对此,历史上主要观点是于禁怕死。从《三国志.魏书.于禁传》可以看到“秋,大霖雨,汉水溢,平地数丈,禁等七军没。”这时候樊城一片汪洋,于禁七军皆没,形势十分危急。“禁与诸将登高望水,无所回避”,基本上全军已处于走投无路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羽乘大船就攻禁等,禁遂降”,据此人们得出结论,认为于禁是由于形势所逼,走投无路,才被迫屈膝投降。这看起来似乎很合情理,然而综合于禁一生看,这似乎有悖于于禁一生的常理和他一生的行为准则。我们单取他征讨袁绍的两个事例来说明一下,《三国志.魏书.于禁传》载:“太祖初征袁绍,绍兵盛,禁愿为先登。太祖壮之,乃选步兵骑二千人,使禁将守延津以拒绍。”于禁率领二千人马,在延津抵挡袁绍十五万大军,这是何等大义凛然?并最终成功掩护曹操大军撤回官渡,如果上面这个例子不足以说明于禁有胆的话,那下面这个例子绝对是个典证。《三国志.魏书.于禁传》载:“太祖与绍连营,起土山相对,绍射营中,土卒多死伤,军中惧。禁督守土山,力战,气益奋”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于禁绝非一个贪生怕死之徒,而是一个有胆有识,对曹操赤胆忠心的人,比樊城之战更恶劣的战况他都见过,那么他因为怕死就投降关羽似乎靠不住了。
        


        5楼2011-02-01 13:21
        回复
                还有一种观点是说于禁年纪大了,位高权重,昔日的雄心壮志进取心已逐渐减退,考虑的东西也逐渐多了,但这个观念我认为也是靠不住的,其一是当时一直是战乱时期,像于禁这样冲锋陷阵的将军不可能很安逸的,其二,退一步讲就算于禁进取心减退,考虑担忧的东西多了,他也应该知道在那个奉行“杀身成仁,舍身取义”的时代,投降就意味着一种“背叛”,而背叛就有可能失去一切东西包括家人的生命和自己昔日的声名,而这些东西是很重要的,而他投降不可能不考虑这些东西,所以说他因为上述的原因投降也是有点靠不住的。
          


          6楼2011-02-01 13:22
          回复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于禁投降是因为于禁知道关羽不会杀自己,我们知道关羽曾在曹营待过很长一段时间,而且和张辽、徐晃关系也很好,百同为五子良将的于禁想必与关羽的关系也不会太差,此其一;其二,关羽为了报答曹操昔日之恩也不会杀于禁,基于这两点考虑,于禁才投降,然而这种观点其实与第一种观点一致,都是说于禁在“乞生”而不是“求死”,明知不杀已而降,我们上面已经说到对于于禁是不太行得通的。


            7楼2011-02-01 13:22
            回复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其实,于禁本身不愿投降关羽,是部下的倒戈相向逼迫其投降。《三国志.魏书.于禁传》载“(于禁)然以法御下,不甚得士众心”可知于禁不太得战士们的拥护,还有一个例子“昌希复叛,遣禁征之,禁急进攻希,希与禁有旧,诣禁降。诣将皆以为希已降,当送太祖,禁日:“诸君不知公常乎!围而后降者不赦,夫奉行法令,事上之节也。希虽旧友,禁可失节乎?自临与希失,陨涕而斩之”从这段可以看出于禁有时候不念人情,并且在裴松之注文中说到“臣松之以为围而后降,法虽不赦,、囚而送之,未为违命。禁曾不为旧交冀万一,而肆其好杀之心,以戾众人之议,所以卒为降虏,死加恶之盖,宜哉”这是裴松之认为于禁不念及人情,妄加杀戮,性格乖张,不讲情理,不 顾及众人的感受,特立独行,由此可见于禁在士兵的心目中名声并不太好,所以当“秋,大霖雨,汉水溢,平地水数丈,禁等七军皆没,禁与诸将登高望水,无所回避”之时,于禁大声呵斥命令士卒不准后退,以誓死之心坚决抵抗,结果忍无可忍的士兵终于被激怒了,倒戈相向逼迫于禁投降关羽,不过这个观点也有其漏洞之处,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于禁是胁迫投降,见大势已去,而并非“主动屈膝”,那么就算于禁投降了,他也会大义凛然,视死如归,而也不会苟延残喘,卑躬屈膝。
              


              8楼2011-02-01 13:22
              回复
                     但我认为于禁可能是为了全军三万将士着想,为了保全他们的生命而被迫投降。我认为这才符合于禁的行为准则。于禁虽然“以法御下,不甚得士众心”但这并不表明于禁不爱惜士卒,相反我认为一个将军越秉公执法,越大公无私,反而越爱惜士卒,这就好比一个老师,他对他的学生越严,平时对学生越不厌其烦的谆谆教导,虽然可能会使一些学生感到不满或者说他的一些行为方式招致某些人的厌恶,但他的出发点是好的,他实际上是很爱学生的。我认为于禁就是这样的人。《三国志.魏书.于禁传》载“于禁从至宛,降张绣,绣复叛,太祖与战不利,军败,还舞阴,是时军乱,各间行求太祖,禁独勒所将数百人,且战且引,虽有死伤不相离”从这一段可以看出:一,于禁治军严整,二,爱惜士卒,虽乱不弃。所以于禁虽表面性格乖张,铁面无私,执法甚严,但他内心是非常爱惜士卒的,绝不是一个特好杀人之徒,因此我认为裴松之所注“禁曾不为旧冀万一,而肆其好杀之心,以戾众人之议,所以卒为降虏,死加恶谥,宜哉”是对于禁的极大曲解,不能因为于禁太“正直,正派”就认为于禁不念人情。既然这样,那我们就来看看当时的情况,当时是“大霖雨,汉水溢,平地水溢数丈。禁与诸将登高望水,无所回避”这说明那当时于禁大军已被关羽包围陷入“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境地,这和西汉时大将李陵命运有点相似,都是处于四面包围之中,如果继续负隅顽抗的话,只能增加不必要的牺牲,这一点又和**时期的皖南事变有些相似,但是叶挺将军为了数千将士的生命在谈判中被扣压,结果名垂千史。而同样为了“三万人的性命”投降却不被后人理解,终和李陵一样晚节不保,为人所不齿。真是惜哉于禁!叹哉于禁!
                


                9楼2011-02-01 13:23
                回复
                        可怜于禁一生忠于曹室,死后却骂名远扬,而樊城之战实则是为了“三万将士的生命,并非贪生怕死屈膝求生,可惜后人不知,众人不解,想必于禁定会含恨九泉而不瞑。真是:保国安民,千秋伟业随风逝。 忍辱负重,一片苦心有谁知。


                  11楼2011-02-01 13:23
                  回复
                         后记:其实三国中有很多人物都可品,而单品于禁,是感觉作为魏五子良将的于禁一生征战沙场,而樊城之战中却临危变节,确实让人费解,所以想看看其到底是否令有隐情,文中所选文字皆出自于《三国志》,汝可自鉴也。


                    12楼2011-02-01 13:23
                    回复
                      居然是襄樊一所军校的论文


                      13楼2011-02-01 13:24
                      回复
                        无不感动


                        IP属地:新疆14楼2011-02-05 14:55
                        回复


                          15楼2011-02-06 19:01
                          回复


                            16楼2011-02-11 14:49
                            回复
                              必顶啊


                              IP属地:广东17楼2011-06-11 11:4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