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五年的二月,曹操袁绍官渡之战正是拉开帷幕。三月袁绍的大军渡过了黄河进攻黄河边上的延津,防守延津的于禁只有两千多人。在加上乐进的援军三千人,总共才有五千人。在这种情况下,于禁判定延津肯定是守不住了。坐以待毙不如主送进攻,他率领着五千人马偷偷渡过黄河,突然袭击黄河北岸的袁绍营寨,大获全胜,并且斩杀了袁绍的二十多名将领,这让袁绍的队伍不得不重新整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行军的速度,为官渡之战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于禁作为曹操的一位智勇双全的将领日益受到曹操的重视,其地位也与日俱升。
几乎每次曹操出兵,于禁必为前锋,每次退军也让于禁当作后卫。就这样一位如日中天的将领却因一次变故而让自己几乎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发动了襄樊战役,曹军大败,曹仁被围,生命危在旦夕。曹操情急之下调出七支大军去就曹仁,这七支大军的总指挥就是于禁。曹操阵营中可谓是人才济济,他们聪明绝顶,战功赫赫,为何曹操却派于禁率领着几乎是自己家底的七支大军呢?于禁肯定有他人不曾有的过人之处。但是上天却为于禁开了一个大玩笑,七八月份景象地区连降大雨,再加上于禁对当时地势的不熟悉,最后的结果是滚滚的汉江水把曹营淹成了一片汪洋,于禁在万般无奈之下投降了关羽。保住了曹军数万条生命,但是他这样做却是自己一生中再也洗不掉的污点。我们从于禁投降后很快就容颜憔悴看出这次投降对他的内心造成了多大的伤害,这种伤痛恐怕是一生也难以抚平的,一般人又如何能够理解呢。
当于禁被押解到东吴后,孙权深知于禁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将才,所以想重用他,在日常的生活中给了他很高的待遇。最终孙权发现于禁不能为自己所用时,就把他送回了魏国。但是当时已经是物是人非了,曹操已经去世。从于禁的“须发皆白,形容憔悴”可以看出他内心的痛苦和无奈,曹丕又何尝能理解于禁的这番苦心呢,在表面安慰她的同时,暗地里却让人在曹操的高陵的墙壁上画水淹七军的情景,并且让于禁去拜谒高陵,这位曾经叱咤风云几十年的名将在羞辱和悲愤中去世了。
一代闪耀的将星就这样在人们的扼腕叹息中陨落了,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成者王侯,败者贼”的思想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在这种文化氛围中,于禁投降关羽怎能不是一种悲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