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疗吧 关注:8,411贴子:28,481
  • 0回复贴,共1

菌物BRM免疫专栏|菌物多糖重塑黏膜屏障,对肠息肉防控的作用研究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近年来,肠息肉这个话题受到人们普遍重视。究其原因,一方面与肠息肉的检出率和发病率有关,数据显示,肠息肉在普通人群中检出率已达20%~35%,随着年龄增长,肠息肉发病率也在增高,超过50岁被认为是息肉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另一方面,则与肠息肉的恶变风险有关。
肠息肉分为腺瘤性、炎性、增生性和错构瘤型息肉等类型,引起人们普遍关注的是腺瘤性息肉和炎性息肉。

腺瘤性息肉有恶变风险,是结直肠恶病最主要的瘤前病变
腺瘤性息肉虽是一种良性病变,但却有恶变风险。研究发现,近九成结直肠恶病的发生发展都会经历“正常黏膜—炎性细胞增生—腺瘤形成—腺瘤恶变”的转变过程。《柳叶刀-胃肠病学和肝脏病学》刊登的一篇综述里指出,腺瘤性息肉通常被认为是大肠恶病、结直肠恶病最主要的瘤前病变。
腺瘤性息肉在免疫力低下、有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糖尿病、胃十二指肠溃疡,以及肥胖等人群中的发生率较高,更应引起高度重视。一项对比研究显示,2型糖尿病女性与非糖尿病女性相比,结直肠腺瘤的发生风险增加了80%。而糖尿病加肥胖的女性,结直肠腺瘤的发生风险也较非肥胖、非糖尿病女性增加了一倍以上。
炎性息肉虽无恶变风险,但对身体的危害也不容忽视
炎性息肉多发于长期慢性炎性刺激,肠道黏膜的慢性炎性病变是导致炎性息肉发生的主要原因,多见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慢性肠炎的一种)以及阿米巴痢疾、肠道血吸虫和肠结核等。便秘也会增加肠息肉的发生。
虽然炎性息肉不像腺瘤性息肉那样有恶变风险,但对身体的危害性也不小。早期人群常会出现肠痛、腹胀等状况,随着息肉增大,还会出现长期便血、腹泻、甚至肠梗阻等;尤其当息肉位于直肠或结肠下段时,更易出现便血,部分人群还可能出现无痛性便血、便频、排便不尽、便秘和腹泻交替等情况。

源头阻断息肉的关键策略,实现对息肉的长期控制
肠息肉的院内干预方案主要是内镜下切除。然而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科学的健康管理策略来预防和控制肠息肉的发生发展更为重要。
研究人员在对肠息肉形成及恶变的影响因素研究中发现,肠道黏膜慢性损伤通过炎性因子释放,促进了肠上皮细胞异常增殖,进而促进息肉形成;肠道黏膜损伤后还会导致肠道微生态失衡,损伤DNA,促进了息肉恶变。
因此,修复黏膜屏障、调节肠道菌群,重塑免疫耐受微环境、压制炎性反应,不仅是改善肠息肉的手段,更是从源头阻断息肉发生、恶变的关键策略,有望实现对息肉的长期控制。
菌物多糖重塑黏膜屏障,为预防息肉提供免疫支持
现代研究表明,以灵芝多糖、香菇多糖等为代表的菌物多糖BRM能通过黏膜修复-菌群调节-免疫重塑等的协同作用,在肠息肉的日常健康管理和防控方面提供辅助支持。
以灵芝为例,科研人员通过小鼠结肠炎相关肠息肉模型研究发现,灵芝多糖能显著控制肠道炎性反应和息肉形成,其机制与调节肠道菌群平衡、压制促炎因子以及增强肠道屏障功能有关。
在对大鼠肠息肉模型研究中发现,灵芝子实体提取物可通过抑制NF-κB和COX-2通路减轻肠道炎性反应,同时减少息肉数量和体积,其效果可能与多糖和三萜的协同作用相关。
在人群试验中研究发现,给结直肠息肉人群补充灵芝提取物12周后,发现其粪便中的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丰度增加,肠杆菌科减少,短链脂肪酸产量显著提升。灵芝多糖还能通过促进调节性T细胞分泌IL-10,使息肉组织中TNF-α水平降低,从而显著控制了肠息肉微环境的炎性反应。

参考文献:
[1]叶倩云,刘凤斌.大肠息肉发病相关风险因素及方法学研究[J].中华中医药志,2018,33(3):4.
[2]张知良,刘近春,赵芬,等.不同年龄段结直肠息肉患者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现代生,2015,53(28):4.
[3]Chen X, Hu Y P, Zhou X R, et al. Ganoderma lucidum polysaccharides attenuate colitis-associated carcinogenesis via modulating gut microbiota and immune respons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2021, 175: 103-112. DOI: 10.1016/j.ijbiomac.2021.02.142.
[4]Lin Z B, Zhang H N, Li Y, et al. Chemopreventive effects of Ganoderma lucidum on inflammation-related colorectal tumorigenesis[J].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2020, 258: 113013. DOI: 10.1016/j.jep.2020.113013.
[5]Zhang X, Li Y, Chen H, et al. Immunomodulatory effects of Ganoderma lucidum polysaccharides on intestinal mucosal immunity in immunosuppressed mice[J]. Food & Function, 2018, 9(5): 1-10. DOI: 10.1039/C8FO00193G.
声明:
以上观点及内容由黑龙江省菌物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综合相关文献编纂而成,仅作学术信息交流使用,不作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分享,如有任何问题,请私信联系处理。


IP属地:黑龙江1楼2025-03-31 09:56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