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由济南乾元仪器有限公司提供
一、定义与用途
急性吸入毒性试验仪是一种用于评估化学物质通过吸入途径对生物体产生急性毒性作用的实验设备。其核心目的是模拟实验动物在短时间内(通常为4小时)连续吸入高浓度气体、蒸汽、气溶胶或颗粒物,观察其健康损害效应,从而确定化学物质的毒性特征和剂量-反应关系,为毒性分级、安全评估及防护措施制定提供依据。
二、工作原理
染毒系统:
根据受试物的理化性质,将其制备成特定浓度的气态、蒸汽态、气溶胶态或颗粒状物混悬态,输入至动式染毒系统。
动式染毒:通过动态气流保持染毒柜内受试物浓度稳定,避免沉降。
静式染毒:适用于密闭空间内短期暴露,但可能因气溶胶沉降导致浓度不均。
暴露与观察:
实验动物(通常为大鼠或小鼠)被随机分组,置于染毒系统中进行4小时暴露。染毒结束后持续观察14天,记录毒性反应(如行为变化、体重下降、死亡等),死亡动物需进行尸检,存活动物观察期结束后解剖以评估病理变化。
浓度与粒径控制:
浓度监测:使用气溶胶光度计或化学分析仪实时监测颗粒物(PM2.5、PM10)浓度,确保暴露条件的稳定性。
粒径控制:通过级联撞击采样器调节气溶胶粒径,要求可吸入质量中值空气动力学直径(MMAD)在1-4 μm,几何标准差(GSD)在1.5-3.0,以模拟人类实际吸入情况。

三、应用领域
化学品安全评估:
测定化学品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为化学品分类、标签管理(如GHS制度)及安全使用标准提供数据支持。
药物研发:
评估吸入制剂(如干粉吸入剂、气雾剂)的药效学,模拟人体呼吸模式的气流控制系统,优化药物递送效率。
环境健康风险评估:
分析污染物或工业排放物对呼吸系统的潜在危害,为制定环境暴露限值提供依据。
四、技术特性
精准控制系统:
高精度调节气溶胶浓度、粒径分布及暴露时长,确保实验组动物吸入剂量的均一性。
实时监测功能:
集成颗粒物质量浓度监测仪、化学发光气体分析仪,支持暴露过程中PM2.5、PM10及纳米颗粒物的实时追踪,同步实现气溶胶样品的无菌采集。
全密闭设计:
避免交叉污染,符合良好实验室规范(GLP)对实验重复性和可靠性的要求。
多场景适用性:
支持气体、液体气溶胶、粉尘气溶胶、纳米颗粒及复杂烟气环境的全谱系暴露实验,满足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开发的多元需求。

五、试验参数与步骤
关键参数:
暴露时间:通常为4小时(短时急性毒性)。
观察期:至少14天,记录动物死亡、中毒体征及病理变化。
浓度范围:气体/蒸气限定浓度为20,000 ppm(气体)或20 mg/L(蒸气),气溶胶为5 mg/L(或最大可达浓度)。
粒径要求:MMAD 1-4 μm,GSD 1.5-3.0。
环境条件:温度22±3℃,相对湿度30%-70%。
试验步骤:
预试验:确定受试物的毒性范围,选择主试验浓度。
主试验:设置多个浓度组,每组动物暴露后观察毒性反应。
数据分析:计算LC50值,结合病理结果评估毒性等级。
六、合规性与标准
急性吸入毒性试验仪遵循国际通用标准,如OECD 403《急性吸入毒性试验》及GB/T 21605-2008《化学品急性吸入毒性试验方法》,确保试验结果的规范性和可比性。
总结
急性吸入毒性试验仪通过模拟真实暴露场景,为化学品安全、药物研发及环境风险评估提供关键数据支持。其高精度控制、实时监测和全密闭设计,保障了试验结果的可靠性和重复性,是毒理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一、定义与用途
急性吸入毒性试验仪是一种用于评估化学物质通过吸入途径对生物体产生急性毒性作用的实验设备。其核心目的是模拟实验动物在短时间内(通常为4小时)连续吸入高浓度气体、蒸汽、气溶胶或颗粒物,观察其健康损害效应,从而确定化学物质的毒性特征和剂量-反应关系,为毒性分级、安全评估及防护措施制定提供依据。
二、工作原理
染毒系统:
根据受试物的理化性质,将其制备成特定浓度的气态、蒸汽态、气溶胶态或颗粒状物混悬态,输入至动式染毒系统。
动式染毒:通过动态气流保持染毒柜内受试物浓度稳定,避免沉降。
静式染毒:适用于密闭空间内短期暴露,但可能因气溶胶沉降导致浓度不均。
暴露与观察:
实验动物(通常为大鼠或小鼠)被随机分组,置于染毒系统中进行4小时暴露。染毒结束后持续观察14天,记录毒性反应(如行为变化、体重下降、死亡等),死亡动物需进行尸检,存活动物观察期结束后解剖以评估病理变化。
浓度与粒径控制:
浓度监测:使用气溶胶光度计或化学分析仪实时监测颗粒物(PM2.5、PM10)浓度,确保暴露条件的稳定性。
粒径控制:通过级联撞击采样器调节气溶胶粒径,要求可吸入质量中值空气动力学直径(MMAD)在1-4 μm,几何标准差(GSD)在1.5-3.0,以模拟人类实际吸入情况。

三、应用领域
化学品安全评估:
测定化学品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为化学品分类、标签管理(如GHS制度)及安全使用标准提供数据支持。
药物研发:
评估吸入制剂(如干粉吸入剂、气雾剂)的药效学,模拟人体呼吸模式的气流控制系统,优化药物递送效率。
环境健康风险评估:
分析污染物或工业排放物对呼吸系统的潜在危害,为制定环境暴露限值提供依据。
四、技术特性
精准控制系统:
高精度调节气溶胶浓度、粒径分布及暴露时长,确保实验组动物吸入剂量的均一性。
实时监测功能:
集成颗粒物质量浓度监测仪、化学发光气体分析仪,支持暴露过程中PM2.5、PM10及纳米颗粒物的实时追踪,同步实现气溶胶样品的无菌采集。
全密闭设计:
避免交叉污染,符合良好实验室规范(GLP)对实验重复性和可靠性的要求。
多场景适用性:
支持气体、液体气溶胶、粉尘气溶胶、纳米颗粒及复杂烟气环境的全谱系暴露实验,满足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开发的多元需求。

五、试验参数与步骤
关键参数:
暴露时间:通常为4小时(短时急性毒性)。
观察期:至少14天,记录动物死亡、中毒体征及病理变化。
浓度范围:气体/蒸气限定浓度为20,000 ppm(气体)或20 mg/L(蒸气),气溶胶为5 mg/L(或最大可达浓度)。
粒径要求:MMAD 1-4 μm,GSD 1.5-3.0。
环境条件:温度22±3℃,相对湿度30%-70%。
试验步骤:
预试验:确定受试物的毒性范围,选择主试验浓度。
主试验:设置多个浓度组,每组动物暴露后观察毒性反应。
数据分析:计算LC50值,结合病理结果评估毒性等级。
六、合规性与标准
急性吸入毒性试验仪遵循国际通用标准,如OECD 403《急性吸入毒性试验》及GB/T 21605-2008《化学品急性吸入毒性试验方法》,确保试验结果的规范性和可比性。
总结
急性吸入毒性试验仪通过模拟真实暴露场景,为化学品安全、药物研发及环境风险评估提供关键数据支持。其高精度控制、实时监测和全密闭设计,保障了试验结果的可靠性和重复性,是毒理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