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的文章是白先勇先生所写,原发于“书·人生”专栏的,叙述他与奚淞先生之前的友情,以及为其短篇小说集做序的机缘。
而我为什么会看到这篇文章,也实在神奇。因种种原因,最近正在阅读奚淞先生上世纪所作的,以古代神话故事为背景的短篇小说。看到序言的部分是白先勇先生作的,才惊觉世界如此之小,彼此间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想来自己高中时,也曾因好奇而阅读《孽子》《寂寞的十七岁》。在做高中语文试卷时,其中的一篇阅读理解竟是《树犹如此》!至今还记得我们语文老师在讲台上为我们讲解时,温婉娴静的她将散文中没办法直言的情愫,向我们娓娓道来,原本吵闹的课堂也因此静默许久,大家都沉浸在文字中流淌而出的感情里…
那一刻给我的震撼不亚于“庭有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不忍卒读掩面而泣”忽然就具象化了,原来文字有如此震撼人心的力量!哪怕我们素未蒙面、并不相知,竟也可通过文字在不同时代下对那一段经历产生共情…
到了大学,又遇到了这样神奇的事。当学到现当代文学时,尤其其中台湾文学的分支,不可避免提到了《台北人》《纽约客》。是我大学阶段最喜欢的现当代老师,为我们讲述寻根文学的时候,提到了游子的不安与动荡,他们在精神世界中彷徨游离,急需寻找自己的文学故乡与归宿…我无法言说这其中的种种,就好像通过文学作品,窥探到了白先生人生时的不同经历,感受了他不同阶段的情绪与感悟。
从《孽子》《十七岁》年轻人的彷徨与当代台北人的困境,到《树犹如此》《第六只手指——纪念三姊先明和我们的童年》看到先生的童年故事与亲情、友情…甚至爱情对他的影响,到后来的《台北人》《纽约客》探索游子文学中的寻根之旅。
以及我私心很喜欢的青春版《牡丹亭》和《我的父亲白崇禧》,说来真的太巧合了,我是苏州人,百戏之祖的昆曲不能说熟知却是也从小到大耳濡目染,而青春版《牡丹亭》又让我感到亲切与新奇。而后者又让我在网络文学不发达的年代,加入了“白崇禧吧”,去了解那一段历史,又在白先勇先生回忆录的散文笔下,了解到台湾后动荡的环境,我还记得里面写“总有一些人来向我父亲借钱,明明揭不开锅了,母亲总是会将钱交到父亲收里”,以及“父亲和他们总是低声讨论着,要避开人去,在那扇门后,童年时的我也好奇,去偷听过,却也听不懂”。
至此我的叙述也结束了,不由得再一次感叹文字的奇妙,它是如此坚定又有力,仅仅是看到,就好像有澎湃的情绪在我胸腔中涌动,又无处安放,让我迫不及待必须写下,记录我此时此刻的心情。
而我为什么会看到这篇文章,也实在神奇。因种种原因,最近正在阅读奚淞先生上世纪所作的,以古代神话故事为背景的短篇小说。看到序言的部分是白先勇先生作的,才惊觉世界如此之小,彼此间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想来自己高中时,也曾因好奇而阅读《孽子》《寂寞的十七岁》。在做高中语文试卷时,其中的一篇阅读理解竟是《树犹如此》!至今还记得我们语文老师在讲台上为我们讲解时,温婉娴静的她将散文中没办法直言的情愫,向我们娓娓道来,原本吵闹的课堂也因此静默许久,大家都沉浸在文字中流淌而出的感情里…
那一刻给我的震撼不亚于“庭有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不忍卒读掩面而泣”忽然就具象化了,原来文字有如此震撼人心的力量!哪怕我们素未蒙面、并不相知,竟也可通过文字在不同时代下对那一段经历产生共情…
到了大学,又遇到了这样神奇的事。当学到现当代文学时,尤其其中台湾文学的分支,不可避免提到了《台北人》《纽约客》。是我大学阶段最喜欢的现当代老师,为我们讲述寻根文学的时候,提到了游子的不安与动荡,他们在精神世界中彷徨游离,急需寻找自己的文学故乡与归宿…我无法言说这其中的种种,就好像通过文学作品,窥探到了白先生人生时的不同经历,感受了他不同阶段的情绪与感悟。
从《孽子》《十七岁》年轻人的彷徨与当代台北人的困境,到《树犹如此》《第六只手指——纪念三姊先明和我们的童年》看到先生的童年故事与亲情、友情…甚至爱情对他的影响,到后来的《台北人》《纽约客》探索游子文学中的寻根之旅。
以及我私心很喜欢的青春版《牡丹亭》和《我的父亲白崇禧》,说来真的太巧合了,我是苏州人,百戏之祖的昆曲不能说熟知却是也从小到大耳濡目染,而青春版《牡丹亭》又让我感到亲切与新奇。而后者又让我在网络文学不发达的年代,加入了“白崇禧吧”,去了解那一段历史,又在白先勇先生回忆录的散文笔下,了解到台湾后动荡的环境,我还记得里面写“总有一些人来向我父亲借钱,明明揭不开锅了,母亲总是会将钱交到父亲收里”,以及“父亲和他们总是低声讨论着,要避开人去,在那扇门后,童年时的我也好奇,去偷听过,却也听不懂”。
至此我的叙述也结束了,不由得再一次感叹文字的奇妙,它是如此坚定又有力,仅仅是看到,就好像有澎湃的情绪在我胸腔中涌动,又无处安放,让我迫不及待必须写下,记录我此时此刻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