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徽县发展的核心优势与现存短板
徽县作为甘肃省东南部的“陇上江南”,兼具农业、工业、生态与文旅资源禀赋,已具备冲刺全国百强县的基础条件:
农业基础稳固:以“四主四辅”特色产业(生猪、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等)为核心,建成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2023年特色产业面积超100万亩,生猪存栏量突破40万头。
工业体系初具规模:以金徽酒业、金徽矿业为龙头,形成白酒酿造、铅锌采冶、新型建材等产业体系,规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1/3,2家企业主板上市。
文旅资源独特:嘉陵江大峡谷、千年银杏村落等自然与人文景观丰富,2023年接待游客427万人次,旅游收入21.2亿元,文旅融合潜力巨大。
交通网络完善:宝成铁路、十天高速、天陇铁路等贯穿全境,陇南机场25公里,区位优势显著。
现存短板:
产业层次待提升:传统工业占比高,新兴产业(如数字经济、绿色能源)尚处起步阶段。
县域经济总量偏小:2023年GDP仅71.3亿元,与百强县(普遍超千亿)差距显著。
城乡发展不均衡:城镇化率44.76%,农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仍需完善。
二、冲刺百强县的战略路径
徽县需以“农业打底、工业强体、文旅赋能、生态添彩”为纲,通过以下路径实现跨越式发展:
1. 农业现代化:筑牢县域经济根基
科技赋能提质:推广“园区+企业+合作社”模式,建设泥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等6大园区,推动智慧农业与冷链物流体系建设。
品牌化突围:以“南秦岭”区域品牌整合农产品,打造“富庶徽县”金名片,目标2025年农业总产值突破50亿元。
2. 工业强县:培育新质生产力
传统产业升级:推进金徽矿业绿色矿山、江洛矿区300万吨/年选矿工程等技改项目,打造国家级绿色工厂集群。
新兴产业布局:发展新材料、数字经济,谋划“十五五”规划项目98个(总投资762.6亿元),重点布局低空经济、碳汇交易等赛道。
3. 文旅融合:激活生态经济
全域旅游突破:对标5A级景区标准,推进嘉陵江峡谷群、青泥岭等重大文旅项目,2025年目标接待游客超70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37亿元。
农文旅融合创新:开发“银杏梦谷”“游龙稻乡”等沉浸式体验项目,推动“诗意文池”等田园综合体建设。
4. 城乡协同:破解二元结构
城市功能升级:实施老城区管网改造、地下停车场建设等工程,争创国家卫生县、省级文明城市。
乡村振兴示范:打造伏家镇乡村振兴示范镇,建设19个“多规合一”村庄规划,实施农村人居环境“九改”工程。
5. 创新驱动:深化改革开放
制度创新:推行“标准地+承诺制”改革,设立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形成“基金+基地+产业集群”招商模式。
人才引育:实施“人才飞地”计划,在合肥、上海设立研发中心,靶向引进领军人才。
三、挑战与对策: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支撑
产业升级压力:需通过链式招商(如正威铜材料项目带动配套企业)降低配套成本,补足中小企业数字化短板。
生态约束趋紧:严守生态红线,建立产业准入负面清单,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变现(如碳汇交易)。
区域竞争加剧:差异化定位“陇南产业集群新高地”,依托交通枢纽优势承接成渝经济圈产业转移。
四、未来展望:2035年GDP目标150亿元
徽县提出“五个新徽县”建设目标,力争到2035年GDP总量达150亿元以上,跻身全国百强县。关键路径包括:
经济倍增计划:以年均6.5%增速推进,重点突破工业总产值超5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超40%。
城乡融合样板:城镇化率达60%以上,形成“一核两翼”空间布局,实现城乡要素双向流动。
生态经济标杆:争创国家级“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绿色产业占比超50%

徽县作为甘肃省东南部的“陇上江南”,兼具农业、工业、生态与文旅资源禀赋,已具备冲刺全国百强县的基础条件:
农业基础稳固:以“四主四辅”特色产业(生猪、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等)为核心,建成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2023年特色产业面积超100万亩,生猪存栏量突破40万头。
工业体系初具规模:以金徽酒业、金徽矿业为龙头,形成白酒酿造、铅锌采冶、新型建材等产业体系,规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1/3,2家企业主板上市。
文旅资源独特:嘉陵江大峡谷、千年银杏村落等自然与人文景观丰富,2023年接待游客427万人次,旅游收入21.2亿元,文旅融合潜力巨大。
交通网络完善:宝成铁路、十天高速、天陇铁路等贯穿全境,陇南机场25公里,区位优势显著。
现存短板:
产业层次待提升:传统工业占比高,新兴产业(如数字经济、绿色能源)尚处起步阶段。
县域经济总量偏小:2023年GDP仅71.3亿元,与百强县(普遍超千亿)差距显著。
城乡发展不均衡:城镇化率44.76%,农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仍需完善。
二、冲刺百强县的战略路径
徽县需以“农业打底、工业强体、文旅赋能、生态添彩”为纲,通过以下路径实现跨越式发展:
1. 农业现代化:筑牢县域经济根基
科技赋能提质:推广“园区+企业+合作社”模式,建设泥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等6大园区,推动智慧农业与冷链物流体系建设。
品牌化突围:以“南秦岭”区域品牌整合农产品,打造“富庶徽县”金名片,目标2025年农业总产值突破50亿元。
2. 工业强县:培育新质生产力
传统产业升级:推进金徽矿业绿色矿山、江洛矿区300万吨/年选矿工程等技改项目,打造国家级绿色工厂集群。
新兴产业布局:发展新材料、数字经济,谋划“十五五”规划项目98个(总投资762.6亿元),重点布局低空经济、碳汇交易等赛道。
3. 文旅融合:激活生态经济
全域旅游突破:对标5A级景区标准,推进嘉陵江峡谷群、青泥岭等重大文旅项目,2025年目标接待游客超70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37亿元。
农文旅融合创新:开发“银杏梦谷”“游龙稻乡”等沉浸式体验项目,推动“诗意文池”等田园综合体建设。
4. 城乡协同:破解二元结构
城市功能升级:实施老城区管网改造、地下停车场建设等工程,争创国家卫生县、省级文明城市。
乡村振兴示范:打造伏家镇乡村振兴示范镇,建设19个“多规合一”村庄规划,实施农村人居环境“九改”工程。
5. 创新驱动:深化改革开放
制度创新:推行“标准地+承诺制”改革,设立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形成“基金+基地+产业集群”招商模式。
人才引育:实施“人才飞地”计划,在合肥、上海设立研发中心,靶向引进领军人才。
三、挑战与对策: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支撑
产业升级压力:需通过链式招商(如正威铜材料项目带动配套企业)降低配套成本,补足中小企业数字化短板。
生态约束趋紧:严守生态红线,建立产业准入负面清单,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变现(如碳汇交易)。
区域竞争加剧:差异化定位“陇南产业集群新高地”,依托交通枢纽优势承接成渝经济圈产业转移。
四、未来展望:2035年GDP目标150亿元
徽县提出“五个新徽县”建设目标,力争到2035年GDP总量达150亿元以上,跻身全国百强县。关键路径包括:
经济倍增计划:以年均6.5%增速推进,重点突破工业总产值超5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超40%。
城乡融合样板:城镇化率达60%以上,形成“一核两翼”空间布局,实现城乡要素双向流动。
生态经济标杆:争创国家级“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绿色产业占比超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