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庙吧 关注:726贴子:2,551
  • 6回复贴,共1

城隍庙 ‖ 汝南城隍陈蕃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陈蕃(?-168年),字仲举。汝宁府汝南平舆(今河南省平舆北)人。东汉名臣, 与窦武、刘淑合称“三君”。 《后汉书 . 陈蕃传》
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初仕郡,举孝廉,除郎中。遭母忧,弃官行丧,服阕,刺史周景辟别驾从事,以谏争不合,投传而去。太尉李固表荐,征拜议郎,再迁为乐安太守。时李膺为青州刺史,名有威政,属城闻风,皆自引去,蕃独以清绩留。郡人周璆,高洁之士。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唯蕃能致焉。字而不名,特为置一榻,去则县之。大将军梁冀威震天下,时遣书诣蕃,有所请托,不得通,使者诈求谒,蕃怒,笞杀之,坐左转修武令。稍迁,拜尚书。性方峻,不接宾客,士民亦畏其高。征为尚书令,送者不出郭门。 延熹六年,车驾幸广成校猎。蕃上疏谏曰:“夫安平之时,尚宜有节,况当今之世,兵戎未戢,四方离散,是陛下焦心毁颜,坐以待旦之时也。又秋前多雨,民始种麦。今失其劝种之时,而令给驱禽除路之役,非贤圣恤民之意也。”书奏不纳。自蕃为光禄勋 ,与五宫中郎将黄琬共典选举,不偏权富,而为势家郎所谮诉,坐免归。顷之,征为尚书仆射。八年,代杨秉为太尉。蕃让曰:“齐七政,训五典,臣不如议郎王暢。聪明亮达,文武兼姿,臣不如刑徒李膺。”帝不许。中常侍 苏康、管霸等复被任用,遂排陷忠良,共相阿媚。大司农刘祐、河南尹李膺,皆以忏旨,为之抵罪。蕃因朝会,固理膺等,请加原宥,升之爵任。言及反复,诚辞恳切。帝不听,因流涕而起。 窦后临朝,蕃与后父大将军窦武,同心尽力,征用名贤,共参政事,天下之士,莫不延颈想望太平。而帝乳母赵娆,旦夕在太后侧,中常侍曹节、王甫等与共交构,谄事太后。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蕃因与窦武谋之,及事泄,曹节等矫诏诛武等。蕃时年七十余,闻难作,将官属诸生八十余人。并拔刃突入承明门,王甫遂令收蕃,即日害之。 论曰:桓、灵之世,若陈蕃之徒,咸能树立风声,抗论惽俗。而驱驰嶮厄之中,与刑人腐夫同朝争衡,终取灭亡之祸者,彼非不能洁情志也。愍夫世士以离俗为高,而人伦莫相恤也。以遁世为非义,故屡退而不去;以仁心为己任,虽道远而弥厉。功虽不终,然其信义足以携持民心。 译文 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最初在郡做官,被推为孝廉,授郎中。因母亲去世,辞官居丧。服丧期满,刺史周景召他为别驾从事,因劝谏意见不一,弃官离去。太守李固上表荐举他,授议郎,再升为乐安太守。这时,李膺担任青州刺史,治政严有威名。属城听了消息的都自己要求离去,陈蕃因为政绩清廉,一个人留下来,郡人周璆,洁身自爱,前后郡守招请,不肯去。只有陈蕃能够招他去。陈蕃称他的字不叫他的名,非常尊敬他。特別为他安一张床,周璆走了,就把床悬起来。大将军梁冀派人送信给陈蕃,托他办事,有得通传。使因用欺诈的方法求得拜见,陈蕃很生气,用竹板打死了使者,因此获罪被贬为修武县令。稍得升迁,被任为尚书。陈蕃性情严肃方正,不接待宾客,士民也敬畏他的清高。征召他任尚书令,送行的人都没走出外城门。 延熹六年,桓帝驾临广成苑围猎,陈蕃上书劝谏说:天下太平的时候,还要有节制,何况现在用兵不止,四方百姓流离失散,这正是您伤神憔悴,夜不入睡的时候,又恰初秋多雨,是百姓开始播种的时机,反而要他们驱禽赶兽,从事开辟道路的劳役,这不是贤明圣君体恤百姓的心。”奏书送上,桓帝没有采纳。自从陈蕃做了光禄勋,他同五言中郎将黄琬共同掌管官吏的选举,不偏袒权贵,因而被豪门子弟诬陷控告,获罪罢官回家。不久,征召为尚书仆射,延熹八年,代替杨秉为太尉。陈蕃辞让说:辦別日、月、金、木、水、火、土七政,解说五典,我不如议郎王畅。聪明豁达,文武全才,我不如驰刑徒李膺。桓帝不许。中常侍苏康、管霸等人再次被起用,他们排挤诬陷忠良大臣。彼此阿谀勾结。大司农刘佑 、河南尹李膺都因违背皇上的意旨而受到惩处。陈蕃借朝会之机,坚决为李膺等人申诉,请求皇上宽免他们,提升他们的官爵。反复申诉,词意肯切。桓帝不理,陈蕃因此流泪起身而出。 窦太后执朝政后,陈蕃和太后的父亲大将窦武,同心尽カ,起用名流贤士。共同参与国家政治。天下之土无不伸长脖子盼望天下太平。然而桓帝的乳母赵娆,早晚都在窦太后身边。中常侍曹节、王甫等同她勾结,讨好太后。陈蕃常恨这帮人,決心消灭宦官,正好窦武也有谋划。事情泄露时,曹节等人伪造太后的命令杀了窦武等人。陈蕃当时七十多岁,听说变乱发生,率领属官和学生八十余人,一起拔刀冲进承明门,王甫于是命令逮捕陈蕃,当天就杀害了他。 史官评论说:桓帝、灵帝时期,像陈蕃这类人,都能树立好的风气名声,直言评论沉闷的现实,奔走于艰难险阻之中,和宦官同朝较量高低,结果招来杀身大祸。他们并不是不能洁身自守,避世归隐。而是可怜一般世士以远尘俗为高尚,对于人伦道德却不关心。他们认为逃离世事是不义的行为,所以多次遭到罢免,仍然不肯离开现实,以倡导仁德之心为己任,尽管知道这条道路是漫长的,却更加坚定,事情然没有成功,但他们的信义,足以扶持民心。 城隍,道教中守护城池之神。城隍信仰在南北朝时期兴起,至明清时期,渐由守护神演变成与人间政府所派遣的“阳官”对应的“阴官”,专责这一地区的大小阴间事务。各地的城隍由不同的人出任,甚至是由当地的老百姓自行选出,选择的标准是殉国而死的忠烈之士,或是正直聪明的历史人物。 城隍下辖有文武判官、各司大神、甘柳将军、范谢将军、牛马将军、日夜游神、枷锁将军等神。其中城隍的僚佐为各司,而各司依各庙配置,并不相同,有三司(如阴阳司、速报司、纠察司)、六司甚至到廿四司或卅六司之说,且各司名号也不尽相同,大部分以阴阳司为诸司之首。阴阳司是城隍爷的第一辅吏,协调诸司,监察诸案后,方陈报于城隍。 各地城隍一般多由历史上的忠良贤达来担任,如福建都城隍庙奉祀的是刘邦的御史大夫周苛,周苛忠贞不屈,痛斥项羽,而被处烹刑。战国时代的春申君黄歇,因连横抗秦有功,即被奉祀为苏州城隍。也有一些是对当地开化民智、提高民生有很大贡献的国主或官员,如浙江缙云县城隍就是缙云县首任知县李阳冰,浙江绍兴城隍庙供有功于民的庞玉大将,宁化城隍庙城隍为巫罗俊,广州城隍爷是五代十国时的南汉国皇帝刘龑。也有“廉洁奉公,拥政爱民”的“清官”,如杭州城隍周新,明成祖即位时,任之为监察御史,多所弹劾,贵戚震惧,当时被视为冷面寒铁,曾任浙江按察史。北京地区是明朝一代忠良杨继盛,安徽青阳城隍庙是清官海瑞等等。 由此,大多城隍庙里挂有“纲纪严明”、“浩然正气”、“护国庇民”、“我处无私”、“节义文章”、“发扬正气”等匾额,还有“作事奸邪任尔焚香无益,居心正直见吾不拜何妨”;“善恶到头终有报,是非结底自分明”、“善行到此心无愧,恶过吾门胆自寒”等楹联。这些匾额与楹联的核心是歌颂城隍爷的功和德,劝人行善不作恶。 国内著名城隍 上海三大城隍:老城隍霍光、城隍秦裕伯、新城隍陈化成。 知名四大城隍:苏州城隍春申君黄歇、汝南城隍陈蕃、杭州城隍文天祥、上海二城隍秦裕伯。 热河都城隍:热河都城隍神乃康熙皇帝十七子爱新觉罗允礼,乾隆皇帝亲封其为都城隍神,封神名号为方隅,“方隅”意思是他管理的是大清的“疆域”,是各地城隍之主。因此,热河都城隍神也由此而传为天下第一城隍。 其他知名城隍:北京城隍杨椒山、福州城隍陈文龙、福建省都城隍周苛、芜湖城隍徐盛、柳州城隍柳宗元、苏州城隍春申君、汝南城隍陈蕃、邕州城隍苏缄、南昌城隍灌婴、绍兴城隍庞玉、曲沃城隍申生、济南城隍铁铉、郑州城隍纪信、和县城隍范增、谷城城隍萧何、杭州城隍周新、台南小南门城隍朱一贵。 - END -


IP属地:河南1楼2025-03-10 10:02回复
    城隍,道教中守护城池之神。城隍信仰在南北朝时期兴起,至明清时期,渐由守护神演变成与人间政府所派遣的“阳官”对应的“阴官”,专责这一地区的大小阴间事务。各地的城隍由不同的人出任,甚至是由当地的老百姓自行选出,选择的标准是殉国而死的忠烈之士,或是正直聪明的历史人物。


    IP属地:河南2楼2025-03-12 10:19
    回复
      护国庇民
      作事奸邪任尔焚香无益,居心正直见吾不拜何妨;


      IP属地:河南3楼2025-03-12 10:21
      收起回复
        国内著名城隍 上海三大城隍:老城隍霍光、城隍秦裕伯、新城隍陈化成。
        知名四大城隍:苏州城隍春申君黄歇、汝南城隍陈蕃、杭州城隍文天祥、上海二城隍秦裕伯。
        热河都城隍:热河都城隍神乃康熙皇帝十七子爱新觉罗允礼,乾隆皇帝亲封其为都城隍神,封神名号为方隅,“方隅”意思是他管理的是大清的“疆域”,是各地城隍之主。因此,热河都城隍神也由此而传为天下第一城隍。
        其他知名城隍:北京城隍杨椒山、福州城隍陈文龙、福建省都城隍周苛、芜湖城隍徐盛、柳州城隍柳宗元、苏州城隍春申君、汝南城隍陈蕃、邕州城隍苏缄、南昌城隍灌婴、绍兴城隍庞玉、曲沃城隍申生、济南城隍铁铉、郑州城隍纪信、和县城隍范增、谷城城隍萧何、杭州城隍周新、台南小南门城隍朱一贵。


        IP属地:河南4楼2025-03-12 10:22
        收起回复
          陈蕃(?-168年),字仲举。汝宁府汝南平舆(今河南省平舆北)人。东汉名臣, 与窦武、刘淑合称“三君”。 《后汉书 . 陈蕃传》


          IP属地:河南5楼2025-03-12 14:2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