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野吧 关注:675贴子:5,256
  • 9回复贴,共1

七亘村“重叠设伏”之迷雾与真相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广东1楼2025-02-27 16:51回复
    引子
    1937年10月,娘子关前硝烟弥漫,日军第20师团企图以侧翼迂回撕破蓝军防线,与第5师团会攻太原,鲸吞华北。七亘村成为这场生死博弈的关键。
    在传统叙事中,七亘村战斗被塑造成“重叠设伏”的传奇,甚至被誉为打破《孙子兵法》“用兵不复”原则的典范。
    然而,历史的真相往往掩埋在时间的尘埃之下——刘明昭的指挥失误如何导致战局急转直下?陈赓与王近山如何在逆境中创造“七亘村大捷”?“重叠设伏”是历史真实还是岁月史书?
    七亘村三次战斗,不仅是战术的较量,更是历史真相与虚构叙事的博弈。
    下面,让笔者拨开迷雾,重返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探寻被时间掩埋的真相。


    IP属地:广东2楼2025-02-27 16:54
    回复
      一、娘子关危局中的七亘村战斗
      1937年10月,娘子关战役呈胶着状态,日军第20师团为打破僵局,派出左纵队,采取侧翼迂回战术,意图经测鱼镇、七亘村、马山村、东回镇、西回村向柏木井方向推进,前后夹击娘子关守军。

      为配合蓝军正面作战,八路军总部命令第129师火速向娘子关东南敌之侧后挺进,寻机歼敌,阻击、迟滞日军攻势。
      129师主力于10月18日抵达平定县以东——
      18日晚8时,386旅旅长陈赓率771团、772团进驻马山村;
      19日下午,129师师长刘明昭到马山村与陈赓会合。
      蓝军方面也采取紧急行动,用铁路调运川军41军122师364旅、366旅两个旅赴平定,令其进驻马山村接防,与129师合力抗击日军。
      马山村、七亘村一带是娘子关防线的最南端,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但也是蓝军防守最薄弱之处。
      能否凭借天险,阻住日军左纵队的迂回攻击、挫败其前后夹击的企图,成为决定娘子关战役胜败乃至整个抗日战局走向的关键。


      IP属地:广东3楼2025-02-27 16:55
      回复
        二、七亘村三次战斗的战术解构(一)第一次战斗:七亘村被袭战
        10月22-24日,刘明昭集中129师主力386旅2个团,精心策划了一次伏击战——
        刘明昭亲自指挥386旅771团,在桃家岭(东石门)、七亘村之线,采取运动防御方式,阻击、迟滞日军;
        386旅旅长陈赓指挥772团,从马山村出发,向南藁亭村及七亘村以南高地开进,准备侧击敌人。
        此次作战,旨在依托七亘村一带天险,迟滞日军迂回进度,为川军122师进驻接防争取时间。

        然而,由于刘明昭的指挥问题,771团突遭日军夜袭,迅速溃败,被迫撤出阵地——
        10月23日,771团在东石门、桃家岭山地与日军激烈交战,晚上阵地失守,后撤至七亘村宿营。
        23日深夜至24日凌晨,日军“故意避开大路,从谷底小沟秘密通过,绕过第771团的警戒线,然后突然袭入第771团的阵地。第771团仓促应战,且战且退,被迫分散撤出了阵地。”
        771团分三路突围,退守七亘村西侧和北侧的珠珠山、风凉岭、老坟崖高地,坚持到上午,阵地再次失守,被迫南撤东冶头镇,期间与师部中断联络达14个小时。
        初战溃败后,刘明昭令771团南撤自保,使得马山村、七亘村一带天险成为真空地带,日军迂回部队遂长驱直入。
        24日下午3时,当陈赓带领772团赶到战场时,友军和敌军主力早已不见踪影,只剩下零散通过的日军辎重兵,伏击计划全部泡汤。陈赓无奈返回孔氏村后方。
        刘明昭的过早南撤,还顺带坑了友军一把。
        日军突破七亘天险后,经马山村向东回村、柏井驿急进,与越过东回村赶赴马山村接防的川军122师364旅不期而遇,双方激战一日,364旅大败,伤亡惨重。
        日军随后北上,击败仓促赶来的122师366旅主力,占领柏井驿,进入娘子关及旧关背后,形成夹击之势。
        不久之后,娘子关守军全线溃败。


        IP属地:广东4楼2025-02-27 16:56
        回复
          (二)第二次战斗:七亘村大捷
          10月25日,获悉川军122师与日军激战的消息后,陈赓象征性地派出一个营,由772团副团长王近山指挥,到七亘村附近(营庄以南高地)打游击,配合蓝军正面作战。
          10月26日,王近山指挥772团第3营在七亘村、甲南峪之间打了一个成功的伏击战,歼灭日军辎重部队300人,缴获骡马300余匹,满载军用品,炮弹、弹药、无线电器材、干粮,堆积如山。

          ---------------------------------------------------------------------------------
          (三)第三次战斗:七亘村“半吊子”伏击战
          10月28日,陈赓到772团参加战斗检查会议,会议中途,接到王近山报告:有一股日军辎重部队,经七亘村向西开进。
          陈赓当即命令王近山(手中只有一个连)在七亘村再打一个伏击战,并临时调动772团主力赶赴现场参战。
          由于386旅旅部和772团在后方开会,且事前并无伏击计划,28日下午日军通过伏击阵地时,现场只有第3营9连一个连,其余部队直到29日天亮后才赶到,日军已经分头逃到平定和测鱼镇。
          此次由陈赓临时起意、王近山具体指挥的伏击战,规模很小,效果不佳。《陈赓日记》未交待歼敌人数,只列举缴获压炸干粮百余箱、骆驼20余匹、骡马10余匹、步马枪20支。《129师战史》则称“毙敌100余人”。


          IP属地:广东5楼2025-02-27 17:00
          回复
            三、“七亘村大捷”背后的三大问题(一)刘明昭首战溃败,导致战局急转直下:
            1、反应迟钝,仓促应战:
            据《刘明昭传》描述,刘明昭对曾万钟说:“日军不攻娘子关而攻新关,想来个避实击虚。现在既然发现新关也不易得手,它很可能还会往南迂回。新关以南的石门,位于防御主阵地的右翼警戒线上,必须火速派兵占领,严防日军偷袭。”
            然而,上述传记中刘明昭英明警觉的形象,在实际中压根就不存在。
            据《陈赓日记》记载,刘明昭10月19日就到了马山村,而20-21日整整两天时间,都没有对日军迂回作出提前应对(期间还派772团挠痒痒式袭击长生口)。
            直到22日,日军进驻测鱼镇当天,刘明昭才着手部署771团到桃家岭(东石门)至七亘村一线阻击,并紧急调陈赓和772团回马山,仓促进入接敌状态。
            ---------------------------------------------------------------------------------
            2、托管指挥,全程挂机:
            10月23日,东石门口阻击战正式打响,当晚771团阵地失守,退回七亘村。24日凌晨,771团阵地被日军偷袭,分散突围,退守七亘村以西高地,白天又被日军攻破,被迫南撤东冶头,七亘天险遂成真空地带。
            作为本次阻击战的直接指挥者,刘明昭将战斗指挥之责委托给386旅副旅长陈再道和771团团长徐深吉,自己则呆在马山村后方全程挂机。
            直到发生771团遇袭的严重事件后,刘明昭才从马山村出发,到七亘村打听消息、收容部队,期间遇到小股日军攻击,被迫分散突围回马山村,实际上只是走了个过场,于事无补。
            ---------------------------------------------------------------------------------
            3、连锁反应,战局崩坏:
            10月23-24日,刘明昭指挥的771团,首战失利,南撤自保,致使马山村、七亘村一线防御空虚,紧急接防的川军122师与日军不期而遇,仓促应战,终因损失惨重而溃退。
            牵一发而动全身。蓝军仓促从娘子关正面抽兵补漏,拆东墙补西墙,阵脚大乱。
            在日军前后夹击之下,蓝军全线溃败,娘子关旋即陷落,整个抗日战局急转直下。
            ---------------------------------------------------------------------------------
            七亘村第一次作战溃败,在当时影响颇大,甚至惊动了延安。


            IP属地:广东6楼2025-02-27 17:01
            回复
              (二)七亘村三次伏击,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重叠设伏”:
              1、从地理条件上看:
              七亘村及其周边地区是129师的防区,且是日军南下迂回娘子关的必经且唯一路线,129师的游击战,必然围绕这条线展开,而游击战的性质,又决定了在这一地区进行多次战斗是必然的,并不存在需要打破常规思维、反常用兵的情况。
              ---------------------------------------------------------------------------------
              2、从兵力投入上看:
              第一次作战失利后,129师擅自南撤,让开险路,导致日军成功迂回。为配合蓝军正面作战,不得不象征性地派出1个营到敌后开展游击战。
              第二次伏击,参战兵力仅1个营,第三次伏击,干脆只有1个连在场。
              当时129师有2个主力团,如果真要搞“重叠设伏”,怎么可能只派出区区一个营、一个连的兵力进行伏击?
              ---------------------------------------------------------------------------------
              3、从作战计划上看:
              第一次伏击,刘明昭亲自指挥771团打阻击,陈赓指挥772团打迂回,明显经过了精心设计和部署。
              而到了第二次、第三次伏击,计划性就大部分消失甚至完全消失了。
              第二次,陈赓“令近山率第3营秘密进到营庄以南高地伏击敌人”,作战范围相当模糊,投入兵力仅一个营,明显具有随机性、偷鸡性和小打小闹性质。
              第三次更加随意,直到开会中途,陈赓才临时起意打伏击,仓促调主力参战,结果赶不上趟,只有一个连参战。
              ---------------------------------------------------------------------------------
              4、从作战效能上看:
              “重叠设伏”明显受到“边际效应递减”规律的制约,是一种形式大于内容、性价比很低的“鸡肋”战术。
              众所周知,伏击战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是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10月26日的第二次伏击,正值日军主力在东、西回地区与川军激烈交战,七亘、马山一线已沦为后方,日军暂无余力维护交通运输线,而此前771团的迅速溃败,也让日军产生轻敌麻痹心理,虽然772团只投入一个营进行伏击,但时机刚刚好,因此取得了不俗的战果。
              10月28日的第三次伏击,据《刘明昭传》描述,“根据‘用兵不复’的原则,他们万万想不到八路军会在同一地点重复设伏。于是,断然决定还在七亘村给日军一个突然打击。”
              然而,实际情况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据李达《抗战中的129师》描述,新败之后的日军“已有精神准备”,为辎重部队配备了较强的掩护兵力,行动也十分谨慎,“警戒和搜索非常严密”,加之伏击兵力只有一个连,最终战果断崖式下滑。
              ---------------------------------------------------------------------------------
              《陈赓日记》中两次伏击战的战果对比:
              10月26日第二次伏击战果:歼敌约300人,缴获骡马300余匹,满载军用品,炮弹、弹药、无线电器材、干粮,堆积如山。
              10月28日第三次伏击战果:歼敌数字无(不写说明很少,战史宣称歼敌百余人,是其他人加工后的数字),缴获骆驼20余匹、骡马10余匹、步马枪20支,压炸干粮百余箱。
              这两次战斗充分证明,所谓“重叠设伏”,不仅理论上违背“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的原则,实战上也达不到“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的效果,不过是宣传上的噱头罢了。
              ---------------------------------------------------------------------------------
              综上所述,七亘村之战,根本不存在有计划、有组织、有规模的“重叠设伏”,纯属事后拔高的“岁月史书”和文学重构的“战术神话”。


              IP属地:广东7楼2025-02-27 17:03
              回复
                (三)刘明昭“指挥”七亘村大捷,纯属移花接木、无中生有
                关于“七亘村大捷”最原始真实的记录——《陈赓日记》揭示,七亘村三次战斗,除第一次溃败由刘明昭直接指挥以外,第二次、第三次胜仗,都是由陈赓托管、王近山直接指挥的。
                ---------------------------------------------------------------------------------
                然而,《129师战史》《刘明昭传》《刘明昭年谱》《抗战中的129师》等史书、传记和回忆录,置《陈赓日记》的原始记录于不顾,通过隐瞒事实、编造段子、移花接木等手段,将本来属于刘明昭的指挥问题和导致战局崩坏的重大责任,推卸得一干二净,甚至编造“重叠设伏”的战争神话,将本来属于陈赓和王近山的策划指挥功劳,一件不落地全部剥夺并嫁接到刘明昭名下。
                ---------------------------------------------------------------------------------
                《刘明昭年谱》运用“春秋笔法”,将刘明昭到达马山村的时间,从10月19日延后至23日,对刘明昭23日的活动内容,仅用“在该地指挥部队打击西进的敌人”一句话带过,接着写刘明昭24日从马山村出发到前线指挥所,25日亲自到七亘村看地形,丝毫未提及刘明昭直接指挥阻击作战、771团遇袭溃败、七亘天险尽失之事。
                ---------------------------------------------------------------------------------
                《抗战中的129师》同样运用“春秋笔法”,隐瞒刘明昭直接指挥771团负责阻击作战的事实,将遇袭溃败的责任归咎于771团的“警戒疏忽”,并且热烈歌颂刘明昭主动写检讨代下级承担责任的“高风亮节”。接着,又将查看地形、决策伏击和“重叠设伏”全部归到刘明昭名下。
                ---------------------------------------------------------------------------------
                《刘明昭传》的叙事技巧更显“巧妙”,先是描述771团七亘村受袭、丢失阵地的经过,将溃败责任归咎于771团的“警戒疏忽”,接着嵌入刘明昭“恰好赶到,立即指挥随带的部队投入战斗,日军受到意外打击,停止了攻击”的段子,不但隐去刘明昭反应迟钝、全程托管导致石门、七亘一线天险尽失的重大责任,而且通过转移时空、嫁接指挥,将刘明昭事后到七亘村打听消息,遇到小股日军攻击,被迫分散突围回马山村的“走过场”行动,虚构美化成刘明昭“恰好”赶到,就地指挥,打退日军,力挽狂澜的“救世主”形象。
                ---------------------------------------------------------------------------------
                《129师战史》的做法更干脆,直接抹除本次溃败,将“七亘村大捷”的叙事起点,设定在第二次伏击成功的10月25—26日,接着又将10月26、28日两次胜仗的决策和指挥功劳,全部转移嫁接到刘明昭名下。
                ---------------------------------------------------------------------------------
                上述“失忆+嫁接”的双重机制,成功塑造出了七亘村“重叠设伏”的神话和刘明昭“用兵如神”的传奇。
                然而,这种做法是不符合史实的,也是有违史德的。


                IP属地:广东9楼2025-02-27 17:05
                回复
                  @过客 @xiaoyuanxxxxok @bul326 @suyu1907810 @学问见识 过客老头儿,被我扒皮打脸无数次,畏我如虎,对我山铁峰号,躲在壳里当缩头🐢,丢尽了刘和刘粉的脸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5-03-05 14:34
                  回复
                    @过客 @呆瓜别靠近 @m1917水冷狙机枪 @a二楼后座丶 @cklball 过客老头儿黔驴技穷,倚仗吧主特权,山铁封耗,掩耳盗铃,装鸵鸟,当缩头🐢,正好给老头儿来个巡回大展览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5-03-05 14:4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