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两种考试:知识型测试和能力型测试。看名字也很容易知道二者有本质上的不同,二者考察的目的截然不同,备考方式差别甚大。
知识型测试包括我们自小一直在经历的校园考试、中考、高考、英语四六级、雅思托福、特岗教师考试、各种资格证考试等。
它们主要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理解、运用等,这里请注意,考察的对象是一个个具体的知识点。它要求对知识点首先是得记得住,其次是理解和运用。对应的备考方式则为普遍的教师课堂讲解、考生识记知识、以适量乃至大量的题目对知识点进行理解运用。
因此,它要求考生能持之以恒地学习、刷题等,对考生的个人能力要求比较低。因此,高考是一场很公平的考试,即使你能力再差,也可以凭借自身不断地努力,加强对知识点的熟练,你也能取得较好的成绩,倘若再加上你本身的素质较高,考取重点大学的概率也会增大。
从这点来看,社会舆论环境都主张考生个人加强自身的刻苦钻研程度,因为这切切实实能增强考生本人的应试水平。
但
公考(包括事业单位考试)则是另外一回事。它包含的行测科目考察的并不是一个个具体的知识点,每年都会有大量的知识点被废弃,同时,重复出现的知识点并不是像知识型考试那样很直白的展示出来。公考是将知识点影藏在一段段地材料文字中、解题步骤中。它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知识点的考察,它非常注重你个人对事物的分析判断能力、以及快速阅读的能力。
你之所以觉得公考跟以往的考试还存在很大的相同之处,是因为,一方面它确实涉及到了知识点的考察,比如,常识判断和数量关系,这两个模块让你想起初高中的史地政、物化生等科目的知识点和小学奥数的内容。同时,它在言语理解部分和逻辑判断部分也要求掌握具体词语的运用和逻辑判断相关的知识点。
另一方面,请注意,这些具体的知识点出现的方式。首先,常识判断部分,知识点相当庞杂,如果你以备考高考的方式试图全部记忆,简直天方夜谭。其次,言语理解的词语运用常常以各种刁钻的角度来考察你的判断能力,你可能会觉得只要熟练地掌握每个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就能有效应对,可令人痛苦的是,你每次都非常纠结、模糊。再其次,数量关系部分的知识点也是比较多的,而国考最恶心的是将大部分题目的用大量的文字来叙述,你常常单理解题目的意思就得花费大量时间,莫说再来快速地解答了。再其次,逻辑判断相当弱化知识点的存在,图形推理本就是智力测验的工具,与你的知识经验可以说是几乎没有关系,定义判断又是使用各种科技、文化、法律等的材料形式来考察你的判断力,更扎心的是,国考定义判断的文字比省考明显多了许多,越来越突出你的快速阅读能力和决策能力。类比推理表面上看知识点相当简单,但近几年,出卷人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在其中加入了许多你并不知道的常识。最后,资料分析考察的知识点对于每个大学毕业的考生来说简直轻而易举,但它最恶心的地方在于,它设计了大量的文字材料和表图,再加上数据的庞大和要求你数据计算的准确度,再简单的知识点你也望而生畏。
因此,公考的应试方式和高考存在天然的不同。如果你选择以储备、熟练知识点的方式来应对公考,那么你将事倍功半。
揭秘:公考考察的是考生的能力。
因为公考考察的能力并不是那种“你长时间练习开车,然后获得开车的能力”,它考察的是“即使我只知道下象棋的具体规则,我也能依靠我先天的能力打败许多练习了很久的棋手”。显然,这种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
具体看看身边的例子,最反常识的是许多在高考中成绩不理想的考生,在公考方面并不输于许多一本乃至重点高校的考生。每年公考录用名单中出现了海量的二本乃至专科考生,这并不是因为一本和重点高校的学生不愿意参加公考,恰恰是,公考的考察方式让所有考生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因为所有的考生,基本都是能力上相差无几的人,高考成绩理想的考生大部分还是因为持之以恒地努力带来的,他们并不在先天能力上比其他高考成绩不理想的考生要强!
本文中所叙述的这种先天能力,我并不认为它就是“智力”,因为这种能力我们是可以让它短时间提高的,而且是非常容易提高的,当然要找对训练方法。
以上,之所以你觉得公考难,是因为你本身并不具备公考考察的能力,即使你曾经是高考的“成功者”。
不过,能上重点高校的考生,他们的这种能力普遍是要高的,否则单凭努力,也无法取得优异的高考成绩。
遍观各类公考培训机构、个人讲师,每一个都是在教你如何解决一个个具体的知识点,你获得的只是知识经验上积累,并没有能力上的提升,所以,考试题目一换,具体的知识点一换,或者说,知识点还是那些知识点,而你的能力没有提高,即使是重复考察的是那些你已经很熟练的知识点,你也无法取得较好的成绩。甚至出现备考五年,行测成绩还不如当初大学毕业裸考的成绩。
因此,备考公考,你要着眼于提高你的能力:阅读能力,注意力,思考的耐力和敏锐力等。
方向给你了,具体操作就不细讲了。
*
知识型测试包括我们自小一直在经历的校园考试、中考、高考、英语四六级、雅思托福、特岗教师考试、各种资格证考试等。
它们主要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理解、运用等,这里请注意,考察的对象是一个个具体的知识点。它要求对知识点首先是得记得住,其次是理解和运用。对应的备考方式则为普遍的教师课堂讲解、考生识记知识、以适量乃至大量的题目对知识点进行理解运用。
因此,它要求考生能持之以恒地学习、刷题等,对考生的个人能力要求比较低。因此,高考是一场很公平的考试,即使你能力再差,也可以凭借自身不断地努力,加强对知识点的熟练,你也能取得较好的成绩,倘若再加上你本身的素质较高,考取重点大学的概率也会增大。
从这点来看,社会舆论环境都主张考生个人加强自身的刻苦钻研程度,因为这切切实实能增强考生本人的应试水平。
但
公考(包括事业单位考试)则是另外一回事。它包含的行测科目考察的并不是一个个具体的知识点,每年都会有大量的知识点被废弃,同时,重复出现的知识点并不是像知识型考试那样很直白的展示出来。公考是将知识点影藏在一段段地材料文字中、解题步骤中。它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知识点的考察,它非常注重你个人对事物的分析判断能力、以及快速阅读的能力。
你之所以觉得公考跟以往的考试还存在很大的相同之处,是因为,一方面它确实涉及到了知识点的考察,比如,常识判断和数量关系,这两个模块让你想起初高中的史地政、物化生等科目的知识点和小学奥数的内容。同时,它在言语理解部分和逻辑判断部分也要求掌握具体词语的运用和逻辑判断相关的知识点。
另一方面,请注意,这些具体的知识点出现的方式。首先,常识判断部分,知识点相当庞杂,如果你以备考高考的方式试图全部记忆,简直天方夜谭。其次,言语理解的词语运用常常以各种刁钻的角度来考察你的判断能力,你可能会觉得只要熟练地掌握每个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就能有效应对,可令人痛苦的是,你每次都非常纠结、模糊。再其次,数量关系部分的知识点也是比较多的,而国考最恶心的是将大部分题目的用大量的文字来叙述,你常常单理解题目的意思就得花费大量时间,莫说再来快速地解答了。再其次,逻辑判断相当弱化知识点的存在,图形推理本就是智力测验的工具,与你的知识经验可以说是几乎没有关系,定义判断又是使用各种科技、文化、法律等的材料形式来考察你的判断力,更扎心的是,国考定义判断的文字比省考明显多了许多,越来越突出你的快速阅读能力和决策能力。类比推理表面上看知识点相当简单,但近几年,出卷人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在其中加入了许多你并不知道的常识。最后,资料分析考察的知识点对于每个大学毕业的考生来说简直轻而易举,但它最恶心的地方在于,它设计了大量的文字材料和表图,再加上数据的庞大和要求你数据计算的准确度,再简单的知识点你也望而生畏。
因此,公考的应试方式和高考存在天然的不同。如果你选择以储备、熟练知识点的方式来应对公考,那么你将事倍功半。
揭秘:公考考察的是考生的能力。
因为公考考察的能力并不是那种“你长时间练习开车,然后获得开车的能力”,它考察的是“即使我只知道下象棋的具体规则,我也能依靠我先天的能力打败许多练习了很久的棋手”。显然,这种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
具体看看身边的例子,最反常识的是许多在高考中成绩不理想的考生,在公考方面并不输于许多一本乃至重点高校的考生。每年公考录用名单中出现了海量的二本乃至专科考生,这并不是因为一本和重点高校的学生不愿意参加公考,恰恰是,公考的考察方式让所有考生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因为所有的考生,基本都是能力上相差无几的人,高考成绩理想的考生大部分还是因为持之以恒地努力带来的,他们并不在先天能力上比其他高考成绩不理想的考生要强!
本文中所叙述的这种先天能力,我并不认为它就是“智力”,因为这种能力我们是可以让它短时间提高的,而且是非常容易提高的,当然要找对训练方法。
以上,之所以你觉得公考难,是因为你本身并不具备公考考察的能力,即使你曾经是高考的“成功者”。
不过,能上重点高校的考生,他们的这种能力普遍是要高的,否则单凭努力,也无法取得优异的高考成绩。
遍观各类公考培训机构、个人讲师,每一个都是在教你如何解决一个个具体的知识点,你获得的只是知识经验上积累,并没有能力上的提升,所以,考试题目一换,具体的知识点一换,或者说,知识点还是那些知识点,而你的能力没有提高,即使是重复考察的是那些你已经很熟练的知识点,你也无法取得较好的成绩。甚至出现备考五年,行测成绩还不如当初大学毕业裸考的成绩。
因此,备考公考,你要着眼于提高你的能力:阅读能力,注意力,思考的耐力和敏锐力等。
方向给你了,具体操作就不细讲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