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平君吧 关注:969贴子:32,457
  • 10回复贴,共1

【盘剥】 无差别盘剥天下百姓的可是刘彻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早就说了,别每时每刻的都想甩锅刘询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5-02-19 19:44回复
    煌煌天汉、一支叫拉拉的猫、城北之徐公. . . 被楼主禁言,将不能再进行回复
    作者:灵犀兰舟如寄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63388564/answer/359860814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先说个结论,汉武帝时期的税真的就是无休无止,无尽盘剥取利,敲骨吸髓。汉武帝与其他帝王不同,搜刮政策的对象不分贫富,无论是钟鸣鼎食的王侯公卿、还是仅求温饱的农民也无一能够幸免。
    公元前129年,汉朝与匈奴之间正式爆发了长达数十年的战争。我们都知道,要想发动大规模的战争,这背后必须要有着庞大的财政支持,就算是现代社会,任何一个国家也不会贸然发动战争,因为发动战争就意味着“烧钱”。而在整个汉武帝时期,与匈奴的战争断断续续保持了几十年。这几十年间,汉朝的财政消耗达到了不可想象的地步。
    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对匈奴发起来两次大规模的战争,汉朝对匈奴的军事行动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但这辉煌的战果背后,使得这一年汉政府的财政消耗达到了上百亿。这个数字,是当时汉政府一年财政收入的数倍。这在以农业税和人头税为主的古代社会,要想按正常形式筹这么多资金,支撑起连年的战争,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必须要在这两种税之外想法设法“捞钱”,才能勉强支撑起国家的大规模战争。
    公元前119年,大将军卫青和骠骑将军霍去病兵出漠北,给予了匈奴最后一击,两位将军合计斩杀的匈奴达八九万人。但是,这一系列大捷的背后,是早已经空空如也的国库。庞大的汉帝国虽然完成了统一,却也付出了高昂的统一成本,连年的战争足以拖垮文景时期以来的健康的财政。
    因此,为了应付巨额的战争开支,汉武帝开启了他的特别筹款之法。


    IP属地:江苏2楼2025-02-19 20:03
    回复
      作者:灵犀兰舟如寄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63388564/answer/359860814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疯狂“卖爵”
      汉代卖爵的鼻祖不是汉武帝,而是汉文帝,文帝时期,为了防御匈奴,需要向边关输送大量的粮食,但当时的政府一穷二白,支援能力有限,所以文帝采纳了晁错的建议,沿用了秦代制定的爵位制度:如果有人向边关输送六百石粮食,就给上造的爵位;如果有人送四千石,就拜爵五大夫;送一万两千石,直接给爵位左庶长。
      不过,这种爵位看似高极高,但其实只是一种荣誉称号,一共设有二十个级,与当官的掌握实权并不是一回事。只是规定拥有高等爵位的人可以免除赋役,但土地税还是需要缴纳。
      到了武帝时期,为了在短时间内筹集巨额的资金,开始大规模卖爵,为了方便筹款,武帝一改之前的二十级卖爵方式,另起炉灶,设了十一级武功爵,每一级武功爵售价十七万钱。武帝所设的武功爵除了可以免除赋役之外,还可以免罪。轻罪可以直接减免,重罪也可以减轻处罚。
      除此之外,武功爵的拥有者还可以担任吏。在古代,官和吏是分开的,官掌握实权,吏算不得官员,不让武功爵的拥有者当官而是为吏,也算是对当时官僚体系的一种保护。但是,到了最需要钱的时候,武帝便顾不得那么多了,这种官吏分开的体制便被打破,只要钱交的多,便可以当官。如此一来,许多人争先购买爵位,之后进入仕途。公元前123年的一次战争之后,政府为了弥补财政亏空,通过卖爵的方式就获得收入三十万斤黄金。
      通过卖爵的方式,汉帝国虽然在短时间内增加了财政收入,但从长远来看,这种杀鸡取卵的方法显然不利于汉帝国的长久发展。因为这些人通过卖爵的方式进入仕途,他们所失去的财富都会从老百姓身上一点一滴拿回来。那么,随着卖爵人数的不断增多,汉朝的整个官僚体系也必然会崩坏。而汉武帝的这一措施,也开创了“恶政”的先河,后世的封建王朝无不将卖官鬻爵作为增加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


      IP属地:江苏3楼2025-02-19 20:03
      回复


        IP属地:江苏4楼2025-02-19 20:04
        回复
          作者:灵犀兰舟如寄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63388564/answer/359860814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二、利用政权力量发行货币,从民间抽取了大量的“铸币税”
          汉武帝之前,汉朝主要流通的货币是文帝时期推出的四铢钱。政府甚至允许民间铸造货币,只要所铸造的货币达到政府规定的规格,就可以进入市场流通。武帝时期,当皇帝觉得卖爵的收入不足以弥补巨额的财政亏空后,便将注意打到了流通的货币领域。
          为了插手货币领域,汉武帝采纳了张汤的建议,在原来市场上正常流通的货币之中又加进去了两种新型货币:分别是“皮币”和“白金”,这种货币,前者是为了搜刮汉武帝家亲戚的钱,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诸侯;后者则是为了直接从民间搜钱。
          所谓“皮币”,就是汉武帝为了搜刮上层贵族的钱财而制定的,所谓屁币,其实就是一块白鹿皮,为了使这块白鹿皮看起来好看点,便在白鹿皮上绣上了紫色的花纹。规定方一尺的白鹿皮,规定其价值是四十万钱。也就是四十斤黄金。但由于兑换不合理,这种近乎明目张胆地抢劫,诸侯们又不是傻子,所以拒绝接纳皮币。
          因此,要想推行皮币,就必须依靠政权的强制性力量。这对汉武帝来说,简直太简单了,按照汉朝礼仪,诸侯在祭祀祖先时,需要使用玉壁,汉武帝就看上了这块市场,他规定诸侯在使用玉壁的场合,必须使用皮币做垫子,衬在玉壁下面。那时候的一个玉壁也就值几千钱,但衬在它下面的垫子却要四十万钱,这就等于让武帝家的亲戚诸侯们花大价钱买了一块不值钱的垫子。这种近乎流氓般的做法,让汉武帝从他家亲戚手中掠夺了大量的财富。
          不买这个白鹿皮?也可以,那么这个诸侯也就算是做到头了,可能还会去廷尉府去喝个茶呢!
          《史记·平準书》:因奸或盗摩钱里取镕,钱益轻薄而物贵,则远方用币烦费不省。乃以白鹿皮方尺,缘以藻(一作紫)缋,为皮币,直四十万。王侯宗室朝觐聘,必以皮币荐璧,然后得行。


          IP属地:江苏5楼2025-02-19 20:04
          回复
            作者:灵犀兰舟如寄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63388564/answer/359860814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搞完皮币之后,汉武帝接着又推出了白金三品:龙币,马币,龟币。一种重八两,圆形,上面有龙形图案,叫作白选,价值三千钱;第二种比白选小一些,呈方形,上面有马的图案,价值五百钱;最后一种,呈椭圆形,龟形图案,价值三百钱。
            虽说白金三品由金属铸成,但其金属价值远远没有达到三千钱,五百钱,三百钱。《资治通鉴·汉武帝元狩四年》:又造银锡白金三品:大者圜之,其文龙,直三千;次方之,其文马,直五百;小者椭之,其文龟,直三百。
            白金三品主要是针对当时的商人,殷实家庭。汉武帝要求商人用足值的四株钱兑换白金币,对商人征税,不收零钱(三铢钱),只收白金币。汉代的法定货币是黄金和铜币,银并不属于法定货币,但为了捞钱,汉武帝也就顾不了那么多了。
            由于民间不使用银和锡作货币,所以白金投放到市场后,其价值被严重高估,接近金的三分之二,也就是说,如果一斤黄金值一万钱的话,一斤白选的价格就已经接近六千钱了。这种巨大的暴利空间,这种利用铸币权神不知鬼不觉地从百姓手中把财富抽走,使得汉武帝从民间攫取了大量的财富。
            但这种做法仅仅持续了一段时间,因为发行白金所带来的暴利空间,使得市场上争相制造假币,短短几年时间,市场上制造假币的人数就已经达到了一百万人之多,高峰时期,每一百人中,就有五个人因造假币而被判刑。
            盗铸者疯狂盗铸并且前仆后继,汉武帝杀了几万人还是不能制止。“犯法者众,吏不能尽诛”。为避免引起更大的社会动荡,汉武帝最终在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不得不取缔了白金三品。


            IP属地:江苏6楼2025-02-19 20:05
            回复
              作者:灵犀兰舟如寄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63388564/answer/359860814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在皮币和白金三品都无法支持帝国运转的情况之下,汉武帝又想到了第三个办法,改革三铢钱,实行半两钱。为了防止他们伪造钱币,这次专门在钱币上铸有外郭,强行规定小农要以“一比一”的比例用四铢钱兑换三铢钱。
              三铢钱是针对半两钱而铸的,以1:1的比例兑换,朝廷把四铢的半两钱重新熔铸成三铢钱,每枚可以赚取一铢铜料。百姓也不傻,要么改铸三铢重的半两钱,要么直接铸三铸钱。诸侯和富商都有铸钱能力,可能比朝廷的工艺差一点,但仍可以使用。
              张汤发现三铢钱的效果不理想,很快停止发行,改为五铢钱,分为郡国五铢和赤仄五铢。郡国五铢是朝廷要求诸侯国发行的,名义重量达到五铢,用来替代半两钱。五铢换四铢,这不是赔钱吗?诸侯国打心底不愿意,铸造出来的五铢钱偷工减料,根本达不到五铢。
              这时,朝廷开始铸造发行赤仄五铢,质量远优于郡国五铢,分量十足,一看就是上品。那朝廷不是吃亏了吗?当然没有,奥妙在于一枚赤仄五铢可以换五枚郡国五铢。而且交税必须使用朝廷赤仄五铢,的朝廷从中大赚了一笔,还顺便败坏了诸侯的名声,与此同时规定铸币权收归朝廷,私铸者处死。
              真正吃亏的还是百姓,诸侯也损失惨重,手里的旧铜钱被朝廷搜刮得去,却要用价值昂贵的赤仄五铢来交税,税率却与旧铜钱是一样的。无奈之下,诸侯和百姓不得不私铸五铢钱,以及更值钱的白金。
              冒着被处死风险而私铸的百姓多达数十万,监狱里人满为患。由于犯人实在太多,朝廷管不过来,赦免了一百万以上情节轻微的自首者,至于没有自首恐怕不会比自首者更少,搞得民怨沸腾。


              IP属地:江苏7楼2025-02-19 20:05
              回复
                三、酎金夺爵,对贵族进行无情掠夺
                酎金,即汉代诸侯王献给朝廷以供祭祀之用的贡金。汉文帝时规定,每年八月在长安祭祀高祖庙时,诸侯王和列侯都要按封国人口数献黄金助祭,每千口俸金四两,余数超过五百口的也是四两,并由少府验收。另外,在九真、交趾、日南等南方诸郡有食邑者,可以用犀角、玳瑁、象牙、翡翠等代替黄金。
                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由于列侯无人响应号召从军赶赴南越战场,汉武帝极为震怒,决心给他们一个狠狠地教训。当年九月,汉武帝以诸侯王、列侯所献助祭的“酎金”成色不好或斤两不足为借口而废黜他们的爵位,被夺爵者达106人,占当时有爵位贵族的半数。经过此事,贵族们的势力不仅大为削弱,并且还为朝廷增加了大量的直辖土地和编户民,这笔钱让汉武帝又一次狠狠的赚了一笔。
                作者:灵犀兰舟如寄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63388564/answer/359860814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IP属地:江苏8楼2025-02-19 20:05
                回复
                  作者:灵犀兰舟如寄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63388564/answer/359860814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四、盐铁收归国有,不准私人经营
                  一直以来,盐铁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盐就不用说了,在古代,但凡跟盐有关系的职业,无不都是肥差;而铁的话,老百姓想要种田,就必须用铁。所以,汉朝一旦垄断了盐铁,必然会获得大量的财政收入。
                  武帝以前,盐铁是允许私人经营的,民间参与盐铁经营的人,大多成了富甲一方的存在。而当国家财政接近崩溃的边缘时,民间却还有巨富存在时,这些巨富自然就成了国家的目标。因此,汉武帝先是提高了盐铁经营者的商业税,但是,随着汉匈战争规模的扩大,商业税已经无法满足皇帝的胃口。这时候,有人建议将盐铁工业立即全部收归国有,不准私人经营。
                  汉武帝同意了这项建议,为了更好地垄断盐铁工业,汉政府制订了严格的法律,用以惩罚私自铸铁采盐者,后来的历朝历代也将私自铸铁采盐者,治以重罪。在政府垄断盐铁后,在产盐铁的地方,政府垄断,低价采购,再运到高价地方售出,这其中的差价,就是政府所得的利润。
                  举个例子,如唐玄宗天宝年间,由于没有实行食盐专卖,每斗盐的价格只有十钱。但到了唐肃宗乾元元年,实行了盐业专卖后,没斗盐的价格立即涨到了110钱,上涨了十一倍。
                  从十钱涨到一百一十钱,这其中的差价就是垄断之后所产生的利润。在汉武帝开启盐铁专营的先河之后,后来的历朝历代的盐税收入占了总收入的一半,成了封建王朝重要的税收来源。


                  IP属地:江苏9楼2025-02-19 20:06
                  回复
                    作者:灵犀兰舟如寄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63388564/answer/359860814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五、加大徭役及人口税力度,强行向百姓征税
                    更赋是汉朝统治阶级向农民征收的力役钱,也就是徭役。更赋分为三种:“更卒、正卒、戍卒”三种力役(兵役)。更卒:成年农民每人每年要无偿给官府劳动一个月。如果不愿意支服役,可以出300钱给官府,雇人去做工。
                    正卒:每个成年的健康农民,都要服一年的兵役。但遇到临时的军事行动,“一年”的时限就会被打破,而且战场上阵亡,官府也只是象征性地补偿一点费用。“正卒”之役,官府时而免去算赋,时而又征收,全无固定的章法,不去也可以,交钱即可。
                    戍卒:每个成年的健康农民,还要服一年兵役,专门去守边,或戍守京城(西汉长安城,东汉洛阳城)。
                    接下来就是各种赋税
                    算赋:算赋又名丁赋,是按成年人数量征收的人头税,公元前202年,“初为算赋”,规定百姓年龄15岁以上,至56岁以下都要缴纳算赋,每人每年120钱。
                    刍赋:人的税暂时收完了,农民总可以喘口气了吧?别想得那么美,他们还要承担动物饲养税,名曰“刍(稿)赋“。这笔钱用于官府采购饲料,饲养军马、耕牛。农民也可以自己饲养,但仍然要按户缴纳这笔税钱。真是没地儿讲理去。
                    口赋:口赋是对7岁至14岁的儿童征收的人头税,每人每年20钱。
                    本来这已经很过分了,到了汉武帝时期,为了刮钱支撑四方兵事、盖宫殿、祭祀封禅之类的事,又“武帝时,多取好女至数千人,以填后宫”,这些本可以节省的花销,汉武帝一项都不减,钱从哪里来?于是西汉政府又将口赋征收年龄提前到3岁,每人每年增加到23钱。
                    《汉书.禹贡列传》记载:“武帝征伐四夷,重赋于民,民产子三岁则出口钱,故民重困,至于生子辄杀,甚可悲痛。宜令儿七岁去齿乃出口钱。”
                    汉元帝时,御史大夫禹贡说,汉武帝当年征伐四方,为了军费有保障,便加重税收,农民家的儿童三岁就要缴纳口赋,逼迫百姓杀害自己的孩子,以避税。应该恢复七岁征收口赋的传统。
                    土地税:就是“田租”,也可以直接写为“租”。刘邦规定,汉朝的田租实行“十五税一”。到了汉文帝时期,就降低为了“三十税一”。因此,文献中的“三十税一”仅仅指田租而言,到了汉武帝又恢复到“十五税一”的水平
                    我们再来看看汉代一般人家的收入。根据文献记载:在汉代,富农大概有百亩土地,是五口之家。而每亩土地大概出产1—2石粮食。好的土地,亩产超过1.5石,否则则少于1.5石。因此,我们可以按照1.5石来计算。如此,100亩土地,大概可以收入150石。
                    按照丰年计算,一家五口一年可以收入150石。其中10石用来交田租,还有的部分需要卖了还钱交人头税或者徭役税。这时候,就要了解下汉代的粮价问题了。文景之治年间,徭役少,粮食产量高,粮价10钱一石,按照五口之家三个劳动力、两个小孩计算,那么一家要交400钱的人头税(成人120*3+20*2),需要卖40石粮食。如果不想去服役,那还要交300钱,也就是30石粮食人如此,一家人还剩下80石粮食。
                    我们再来分析下一年的粮食消耗量。由于古人吃的肉类非常少,因此人均粮食的消耗量是比较大的。《汉书·食货志》五口之家中,大小口平均每人月食粟一石半。那么五口之家,一月需要7.5石粮食,一年需要90石粮食。
                    一家人的粮食剩下只有80石,但是一年要吃90石,这不是不够吃吗?的确是不够吃,但是也不至于饿死。因为古人除了种植粮食之外,还会经营副业,例如养鸡养鸭,种桑养蚕。这些副业可以卖点小钱,应该可以缓解一下经济压力。而古人男耕女织,织布除了为家人制作衣服之外,还可以用来交易。另外,用钱代役也不是每个人家都可以享受的,经济情况较差的家庭宁愿自己去服役而剩下300钱,也就是30石粮食,够家人吃四个月呢。
                    可见汉代百亩之家吃不饱也是正常的情况。
                    到了汉武帝时期,赋税提高了,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汉武帝加重了税收,特别是大幅度提高了徭役的规模。徭役增加后,农民就没有多余的投入农业生产,也就导致粮食的产量下降。粮食产量下降,就导致粮食的价格上升。
                    根据相关资料研究,汉武帝前期的粮食价格已经提高到了40钱一石,是文景之治的4倍还多。到了汉元帝时期,粮食价格是100钱一石了。当然,这里粮食价格飙升不仅仅是粮食产量的问题,还涉及到汉朝不断发行货币,导致货币贬值的情况。
                    粮食价格上升后,农民手中的粮食的确可以卖更多的钱。但是,徭役增加直接导致的是粮食产量的减少,农民自己也可能吃不饱,哪里有多余的粮食拿出来卖呢?加上汉武帝时期土地兼并已经非常严重,许多农民都没有百亩土地,因此更加贫困。
                    《汉书》记载汉武帝末期“民力屈,财力竭,因之以凶年,寇盗并起”,“武帝师出三十余年,天下户口减半。” 甚至出现“天下虚耗,人复相食”的惨象(《汉书•食货志•第四上》)。
                    六、加征商业税,颁布《告缗令》
                    盐铁官营制度建立后,汉代的财政制度由原来单一的土地税变成了以土地税与盐铁收入并重,但这还不能完全满足汉武帝对于财政的需求。于是,他将目标再次瞄准了商人身上。
                    在此之前,汉朝曾向商人规定了缴纳商业税细则,但征收难度很大,所以就放了下来,等到汉武帝需要的时候,便想起了要采取更为严厉的征收办法。
                    “算缗令”规定,凡属中产阶层,无论是否经商,都要如实向官府申报家产并交税。商人每拥有两缗的资产,就要缴纳一算,手工业者每四缗抽税一算(注:“缗”指穿钱的绳子,以1000钱为一“缗”,20钱为一“算”);不是三老(掌管教化的乡官)和北边骑士而有轺车(即跑运输用的双轮木车)者,每辆车抽税一算,商人而又有车的则征收二算;拥有的船只超过五丈以上者,每条船抽税一算。
                    无疑,“算缗”令对中产阶层,尤其是那些拥有巨资的大工商业主是不利的,因此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以至于各地都出现“富豪皆争匿财”( 《史记•平准书》)的情况。与此同时,由于汉帝国疆域广大,官府缺乏足够的人手来完成庞杂而繁重的征税工作。有鉴于此,汉武帝随即又颁布“告缗令”,鼓励民间揭发、检举富人们的偷税漏税情况。
                    “告缗令”是在御史大夫张汤的建议下颁布的,此君以用法严峻苛刻、治狱以人主意旨为准绳而著称,是个不折不扣的酷吏,而这条法令的内容有多严酷便可想而知。按照“告缗令”的规定,一旦官府发现中产阶层有偷税漏税的现象,将没收嫌犯的全部家产,并将他们充军边塞。与此同时,检举、告发中产阶层不法行为的百姓,将会得到违法者一半的家产。
                    人性中的贪婪、阴暗无处不在,在“告缗令”的刺激下,告发甚至是诬告在各地蔚然成风,其结果可想而知。官吏和衙役在接到举报后,便如狼似虎地冲进富人们的家中翻箱倒柜,巴掌大的地方也要掘地三尺、搜刮干净,就连饲养的家畜都要登记注册,这可真叫鸡犬不宁。全国中等资产以上的家庭几乎都被告发过,自此以后,这些家庭毫无例外的破产。总之,经过“算缗令”和“告缗令”这两记重拳,汉武帝从富人手中抢劫到惊人的财富,而最受伤害最深者,无疑是中产阶层,破产者比比皆是。


                    IP属地:江苏10楼2025-02-19 20:08
                    回复
                      总结:汉武帝折腾了一辈子,之所以没有亡国,就是以上这些政策的功劳。但是在这些政策的影响之下,上至诸侯王,下至老百姓,受到的盘剥却十分严重。比如通过提高工业品价格,加大人口税及农业税的征收,或者利用铸币权神不知鬼不觉地从农民手中把财富抽走。生活在汉武帝时期,不管高贵的贵族还是贫贱的百姓,但凡手中有一点钱的,都没有多少活路可言,真是一个令人苦不堪言的时代。
                      作者:灵犀兰舟如寄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63388564/answer/359860814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IP属地:江苏11楼2025-02-19 20:0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