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律吧 关注:768贴子:3,962
  • 6回复贴,共1

念佛灭罪,和念佛了业,若再细分,并不相同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虽然常提“罪业”,往往一起连带而说,但这“罪”和“业”,确有不同,各有偏指……


IP属地:辽宁1楼2025-02-03 12:10回复
    如《地蔵卝经》言:“南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
    附:【性罪】
    瑜伽九十九卷五页云:云何性罪?谓性是不善;能为杂染,损恼于他;能为杂染,损恼于自。虽不遮制;但有现行,便往恶趣。虽不遮制;但有现行,能障沙门。
    ----
    罪偏指心性,与真心自性结罪,心性被染污了。随染污浅深,而心现识变十界。
    业,偏指三业对应的业果,业报;恼害众生后,遗留下的业债……。


    IP属地:辽宁2楼2025-02-03 12:12
    回复
      ----
      带业与带罪,并不相同。恶道诸罪忏净了,你就恢复善人的身份。
      但往世今生所欠众生的业债,并不见得偿还干净,这个相对可带。
      其实它的含摄范围太广。
      ----
      但是,如果你还有恶道诸罪未忏,那么你就是噁卝人,
      以噁卝人的身份是不能直接往生的,必须忏罪,生前忏净就入第一类往生,
      前提是,此人必须得最浅伏惑事一心,即最浅念佛三昧,能修出定善,忏净性罪……
      往生之前的见佛,是须具足见佛三力的,即念佛三昧力、本功德力、佛威神力。


      IP属地:辽宁3楼2025-02-03 12:12
      回复
        名字位散心念佛人,只能修散善,忏不净性罪,也不具足见佛三力(见佛是定境),
        必须在临终后期,才能凭二力和合,入特殊的一心不乱(悲华经称之为宝冥三昧)
        名字位散心念佛人,生前至诚念佛,虽然也有弥陀他力加持,但仍是入不了定的,
        必须是临终后期才可以,这也正是观经下三品和悲华经,提出临终念佛的关键所在!


        IP属地:辽宁4楼2025-02-03 12:13
        回复
          莲祖蕅祖印祖开示中,提及的往生三力,其实就是见佛三力!
          莲祖《疏钞》:“一者念力,二者本有佛性姓卝力,兼以佛摄取力,乃成三力”。
          蕅祖《要解》:“非心性之极致,持名之奇勋,弥陀之大愿,何以有此!”
          印祖曾言:“须知佛力不可思议,法力不可思议,自性功德力不可思议……
          (按:若想往生,先须见佛,而见瑱佛须具足见佛三力,是三昧定心定境中见!)


          IP属地:辽宁5楼2025-02-03 12:14
          回复
            ●印光大师开示
            念佛琺卝门,乃佛法中之特别琺卝门。仗佛慈力,可以带业往生(约在此界,尚未断惑业,名带业。若生西方,则无业可得,非将业带到西方去)。无论功夫深浅,若具真信切愿,至诚称念,无一不往生者。(《印祖文钞三编卷一》第一六八页“复吴思谦居士书”)


            IP属地:辽宁6楼2025-02-03 12:15
            回复
              ----
              带业往生之业,偏指见思惑业,是相对他宗自力竖出三界而言的,自力竖出是必须断尽见思惑的。而净宗是带业横出三界,不必断惑(但也不是不伏惑)。
              竖出断尽见思惑,大抵相似七信位,阿罗汉断惑的水平。
              只断见惑,得位不退,相似初信位,初果须陀洹断惑水平。
              而观行位五品,皆是伏惑水平。
              有见思惑业,并不等于有恶道诸罪,这是两码事。
              观行位人就已经忏净恶道诸罪了,否则不入观行位的。


              IP属地:辽宁7楼2025-02-03 12:1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