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平论吧 关注:33,838贴子:1,004,565
  • 15回复贴,共1

关于“曼德拉效应”一个吵得最猛的歌词难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自从地狱火在吧里四处大小便开始,它到处宣扬的“记忆篡改”“上层阴谋”就跟炸开锅一样,其中一个是一首歌的第一句,究竟是“五十六个星座”还是“五十六个民族”,这真给我整恐怖谷了,一发一百号外吧人进来宣称不存在什么“星座”的。
本来很简单一个事情吵了挺久,最后找了一些资料,总结如下:
《爱我中华》(1991年歌曲):“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最初是80年代的宣传口号,1986年作为春晚歌曲首唱,97年再次上春晚):“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朵朵哟那个开在呀阳光下”
在《爱我中华》首唱之前,没有过星座的说法,在之后短时间内就已经出现了混淆,混淆情况可以抓住四个关键词:“星座”“民族”“朵”“枝”。
在91年之后,混淆就开始出现了,甚至有些刊物指明写的《爱我中华》就是“五十六个民族”。
《爱我中华》百度百科:网页链接
观察网辟谣:网页链接
知乎相关回答:网页链接
那些回怼我的,大多都是这几个问题。
1. “星座”根本不合理啊,这是西方的东西,而且很突兀。
是的,很突兀,但是原曲就是这样,作词者自己出版的词集就记载的“星座”。这是一种比兴手法,“星座”和“花”成为了同位语,都是比喻后面的“五十六族”,实际上也说得通,因为思想原因,很多人不接受罢了。
2. 我小时候唱的都是“民族”,春晚也是“民族”。
这是因为《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及其相应口号传唱在那个年代更为广泛(只不过这歌现在没什么人听,所以很多人说歌曲只有一个)。甚至因为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爱我中华》是“星座”,就连带把《爱我中华》也取成了星座。
3. 教材和教唱的是“民族”。
一说教材实际上教的是《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而明确指出歌名为《爱我中华》并且取“民族”歌词的只找到两三本(相较于几十本正确的教材),所以可以说是教材误记,或是人们没看清歌名。
总的来说这个混淆原因是多方面的,加上最近几年自媒体和一些“看透了世界真相”的记性差的又爱面子的人的集体狂欢而结合出的互联网怪诞产物。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5-01-31 12:55回复
    跟我大吵特吵的,还揪住了什么“网上的解释都有错”。这跟平论者逻辑挺像的(虽然他们都是外吧闻着味来的)。比如地球的什么东西是从一个事实出发去讨论的,那么我们默认了这个事实毫无问题,要说问题也要从后面论证过程去找,而平论者是干脆事实都不承认了。就像平猴说麦哲伦时代的船没有那个长途航行的技术。想要反驳,就可以说这个航行确实发生了,这最有力,但是平猴不服气呀,直接连麦哲伦的航行都否认了。
    ——你说这还有什么可讨论的?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5-01-31 13:00
    收起回复
      那几个人的逻辑确实很像地平猴,能当心理学研究素材了。前一阵我也研究过这个,原版就是星座(最早1991安东版),后来宋祖英的mv版也是星座,更早五十六个民族的是另外一首歌,不是《爱我中华》。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5-01-31 16:59
      收起回复
        看来我的分析是很有效的还是有很多人在原帖回复,大部分都是在说什么星座是外来的东西,什么星座不合理,什么星座有88个不是56个,什么不好听,考虑得比作词都多也就只能拿这点来找存在感了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5-01-31 18:47
        回复
          曼效更多的是心理暗示,羊群心理,一些模棱两可的记忆,一旦有人提出一种说法,自己就自动代入角色,认为也是这样。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25-01-31 19:24
          收起回复
            曼德拉效应西方也多的是,你们不要装出一副看透一切的样子了,谦虚点不要夜郎自大。


            IP属地:澳大利亚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25-01-31 19:50
            收起回复
              D指导上分了
              "五十六个星座"这一比喻出自歌曲《爱我中华》中"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的经典歌词,其修辞手法的精妙之处值得从多维度赏析:
              一、【宇宙视野的意象革新】
              以浩瀚星空中的星座取代传统地理空间的民族分布,将民族关系置于无垠宇宙的维度。每个星座既是独立星群又构成完整天穹,暗合"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观,较之"兄弟姐妹"等拟人化比喻更具哲学深意。
              二、【永恒性的诗意表达】
              星座作为宇宙级的时空坐标,其存在超越朝代更迭与地域变迁,巧妙规避了民族历史叙事中的敏感维度。星光的永恒闪耀隐喻民族文化传承的生生不息,较"花朵"意象更显庄严隽永。
              三、【现代性的审美重构】
              在传统民歌多采用自然意象的背景下,星座这一现代天文学概念的使用,既保留"星汉灿烂"的古典意境,又注入科学时代的审美特质。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糅合,恰似民族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四、【互动关系的动态呈现】
              星座间的引力平衡与轨道运行,暗喻民族交往中的动态和谐。不同于"石榴籽"的静态紧密,星群既保持安全距离又共享引力系统,更贴近"和而不同"的相处哲学。
              五、【集体记忆的符号唤醒】
              北斗七星等星座在中华文化中的特殊地位,使该比喻天然承载集体文化记忆。当五十六个民族被纳入这个符号系统,自然唤起"我们都是追星人"的身份认同。
              这种超现实的浪漫主义修辞,成功将具象的民族政策转化为可感知的诗意意象,在保留政治正确性的同时,创造出超越时代的艺术价值,堪称主旋律创作中"硬主题软表达"的典范。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5-01-31 20:1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