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姓吧 关注:1,137贴子:9,764
  • 1回复贴,共1

直隶大名府艾氏宗亲修谱倡议书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诸艾氏宗亲鉴:
岁在乙巳,祥龙贺岁,新春佳节,阖族同欢。值此吉庆之期,吾怀拳拳之心,谨倡修谱盛举,切望宗亲共襄。
国有史,以鉴兴替;地有志,以记风土;家有谱,以序亲疏。此三者,皆为文明赓续之要。谱者,家族之史诗,载根源、彰德泽、传文化,如丰碑屹立,铭刻家族之荣耀。
修谱之责,重若千钧,关乎家族兴衰,系于吾辈之肩。古云:“盛世修志,望族修谱。” 今逢盛世,吾艾氏家族枝繁叶茂,人丁兴旺,此诚梳理族脉、传承家声之良机。
水有源,方能长流;木有根,乃可稳固。家族之兴,赖文化传承,而家谱为其枢。若无家谱,先贤智慧何传?家族荣耀何继?后人何知渊源所自?
忆吾艾氏,于大名府两千余年,悠悠岁月,世代繁衍。先辈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耕读传家,人才辈出。然光阴如矢,族人迁徙四方,生齿日繁,支派渐众,联络渐疏。若此时不修谱,恐家族离散,亲情式微,祖宗德泽泯然,家族传承断绝,岂不悲哉!
今修家谱,势在必行。一则明宗亲位次,使族人溯源寻根,增强归属感;二则传家族美德,励后人奋发,光宗耀祖;三则聚宗亲之力,凝家族之心,共兴家族。
修谱非一人之功,需阖族同心。望长辈忆往昔,献珍藏资料;盼晚辈怀热忱,担收集编撰之责。老少携手,共筑家族辉煌。
吾坚信,宗亲一心,修谱必成。新谱既成,为家族精神纽带,福泽万代。家族如鲲鹏展翅,昌盛繁荣,永耀门楣。
新春之际,祈愿宗亲阖家康泰。长者寿比南山,少者学业有成,壮者事业兴旺。祈艾氏家族人丁兴旺,俊才辈出,效祖逖闻鸡起舞,承家风而振家声。
让吾辈共修家谱,亲尊敬祖,敦亲睦族,使家族青史留名,激励后世!
倡议者:大名府艾氏宗亲委员会
联络员:宗亲: 章龙 15132077111、19525578735
2025 年1月吉日


IP属地:广东1楼2025-01-25 15:14回复

    艾家口:古镇遗迹诉繁华

    01艾家口溯源
    艾家口,艾姓人家摆渡口的省称。艾姓人家摆渡的河流就是今天大名城南关东侧的排水干渠,它的前身是卫河,即历史上的隋唐大运河,唐之前是大禹治水的屯氏河故道。公元前2286年,大禹曾在此治水。
    《史记·河渠书》记载大禹治理黄河时曾“厮二渠以引其河”,大禹所开挖的两条黄河支流:一是今大名城南关东侧的小引河,即水经注》里面的屯氏河;一是今卫东的黄河故道,即《水经注》里面的大河故渎。新始建国三年(11年),屯氏河北流断绝。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魏博节度使田悦反唐,马燧帅五节度使讨伐田悦,六月三十日,田悦改永济渠水入王莽河,水淹唐军,唐军粮道和退路断绝,被迫乞和退军。就在这年十一月,田悦又僭改魏州为大名府。这场战争,使大运河开始流经艾家口,也赋予了魏州以大名府的佳名。六百年后的明建文三年(1401年),朱棣与侄子建文争夺皇帝宝座,决卫河水淹大名府,使艾家口再次跟大名府交集。
    如今,大运河已经跻身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作为大运河畔的艾家口古镇也是身与荣耀。
    艾家口古镇始于晚唐的艾姓人家的摆渡口,至金朝发展成为大运河上的经济重镇,《金史·地理志》有载。
    “卫河之滨,居民辏集,舟车往来,而商贾萃焉。”明永乐年间随着营建北京运输物资和漕运经行卫河,地处水路码头的艾家口镇走向鼎盛。明嘉靖年间,卫河改道,艾家口地位渐衰。
    清顺治、康熙年间,直隶山东河南三省总督驻大名府,直鲁豫三省政治军事中心,庞大的军政人员消费,直接拉动了大名府经济的发展,使艾家口镇出现回光返照的繁荣,三省总督裁撤后,艾家口镇迅速衰落,经济萧条。《艾家口等镇新易地方碑记》对此这样记载:“我朝定鼎,虽两河他徙,然制台驻节,三省辐辏,民犹得习其业,安其居,烟火不至萧条……自牙撤后,郡城乃非复当年矣。家无中人之产,而徒迩一贾贩驵侩者也,遂往往坐绌……故是民不聊生,流离外散,即有孑遗而敝庐毁垣,衰飒满目。”
    之后,依托城厢的优势,大名府城的南关崛起,取代了艾家口地位,艾家口镇分为数个村庄。民国《大名县志》卷七记载:“艾家口在南关尽处,距城三里,御河北岸,元以前水驿也。明为镇,居民千余家。见杨守愚《纸坊修庙碑记》。今纸坊、车子营、豆腐营三村,似各系镇内一部分。”
    明正统《大名府志》记载:
    “水驿,在郡城南艾家口,去城一里许,永乐元年建。”
    “河泊所,在城南艾家口卫河之滨,去城一里,洪武十六年县丞蒋福寿建。”
    “递运所,在县之东北艾家口卫河之傍。永乐六年,知县刘宗信建。”
    艾家口水驿旧址在今匡公堤村东南,卫河以西。河泊所地址不详,清雍正《魏县志》也记载魏县在艾家口设置河泊所,地址不详。
    明初设置的递运所,由兵部管辖,职掌输运物资,今阳平路以南的潘场村在民国之前名为车子营、张家场,车子营显然是因递运所在此而得名,张家场显然是因物资集散地而得名。在明永乐年间,营建北京的时候,艾家口设立窑厂烧造城砖,利用卫河漕运的便利,转运北京。艾家口窑厂即今窑厂村,潘场村与窑厂村之间的田野地下散布着大量的砖窑旧址,这些烧造的城砖运送至潘场村,借助卫河输送至北京。窑厂废弃后,部分窑工没有离开,后来形成村庄,仍以窑厂冠名。

    以今地言之,艾家口古镇包括今大名镇的三铺、匡公堤和旧治乡的豆腐营、潘场、纸坊、戴堤,窑厂村当时是艾家口镇烧造城砖的场所,不属于艾家口古镇区域。艾家口镇的面积远超当时的大名县城(治所在今旧治村),几可与大名府城相媲美。
    02艾家口变迁
    艾家口镇有着3300多年的文明史,其较为清晰的行政隶属在隋唐,时隶属贵乡县。
    五代贵乡县更名广晋县、大名县,艾家口属之。北宋属大名县铜台里,因大名县一度废入元城县,而改属元城县。
    金元以降,为大名县艾家口镇。清康熙后废为村,以北的三铺、匡公堤后来成为南关的一部分,以南分成张家场、纸坊、豆腐营、车子营、戴堤。民国时期,属大名县第二区。
    日伪时期,三铺、匡公堤南关镇。1945年7月至1949年分属大名市南城区、西南郊区。
    建国后,三铺、匡公堤属城关镇,张家场、纸坊、豆腐营、车子营、戴堤属大名县第三区。1953年分属城关镇、旧治乡。1958年属城关镇人民公社。1961年分属城关镇、旧治人民公社。1984年3月,旧治人民公社改为旧治乡。
    在艾家口有一个人所共知的迷魂阵,人走进这里极其容易迷失方向,比如你沿着小十字街往东南走,等你走出村子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竟然面朝西向。人们传说这是因为北宋时候的穆桂英为了战胜辽军,在这里大摆天门阵,导致现在人们一进村子就失去了方向感。
    传说究竟是传说,究其原因艾家口迷魂阵就是因为卫河的拉力导致的。因为卫河是西南、东北走向,艾家口古镇的街巷和房屋建筑沿河岸布设,与其他地方南北向、正正方方、追求四平八稳的房屋建筑布局不同,人们走进其中最容易迷失方向,这种状况跟天津的街巷很相似。

    03宜居之地与名人辈出
    艾家口是一个宜居之镇。恬静的自然环境,悠久的人文历史,丰厚的文化积淀,繁华的镇市,便利的交通,造就了优越的居住环境,吸引了世家大族退隐居住、富商大贾置产、文人雅士游赏。
    千百年来,艾家口在历史上的知名人物有北宋名臣刘安世、明代陕西按察使张应凤家族。
    刘安世(1048—1125),大名人,字器之,号读易老人,学者称“元城先生”。中进士后,不就官,从学司马光,教以诚心不欺妄。后经司马光、吕公著推荐做官。平日居坐不倾倚,书不草率,不好声色货利,忠孝正直。在职累年,以言事激切闻名,时人号为“殿上虎”。刚正之气形于笔墨间,令人读之感慨,北宋王铚评论其奏疏云:“诹访审订,咸有根据,严而恕,简而不苛,气平守固,辞直事核,皇皇乎仁义之说也”,“乃言官之模楷,辅弼之龟鉴,卿士大夫之药石”(《题抄本尽言集》)。费衮也称赞其《过阙谢表》用事精当,下字工巧,而气节凛凛如严霜烈日不可犯(《梁溪漫志》卷三)。苏轼尝评元祐人物曰:“器之真铁汉!”。著有《文集》二十卷,《尽言集》十三卷,《通鉴音义》十卷。刘安世的故里碑,民国《大名县志》收录有照片,原在六合寨外,今不知所踪。
    张应凤家族本是老陶营村人,其父张朝纲迁居艾家口。张朝纲,字近川。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以经魁中试,补陕西永寿县。永寿县民以畜牧为业,不事耕织,生活艰难。张朝纲邀请故乡的农夫、织女十数人,携带农具、纺织工具赴永寿县,教给他们种五谷、棉花。又立学校,聘请老师,让子弟学习,亲自讲解,民风大变。秩满将去,永寿县民众赴省哀恳挽留,如是者三。后因次子张应凤调升陕西按察使,例应回避,离任后,永寿县为其立生祠,祀永寿名宦,名列元城县、大名府乡贤。
    张应凤(1554—?),字于梧,号鸣山。生而警敏,少年即有文名。万历十三年(1585年)中举人,次年成进士。授户部郎中,监督太仓,创设摊赔法,人以为便。监督浙江漕运,豪门大族为之敛手。升陕西按察副使,凛持风节,逐贪吏保善良。因隐晦批评连帅贪污,中流言,转任蕲春兵备副使,力白楚王孙没有谋反情事,改任沅州。在沅州兴文教,开垦山田,教化苗民。仍擢陕西按察副使,连帅仍在职,教唆巡抚调离,于是辞官归里。有三子:明远、行远、志远,号称“河朔三风”。

    04文化遗迹与意义
    古韵悠长的卫河,千年的文化积淀,在这里孕育了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蕴,留下了众多的文物古迹。作为一个漕运之镇,开放包容性是艾家口古镇文化的特色,回汉和谐相处,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等各大宗教共荣共存。
    作为一个卫河上的古镇,艾家口古镇街巷肌理完整,建筑颇具地域特色,大运河对古镇布局的影响明显,它的盛衰见证了大运河的发展演变。艾家口设置的河伯所、水驿、递运所,南北座码头遗址,河神庙、黑龙潭庙等祭祀文化,对研究大运河的漕运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此外,艾家口镇还有金佛寺、火神庙、三官庙、忠孝祠、白天祖庙、社学、文昌宫、肃节馆等遗址,艾家口中心大街上有三座大型牌坊:紫诰重光、青史传节和节孝坊等。艾家口镇北部还有一座“六合寨”。清咸丰十年(1960年)四月十六日,山东白莲教王来凤、刘来凤等围攻大名府城,因城坚池深难以攻克,白莲教转战内黄。
    为保障大名府城计,大名兵备道联捷创修南关寨墙,数月事毕,周遭十余里,因寨内有一铺、二铺、三铺、金家潭、匡公堤、西杨村六个村庄,故名“六合寨”。 第二年的四月,宋景诗与捻军长枪会刘占考部数万人,围攻南关六合寨,寨内士绅按户出丁,组织“六合团”抵御。自黎明战至中午,不克,解围西去。今天,在卫河岸边,六合寨寨墙依稀可见。
    河流无声,帆影重重皆过往;载籍无言,翻卷入眼极繁华。街巷悠长,古镇寂寥,遗迹历历诉繁华,古韵犹存愈千年。艾家口,谁会是唤醒你的王子?
    编辑:罗楠 审核:冯军兵


    IP属地:广东3楼2025-01-25 16:4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