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
隋文帝饥荒不放粮,可以说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抹黑,不仅流传很广,而且谣言的杀伤力也非常的强,甚至颠覆了隋文帝的爱民形象
事情的起源是
一、事情的源起:
贞观二年,太宗谓黄门侍郎王珪曰:“隋开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饥乏。是时仓库盈溢,竟不许赈给,乃令百姓逐粮。隋文不怜百姓而惜仓库,比至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此段文字第一次出现于《贞观政要》卷八《辩兴亡》,此后因各种原因广为流传,遂成为评价杨坚个人品德和执政手段之重要凭据之一。其中牵涉到两点:1是行为恶劣:大灾来临,仓库盈溢,杨坚竟然不开仓放粮赈灾;2是道德低下:由此可认定杨坚此人不怜百姓而惜仓库。
后世网友据此认为杨坚个性吝啬,压榨百姓,进一步上升到认为隋朝之富裕都来自这种吝啬和压榨,
那么,这个事件有没有可商榷之处呢?
二、另一个角度:
贞观二年四月,尚书左丞戴胄上言曰:"水旱凶灾,前圣之所不免......故隋开皇立制,天下之人,节级输粟,多为社仓,终于文皇,得无饥馑......自是天下州县,始置义仓,每有饥馑,则开仓赈给。
此段文字出自《旧唐书.食货志》。几乎相同的文字也出现在《旧唐书.戴胄传》和《唐会要》。
与《贞观政要》中的记录和评价不同,这段文字高度评价了杨坚所立之义仓制度和由此取得的赈灾效果。其中虽不免夸大,但至少表明了贞观初期群臣对杨坚之义仓制度和赈灾手段之肯定。
三、两段评价针对的人、事件高度重合,评价却完全相反,如何分析?且看看其它史书之记载,可以帮我们更深入地了解此事之真相:
(开皇十四年)八月辛未,关中大旱,人饥。上率户口就食于洛阳。(《隋书.帝纪第二》)
(开皇)十四年,关中大旱,人饥。上幸洛阳,因令百姓就食。从官并准见口赈给,不以官位为限。(《隋书.食货志》)
(开皇十四年)关中大旱,民饥,上遣左右视民食,得豆屑杂糠以献。上流涕以示群臣,深自咎责,为之不御酒肉者,殆将一期。八月,辛未,上帅民就食于洛阳,敕斥候不得辄有驱逼。男女参厕于仗卫之间,遇扶老携幼者,辄引马避之,慰勉而去。至艰险之处,见负担者,令左右扶助之。(《资治通鉴.隋纪二》)
以上几段记载,虽出处不同,但意思大同小异:开皇十四年关中地区的确发生了旱灾,杨坚采取的措施是让百姓去洛阳一带就食,且自己也要率百官一同去洛阳就食。《资治通鉴》还根据《隋书》的其它记载,把民与百官在路上就食的场景细节进行了描写,其中不乏爱民温情之举。
四、杨坚对于粮仓和赈灾的一贯态度:
(开皇)五年五月,工部尚书、襄阳县公长孙平奏曰:"......去年亢阳,关内不熟,陛下哀愍黎元,甚于赤子。运山东之粟,置常平之官,开发仓廪,普加赈赐。少食之人,莫不丰足......"
其后关中连年大旱,而青、兖、汴、许、曹、亳、陈、仁、谯、豫、郑、洛、伊、颍、邳等州大水,百姓饥馑。高祖乃命苏威等,分道开仓赈给。
又命司农丞王禀,发广通之粟三百余万石,以拯关中,又发故城中周代旧粟,贱粜与人。
买牛驴六千余头,分给尤贫者,令往关东就食。其遭水旱之州,皆免其年租赋。
其后山东频年霖雨,杞、宋、陈、亳、曹、戴、谯、颍等诸州,达于沧海,皆困水灾,所在沉溺。十八年,天子遣使,将水工,巡行川源,相视高下,发随近丁以疏导之。困乏者,开仓赈给,前后用谷五百余万石。遭水之处,租调皆免。(以上皆出自《隋书.食货志》)
以上可见,杨坚对赈灾是不遗余力的,在其执政期间,自始至终有多次开仓放粮救灾之行为(包括官仓与义仓),甚至在其生命的最后三年,仍有遣使赈灾之记录:
(仁寿二年)壬辰,河南北诸州大水,遣工部尚书杨达赈恤之。
(仁寿三年)十二月癸酉,河南诸州水,遣纳言杨达赈恤之。(《隋书.帝纪第二》)
五、关于隋文帝时期粮仓制度的一些知识:
(开皇五年)于是奏令诸州百姓及军人,劝课当社,共立养仓。收获之日,随其所得,观课出粟及麦,于当社造仓窖贮之。即委社司,执帐检校,每年收积,勿使捐败。若时或不熟,当社有饥谨者,即以此谷赈给。
是时义仓贮在人间,多有费捐。十五年二月,诏曰:"本置义仓,止防水旱,百姓之徒,不思久计,轻尔费捐,于后乏绝。又北境诸州,异于余处,云、夏、长、灵、盐、兰、丰、鄯、凉、甘、瓜等州,所有义仓**,并纳本州。
十六年正月,又诏秦、叠、成、康、武、文、芳、宕、旭、洮、岷、渭、纪、河、廓、豳、陇、泾、宁、原、敷、丹、延、绥、银、扶等州社仓,并于当县安置。(以上均出自《隋书.食货志》)
以上几段记载,对我们了解隋朝粮仓制度(尤其是义仓制度)非常重要,可知:
官仓且不论,单看义仓制度,是在隋文帝开皇五年时所立,收入为民间自给,管理者是民间社司,主要用途为赈灾;开皇十五、十六年时有改革,管理者变更为州县。
隋文帝饥荒不放粮,可以说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抹黑,不仅流传很广,而且谣言的杀伤力也非常的强,甚至颠覆了隋文帝的爱民形象
事情的起源是
一、事情的源起:
贞观二年,太宗谓黄门侍郎王珪曰:“隋开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饥乏。是时仓库盈溢,竟不许赈给,乃令百姓逐粮。隋文不怜百姓而惜仓库,比至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此段文字第一次出现于《贞观政要》卷八《辩兴亡》,此后因各种原因广为流传,遂成为评价杨坚个人品德和执政手段之重要凭据之一。其中牵涉到两点:1是行为恶劣:大灾来临,仓库盈溢,杨坚竟然不开仓放粮赈灾;2是道德低下:由此可认定杨坚此人不怜百姓而惜仓库。
后世网友据此认为杨坚个性吝啬,压榨百姓,进一步上升到认为隋朝之富裕都来自这种吝啬和压榨,
那么,这个事件有没有可商榷之处呢?
二、另一个角度:
贞观二年四月,尚书左丞戴胄上言曰:"水旱凶灾,前圣之所不免......故隋开皇立制,天下之人,节级输粟,多为社仓,终于文皇,得无饥馑......自是天下州县,始置义仓,每有饥馑,则开仓赈给。
此段文字出自《旧唐书.食货志》。几乎相同的文字也出现在《旧唐书.戴胄传》和《唐会要》。
与《贞观政要》中的记录和评价不同,这段文字高度评价了杨坚所立之义仓制度和由此取得的赈灾效果。其中虽不免夸大,但至少表明了贞观初期群臣对杨坚之义仓制度和赈灾手段之肯定。
三、两段评价针对的人、事件高度重合,评价却完全相反,如何分析?且看看其它史书之记载,可以帮我们更深入地了解此事之真相:
(开皇十四年)八月辛未,关中大旱,人饥。上率户口就食于洛阳。(《隋书.帝纪第二》)
(开皇)十四年,关中大旱,人饥。上幸洛阳,因令百姓就食。从官并准见口赈给,不以官位为限。(《隋书.食货志》)
(开皇十四年)关中大旱,民饥,上遣左右视民食,得豆屑杂糠以献。上流涕以示群臣,深自咎责,为之不御酒肉者,殆将一期。八月,辛未,上帅民就食于洛阳,敕斥候不得辄有驱逼。男女参厕于仗卫之间,遇扶老携幼者,辄引马避之,慰勉而去。至艰险之处,见负担者,令左右扶助之。(《资治通鉴.隋纪二》)
以上几段记载,虽出处不同,但意思大同小异:开皇十四年关中地区的确发生了旱灾,杨坚采取的措施是让百姓去洛阳一带就食,且自己也要率百官一同去洛阳就食。《资治通鉴》还根据《隋书》的其它记载,把民与百官在路上就食的场景细节进行了描写,其中不乏爱民温情之举。
四、杨坚对于粮仓和赈灾的一贯态度:
(开皇)五年五月,工部尚书、襄阳县公长孙平奏曰:"......去年亢阳,关内不熟,陛下哀愍黎元,甚于赤子。运山东之粟,置常平之官,开发仓廪,普加赈赐。少食之人,莫不丰足......"
其后关中连年大旱,而青、兖、汴、许、曹、亳、陈、仁、谯、豫、郑、洛、伊、颍、邳等州大水,百姓饥馑。高祖乃命苏威等,分道开仓赈给。
又命司农丞王禀,发广通之粟三百余万石,以拯关中,又发故城中周代旧粟,贱粜与人。
买牛驴六千余头,分给尤贫者,令往关东就食。其遭水旱之州,皆免其年租赋。
其后山东频年霖雨,杞、宋、陈、亳、曹、戴、谯、颍等诸州,达于沧海,皆困水灾,所在沉溺。十八年,天子遣使,将水工,巡行川源,相视高下,发随近丁以疏导之。困乏者,开仓赈给,前后用谷五百余万石。遭水之处,租调皆免。(以上皆出自《隋书.食货志》)
以上可见,杨坚对赈灾是不遗余力的,在其执政期间,自始至终有多次开仓放粮救灾之行为(包括官仓与义仓),甚至在其生命的最后三年,仍有遣使赈灾之记录:
(仁寿二年)壬辰,河南北诸州大水,遣工部尚书杨达赈恤之。
(仁寿三年)十二月癸酉,河南诸州水,遣纳言杨达赈恤之。(《隋书.帝纪第二》)
五、关于隋文帝时期粮仓制度的一些知识:
(开皇五年)于是奏令诸州百姓及军人,劝课当社,共立养仓。收获之日,随其所得,观课出粟及麦,于当社造仓窖贮之。即委社司,执帐检校,每年收积,勿使捐败。若时或不熟,当社有饥谨者,即以此谷赈给。
是时义仓贮在人间,多有费捐。十五年二月,诏曰:"本置义仓,止防水旱,百姓之徒,不思久计,轻尔费捐,于后乏绝。又北境诸州,异于余处,云、夏、长、灵、盐、兰、丰、鄯、凉、甘、瓜等州,所有义仓**,并纳本州。
十六年正月,又诏秦、叠、成、康、武、文、芳、宕、旭、洮、岷、渭、纪、河、廓、豳、陇、泾、宁、原、敷、丹、延、绥、银、扶等州社仓,并于当县安置。(以上均出自《隋书.食货志》)
以上几段记载,对我们了解隋朝粮仓制度(尤其是义仓制度)非常重要,可知:
官仓且不论,单看义仓制度,是在隋文帝开皇五年时所立,收入为民间自给,管理者是民间社司,主要用途为赈灾;开皇十五、十六年时有改革,管理者变更为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