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结 束 语

回顾世界军用航空装备发展史,空射诱饵出现的时间并不晚,早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就提出了相关发展构想。在20世纪60~90年代,美国、以色列相继推出了ADM-20“鹌鹑”、“参孙”、ADM-141A/B/C“战术空射诱饵”(TALD)等型空射诱饵,并在20世纪60~70年代的越南战争、1982年黎巴嫩战争、1991年海湾战争、1995年波黑战争、1999年科索沃战争、2003年伊拉克战争等局部战争中投入使用[1,4-5]。只不过由于同期制导炸弹、巡航导弹等硬杀伤精确制导弹药的光环太过耀眼,加上这些战争中美、以军的对手普遍较为弱小,致使空射诱饵的作用显得不太突出,其参考借鉴意义也存在一定局限性。此次俄乌冲突则与上述战争不同,交战双方实力更加接近(乌克兰尽管实力相对较弱,但是有西方国家大力援助),并且MALD的作战对象是俄罗斯这一长期与美国分庭抗礼的传统军事强国,其实战表现对未来大规模、高强度战争的参考价值无疑更加重大。对于相关他国来说,密切跟踪MALD在俄乌冲突中的参战情况,对其技术性能特点、战术运用方式及攻防对抗手段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并进一步研判这类武器在美军未来高端战争中给作战对手可能带来的威胁,一方面有助于参考其经验教训发展同类装备,另一方面还可以未雨绸缪,从中寻找其性能短板和薄弱环节,针对性地发展各种对抗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