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时的原因,这部分我不清楚,随便猜一猜,也许中也许不中
1.出于争霸炫耀,具有宣传目的
2.考虑到飞船整体几十吨重,登月船十几吨重,火箭几千吨重,90公斤完全在承载范围以内
3.第一次外星开采,对于多少量采购研究没有参考值
以上不是本帖考虑的,那么现在90公斤已经纳入到整体的登月工程之中了,为什么必须带90公斤,不能多也不能少,原因在于:初始条件可控,轨道的设计可以复现,最大程度减少系统误差,比如:
1.现实中不可能像坎巴拉太空计划里面一样实时看到自己精确的轨道,那个年代更不可能,但是这条轨道可以在发射之前就计算好,上去之后的就是要减少误差,尽可能贴合这条轨道,飞船上面有计时器,发动机的推力输出基本恒定,那么按照手册,多少秒登月船对准什么方向,多少秒引擎关机,这样做可以在合理的误差范围以内完成。登月船分级不仅仅是为了节约燃料,而且是起飞时的初始重量可控,如果不是90公斤样本,它就会因为冲量过大或者过小偏离轨道,多了不行,少了也不行。(PS.看了星舰4的发射,入轨之后第二级也在疯狂排出剩余的燃料,只保留返回用的另外一个燃料箱是满的,看来现在计算科学比那时候更发达了,还是要这么做)
2.减少霍曼转移时的误差:多体引力系统的发散效应应当非常明确了。如果离开月球的时候速度偏差每秒零点几米,到了近地点的轨道高度就会偏差几十公里,然而返回舱进入大气层只能锁定那几公里的高度,太高会飘出去,太低会烧毁,虽然飞船可以在路上修正几次误差,但是我们依然希望它一开始就越准确越好
3.再入时的弹道:返回舱只有几吨重,样本超过重量的百分之一,考虑到气动比真空轨道运动要复杂许多,我认为这一步应当是影响最大的,以至于13号因为没有带回样本,就必须从登月船里面搬东西增加返回舱的重量。当然这对于嫦娥也一样,如果样本重量出现的偏差较大,落点也不会像现在这么准确。
1.出于争霸炫耀,具有宣传目的
2.考虑到飞船整体几十吨重,登月船十几吨重,火箭几千吨重,90公斤完全在承载范围以内
3.第一次外星开采,对于多少量采购研究没有参考值
以上不是本帖考虑的,那么现在90公斤已经纳入到整体的登月工程之中了,为什么必须带90公斤,不能多也不能少,原因在于:初始条件可控,轨道的设计可以复现,最大程度减少系统误差,比如:
1.现实中不可能像坎巴拉太空计划里面一样实时看到自己精确的轨道,那个年代更不可能,但是这条轨道可以在发射之前就计算好,上去之后的就是要减少误差,尽可能贴合这条轨道,飞船上面有计时器,发动机的推力输出基本恒定,那么按照手册,多少秒登月船对准什么方向,多少秒引擎关机,这样做可以在合理的误差范围以内完成。登月船分级不仅仅是为了节约燃料,而且是起飞时的初始重量可控,如果不是90公斤样本,它就会因为冲量过大或者过小偏离轨道,多了不行,少了也不行。(PS.看了星舰4的发射,入轨之后第二级也在疯狂排出剩余的燃料,只保留返回用的另外一个燃料箱是满的,看来现在计算科学比那时候更发达了,还是要这么做)
2.减少霍曼转移时的误差:多体引力系统的发散效应应当非常明确了。如果离开月球的时候速度偏差每秒零点几米,到了近地点的轨道高度就会偏差几十公里,然而返回舱进入大气层只能锁定那几公里的高度,太高会飘出去,太低会烧毁,虽然飞船可以在路上修正几次误差,但是我们依然希望它一开始就越准确越好
3.再入时的弹道:返回舱只有几吨重,样本超过重量的百分之一,考虑到气动比真空轨道运动要复杂许多,我认为这一步应当是影响最大的,以至于13号因为没有带回样本,就必须从登月船里面搬东西增加返回舱的重量。当然这对于嫦娥也一样,如果样本重量出现的偏差较大,落点也不会像现在这么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