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城
(潘云贵)
一座雪做的城。
躲在岁月最严寒的冬天里,寒冷纷纷停留于此。雪不断堆积,白色的城越来越高,像一个正在长大的巨人。树,挂满了冰凌,河,冻成了镜子,再也看不到一只大鸟在此栖居,只留下鸽子或者小小的麻雀,作为日子的门徒。
我站在城门下,用尚且温暖的手,叩响了冰冷紧锁的门,咚咚咚,大地也跟着微颤,城门开了。雪花迎面而来,五瓣的,六瓣的,仿佛一层薄薄的水晶,又如离人含在眼角的泪,纷纷飘下来。无论墙壁,还是门窗,什么都不可以拒绝雪花温柔的吻触,沿着台阶一层一层吻下去,小小的吻簌簌地落着,淹没了街衢和广场,虽然那些吻,那么冷。这座城里,终年不见草长,只有雪落,漫天漫地,附着在屋瓦和楼阁之上,开成一股股白色的寒流,在风中流窜。
躲在岁月里最严寒的冬天,掩埋了众多的喧嚣,世界安静,像睡在摇篮里的婴儿。没有过多行人的脚步,没有太阳清晰的脸,只有雪在飘,只有冰棱在兴奋地生长,像无数白色的翅膀或者花朵,飞在空中,开在树上。而今就在城的高处建造出了冰棱勾勒的群落,雪线一般的气根漫空游走,把石塔和剧场覆盖起来,洁白的,细密的,蜘蛛网式地织满了哥特式教堂的顶尖和钢筋水泥筑成的楼宇。冰冷的气根附着在上面,像有了生命的藤蔓植物,往四面八方迅速攀沿,蔓延,生长,疯一般扩大自己的领地,茁壮,沥青路面和楼道方砖铺上了一层新的冰霜,寒意笼罩大地。
这座城,并非空无一人,至少我会看见老人们从街道上缓慢走过的身影,苍老的脸上,那一道道深刻的皱纹被雪给填满,花白的发丝染着一层银。我不敢走上前把行走中的老人喊住,向他们询问有关这座城的历史或者它的故事,毕竟一谈起往事,总会加剧他们的衰老。我只想看着这些活着的历史渐渐离去,而无意打扰。那些剩余的生命,保存着对这世界曾有过的爱与期待,也保持着对这世界的淡然与静默。时间坐着风雪中的马车,从城市一端向着另一端奔去,一刻不停留,也从不回首。老人走远了,风把背影吹冷。
在积雪上徘徊,我只听到脚下不断发出踩面粉的声音,只看到雪,满世界的雪以及苍老。但我无法见到一个青年,一个和我同龄的青年,他们去哪里了?这座城,是否正因为漫长的寂寞而被人厌弃?厚厚的冰雪常年定居在这城中,青年们肯定受不了单调的世界,没有一个青年会让自己沸腾的岁月冰封于此,成为雪柱或者移动的雪人,立在途中,当成逐渐年老的标记,为后人引路。逃离是众多年轻生命的选项。他们一个个离开,不愿回首,要去找自己所定义的新天新地,比这温暖,比这有生机。他们厌弃自己的出生地和这座城的历史。
可是走出落雪的城,人们就能找到春天的新城了吗?走出落雪的城,青年们拍尽身上的雪,脱下厚实的衣,那么绝决,仿佛城中的墙或者路原本便不是为他们所架设,仿佛这座城原本便没有他们所要继承的魂灵,但行走在物欲横流的新世界,他们却遗忘了雪的干净和雪能湮没肮脏罪恶的威力。
一座雪做的城,渐渐空了。
再也看不到草长,只是雪落,大雪吞没了道路,如时间的白骨堆砌成墙,或是堆满城的每处角落,每个细小的缝隙里都镶嵌着白。连绵起伏,白色的小山,像风中抽动的稿纸,上面虽然没有落下一个铅字,但在历史往复叠印的过程中,这张稿纸也只能用广阔的空白去收纳记忆。以至于在梦中,你无法说出有关这座城的色彩,因为它只是一片空白。在这种空白中,你无法翕唇呼吸,它太冷了。
木屑在炉子里痛快地烧着,从窗口流出的光,成为这座城唯一的暖色。墙壁上有淡淡的字迹或是裂痕被雪收藏,我小心地用手将雪如鳞片般剥落,一层一层稀薄,然后看到了墙体,斑驳如同线装诗集,时间徜徉而过,砖红或焦黑的漆,掉落。当世界的色彩只容得下大部分纯粹的白时,苔藓也厌弃白色的专制而不愿在此留下一抹浅绿,所以城的任何一面墙上都未生苔痕。单调的情趣,只有冬会不知疲倦地欣赏。
在雪城,草木都是稀罕的,要说说这里的松,经历了太多风雪而从未离开,一生中只选择站立的姿态,是人间那一种坚定信仰的具象。积雪堆压下的红松,以将士的姿态戍守于街道两侧,日日夜夜,岁岁年年,都忘却了自己生命的疲倦。你或许看不到松的根,你所能看到的只是大地的素裹银装,但这无妨松的生长,它们长出坚硬的叶去与风雪对话,高昂的头颅总在仰视高空,它们潜伏在雪地下的根,不断伸向地心的太阳。这样的松,任何一首赞美诗在它面前都显得苍白,就像终日落下的雪,松已经看得生厌。
在雪城,历史是一部被封住的名册,太厚了,折叠起来应是一座巨大的丘陵。上面标注的死者或者灭绝的事物,你无法抽出他们的名称,一旦抽动,整座丘陵便会颤抖,如手风琴的叠页被拉开,骇然之声油然而出,松上抖落的雪也会大片大片簌簌将你深埋。而你,也便成了不在名册之内的无数个名字之中的一个,悄然在雪中被历史遗漏。
雪城的任何细节,都在雪中呼吸,发声,传递爱与希望的讯息。
我走出又走入一座雪做的城,它或许从来并不辽阔,或许永远霜雪遍布,但却是你心底一块偶尔想起时也会热的地方。
(潘云贵)
一座雪做的城。
躲在岁月最严寒的冬天里,寒冷纷纷停留于此。雪不断堆积,白色的城越来越高,像一个正在长大的巨人。树,挂满了冰凌,河,冻成了镜子,再也看不到一只大鸟在此栖居,只留下鸽子或者小小的麻雀,作为日子的门徒。
我站在城门下,用尚且温暖的手,叩响了冰冷紧锁的门,咚咚咚,大地也跟着微颤,城门开了。雪花迎面而来,五瓣的,六瓣的,仿佛一层薄薄的水晶,又如离人含在眼角的泪,纷纷飘下来。无论墙壁,还是门窗,什么都不可以拒绝雪花温柔的吻触,沿着台阶一层一层吻下去,小小的吻簌簌地落着,淹没了街衢和广场,虽然那些吻,那么冷。这座城里,终年不见草长,只有雪落,漫天漫地,附着在屋瓦和楼阁之上,开成一股股白色的寒流,在风中流窜。
躲在岁月里最严寒的冬天,掩埋了众多的喧嚣,世界安静,像睡在摇篮里的婴儿。没有过多行人的脚步,没有太阳清晰的脸,只有雪在飘,只有冰棱在兴奋地生长,像无数白色的翅膀或者花朵,飞在空中,开在树上。而今就在城的高处建造出了冰棱勾勒的群落,雪线一般的气根漫空游走,把石塔和剧场覆盖起来,洁白的,细密的,蜘蛛网式地织满了哥特式教堂的顶尖和钢筋水泥筑成的楼宇。冰冷的气根附着在上面,像有了生命的藤蔓植物,往四面八方迅速攀沿,蔓延,生长,疯一般扩大自己的领地,茁壮,沥青路面和楼道方砖铺上了一层新的冰霜,寒意笼罩大地。
这座城,并非空无一人,至少我会看见老人们从街道上缓慢走过的身影,苍老的脸上,那一道道深刻的皱纹被雪给填满,花白的发丝染着一层银。我不敢走上前把行走中的老人喊住,向他们询问有关这座城的历史或者它的故事,毕竟一谈起往事,总会加剧他们的衰老。我只想看着这些活着的历史渐渐离去,而无意打扰。那些剩余的生命,保存着对这世界曾有过的爱与期待,也保持着对这世界的淡然与静默。时间坐着风雪中的马车,从城市一端向着另一端奔去,一刻不停留,也从不回首。老人走远了,风把背影吹冷。
在积雪上徘徊,我只听到脚下不断发出踩面粉的声音,只看到雪,满世界的雪以及苍老。但我无法见到一个青年,一个和我同龄的青年,他们去哪里了?这座城,是否正因为漫长的寂寞而被人厌弃?厚厚的冰雪常年定居在这城中,青年们肯定受不了单调的世界,没有一个青年会让自己沸腾的岁月冰封于此,成为雪柱或者移动的雪人,立在途中,当成逐渐年老的标记,为后人引路。逃离是众多年轻生命的选项。他们一个个离开,不愿回首,要去找自己所定义的新天新地,比这温暖,比这有生机。他们厌弃自己的出生地和这座城的历史。
可是走出落雪的城,人们就能找到春天的新城了吗?走出落雪的城,青年们拍尽身上的雪,脱下厚实的衣,那么绝决,仿佛城中的墙或者路原本便不是为他们所架设,仿佛这座城原本便没有他们所要继承的魂灵,但行走在物欲横流的新世界,他们却遗忘了雪的干净和雪能湮没肮脏罪恶的威力。
一座雪做的城,渐渐空了。
再也看不到草长,只是雪落,大雪吞没了道路,如时间的白骨堆砌成墙,或是堆满城的每处角落,每个细小的缝隙里都镶嵌着白。连绵起伏,白色的小山,像风中抽动的稿纸,上面虽然没有落下一个铅字,但在历史往复叠印的过程中,这张稿纸也只能用广阔的空白去收纳记忆。以至于在梦中,你无法说出有关这座城的色彩,因为它只是一片空白。在这种空白中,你无法翕唇呼吸,它太冷了。
木屑在炉子里痛快地烧着,从窗口流出的光,成为这座城唯一的暖色。墙壁上有淡淡的字迹或是裂痕被雪收藏,我小心地用手将雪如鳞片般剥落,一层一层稀薄,然后看到了墙体,斑驳如同线装诗集,时间徜徉而过,砖红或焦黑的漆,掉落。当世界的色彩只容得下大部分纯粹的白时,苔藓也厌弃白色的专制而不愿在此留下一抹浅绿,所以城的任何一面墙上都未生苔痕。单调的情趣,只有冬会不知疲倦地欣赏。
在雪城,草木都是稀罕的,要说说这里的松,经历了太多风雪而从未离开,一生中只选择站立的姿态,是人间那一种坚定信仰的具象。积雪堆压下的红松,以将士的姿态戍守于街道两侧,日日夜夜,岁岁年年,都忘却了自己生命的疲倦。你或许看不到松的根,你所能看到的只是大地的素裹银装,但这无妨松的生长,它们长出坚硬的叶去与风雪对话,高昂的头颅总在仰视高空,它们潜伏在雪地下的根,不断伸向地心的太阳。这样的松,任何一首赞美诗在它面前都显得苍白,就像终日落下的雪,松已经看得生厌。
在雪城,历史是一部被封住的名册,太厚了,折叠起来应是一座巨大的丘陵。上面标注的死者或者灭绝的事物,你无法抽出他们的名称,一旦抽动,整座丘陵便会颤抖,如手风琴的叠页被拉开,骇然之声油然而出,松上抖落的雪也会大片大片簌簌将你深埋。而你,也便成了不在名册之内的无数个名字之中的一个,悄然在雪中被历史遗漏。
雪城的任何细节,都在雪中呼吸,发声,传递爱与希望的讯息。
我走出又走入一座雪做的城,它或许从来并不辽阔,或许永远霜雪遍布,但却是你心底一块偶尔想起时也会热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