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火楼:中国古代消防站
周 乾
我国古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很容易遭受火灾。古代城市的安全管理中,火政(防火救灾的事)多为管理者重视。在宋代,统治者为了加强火政建设,采取了多项消防措施,其中之一即为望火楼的大规模运用。
北宋(960—1127)时期,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市)的大街小巷,每360米左右,设置军巡铺一座,内有铺兵5名,主要用于夜间巡逻;又在高处设望火楼一座,楼上有专人瞭望,居高临下,日夜巡逻,看是否有火情。望火楼下则有房屋数间,内屯潜火兵上百人。一旦有火情,潜火兵立刻行动,扑救火灾,而“不劳百姓”。望火楼下还配备各种救火工具,如桶、洒子、麻搭(端部有散麻的长木杆,蘸泥浆以灭火)、斧、锯、梯子、火叉、大索、铁猫儿(铁锚)、水囊、唧筒等灭火器具。其中,唧筒是通过人力推拉水杆来射水灭火,其灭火机理类似当今的消防泵。望火楼上的守卫一旦发现火情,立刻通知楼下潜火兵汲水救火。作为保护古代城市消防安全的公共设施,望火楼的楼上有火灾预警人员,楼下消防人员驻守,随时出动灭火,且灭火设施齐全,因而是我国古代较早的消防站。
周 乾
我国古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很容易遭受火灾。古代城市的安全管理中,火政(防火救灾的事)多为管理者重视。在宋代,统治者为了加强火政建设,采取了多项消防措施,其中之一即为望火楼的大规模运用。
北宋(960—1127)时期,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市)的大街小巷,每360米左右,设置军巡铺一座,内有铺兵5名,主要用于夜间巡逻;又在高处设望火楼一座,楼上有专人瞭望,居高临下,日夜巡逻,看是否有火情。望火楼下则有房屋数间,内屯潜火兵上百人。一旦有火情,潜火兵立刻行动,扑救火灾,而“不劳百姓”。望火楼下还配备各种救火工具,如桶、洒子、麻搭(端部有散麻的长木杆,蘸泥浆以灭火)、斧、锯、梯子、火叉、大索、铁猫儿(铁锚)、水囊、唧筒等灭火器具。其中,唧筒是通过人力推拉水杆来射水灭火,其灭火机理类似当今的消防泵。望火楼上的守卫一旦发现火情,立刻通知楼下潜火兵汲水救火。作为保护古代城市消防安全的公共设施,望火楼的楼上有火灾预警人员,楼下消防人员驻守,随时出动灭火,且灭火设施齐全,因而是我国古代较早的消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