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重新看了三联版和新修版最后几章,说一下自己的理解吧
1.从濠州婚宴闹翻到得之周芷若“嫁给”宋青书前,张无忌都认婚约。依据他听到周芷若嫁给宋青书,犹如五雷轰顶,原本料想周性格温顺,没想到她一气之下嫁给宋青书,心中之痛远胜当时在光明顶被刺。
2.得之周芷若“嫁给”宋青书之后,婚约固然无效了,但心里想着“若是任由宋青书死了,芷若成了寡妇,能不能跟我再续前缘?想到这里,不由怦然心动”
3.屠狮大会之后,得之盗刀和蛛儿之死真相,婚约自然无效。一开始对待周芷若的态度心中有怨,有点不冷不淡。但心里想的是“蛛儿死了固然命苦,但是芷若内心所受之苦却也不少‘’。赵敏不见了,他去找赵,找不到,说恨不得死了好。其实压根没寻死,还花时间给周芷若解释濠州弃婚的缘由。
4.得之蛛儿没死之后,周芷若不辞而别。张无忌前脚答应了赵敏“天天画眉”,后脚周芷若出现,他随即答应周“不和赵敏拜堂成亲”,前后不超过10分钟。
这个结尾就真的很有意思了,我十年前第一次看的时候,也觉得是金庸弄了个开放式结局。十年后再看,后记中点名新修版最重要的改动是“张无忌没有选定自己的配偶”,但是他答应不和赵敏拜堂成亲时,也不问下赵敏意见,自认为不违背侠义之道。结合之前上武当山和张三丰拜别的时候,也只是用“跟随”来介绍赵,而不是想给个正式的名分。这真的只能说明他并未想“娶”赵敏。(你要说赵是蒙古人,名分这东西没啥用,我也没啥好说的,但显然金庸本人不是这么认为,金庸书里拜堂成亲这形式还挺重要)
最后说回他和周芷若,张无忌和周芷若之间有几个障碍,1是宋青书(死了),2是蛛儿(没死),3是濠州弃婚之耻(周认为是因为赵,张解释是因为义父谢逊,周也理解了),4是赵敏,后记中写了,张无忌“似乎最爱赵敏,后来对周芷若也这般说了。但是心里也到底最爱谁,怕是自己也说不清楚”。毕竟,那句刻骨铭心是在小昭走了,蛛儿死了,周芷若杀了蛛儿之后,也只有赵敏可选的时候说的。最后蛛儿没死,这情况就不一样了,到底是让赵敏一直跟随着,不拜堂一样做夫妻生娃娃,还是“千里送京娘”,后续为了明教事务“不得不独回中土”,金庸和周芷若一样,将选择权交给张无忌。如果是前者,那周芷若绝不会再寻他,让张无忌自个儿“心里就只会想着她,就只不舍得我,这就够了‘’。
1.从濠州婚宴闹翻到得之周芷若“嫁给”宋青书前,张无忌都认婚约。依据他听到周芷若嫁给宋青书,犹如五雷轰顶,原本料想周性格温顺,没想到她一气之下嫁给宋青书,心中之痛远胜当时在光明顶被刺。
2.得之周芷若“嫁给”宋青书之后,婚约固然无效了,但心里想着“若是任由宋青书死了,芷若成了寡妇,能不能跟我再续前缘?想到这里,不由怦然心动”
3.屠狮大会之后,得之盗刀和蛛儿之死真相,婚约自然无效。一开始对待周芷若的态度心中有怨,有点不冷不淡。但心里想的是“蛛儿死了固然命苦,但是芷若内心所受之苦却也不少‘’。赵敏不见了,他去找赵,找不到,说恨不得死了好。其实压根没寻死,还花时间给周芷若解释濠州弃婚的缘由。
4.得之蛛儿没死之后,周芷若不辞而别。张无忌前脚答应了赵敏“天天画眉”,后脚周芷若出现,他随即答应周“不和赵敏拜堂成亲”,前后不超过10分钟。
这个结尾就真的很有意思了,我十年前第一次看的时候,也觉得是金庸弄了个开放式结局。十年后再看,后记中点名新修版最重要的改动是“张无忌没有选定自己的配偶”,但是他答应不和赵敏拜堂成亲时,也不问下赵敏意见,自认为不违背侠义之道。结合之前上武当山和张三丰拜别的时候,也只是用“跟随”来介绍赵,而不是想给个正式的名分。这真的只能说明他并未想“娶”赵敏。(你要说赵是蒙古人,名分这东西没啥用,我也没啥好说的,但显然金庸本人不是这么认为,金庸书里拜堂成亲这形式还挺重要)
最后说回他和周芷若,张无忌和周芷若之间有几个障碍,1是宋青书(死了),2是蛛儿(没死),3是濠州弃婚之耻(周认为是因为赵,张解释是因为义父谢逊,周也理解了),4是赵敏,后记中写了,张无忌“似乎最爱赵敏,后来对周芷若也这般说了。但是心里也到底最爱谁,怕是自己也说不清楚”。毕竟,那句刻骨铭心是在小昭走了,蛛儿死了,周芷若杀了蛛儿之后,也只有赵敏可选的时候说的。最后蛛儿没死,这情况就不一样了,到底是让赵敏一直跟随着,不拜堂一样做夫妻生娃娃,还是“千里送京娘”,后续为了明教事务“不得不独回中土”,金庸和周芷若一样,将选择权交给张无忌。如果是前者,那周芷若绝不会再寻他,让张无忌自个儿“心里就只会想着她,就只不舍得我,这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