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芷若吧 关注:198,320贴子:6,172,820
  • 20回复贴,共1

【汉水阆苑】关于张无忌周芷若的婚约后续的一点思考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最近重新看了三联版和新修版最后几章,说一下自己的理解吧
1.从濠州婚宴闹翻到得之周芷若“嫁给”宋青书前,张无忌都认婚约。依据他听到周芷若嫁给宋青书,犹如五雷轰顶,原本料想周性格温顺,没想到她一气之下嫁给宋青书,心中之痛远胜当时在光明顶被刺。
2.得之周芷若“嫁给”宋青书之后,婚约固然无效了,但心里想着“若是任由宋青书死了,芷若成了寡妇,能不能跟我再续前缘?想到这里,不由怦然心动”
3.屠狮大会之后,得之盗刀和蛛儿之死真相,婚约自然无效。一开始对待周芷若的态度心中有怨,有点不冷不淡。但心里想的是“蛛儿死了固然命苦,但是芷若内心所受之苦却也不少‘’。赵敏不见了,他去找赵,找不到,说恨不得死了好。其实压根没寻死,还花时间给周芷若解释濠州弃婚的缘由。
4.得之蛛儿没死之后,周芷若不辞而别。张无忌前脚答应了赵敏“天天画眉”,后脚周芷若出现,他随即答应周“不和赵敏拜堂成亲”,前后不超过10分钟。
这个结尾就真的很有意思了,我十年前第一次看的时候,也觉得是金庸弄了个开放式结局。十年后再看,后记中点名新修版最重要的改动是“张无忌没有选定自己的配偶”,但是他答应不和赵敏拜堂成亲时,也不问下赵敏意见,自认为不违背侠义之道。结合之前上武当山和张三丰拜别的时候,也只是用“跟随”来介绍赵,而不是想给个正式的名分。这真的只能说明他并未想“娶”赵敏。(你要说赵是蒙古人,名分这东西没啥用,我也没啥好说的,但显然金庸本人不是这么认为,金庸书里拜堂成亲这形式还挺重要)
最后说回他和周芷若,张无忌和周芷若之间有几个障碍,1是宋青书(死了),2是蛛儿(没死),3是濠州弃婚之耻(周认为是因为赵,张解释是因为义父谢逊,周也理解了),4是赵敏,后记中写了,张无忌“似乎最爱赵敏,后来对周芷若也这般说了。但是心里也到底最爱谁,怕是自己也说不清楚”。毕竟,那句刻骨铭心是在小昭走了,蛛儿死了,周芷若杀了蛛儿之后,也只有赵敏可选的时候说的。最后蛛儿没死,这情况就不一样了,到底是让赵敏一直跟随着,不拜堂一样做夫妻生娃娃,还是“千里送京娘”,后续为了明教事务“不得不独回中土”,金庸和周芷若一样,将选择权交给张无忌。如果是前者,那周芷若绝不会再寻他,让张无忌自个儿“心里就只会想着她,就只不舍得我,这就够了‘’。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4-03-30 10:22回复
    嗯楼主关于新修版三联版结局的问题我有不同看法探讨:首先注意⚠️金老特别擅长在书中借一个人物的内心独白代入推动其他角色与独白角色间的关系和剧情发展,并埋下伏笔向读者暗示接下来的起承转合,这样不显得之后的转变突兀。那么先来看婚约,无论是张得知芷若“嫁给”宋青书还是刀剑真相后张都没有想婚约无效哦。张心中一直认可婚约的,只因大婚之日自己弃婚出走,担心的是芷若认不认可婚约……所以金老直接助攻张无忌,在书中少室山后来了一大段周的内心独白就是要告诉小张:周是心中一直有你的虽然有愧疚但只要张能专情她必不会负你甚至可以不计弃婚之辱、舍弃峨嵋和师命跟随你。然后就是张的内心独白,在得知周根本没结婚还亲眼见到守宫砂时张周关系又回到了荒岛后的状态暨已订婚但未结婚(其实名义礼法已完成仪式未成这里是个奇葩漏洞)双方此时也互不知晓对方心意都在疯狂试探。对于刀剑事件包括蛛儿之死张一直在心中卖力为芷若开脱说明张此时已经大概原谅了周。接下来等到蛛儿复活现身张周复合就不再存在任何心理负担了,这段是金老借赵敏的内心独白说出来的。这三人的内心独白对推动彼此关系很关键几乎已经明示了接下来的剧情走向,但转变来了,周好巧不巧抛出了四女最爱之问,明显是要逼张三选一,这是在之前周的内心独白里已有暗示的;而张最大的弱点就是感情上逃避选择这也是之前张的内心独白里有过说明的,这下好了、周的主动出击打破了这三人(张周赵)间相互猜猜猜的微妙平衡,张被周逼的没法只好说出刻骨铭心赵(除了对假结婚宋青书喝醋,和赵不在身边也有关系,这段在之前张比较周赵两女的内心独白中也有过暗示)不说不要紧,说出来按周的性格之后只有不告而别了。赵表面赢得了胜利但是转折随后又来了,周在告别前留了后手一事之约,在张赵结尾处最后要离开应天府去蒙古隐居前周突然出现,说了约定具体内容,这时张的内心独白又来了,这也是新修版最终结局(三联版结局其实是没说完的新修版):张答应了周一事之约的具体要求不得与赵拜堂成亲,但想不清楚为什么十年八年只想着周,这时周赵在张的心中地位瞬间拉平甚至逆转了。赵张之间既无名份也无仪式,更不可能有夫妻之实(虽辞掉教主但仍是明教之人需遵守共同发誓的五小令第四令)而周赵之间已有订婚名份在前,即使以后同娶二女周也是正妻而赵只能是妾。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24-03-30 22:25
    收起回复
      关于结局更清晰的证据是金老怕新修版的结局改动没人看懂,在后记中于2003年7月的两段增补中第一段写了张的侠是类比赵匡胤千里送京娘的侠,这类比很有意思,直接对应了张送郡主千里回蒙古不是基于感情爱意而是良心和侠义,也暗示了张和郡主间的结局。第二段直接说了张没有选定配偶和单独提出新修版结局处十年八年之论,暨张周之间的感情属于历练过社会的男女之情,指向性已经十分明显。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24-03-30 22:50
      收起回复
        比较有趣的是,这个"只想着我"的搞法,黄蓉对郭靖也用过!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4-03-30 23:52
        回复
          “金庸和周芷若一样,将选择权交给张无忌”
          这种理解已经犯了错误,因为你看表面上好像是开放式,实质却是有明确指向的,那线索在哪里?
          就在圣火令5小令和后记这两句话:1.“张无忌于这侠字却发挥得很充分”2.“武侠小说最高原则是宣扬侠义精神”
          而圣火令5小令实质就是和后记的“侠义精神”遥相呼应的,所以你推断张无忌后继一切行为的时候,必须只能以这个为准则不能有任何违反,不然你就会和1.2这两句话产生冲突逻辑说不通
          所以圣火令第4令决定了张无忌和赵敏不可能不拜堂成亲做夫妻生娃,只能是“庄重相对”。同样圣火令其他几令也决定了张无忌不可能长期停留在蒙古必然是送完人立马就回来中原,因为明教和反元的事还有很多需要他继续处理,否则的就见色忘义叛教通敌可以杀无赦,与第1句的描述相距千里
          所以结局是非常明确的指向“不娶为妻需庄重相对”“千里送京娘”“为了明教不得不独自回中土”,而不是什么开放式,更不是所谓的“交给张无忌自行选择”,张无忌没得选择,他只能依照金庸的意志的行事
          对结局的解读请以新修版添加上去的后记为准,几十年前作为固有保留下来的三联版后记已经没有参考价值不必再拿来分析,比如“他不知道爱谁”之类的,而新修后记已经明确了他只想只不舍的只有一个芷若


          IP属地:广东12楼2024-04-14 14:22
          回复
            所以你可以试想,如果真以结局的表象或所谓的“金庸和周芷若一样,将选择权交给张无忌”
            即所谓张无忌不娶赵敏,然后把赵敏肚子搞大,再十年八年后扔掉赵敏和芷若复合
            这就是十足的无情无义的无赖流氓,那金庸写这话1.“张无忌于这侠字却发挥得很充分”2.“武侠小说最高原则是宣扬侠义精神”。到底是几层意思?嫌不被读者诟病他前后矛盾逻辑不通?


            IP属地:广东13楼2024-04-14 14:3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