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有一次,几年前?我女与她的小伙伴频频发生不愉快。
她很伤心。
因为她就是喜欢与小伙伴玩。
小伙伴总是在与她意件不合时,“威胁”她,不怎样就不和她玩。她只好每次都妥协,然后她又很不开心。
有一次,我正好听到了,那小孩说,不给我?不给我我就走了。然后她就走了出去,在门口,她又说,我真的走了。
然后,我对我女说,你说,走吧,谁稀罕。
她说了。
然后那小孩走了,她又很难过。
她说,现在没人玩了。
我说,为什么一定要和别人一起玩呢?
她说,因为一个人玩很无聊。(重点)
我说,可是你和她玩,她老威肋你,你也是难过呀,为什么还要跟她玩。
她说,可是也比一个人玩有意思。
我大概明白了,这是利憋取其轻。
我说,你不要去找她,她会来找你的,因为她会与你有一样的想法,她也贪玩。
女儿不相信。
我说,你想想你有什么一个人可以也感兴趣的事,去做,不用搭理别人。自己有趣了,你朋友就会越来越多。
她仍旧不可置信。
我又说,反正以后谁威胁不和你玩,你就让她赶紧走,回来是小狗。
她们会当小狗的。
……
之后,大约十分钟左右,那小孩又回来找她了。
女儿喜笑颜开的,说,妈妈你怎么知道她会回来。
当然,小孩子大多都这心性,当然知道。吵架了也是一会便好。稍微稳得住就行了。
但是,这指点孩子的方法都是以结果为导向的。她愿意相信你,以及她感到生活有趣且积极,都是因为【这样做为达成自己原本想要的结果】。
对于小孩子她有什么更深的认知呢?难道你说,你要坚持原则不动摇?难道你说,要过好你的人生需要去遵循怎样的逻辑?
小孩最接近“天真”,她就是这样子的感受,真真切切。没有社会价值观去审视自己,也没有经历丰富总结的人生哲理去应对各种事件。
原始的喜悦与悲伤,天真的即时性的趋利避害。
有一天,她长大了,她也会发现没有“任何方法”可以去满足自己的私欲(或者美好感受),而这私欲又正好是自己就是感受到美好的东西。
这东西,它可能永远达/得不到。或它可能是个错误,可不能从这错误中争脱出来。又也许是过于理想,现实根本就不存在,但是你又想要什么?
即便是体验,也总是有诸多不想体验的。
昨天看了宫崎骏的告别作。
迟到了二十分钟。
一惯的画风。
一惯的神秘冒险。
比起他之前的巅峰之作算不上特别突出,甚至剧情很一般。
但是,最后还有十分钟的时候,我都疑惑这样就是要结尾了吗?
的确是。
也是最后十分钟,赚了一把我的眼泪。
不是为这电影落下。
而是,这片真的他一生的总结加告别。
一个永远爱好和平自由与爱的人。
一个永远把女性写得总满爱与力量的人。
一个永远的反战人士。
……
一个理想主义的人。
理想会实现吗?会坍塌吗?
残败不堪的现实之中,也有些些值得拥有的美好事物吗?
一种颓败又向生的力量穿叉着。
愉悦中夹着悲伤,毁灭中带着新生。
那虚拟的理想世界,终是梦幻泡影。
但它一定还是在宫老的心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