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前后有两位 “辽东经略 ”,雄才大略,却均死于 “奸珰 ”之朝政。一个是袁崇焕。另一位,叫熊廷弼,也是大名鼎鼎,其下场,亦是可悲可痛。《明史 ?熊廷弼传》有一句话:“五年八月弃市,传首九边 ”。据说,其被处死之后,尸体被弃之荒野,其血淋淋的首级则被朝廷传至各处边关示众,以达到 “警示教育 ”的目的。
史家观点,明朝末期,经守辽东疆土者,有“三杰 ”之说,依次为熊廷弼、袁崇焕、孙承宗。然而,这三人,均受到排挤打压,甚至死于非命。若 “三杰 ”之中任何一人受到信任并重用之,满清何以坐大并轻松入关?中国历史或许就此会改写了。“辽东三杰 ”,以熊廷弼最早,且正处在后金崛起之初,其经守辽东之功,史家多有正面评价。但是,如此忠诚英武之人,何以有如此下场呢?《明史 ?熊廷弼传》记载:“熊廷弼,字飞百,江夏人。万历二十五年举乡试第一。明年成进士 ”。熊廷弼生卒年为 1569至 1625年,著名军事将领,字飞百,亦作非白,号芝冈,湖广江夏(今湖北武汉)人。史书说熊廷弼有胆略,知兵事,且善射。其少时家境贫寒,放牛读书,却刻苦强记,发图强奋。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熊廷弼举乡试第一,次年中进士。万历三十六年擢御史巡按辽东,他针对辽东地广人稀、边防多事之现实,主张实行军屯,缮垣建堡,按劾将吏,军纪大振。但是,他的 “修边筑堡、以守为战”的存辽大计,与时任辽东经略的杨镐之议不和,后被排挤,转岗督学南直隶。万历四十七年,著名的萨尔浒之战发生,辽东经略杨镐指挥的 47万大军惨败。朝廷经廷议,逐擢升熊廷弼为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取代杨镐为辽东经略,从而使大明王朝辽东战局大为一振,“由是人心复固 ”。
先说天子更替。老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这是中国历朝历代的特色之一。明朝也不例外。熊廷弼是在万历朝被重用的。万历皇帝,虽说长年罢朝,但是对熊廷弼仍相当信任。万历的用人原则,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毫无疑问,在万历去世之前,熊廷弼的方针政策均得到万历皇帝毫无保留的支持,有人甚至认为,万历皇帝与熊廷弼是 “军事战略上的知己之交 ”。正因为如此,万历皇帝特赐熊廷弼尚方宝剑,“重其事权 ”。其实,在万历年间,熊廷弼被言官谤议攻击的事情,从未间断,特别是在镇守辽东的不长时间内,各种弹劾的奏疏,不绝于耳。但是,万历皇帝从来不听,他对熊廷弼的建议和主张,统统予以支持。这一点,仅从《明史 ?熊廷弼传》即可看出,凡是熊廷弼向万历皇帝的上疏,记载皆为 “疏入,悉报允 ”、“疏入,帝从之。”史料记载,万历皇帝曾针对言官的弹劾,对熊廷弼批复过一段相当有意思的话,他说:“辽事败坏,皆地方官玩曷所致,熊廷弼一意振刷,恢复封疆,朕深切依赖。今夷情甚急,岂经略释肩之时,自弃前功!着益殚忠任事,与诸臣协心共济,毋为人言所阻 ”。这段话,可以看出,万历皇帝对熊廷弼的 “深切依赖 ”,以及对一个重要臣僚的 “语重心长 ”。特别是一句 “毋为人言所阻 ”,更是推心置腹、坚定决心。照现在的话语解释,意思就是你放心,让别人说去吧,一切无妨,照你的思路干去下吧,“朕支持你 ”哦。
据说,万历临死之前,身患重病,依然对熊廷弼分外关注,别的奏疏可以不看,唯独熊廷弼的奏疏另眼相待,非看不可,还要一一批答。这些内容,均可见于《明神宗实录》。
只可惜,万历皇帝的庇护很快就结束了。万历四十八年七月二十一日,明神宗卒,明光宗继位,不到一个月,又死了。于是,明熹宗朱由校即位大统。明史说:“当是时,光宗崩,熹宗初立,朝端方多事,而封疆议起。御史冯三元劾廷弼无谋者八、欺君者三,谓不罢,辽必不保。诏下廷议。”言官文臣立刻磨刀霍霍,群起攻击熊廷弼。泰昌元年,攻击熊廷弼的言论蜂拥而出,“诋廷弼废群策而雄独智 ”。可以说,有些内容,是老调重弹,但问题是皇帝换了。明熹宗毕竟不是熊廷弼的知己,他派了一个兵科给事中朱童蒙前往调查,这个人,还算公允,承认了熊廷弼经略辽东的成绩,但是因为熊廷弼曾为弹劾之事 “掼纱帽 ”,他的结论有一句话 “廷弼功在存辽,微劳虽有可纪;罪在负君,大义实无所逃。此则罪浮于功者矣 ”。功劳是有的,但是掼纱帽则有负皇恩。一个 “罪浮于功 ”,熹宗皇帝便将其打发回家了,“朝议允廷弼去,以袁应泰代 ”。结果,一个不懂军事的文官袁应泰成了辽东经略,直接导致了沈阳陷落,其本人也战败身死了。倘若万历皇帝尚健在,事情是断然不至于如此的。
史家观点,明朝末期,经守辽东疆土者,有“三杰 ”之说,依次为熊廷弼、袁崇焕、孙承宗。然而,这三人,均受到排挤打压,甚至死于非命。若 “三杰 ”之中任何一人受到信任并重用之,满清何以坐大并轻松入关?中国历史或许就此会改写了。“辽东三杰 ”,以熊廷弼最早,且正处在后金崛起之初,其经守辽东之功,史家多有正面评价。但是,如此忠诚英武之人,何以有如此下场呢?《明史 ?熊廷弼传》记载:“熊廷弼,字飞百,江夏人。万历二十五年举乡试第一。明年成进士 ”。熊廷弼生卒年为 1569至 1625年,著名军事将领,字飞百,亦作非白,号芝冈,湖广江夏(今湖北武汉)人。史书说熊廷弼有胆略,知兵事,且善射。其少时家境贫寒,放牛读书,却刻苦强记,发图强奋。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熊廷弼举乡试第一,次年中进士。万历三十六年擢御史巡按辽东,他针对辽东地广人稀、边防多事之现实,主张实行军屯,缮垣建堡,按劾将吏,军纪大振。但是,他的 “修边筑堡、以守为战”的存辽大计,与时任辽东经略的杨镐之议不和,后被排挤,转岗督学南直隶。万历四十七年,著名的萨尔浒之战发生,辽东经略杨镐指挥的 47万大军惨败。朝廷经廷议,逐擢升熊廷弼为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取代杨镐为辽东经略,从而使大明王朝辽东战局大为一振,“由是人心复固 ”。
先说天子更替。老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这是中国历朝历代的特色之一。明朝也不例外。熊廷弼是在万历朝被重用的。万历皇帝,虽说长年罢朝,但是对熊廷弼仍相当信任。万历的用人原则,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毫无疑问,在万历去世之前,熊廷弼的方针政策均得到万历皇帝毫无保留的支持,有人甚至认为,万历皇帝与熊廷弼是 “军事战略上的知己之交 ”。正因为如此,万历皇帝特赐熊廷弼尚方宝剑,“重其事权 ”。其实,在万历年间,熊廷弼被言官谤议攻击的事情,从未间断,特别是在镇守辽东的不长时间内,各种弹劾的奏疏,不绝于耳。但是,万历皇帝从来不听,他对熊廷弼的建议和主张,统统予以支持。这一点,仅从《明史 ?熊廷弼传》即可看出,凡是熊廷弼向万历皇帝的上疏,记载皆为 “疏入,悉报允 ”、“疏入,帝从之。”史料记载,万历皇帝曾针对言官的弹劾,对熊廷弼批复过一段相当有意思的话,他说:“辽事败坏,皆地方官玩曷所致,熊廷弼一意振刷,恢复封疆,朕深切依赖。今夷情甚急,岂经略释肩之时,自弃前功!着益殚忠任事,与诸臣协心共济,毋为人言所阻 ”。这段话,可以看出,万历皇帝对熊廷弼的 “深切依赖 ”,以及对一个重要臣僚的 “语重心长 ”。特别是一句 “毋为人言所阻 ”,更是推心置腹、坚定决心。照现在的话语解释,意思就是你放心,让别人说去吧,一切无妨,照你的思路干去下吧,“朕支持你 ”哦。
据说,万历临死之前,身患重病,依然对熊廷弼分外关注,别的奏疏可以不看,唯独熊廷弼的奏疏另眼相待,非看不可,还要一一批答。这些内容,均可见于《明神宗实录》。
只可惜,万历皇帝的庇护很快就结束了。万历四十八年七月二十一日,明神宗卒,明光宗继位,不到一个月,又死了。于是,明熹宗朱由校即位大统。明史说:“当是时,光宗崩,熹宗初立,朝端方多事,而封疆议起。御史冯三元劾廷弼无谋者八、欺君者三,谓不罢,辽必不保。诏下廷议。”言官文臣立刻磨刀霍霍,群起攻击熊廷弼。泰昌元年,攻击熊廷弼的言论蜂拥而出,“诋廷弼废群策而雄独智 ”。可以说,有些内容,是老调重弹,但问题是皇帝换了。明熹宗毕竟不是熊廷弼的知己,他派了一个兵科给事中朱童蒙前往调查,这个人,还算公允,承认了熊廷弼经略辽东的成绩,但是因为熊廷弼曾为弹劾之事 “掼纱帽 ”,他的结论有一句话 “廷弼功在存辽,微劳虽有可纪;罪在负君,大义实无所逃。此则罪浮于功者矣 ”。功劳是有的,但是掼纱帽则有负皇恩。一个 “罪浮于功 ”,熹宗皇帝便将其打发回家了,“朝议允廷弼去,以袁应泰代 ”。结果,一个不懂军事的文官袁应泰成了辽东经略,直接导致了沈阳陷落,其本人也战败身死了。倘若万历皇帝尚健在,事情是断然不至于如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