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佑樘吧 关注:3,615贴子:57,632
  • 0回复贴,共1

明孝宗这样想。所以他托孤三位顾命大臣刘健、李东阳和谢迁、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以他托孤三位顾命大臣刘健、李东阳和谢迁,希望他们能够教导好独生子朱厚照,革除大明弊病。虽有这等配置,眼下的大明,仍需要一位极有魄力的君主,而朱厚照虽聪明,但生性贪玩又热衷骑射,并非帝才。自孝宗朝起,文官势力急剧壮大,成为中央最核心的力量。在儒家理论中,君为纲常理论的核心,君主的道德水准是决定天下兴衰的关键,不光要日理万机,还要克制欲望。顾命大臣刘健要求朱厚照放弃闲暇时间,处理政务之余用一切时间学习。而朝中大小官员更是密切关注朱厚照的一举一动,以上疏规劝为荣。这种按标准模具化打造的帝王,自然引起青春期小朱厚照的叛逆对抗。明孝宗性格温和,是个守成皇帝,无意改革制度,天下看似太平却危机四伏。而刘、李、谢等大臣一直有意革新,这次顾命大臣们认为时机终于来了。他们借着职务之便,按自己的意愿代朱厚照写了登极诏书,列出了44条改革措施,希望借助新皇登基推动改革。被当成工具人的朱厚照心里很清楚,这些并不是父皇的临终遗愿,大臣假冒父皇的名义,无视他的存在,聪明的朱厚照打心里厌恶这种做法。随即,宦官集团和被触动的既得利益者也自然地就围到了朱厚照的身边,希望借助皇帝的抵触情绪展开反击。朱厚照开始了与刘健等人的针锋相对。在皇庄扰民、皇亲犯罪、裁撤冗官、整顿盐法等方面,朱厚照都按照诏书相反的方向行事。这让刘健等人非常失望,在传统的士大夫观念中,皇帝是圣人,如果皇帝有错,那一定是身边有小人,于是他们将矛头指向皇帝身边的宦官。一边是从小陪着长大的玩伴,一边是父亲选的顾命大臣;玩伴把他当做人来看待,那边大臣把他当做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塑造,朱厚照自然倒向了宦官这一边。在与太监的交锋中,文官集团大败而归,不光失去了对形势的把控,更是使得刘、谢两位以强硬著称的顾命大臣请辞还乡。这时的文官们还不知道,他们对皇帝的轻视和不着边际的想象,让他们忽略了给予他们权力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是一个自我且有个性的少年。《倏如飘风:明武宗正传》一书中,作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史料,发现了一些新的历史细节,也形成了部分与前人不同的观点。比如,作者认为明孝宗弘治中兴徒有其名,孝宗为武宗留下的是一个国库空虚、内忧外患的朝廷;正德元年十月的政治风云,是刘、李、谢与新君的斗争已经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做的最后反击,结局也就可想而知。


IP属地:山东1楼2023-09-27 09:49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