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然轻吟吧 关注:19贴子:1,439
  • 14回复贴,共1

转文《一个王朝的背影》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强悍得叫人飚泪的文啊。。。
有空好好看看
估计得发好久。。。变态度老审。。。
我说“完”之前不要插。非常长的文章


1楼2010-07-20 15:21回复
    【一个王朝的背影】


    2楼2010-07-20 15:21
    回复
      〖两个王朝〗
      2001年岁末,陈道明主演的《康熙王朝》在央视8套每晚黄金时间全国首播,击败同时段登陆央视1套的历史大戏《孙中山》(赵文暄主演),最高收视率超过百分之六十,不但盖过了当年的热播大戏《长征》(该剧也由陈道明主演)、《大宅门》(陈宝国主演)、《黑冰》(王志文主演)等,而且创造了近年来已颇为繁荣颇为饱和的国内电视剧市场的收视神话。该剧我不同时候前前后后一共看了三四遍,其中几个经典片段更是在心头摩梭了不知多少回,早已烂熟于胸。此剧诚可谓百看不厌之杰作。 央视于1999年推出的《雍正王朝》,唐国强深刻地塑造了一个艰忍而勤政的雍正皇帝。他收起了诸葛亮的丰神飘逸,用阴狠而隐忍的眼神刻画出了雍正复杂的内心世界,堪称入木三分。唐国强的诸葛亮除了自始至终丰神飘逸外,刘备托孤以后的他更多表现的还是其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隐忍和忠执。这与雍正充满张力和韧性的性格非常相似。唐国强的刻划入微的表演是该剧可看的第一亮点。 《雍正王朝》中的另一大亮色是焦晃塑造的康熙,同样于无形处见真功。他的晚年康熙沉稳、雍容,明察秋毫,洞若观火却不动声色。把晚年康熙雄霸强悍而又焦虑凄凉的复杂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焦晃是演话剧出身,有“莎剧王子”之称。他的肢体语言内涵丰富,表现力极强,声音尤其是他的优势。记得有场戏,两位阿哥因事争执在殿外扭打起来,康熙知道后疾步而出,边流星大步边高喝一声:“那你又是什么东西?!”隔着几重大殿的空地,声如洪钟,厚重宏亮,充满磁性,显示出一位话剧演员的非凡功力。他塑造的中规中举的康熙同样很耐人寻味。这是《雍正王朝》的第二大看点。可以说是唐国强焦晃二人合力托起一部好剧。 但全剧在剧情上略显单薄,既缺宫闱之中的绕指柔肠,又乏铁蹄铮铮的开阔大气,所以总体上看来使人觉得压抑。但从另一种角度讲,它的主题更为专一集中。没有绕指柔肠,没有铁蹄铮铮,却把宫闱政争党争之残酷、迷乱、复杂做足文章。康熙与雍正同样是带有压抑色彩的皇帝,本身气质偏于收缩的陈道明的出演使康熙的压抑色彩更为浓厚。只是雍正的压抑是命运的基调,是从即位开始就注定了的,他一生都在这样的重压下挣扎不得翻身,直把他逼得有了“阿其那”“塞司黑”的记载,吐血而终。而康熙舍我其谁的胸怀气度、文治武功、英伟不羁注定比雍正强势,他永远驾驭着压抑迎难而上,把苦痛和艰难视为己任,饮下苦酒却能甘之如饴。如果说,片头曲《向天再借五百年》酣畅的表现了康熙舍我其谁的气势,片尾曲《大男人》就道尽了这种强悍压下的种种苦痛与艰难。所以我觉得两首主题曲都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强烈推荐读者好好品味(两首歌的歌词见附录一)。《康熙王朝》最后一集,须发斑白的康熙端着酒碗,大喝一句“下辈子再与我为敌吧!”——陈道明道明了千古一帝的不虚之名。从角色上来讲,康熙比雍正有更丰富的发挥和表现空间,更能全方位的展示一位演员细腻入微和大开大阖的表演功力。角色本身的强势使陈道明在参演之初就站在一个较高的位置。
      


      4楼2010-07-20 15:22
      回复
        〖道具 艺术密度 少语〗
        陈道明的投入还表现在,在相关道具的选取上他总是亲力参与,并深用匠心。这就可谓是全方位的投入了。 《长征》中有个道具,蒋介石喝白开水的玻璃杯,贯穿全剧。大家应该注意到了。《长征》一开头,蒋介石在作战室布置“剿匪”任务时,右手拿演示棒,左手就是那个装着白开水的玻璃杯。这个并非是闲来一笔,蒋介石不喝酒不抽烟不饮茶,处处是军人行止,喝水只喝白开水,这个我早就知道。但为什么这些细节上的真实一直要等到陈道明来演蒋介石才有机会得以表现?中国的革命历史剧那么多,编导都干什么去了?就不肯在蒋委员长身上多下点功夫么? 而最能体现陈道明道具上的功力的首推《黑洞》。剧中聂明宇的衣装完全由他自己设计选择:各式黑色风衣是黑派人物的通用衣装,像周润发的小马哥和许文强,其风衣不扣扣子借以兜风那是飘逸潇洒,而聂明宇将自己紧紧包裹起来正暗寓他那封闭阴郁的内心世界;在他自己的办公室与暗室中总是身着深棕色的棉衣正是他无处不在的文革情结的表征之一;褪去外衣后的紧身毛衣或高档休闲棉衬衣又透露出他高级知识分子的儒雅和高干子弟的贵族气息。不知大家注意到否,《黑洞》中唯一出现了一次浅色衣装,就是在办公室里王丽敏向他递交辞呈时他身穿那一件白色毛衣;那时聂明宇正因为将王丽敏招进公司而信心大增,王丽敏这时候的辞呈无疑让他的情绪由顶点降到了冰点,白色毛衣与他燥动的心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中国式离婚》全剧中宋建平总是一件土色的外套,或黑色大衣,但只有偶尔一两次是那件白色风衣,这种色调很切合剧中宋建平压抑的生活状态)。聂明宇的座车是一辆半旧的福特(他手下张峰小芮等都是大奔),聂明宇不喝酒不饮茶,全剧中另一个重要的道具是他手中常常提着的矿泉水瓶子(他用矿泉水下毒杀人,也用矿泉水了结了自己罪恶的一生)。这两个道具的重要性在于它们透露出了聂明宇性格的一个侧面——生活崇尚简单实用,去除奢华和不必要的物什;处事讲求简练干净,有那么一点洁癖的味道,像外科医生用手术刀杀人,干净利落,一刀致命。我的英语老师龚爱华在课上曾说:太爱整洁,太爱清理杂物之人必是寡情无情之人。而这种洁癖表现在犯罪心理上就是,非常谨慎,为免除自身一点也许很小的隐患,毫不留情地铲除手下。如聂明宇指使张峰杀赵志刚一节,聂明宇冷静而不失严厉地“教导”张峰:往往有时候,小事,也能坏了大事。此时他正在浇花,语气冷静之中不乏冷酷,冷酷之中竟还捎带些许轻柔,实在令人毛骨悚然。据说陈道明在参演《黑洞》之前,专门看了三个月的犯罪心理学书籍。我们常慨叹现在的影视剧是快餐,影视艺人大多浮躁,能敬业投入的很少,港台大陆概莫能外,但似乎大家都没想到竟有用心投入到如此程度的演员吧。此外,陈道明自己设计了包括办公室与暗室在内的居室,用以更加深刻地揭示聂明宇的内心。暗室的陈设与当年的连队宿舍一模一样,这个从不对外人开放的暗室就如同他心房中从不对外界开放的那一隅。用手指打枪的动作很酷,但更重要的是它暗寓了聂明宇的军旅情结,也暗寓了他曾经是个好的射手,好的战士。


        10楼2010-07-20 18:55
        回复
          〖正大光明殿〗
          全剧的重头戏在中年康熙,有二十多集,共计收台、平葛尔丹、铲除党争三段。因陈道明本人正当中年,对康熙又有很深的体会,便把自身的人生感悟融入康熙身上,达到了形神合一的境界。尤其是台词艺术的魅力,更是被他展现得淋漓尽致。本剧大场面较多,陈道明大段大段的台词表演机会也多。最经典的首推第四十五集开头一段长约十分钟的台词戏,康熙在乾清宫正大光明殿因查处明珠案而廷斥群臣,痛责腐败。这一段之登峰造极,炉火纯青,已非我笔墨之能形容。其王者霸气,对臣子们恨铁不成钢的心情,对腐化之痛恨,无不得到酣畅淋漓的表现。据剧组后来报道,廷下扮臣子的演员在陈道明演到深处,竟真的有潸然泪下的。剧组双机拍摄,一条过,在场的演职人员无不拍手叫好,导演居然忘了喊停。陈道明本人于全剧也最满意这一场戏。他后来回忆拍摄情形,“当时演着演着,就慢慢全忘了是在表演,想起今天国家的腐败,就即兴来了一段痛快淋漓的大殿陈词。”我自己早将这一段戏剪在电脑里,时不时拿出来回味,实在是心旷神怡,莫大的受用。平时走路骑车也时不时放在心头摩梭,体味其台词之美,旁人或许不能理解,乍然一看还以为摇头晃脑一脸沉醉的样子又在酝酿情书什么的,然而我是自得其乐。个中三味,不足为外人道。
          


          16楼2010-07-20 18:59
          回复
            〖因剧变词〗
            陈道明的台词艺术,第一个特色是“因剧变词”。这个特色使他足以傲视中国“台词界”。对于不同的题材,他善于运用不同的台词表现方式,而这点不是什么人都能做到的。一个人的性格乃至语调、走路姿势都有一个基本点,任何演员都有这样一个基本点,不顾自身特点奢谈一人千面,以为自己什么都能演,无异于痴人说梦。各有深刻,必须是建立在本色之上,必须在自己的个性基础上去拓展角色。台词也一样。陈道明的声音特点是沉稳,底气厚重,所以他从不尝试往腻俗的港式或滥情的台式声气上去突破。《无间道三》中沉稳的语调在一部港片中显示出鲜明的大陆特色,让人一听就知道是他陈道明驾到。其语言风格是简练、机警、睿智,有时带点刻薄,不留情面。不论哪个角色,你都可以或多或少找出他这些特色的痕迹。我手头有一本《道明语录》,常翻,觉得见解非常,所以不论他哪部戏,一开口我就能觉察出其语言风格的痕迹——有些是掩藏不住的(演员毕竟不是真正的千面人),有些则是按照他自己的语言特色贴到角色身上的,让人一听这词就知道不是他人所说,而只能是陈道明。这也是深入赏析陈戏的乐趣。这些声音与句式特点就是他的基本点,他的任何求新求变必然得是从此出发。你就无法想象陈道明演绎《大话西游》的台词会怎样。真正优秀的演员在自身与其各个角色的关系的处理上一定把握好了一个平衡点:既不能演什么就完全是那个群体中最普通的一员,比如演一个警察就是你在大街上总是见到的那种,毫无特色;也不能演什么都让人觉得是在演自己——而必须是能让观众能感觉到是“这个”演员的“这个”角色。如周润发那么多经典角色,大家都知道是周润发,但又都不是周润发,从黑帮片主角到爱情文艺片主角,个个经典,是只属于他一个人的角色。真正的好演员就是这个样子,他演过的角色就是他的地盘,别人无从插足。真正优秀的演员同样善于处理戏与生活的关系。俗言“戏梦人生”,戏如人生,亦非人生;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真正原汁原味的生活搬上荧屏银幕算不得好戏,就如同西洋写实画画出人来如同照相机,虽纤毫不爽,但究其艺术性又怎及得上中国水墨,淡淡一笔,尽得风流。如许文强聂明宇,方鸿渐小马哥,明明从生活中走出,一闻气息就是我们身边的人物;但究其个性特征又确实不是身边之人,伸出手去而又不可及。这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特质使这些艺术形象永远充满魅力。所以塑造人物,要旨在于“增减”二字。真正高明的演员,识得进退,懂得某些地方增不如减的道理。空作实处实亦空,台上台下,戏里戏外,不外如是。但是能开悟此理而复有成者,实在少之又少。
            


            17楼2010-07-20 18:59
            回复
              〖口语化〗
              言归正传。陈道明之“因剧变词”大体上可分两种:一是口语化生活化,多见之于其现代戏,如近年来的几部作品《黑洞》、《冬至》、《中国式离婚》;一是所谓“戏剧腔”,主要特点是强调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注重每个音的表现,多见之于其古装戏,突出代表《康熙王朝》。但这并不是绝对的。只是做一个粗略的划分,言其总体特色。比如《黑洞》,细品其寥寥无几的台词,轻重缓急适当,并且节奏常常调缓,带着阴森之气;《冬至》中一个城市小男人的语调,稍带匆促表现着压抑无奈;《中国式离婚》中的外科医生,则是更接近生活中普通人的语气。但大家细品,都能发现他简练机警睿智的底色。《冬至》中陈一平面对自己讨厌的小舅子的自我吹嘘,只顾看报纸一眼不抬,只吐出三个字“不得了”;大家记得的话,《围城》中这三个字经常出现。《中国式离婚》中妙语更是俯拾皆是。贴着鲜明陈氏标签的我举一例:面对林小枫疯子一般的咒骂,冷静地打了一手太极拳——“我当然不是东西,我是人。”但是陈道明毕竟是戏剧表演出身,舞台功夫很深,话剧造诣也很深。即便以陈道明收放自如的演技,有时候还是难掩痕迹。但这些极浅的话剧腔痕迹他若有心掩饰,一般粗心的观众基本上看不出来,只有于陈道明研究很深的人,才可于其举手投足一言一语之间,寻得会心之处。但这种观看是有危险的,它容易让人远离观戏的真味。这些人看陈道明的新戏,往往不自觉地“端着”在看,或是带着挑剔的眼光看,用解剖的态度看。我也是一个曾经如痴如狂地追寻陈道明举手投足只言片语的普通“道迷”,也曾经在看陈道明的戏的时候一度找不到当初那种鲜活透亮的艺术享受,找不到那种目无全牛的通体舒坦,找不到那种回味悠长的无味之味。等我回过神来时,我庆幸自己还可以为自己找回一种如水的心境来看他陈道明的戏。“道迷”们最大的失落莫过于在自己追寻陈道明的过程中陈道明却不可挽留地淡去,这种淡去有的是因为自己对他看法的改变,有的是因为生命中出现了更适合自己追逐的背影,有的则是自己让自己观戏的眼神开始喧嚣而不再宁静,就像看着自己在无边的海水中慢慢的沉下去却抓不住一根稻草一样。其实我们蓦然回首,才知道自己的刻意与专执造成了这一切。电视艺术的最大魅力还在于我们每晚同一时间守望电视的时候,总能以一种水样心境去感受那声色世界里的种种喜怒哀乐。不知语调怎么这么伤感了,也许是有感于有这样一个人已经占据了并将无疑义地继续占据着大学生活声色时光的大部吧。
              


              18楼2010-07-20 19:00
              回复
                〖工笔细绘与写意大气〗
                陈道明的总体演艺风格,用作画的术语就叫做“工笔细绘”,不论是眼神、台词,还是肢体语言,其变化总是“细致入微,微入纤毫”。他那工笔细绘、细水长流式的表演风格,天然适合电视剧所特有的长度。中国画的艺术技法都被他用活了。《黑洞》的焦枯留白,《康熙》的泼墨重彩,《冬至》的湿笔白描,《少年包青天》的淡彩点染,《中国式离婚》的细绘精勾......以及之间表现手法的交叉运用,无一不是他用尽心力的描绘和寓意。借工写意方是目的。这个陈道明,你到底是演员还是画家? 但陈道明难能之处在于,这种工笔细绘在整体上带给观众的却是一副大气开阔的写意山水。康熙的气质,一半是龙椅上的文气;一半是马背上的虎气。陈道明的工笔细绘,化作酣畅的泼墨,在龙椅马背之上肆意纵横。这种奇特的令人惊叹的艺术效果只属于陈氏康熙,而不会属于其他任何一个演员的康熙。其原因我想也许就是我前面提到的一段话:“陈道明对于电视剧表演的博采众长还表现在他借用了很多戏剧表演的手法。当戏剧演员在舞台上走动的时候,他全身的活动和流动的持续表现是对戏剧演员表演水平的主要判断标准。陈道明无疑在‘看《皇舆全图》’一段戏中生动自然地展示了他科班出身的戏剧表演功力,使电视剧在这一段情节中呈现出一种大气壮阔的舞台效果。”我们看戏剧的时候,不论是京剧还是被白先勇赞誉为“最精致、最唯美的戏剧剧种”的昆曲,都感到在云袖飘飘之间,总能体会到一种大气壮阔的舞台冲击力,一种强劲流动的质感。正是这种流动的大气,使陈道明的工笔细绘呈现出一种写意泼墨的效果。 陈道明的电影业绩不及葛优姜文等人是真,但我不认为他只适合电视剧而不适合电影。当然电影与电视剧从纯粹艺术角度来评比,自然是电影更具魅力,这个自不待言。但电视剧与电影相比,拥有长度这个最明显的特色;电视剧不应该只是下里巴人茶余饭后借以打发无聊的“补白”(可恨的是现在荧屏上庸俗媚俗低俗的垃圾剧至少占百分之八十),而应有它自己清楚的艺术定位:就是充分利用自己的长度优势,展现电影延伸不到的艺术空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电视剧比电影更难演,因为电视剧演员往往需要驾驭十几集到几十集的长度,而且在这驾驭之中,还要生出种种复杂的变化,这就极为考验演技。驾驭《康熙王朝》这样的长剧是非常困难的,角色本身的复杂深刻与年龄跨度是横亘在任何演员面前的一道万里长城,不是随便找个人就可以越过的。电影更强调导演的作用,电视剧则更强调演员的作用。我们一般不说某个人挑起一部片子,但往往说某个人挑起了一部电视剧。电影的表演与电视剧的表演没有本质上的区分,曾志伟曾说他在电影中总是含蓄内敛地表演,一转到电视剧之中就得夸张搞笑,这是他自己媚俗,不是说电视剧天生就得那么演。


                21楼2010-07-20 19:06
                回复
                  电视剧演员自己都看不起电视剧,观众还不跟着媚俗?有一些高级一点的媚俗,外表上一看有点品味,实际剥皮一看,骨子里还是赤裸裸的媚俗。唐国强,将皇帝戏进行到底,大有穿遍中华历代皇帝龙袍之势,致使自己走入一条窄胡同,戏路越来越窄,举手投足都是毛主席腔,再往下只能演领导干部,演不了平民百姓。张国立,铁齿铜牙一拍再拍,康熙微服私访要拍到五了,也不知有什么意义。邹静之曾有豪语:得国立者得荧屏。果如是乎?张国立拍了那么多次皇帝,一而再再而三三而五,陈道明就只一个康熙,《延安颂》再请他演蒋介石他不演,某金牌制片人请他演聂明宇续集他不演——在艺术上他从不重复自己,可是没有人叫张国立电视皇帝,海内外公认的电视皇帝还是陈道明。现在竞争激烈呀,电视剧做出一个品牌不容易,所以要努力地抓。但就像蒋雯丽在《中国式离婚》最后一集中那句经典台词:爱情就像手里的沙子,越是想抓紧越是漏得多。也许抓住一个品牌的同时,另一个更为重要的品牌已经失去了。那些下三流的剧就不说了,唐张这些大陆响当当的男一号都这样轻易地在商业面前弯下了他们的腰——不是说不考虑商业,商业是个大趋势,没有市场的艺术作品恰恰是难以存活的——但再怎么也不应该这样趋之若骛啊。陈道明不是没接过烂戏,比如《少年包青天》《魂断秦淮》《大汉天子》之类,每个人都有为五斗米折腰或是难却脸面之时,这绝不是什么让人脸红之事。但如果说这些烂戏有什么看头的话,看头就恰恰是他陈道明绝不重复以往角色的触目表演。他驾驭不了那么多剧集,就只好驾驭自己的表演,只是守护好自己心中的那一片纯净的天空。
                  


                  22楼2010-07-20 19:09
                  回复
                    〖第十四剑〗
                    大陆出来的学院派演员(特别是中央戏剧学院毕业如李保田陈道明等),话剧造诣很高,台词艺术既有学院派的功底,又有京津地区的风味,品味其台词是一种体验表演艺术的享受。像李保田,说句不敬的话,又无长相又无身高又无年龄优势,十来年来却一直是收视一等一的保证,其精湛的演技与传神的台词征服了无数观众。以上二位我认为代表了中国台词艺术的最高水准。当然,不是说没有缺陷。陈道明底气厚,声音沉下去时听来如饮醇酒,但他若提将起来,不用中气,听来就不是那种很清亮的高亢,有点瓮,感觉不那么舒服;李保田某时候一句话往往要断成几截,有时候便显得舞台味过浓,给人不是很流畅的感觉。张国立在《手机》中几句四川话,几乎风靡全国;但我个人觉得其语速偏快,且中气不足,不是上品。王志文声音极有磁性,且本人在中戏教台词,戏也很好,但我个人觉得他无论是台词还是戏,在细腻度上都稍逊陈李二位。姜文是典型的京味语,《有话好好说》中那个结巴也是中国影史上台词艺术的不二杰作,我是百看不厌百听不厌;但其台词类型显得单一,综合成就便不及李陈二位。葛优的京味语也是一绝,平静的语调让观众的心潮平静不起来,让观众在哈哈大笑中体验背后的辛酸,如陈道明所说葛优是“葛六亿”,至少六亿人民听到他一本正经的说话都会会心一笑;但其台词类型仍显单一。


                    23楼2010-07-20 19:40
                    回复
                      一般粗心的观众体会不到。他们觉得陈道明演的疯子动作不够疯;实际他们受荧屏垃圾剧媚俗化毒害太深,以为疯子必然是手脚乱舞的样子,实则你到精神病院去看看就知道,疯子多半情况下是文静的,那股疯气主要含在眼神中,如同平静的海面不时就要爆发风浪一样。手舞足蹈好演,眼神与气息难调理。我认为国内演员中塑造疯子(或精神方面冲突剧烈或者比较夸张的人)最出色的是蒋雯丽。 如果你叫我给你推荐“泪戏”,无疑我自然给你推荐陈道明;说到“疯戏”,我首推蒋雯丽在《霸王别姬》中的小豆子娘,以及《大宅门》里的白玉婷。《霸王别姬》片头蒋雯丽那短短的几个镜头,已经收入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的教科书。这些角色虽然都不是真疯子,但她们比真疯还疯狂。因为她们还有感觉,还能真切的感受到心灵极端的煎熬和折磨。是精神介于清醒与疯癫之间的一种濒临崩溃的痛苦和痴迷。蒋的眼神和肢体语言堪称这一类型人物的教科书,她把精神和肉体的撕裂状态用全身器官缝合在一起进行表演。但那种缝合是扭曲和背离的,带着血肉的凄腥和现实的苍白无望。此外,还有《花非花》中陈瑾的表演也是范例。在《冬至》中,与陈道明配戏的陈瑾把一个低收入家庭的中年妇女那些庸常心态也表现得非常出色。大家可以去品一下。这两个都是特别擅长用眼神演戏的人。说到这,我倒记起前几天看《自娱自乐》的情形,李玟在泥地中痛骂尊龙一节,不禁哑然失笑。李玟毕竟是首次触电,尽管手舞足蹈表现得很愤怒的样子,但是眼神中什么都没有,空无一物。也许她只能在眼神中表现性感与魅惑,无法传达出乡姑的愤怒吧。 我前面说过的大陆最优秀的女演员陈瑾、斯琴高娃、蒋雯丽,都与陈道明有过精彩的堪称经典的合作。我觉得适合与陈道明演对手戏的演员未必都要这么优秀的名演员(当然他们配合得确实非常好),但必须是有戏感的演员。是凭借灵气、天赋,用思想和直觉演戏的演员。在年轻演员中,左小青、苗圃都是这一类。左小青与现在号称“小梁朝伟”的贾一平都是陈道明推荐进入《中国式离婚》剧组的,结果他们二人的触目表现证明了陈道明的慧眼。当然这一类年轻演员最出色的是周迅。希望以后能看到她们与陈道明的合作。另外本身气质或表演风格比较柔和端庄或自然率真的女演员也适合陈道明,如茹萍、袁立。演对手戏就像对弈,既要棋逢对手又要配合默契,感觉对路才能顺畅。 


                      28楼2010-07-20 20:25
                      回复
                        〖一个王朝的背影〗
                        这篇文章写到这里,已经接近两万五千字,我估计,我的读者也读累了,那就到此为止吧。 这篇文章原意只是论述陈道明在《康熙王朝》中的演技,但写完之后统计,发现“非康熙”部分一共接近一万字。这么“严重”的跑题,在高中作文是要打回重做的。 但是不涉及其他角色之分析实在太难。因为陈道明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陈道明的各个角色之间有着密切而又深刻的联系。种种角色汇合起来才能让我在论述康熙的时候站在一个更高的位置。 这样我的题目便呈现出它的另外一层意思:文章所追逐的背影不只是康熙王朝的背影,更是道明王朝的背影。 是的,这是道明王朝的背影。他的背影穿梭在帝王将相之间,穿梭在演技派与偶像派之间,穿梭在几十个地方台卫视台中央台之间。他是中国的陈道明,他是中国的电视皇帝,他用他的时光打造着属于他自己也属于广大电视观众的道明王朝。 之所以用了“背影”这个词,是因为脑中一直抹不去那个镜头,聂明宇伫立在高高的礁石上面对大海,如血残阳里只留下一个孤寂苍凉的背影。我觉得这个背影就包涵了陈道明带给我的全部感觉。 说到底,我们没有一个人触摸到了他心中最柔软的地方。这个强调距离感的中年男人,荧屏里不停地幻化光影的陈道明,留给我们的,其实还只是一个背影而已。 然而也无须失落。距离其实是一个非常美妙的东西,因为它给了背影永恒的美感,让我们追逐道明的眼光可以永远鲜亮,鲜亮如同每天早晨携着露水馨香的美丽霞光。 因爱之名,我们道明。 2004年9月11日 


                        34楼2010-07-20 20:31
                        回复
                          终于发完了这文太强大了


                          35楼2010-07-20 20:32
                          回复
                            ...这么长啊啊啊啊啊


                            36楼2010-07-21 09:47
                            回复
                              哈哈哈哈哈哈…仰天大笑,我看完了


                              37楼2010-07-21 16:4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