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平原上的汉川,河湖沟渠密布其间。在我的印象里,有名字的有二:一是襄河,一是竹筒河。众多人工开挖的沟渠给予平原灌溉之利,工程上多按其功用以干、支、斗、毛加编号称之,如南支河、四干渠之类,乡人则含混称之为新河、大河,新河之称大概尚有成渠时间的先后,而大河并无明确之宽窄长短,因此都不好称之为名字。
对于襄河,我是存有几份敬仰的。小时候,父亲曾带我去过襄河流经过的分水、脉旺两镇,爬上高高的襄河大堤,看到襄河很宽,水很清,流也很急,似乎有一次还看见过江猪在襄河里翻腾。令人开眼的是河里时有汽船驶过,传来声声悠扬的汽笛声,这汽笛声使我觉得分水、脉旺两镇几乎就是城市了。只是一直在想,为啥叫香河呢?因为并没有感觉到香味嘛。后来才知道,这条河一路从襄阳流淌下来,才自以为应该是叫襄河。再后来又知道,襄河上源自更远的陕西,下于汉口联通长江,大名汉江。这己是我在大学时候获得的知识了。
竹筒河就不一样了。
我家就在竹筒河边的新集街上,出后门便是竹筒河。我在竹筒河边出生、长大,竹筒河自然就成了我童年撒野放赖的地方。春天来临,暖暖的阳光透过岸边枝叶洒向竹筒河,树影斑驳陆离,河面碎银点点。沿河的柳树几乎是一夜之间就冒出了嫩黄的新芽,岸边的芦苇也比赛似的从地里抽出一根根的嫩尖,人们开始犁田春耕,鸦鹊忙着在树梢间筑巢,秧鸡也在水田里寻觅可口的小鱼小虾了。而竹筒河的夏天最叫人难以忘怀,河岸几乎就是孩子们快乐的天堂,女孩子会在岸边林子里抓蜻蜓,捉一种俗名叫“麻木”的甲壳虫,用竹签插在麻木的后背硬壳缝间,它会展开翅膀不停地扇动,就好像一把小扇给你扇风。男孩子才不在乎被晒的黢黑冒油,在岸边的柳树林里粘知了,在竹筒河里刷游鮕鲦子。实在觉得热了,就索性跳进竹筒河,好生凉快一会,也顺道扎一个猛子潜入水底摸鱼捉虾,通通用柳条串成串,带着几分骄傲地拎着回家。到了傍晚,忙碌了一天的大人在河堤上摇着蒲扇乘凉,我们却仍不会闲着,会用一种四四方方的罾子放到河里搬虾子,诱饵是就地取材从河里捞上来的河蚌,把蚌壳随意砸开后扔到罾子中间,贪嘴的大沼虾闻着蚌肉的腥味,就会来吃食,每隔一段时间,挑起罾子就会收获活蹦乱跳的大沼虾。到了秋季,湖荡中成片的芦苇在秋风中发出簌簌的声响,而白絮般的芦花像面面战旗在空中摇曳,而这时野生的茭白、菱角、茨菇、莲藕便成了我们寻觅的对象。
竹筒河的生命是丰富而旺盛的。河边常有用树木捆扎成的简易跳埠头,起早的主妇们会在上面淘米、洗菜,身着彩衣的鳑鲏、洋丁婆,还有一些叫不出名却很漂亮的小鱼,就会在此追逐主妇们漏下的细米和碎菜叶,这些小鱼游起来飞快,还能急速地转弯或掉头,水中不时闪射着他们身体的光亮。而水底下,可能已经驻扎了不少黄颡鱼或胡子鲇,因为你经常能听到它们发出咕咕的叫声,不过我可不清楚到底是黄颡鱼还是胡子鲇在叫。正午时分,团鱼趴在河边歪歪的柳树干上晒着太阳,一旦你走过惊动了它的好梦,它就会扑通一声跳下河去,反过来吓你一跳。
竹筒河也是条了不起的河,因为爷爷说他曾经驾船从竹筒河下过汉口,舵落口就是我从爷爷嘴里听来的汉口码头。那时我也曾想,竹筒河既然连通着汉口,什么时候我也可以坐上船下一次汉口呢?
实际上,汉口汉川本一体,都是古云梦泽的一部分。千百年来,沧海桑田,不断淤积的泥沙逐渐形成湖沼湿地,再淤塞分裂成为无数个大小不一的湖泊水凼,慢慢形成了现在大面积的平原湖区。那些弯弯曲曲、纵横交错的河流湖荡间总有一些坮地、河湾湖滩等,一个家族在寻找生计的过程中,来到这些稍微干燥点的地方,往往就上岸歇脚,聚族而居。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慢慢地也形成了一些围堰、渡口、村落、集市。为维护村落的团结和基本生活秩序,往往同族设祠,异姓建庙,这样一个个散落的村庄便有了烟火气。这种特有的湖区地势地貌和自然资源,影响着人们的原始生存选择,决定着区域内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也形成了一地的风俗习惯与文化。很多村庄多以家族姓氏和描述这些地势地貌特征的字词如坮、湾、滩、坡、渡、湾、墩、堰、垸、集、咀等相结合而得名,如周家坮、黄家湾、冯家滩、曾家坡等。至于以堰、垸等为名的则已经是农耕围垦所留下的印记,竹筒河畔至今还留有彭家湖、糜湖、金字海等农耕圩垸。
对于襄河,我是存有几份敬仰的。小时候,父亲曾带我去过襄河流经过的分水、脉旺两镇,爬上高高的襄河大堤,看到襄河很宽,水很清,流也很急,似乎有一次还看见过江猪在襄河里翻腾。令人开眼的是河里时有汽船驶过,传来声声悠扬的汽笛声,这汽笛声使我觉得分水、脉旺两镇几乎就是城市了。只是一直在想,为啥叫香河呢?因为并没有感觉到香味嘛。后来才知道,这条河一路从襄阳流淌下来,才自以为应该是叫襄河。再后来又知道,襄河上源自更远的陕西,下于汉口联通长江,大名汉江。这己是我在大学时候获得的知识了。
竹筒河就不一样了。
我家就在竹筒河边的新集街上,出后门便是竹筒河。我在竹筒河边出生、长大,竹筒河自然就成了我童年撒野放赖的地方。春天来临,暖暖的阳光透过岸边枝叶洒向竹筒河,树影斑驳陆离,河面碎银点点。沿河的柳树几乎是一夜之间就冒出了嫩黄的新芽,岸边的芦苇也比赛似的从地里抽出一根根的嫩尖,人们开始犁田春耕,鸦鹊忙着在树梢间筑巢,秧鸡也在水田里寻觅可口的小鱼小虾了。而竹筒河的夏天最叫人难以忘怀,河岸几乎就是孩子们快乐的天堂,女孩子会在岸边林子里抓蜻蜓,捉一种俗名叫“麻木”的甲壳虫,用竹签插在麻木的后背硬壳缝间,它会展开翅膀不停地扇动,就好像一把小扇给你扇风。男孩子才不在乎被晒的黢黑冒油,在岸边的柳树林里粘知了,在竹筒河里刷游鮕鲦子。实在觉得热了,就索性跳进竹筒河,好生凉快一会,也顺道扎一个猛子潜入水底摸鱼捉虾,通通用柳条串成串,带着几分骄傲地拎着回家。到了傍晚,忙碌了一天的大人在河堤上摇着蒲扇乘凉,我们却仍不会闲着,会用一种四四方方的罾子放到河里搬虾子,诱饵是就地取材从河里捞上来的河蚌,把蚌壳随意砸开后扔到罾子中间,贪嘴的大沼虾闻着蚌肉的腥味,就会来吃食,每隔一段时间,挑起罾子就会收获活蹦乱跳的大沼虾。到了秋季,湖荡中成片的芦苇在秋风中发出簌簌的声响,而白絮般的芦花像面面战旗在空中摇曳,而这时野生的茭白、菱角、茨菇、莲藕便成了我们寻觅的对象。
竹筒河的生命是丰富而旺盛的。河边常有用树木捆扎成的简易跳埠头,起早的主妇们会在上面淘米、洗菜,身着彩衣的鳑鲏、洋丁婆,还有一些叫不出名却很漂亮的小鱼,就会在此追逐主妇们漏下的细米和碎菜叶,这些小鱼游起来飞快,还能急速地转弯或掉头,水中不时闪射着他们身体的光亮。而水底下,可能已经驻扎了不少黄颡鱼或胡子鲇,因为你经常能听到它们发出咕咕的叫声,不过我可不清楚到底是黄颡鱼还是胡子鲇在叫。正午时分,团鱼趴在河边歪歪的柳树干上晒着太阳,一旦你走过惊动了它的好梦,它就会扑通一声跳下河去,反过来吓你一跳。
竹筒河也是条了不起的河,因为爷爷说他曾经驾船从竹筒河下过汉口,舵落口就是我从爷爷嘴里听来的汉口码头。那时我也曾想,竹筒河既然连通着汉口,什么时候我也可以坐上船下一次汉口呢?
实际上,汉口汉川本一体,都是古云梦泽的一部分。千百年来,沧海桑田,不断淤积的泥沙逐渐形成湖沼湿地,再淤塞分裂成为无数个大小不一的湖泊水凼,慢慢形成了现在大面积的平原湖区。那些弯弯曲曲、纵横交错的河流湖荡间总有一些坮地、河湾湖滩等,一个家族在寻找生计的过程中,来到这些稍微干燥点的地方,往往就上岸歇脚,聚族而居。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慢慢地也形成了一些围堰、渡口、村落、集市。为维护村落的团结和基本生活秩序,往往同族设祠,异姓建庙,这样一个个散落的村庄便有了烟火气。这种特有的湖区地势地貌和自然资源,影响着人们的原始生存选择,决定着区域内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也形成了一地的风俗习惯与文化。很多村庄多以家族姓氏和描述这些地势地貌特征的字词如坮、湾、滩、坡、渡、湾、墩、堰、垸、集、咀等相结合而得名,如周家坮、黄家湾、冯家滩、曾家坡等。至于以堰、垸等为名的则已经是农耕围垦所留下的印记,竹筒河畔至今还留有彭家湖、糜湖、金字海等农耕圩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