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海吧 关注:1,472贴子:148,316

回复:【诗词浅谈】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要学填词,首先要学作所谓近体诗。因为这两者的形式之美,都是利用平仄两类长短不同的字调,两两相间地联缀起来,构成平调与升降调或促调递相使用的高低抑扬的和谐音节,都得把“奇偶相生,轻重相权”八个字作为调整音韵的法则,不过长短句词曲比较更为错综复杂,变化特多而已。
近体诗的格式,主要为五、七言绝句和五、七言律诗两种。古有“两句一联,四句一绝”之说。而这两句之中,起承转合,构成一个整体,和我国民间广泛流行的曲调是恰相符合的。律诗例为八句,首尾单行,中间两个对偶,也和另一种流行曲调同其结构。所以这近体诗的组织形式,虽然貌似简单,而在音韵上的调整安排,是和音乐紧密结合,经过无数作者的苦心实践,才逐渐臻于完美,不是偶然的。



32楼2010-06-26 17:35
回复
    打破近体诗、绝诗的整齐形式,演化成为句读参差、声韵复杂的曲子词,最初还只是就原有句式酌加增减,期与杂曲小令的节拍相应。
    如张志和的《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俨然一首七绝,不过破第三句的七言为三言两句,并增一韵而已。
    苏轼的《鹧鸪天》: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这又是一首七律,不过破第五句的七言为三言偶句,并增一韵而已。
    传为李白的《菩萨蛮》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梯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这是混合五、七言绝句形式而加以错综变化,组织成功的。前后阕都用两句换韵,平仄互转;开首两个七言句的平仄安排又违反近体诗的惯例,是适宜于表现迫促情绪的。
    苏轼的《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也是参用五、七言近体诗的句式组成的,而两句一联中的平仄安排全部违反近体诗的惯例,并且韵部都得用上、去声,所以和婉之中,微带拗怒,适宜表达高峭郁勃的特殊情调。
    上面约略举了几个例子,以说明近体诗和曲子词在句式和声韵上的演化关系。这只是就短调小令来讲,至于慢曲长调,那它的变化就更加错综复杂得多了。
    


    33楼2010-06-26 17:43
    回复
      填词既称倚声之学,不但它的句度长短,韵位疏密,必须与所用曲调(一般叫做词牌)的节拍恰相适应,就是歌词所要表达的喜、怒、哀、乐,起伏变化的不同情感,也得与每一曲调的声情恰相谐会,这样才能取得音乐与语言、内容与形式的紧密结合,使听者受其感染,获致“能移我情”的效果。
      唐人填曲,多咏其曲名,所以哀乐与声,尚相谐会。今人则不复知有声矣!哀声而歌乐词,乐声而歌怨词,故语虽切而不能感动人情,由声与意不相谐故也。
      “声与意不相谐”,由于填词者对每一曲调的声容不曾作过深入的体味,尤其在词体逐渐脱离音乐而不复可歌之后,学者只知按着一定格式任意“填”词,尽管平仄声韵一点儿不差,但最主要的各个曲调原有的声情却被弄反了,那当然是很难感动人心的。
      譬如《六州歌头》,只适宜于抒写苍凉激越的豪迈感情,如果拿来填上缠绵哀婉、抒写儿女柔情的歌词,那就必然要导致“声与意不相谐”的结果。
      


      34楼2010-06-26 17:46
      回复
        词韵是平声和入声独用,上声和去声同用。清初黄周星论曲,有“三仄更须分上去,两平还要辨阴阳”的说法,这在填词时也得予以注意。
        每个词牌都有其特有的表达感情方面,选韵上如今要凭作者的功底,对词牌曲调的熟悉,相应的韵部辨别和选取。


        35楼2010-06-26 17:49
        回复
          今日独白到此为止


          36楼2010-06-26 17:50
          回复
            学习了


            37楼2010-06-26 18:27
            回复
              回复:26楼
              我也觉得作者故意恶搞的,所以拿来当典例了,哈哈。


              39楼2010-06-26 18:51
              回复
                其实我真的希望这贴能帮助古典诗词爱好者。不仅仅会写作,还能初步赏析,探讨心得,没有交流是不会进步的,一个人永远只是萤火之光,聚众才能形成燎原之火。


                40楼2010-06-26 19:08
                回复
                  好贴飞起......


                  41楼2010-06-27 14:04
                  回复
                    今天我研究诗词学问时,感触很深,不止是写作上的见识与提升,更有情感上的收益。
                    先不谈我的感受,大家来一起比较下两篇名作吧,不是高下之分,而是给人的感觉,有何相似与不同的感触。
                    陆游的《钗头凤》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苏轼的《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42楼2010-06-27 15:06
                    回复
                      哇哇哇 可惜用不大着


                      43楼2010-06-27 15:11
                      回复
                        回复:43楼
                        由此证明,要么你毫无基础,要么你功底深厚,呵呵。
                        怎么没人理我,无趣无趣


                        44楼2010-06-27 21:18
                        回复
                          楼主有爱,辛苦了。。。
                                    文盲表示看不懂。。。。。


                          45楼2010-06-27 21:26
                          回复
                            人工置顶~


                            46楼2010-06-28 11:48
                            回复
                              楼主夕阳连长,无痕推荐你去竞聘下本吧诗词品贴员,你看成否这次绝对不允许你再次逃脱,求你住下来吧好不


                              IP属地:黑龙江47楼2010-06-28 12:2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