鸮鹦鹉
是一种大而圆的新西兰特有夜行性鹦鹉。它是世上唯一一种不会飞行的鹦鹉,也是世界上最重的鹦鹉,据报道,它可能还是世界上最长寿的鸟类之一,寿命可长达100年(平均寿命为60岁)。
人们也叫它们kākāpō,这个名字是毛利语,来自于kākā(鹦鹉)+ pō(夜)。最初由英国鸟类学家George Robert Gray在1845年6月描述,并将其命名为Strigops habroptilus。
好奇心重,喜欢凑热闹。体长约为58~64 cm,成熟时体重从0.95~4kg不等,雄性体型要比雌性大。上半部分有带有黑色或深棕灰色条纹或斑驳的淡黄苔绿色羽毛,能与原生植被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因为它们的羽毛不需飞行所必要的强度,所以非常柔软。
可以在不同海拔和气候的各种栖息地中找到它们,包括森林、灌木丛、药草田和草丛草原。该物种还适应了不熟悉的栖息地,例如牧场。
kākāpō因为太重(胖)且缺少了鸟类控制飞行肌肉的龙骨,飞不起来。但是具有发达的嗅觉,也非常擅长攀爬,可以用强有力的喙将其胖胖的身体拖到树上,还可以通过扇动它的短翅膀可以从高达15 米的地方跳到地面而不受伤。
完全食草性,它们特殊的喙可以轻松磨碎食物,饮食因季节而异,包括各种水果、种子、绿芽、叶芽、根茎、块茎、花粉,甚至苔藓和真菌。与许多其他陆地鸟类不同,kākāpō能够以身体脂肪的形式储存大量能量。
雄性会在交配场地中,在夜间发出响亮的“嗡嗡”叫声来吸引雌性交配,声音可远达5公里。不是每年都繁殖,繁殖间隔平均为2~4年。kākāpō的幼崽有灰白色的绒毛,在大约70天的时候开始换毛。幼年个体的尾巴、翅膀和喙较短。羽毛绿色颜色更黯淡,黑色条纹更均匀,黄色更少。
列入IUCN红色名录极度濒危。kākāpō对新西兰土著毛利人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出现在他们许多民间传说中。然而,它却被毛利人大量猎杀,当做食物,羽毛用来制成高价值的衣物。
它们的世界种群数量曾减少到49只,因为极其近亲繁殖,遗传多样性、抗病性和生育能力较低,当地政府施行了保护计划(放入完全没有天敌的岛屿,经人悉心照料,保护繁殖)。其复育计划成功使该物种在超过半世纪只余不足50只个体的情况下,至2020年1月,数量终提升至211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