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胄吧 关注:5,299贴子:10,912

2021《金代恤品路(府)治所双城子市出土金代女真盔甲详细介绍及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滨海边疆区乌苏里斯克市,中国古称双城子。唐代为渤海国率宾府治所,辽置率宾府设刺使,金代属于上京路。上京路辖境甚广,北至外兴安岭,西达嫩江流域,南到信州(今吉林省公主岭一带),东到日本海,东北至鄂霍次克海和库页岛。
上京路为“金源”之地,即女真人祖先生活之处。下辖会宁府、蒲峪路、胡里改路、曷懒路、恤品路、肇州等。
双城子是恤品路(府)的质所(地方政府驻地)。双城子金代遗址考古工作陆陆续续进行了30余年,发现了大量金代文物,证实了金代对此地的管辖。

图1 ↑ 近些年双城子市金代考古中出现的“谋克”官印、女真半面甲、护腋等文物,保存在乌苏里斯克(双城子)市博物馆。


IP属地:河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楼2022-01-03 16:44回复
    正式帖子之前,楼主发个牢骚。这一二十年盔甲兵器类收藏比较火,2010年左右北面那个省就有一些人开始自己制作一些“出土“的金代盔甲,这些家伙早期做的“出土”盔甲还能按照相关文物的外观资料来走。这两年却开始发明一些稀奇古怪的形制。结果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垃圾玩意,来祸害初入圈的小白。而且做旧手法也逐渐下滑,看来是换新人了左右
    这些新发明的形制不但扰乱了知识贫乏的一部分网友,而且严重的拉低了国内资料在外网的可信度,尤其是东北亚女真军事装备研究,这些家伙做的玩意常常成为国内资料不可靠的证据。这里容我问候一下你们的全家,对了,搞假玩意的你们全家户口本也就一张纸!
    还有,这两年的所谓出水南朝盔甲、三国吴军盔甲也是同一类货色,那个连指甲都不剪的也是个恶心玩意


    IP属地:河南3楼2022-01-03 17:00
    收起回复
      防护盔甲(身甲和头盔)是古代女真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滨海边疆区的中世纪遗址里,经常发现完整的甲片及甲片碎片,它们的大小、数量和穿孔的位置都非常标准,经过长期的资料积累,直到最近才终于能够重建完整的女真战士盔甲。


      (图2 ↓)来自 双城子市 附近 克拉斯诺亚罗夫斯克遗址 出土的金代头盔

      上述头盔是在挖掘位于滨海边疆区乌苏里斯克市(中国名称:双城子市)附近的克拉斯诺亚罗夫斯克定居点期间获得的标本,这个地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金代(12-13世纪)归属为上京路省的恤品路(上京路所属的恤品路,一作速频路,治所在今俄罗斯乌苏里斯克(双城子))。在那里发现了三个头盔和一个身甲,第一个头盔是 1991 年由该村定居点的一名居民在为建筑工作采样土壤时发现的,伴随头盔还发现了战士的遗骨以及铁盔甲、矛头、凿子状的箭头等。关于此次发现的研究文献虽然早已出版,但是由于发现的保存状况不佳,作者未能完全重建这套盔甲 。
      1994年,在同一个地方,同样的情况下,又发现了另外两个头盔,梅津采夫(A.L. Mezentsev)设法记录了与头盔相关的所有细节(头盔保存在俄罗斯防空学院,远东人民历史、考古和民族志研究所的考古和民族学博物馆中)。这两个头盔形制克拉斯诺亚罗夫斯克定居点发现的头盔类型相同,仅在尺寸上略有不同(图2)。三顶头盔都有铁制整体锻造的的半球形钵体,顶部有管状的配件用来放置装饰物(图2),钵体的下缘从铆接了一块4.5-5.5厘米宽的铁过渡冠。铁过渡冠本身由一块扁平的铁板围成,三个凸条纹加强其坚固程度。头盔整体高度为11.5-12.5厘米,最大直径为22-24厘米。


      IP属地:河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楼2022-01-03 17:06
      回复
        眉眦
        在头盔的正面,在冠部上方,附有一个眉眦:外形是长11-15cm,宽6-9cm的铁板。在眉眦的中央部分,有一对叶状突起压花,与中心呈 45 度角,从表面上看,它们类似于扬起的眉毛。一顶头盔前额眉眦的下边缘是直的,另一顶则向中心平滑弯曲。此外,可以沿着眉眦的边缘观察到不同数量的孔。一种情况下有五个,它们的大小和数量与甲片上的孔一致,后者从两侧被编缀到前额的侧边缘下方(图 2:2);还有一个案例,在额头的外侧边缘,有两对大洞,几乎不是用来给眉眦贴装甲片的,最有可能的是,它们用于将眉眦更紧密地固定在钵体上。


        IP属地:河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5楼2022-01-03 17:09
        回复
          内衬及燕尾项顿
          沿着钵体的下边缘,在 5-6.5 cm的距离处,安装了 7-8 个由毛毡或其他柔软材料制成的衬垫,主要用于抑制斩击的冲击。衬垫也可以使用软材质帽子的形式来代替。
          头盔有一个燕尾状的项顿,项顿围绕着整个钵体的直径分三排,,每排有31块甲片。一排31个甲片展开总长约40厘米。第一层从眉眦两侧开始,而且,以最后面的甲片为中央,两边甲片与上一块重叠四分之一向两端延伸至眉眦位置。
          (图3 ↓ )出土的金代盔甲片

          项顿用皮革或毛毡通过成对的孔连接到钵体下方的的过渡冠部,使其具有更大的活动性。甲片是矩形铁条,尺寸为 85 (87) mm x 26 (27) mm,下边缘有切角(图 3:1)。沿长边在板上打出对称定位的孔:上部五个,下部三个。在后者之间,底部有另一个孔。甲片沿长度方向的弯曲有两种类型:
          1 - 甲片沿长轴线略微凹入;
          2 - 在上部与第一种相同,中间另外向相反方向弯曲,使它们呈“S”形(图3:2)中。
          根据我们的重建,第 2 种甲片应该构成连接到头盔过渡冠部的第一排甲片组。然后,在上面再固定两排第一种类型的甲片,与身甲上的甲片相比,这些甲片最有可能凹面朝上,这使得项顿可以向外侧移动5.5厘米,这样项顿就不会特别紧贴耳部。
          头盔边缘的项顿连接方式如(图 4):
          (图4 ↓ )女真头盔燕尾项顿上压下连接细节

          ⑴甲片的下边缘有三对孔,中间有一个孔,固定在毛毡上。
          ⑵然后,下一块甲片顶部 以上压下的模式 固定上一块甲片底部(图 3:3)。
          ⑶下排甲片上部三个孔 紧贴着 上排甲片底部的三个孔固定,剩下的两个直接缝在毛毡上。
          通过这样的紧固,中央下孔的功能目的是可以理解的,以及甲片的下边缘的切割,这不应该是锋利的。每一排的甲片都被下一排的四分之一重叠,所以项顿的总高度约为19厘米,这个长度不仅可以保护脖子,还可以保护战士的肩膀。


          IP属地:河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6楼2022-01-03 17:26
          回复
            未完待续


            IP属地:河南7楼2022-01-03 17:27
            回复


              IP属地:新疆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2-01-03 18:16
              回复
                好贴,谢谢楼主,收藏了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2-01-04 01:21
                回复


                  IP属地:美国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22-01-04 01:28
                  回复
                    率宾、恤品就是绥芬吧。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2-01-04 08:55
                    收起回复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2-01-04 13:29
                      回复
                        虽然史书资料中经常提到女真的装备,但是在这之前考古学过程中极少发现这个时段的女真头盔,直到最近的发现我们才得以初窥其真容。至于在墓穴中发现的其他类型的女真头盔,一种是可以追溯到公元4-8世纪的莎普卡墓地(Shapka)早期女真盔(图5),它是用小甲片做成的。另外一种是在科萨科夫斯克墓地(Korsakovsky)中发现的头盔(图6),可以追溯到12-13世纪金代的简易型头盔,它也有一个由18厘米长的弯曲甲片组成的钵体。
                        (图5↓)莎普卡墓地发现的早期女真盔重建图

                        (图6 ↓)科萨科夫斯克墓地发现的简易型女真头盔及爱好者重建



                        值得注意的是,在已出版的关于渤海、契丹和日本材料中,没有与带燕尾项顿的女真头盔相类似的对比信息。所有已知的渤海、契丹等头盔都是半球形的,呈四瓣盔或更多瓣的组成方式,盔底部使用环箍加固(如 图7、图8)。
                        (图7 ↓)渤海盔

                        (图8 ↓)契丹盔

                        形状最接近的,尤其是前额护板的存在,是在中国北方发现的一顶元代头盔。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 13 世纪。它的钵体是铁制的,上面用措银工艺装饰。在这顶头盔的上部有一个缨管用于安装羽毛流苏,在中央部分有一个前额护板。头盔的下边缘装饰成带孔,下附有由铁板制成的项顿。
                        到十四世纪下半叶出现的的鞑靼-蒙古头盔。使用左右对接或一体锻造,它们的特征是前额上方有一块长方形护额板纹板(图9)。
                        (图9 ↓)蒙古式带前护额板的头盔

                        早期研究中,在十四世纪的最后四分之一季度开始的伊朗-蒙古头盔中,头盔下边缘流行附有钢板的结构,被错误的认为是前额护板的原型,直到到 19 世纪,其在中亚、满洲、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和进一步发展。
                        (图10 ↓)晚期流行的带有前额护板的头盔


                        直到克拉斯诺亚罗夫斯克定居点发现的头盔才最终确定了这种类型的最早溯源,因为它们可以追溯到 12-13 世纪:很有可能这种带有前额护板的头盔最早出现在女真人中


                        IP属地:河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4楼2022-01-04 21:51
                        回复
                          在克拉斯诺亚罗夫斯克定居点挖掘中发现的盔甲也属于防护武器。那是用铁甲片组成的层状盔甲。其孔的大小和数量与头盔项顿上的盔甲片(87 x 26 毫米)一致。甲片沿着长度方向中心线略微弯曲,边缘光滑。在身甲排列成九排,每排13个甲片。甲片横向重叠 6 毫米。每下一行与上一行重叠 27 毫米。而且最外侧甲片的五对孔边缘孔与有机内衬缝制在一起,装甲甲片底部的三个孔,中间的那个也是作为缝制皮料或毛毡上用的。
                          最终,完整的层状盔甲的尺寸为26 x 54厘米,足以覆盖战士的胸部,因此克拉斯诺亚罗夫斯克定居点发现的这部分甲片最终被重建为一个完整的围兜式胸甲。
                          在 拉佐夫斯克(Lazovsky) 定居点发现了另一套几乎完整的盔甲。它包括一个 40x65 厘米的围兜式胸甲,由九排装甲片组成,每排 21 块板。甲片与克拉斯诺亚罗夫斯克的类型相同,但稍长(9.2 厘米)。甲片相互连接的方式几乎相同,只是每一行都以中心片开始。从那里,以扇形顺序,甲片延伸到边缘。 V.E. Shavkunov 认为这种类型的甲壳是层状的,相互叠加的金属片通过甲绳连接,不需要衬里。他这样的思路使甲片下部的中间孔的功能目的变得不可理解,因为它没有连接到下一行的甲片。如果我们假设所有甲片都缝在皮革或毛毡上,就可以解释这个孔的用途。
                          (图11 ↓)拉佐夫斯克定居点女真胸甲重建


                          根据书面资料,女真人有两种类型的身甲:1 - 重型,2 - 轻型。研究人员认为,重型的盔甲称为“甲”,轻的盔甲称为“铠” 。在克拉斯诺亚罗夫斯克定居和拉佐夫斯克定居点发现的层状身甲重量不超过 2.5-3 公斤(据我们了解,这是一种相当轻的盔甲)。由于它们的轻便性和机动性,这种形制的盔甲被弓箭手使用。而率先出击的长矛兵应该穿着更加厚重的盔甲,还有可能为沉重的围兜配备了更多附件:觚尾、裙甲、批膊、护腕等。
                          最终,在克拉斯诺亚罗夫斯克定居点发现的防护武器标本首次使重建女真战士装备的重要部分成为可能


                          IP属地:河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5楼2022-01-04 22:11
                          收起回复
                            -----------本文结束


                            IP属地:河南16楼2022-01-04 22:1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