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式太极吧 关注:698贴子:4,644

“气”指的是什么?(周稔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有些人练拳感到有气在运行,拳论中也多次谈到这个“气”。如“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气宜鼓荡”,“气遍身躯不少滞”,“气沉丹田”等等。“气”究竟是怎么回事?有人认为“气”指的是呼吸;有人认为“气”指精神,“气”即“意”;有人认为人身上有“血脉”也有“气脉”,“气”即指 “气脉”而言;也有人认为“气”是玄妙的是“天体”的“精华”在人身中的运行等等,众说纷纭。“气”的概念如此庞杂零乱,容易使人混淆不清,必须分清归纳,消除混乱和玄虚。
呼吸只能在肺部进行,不可能达到腹腔和肢体各个部位。如果说“气”即“意”和“精神”,意和精神不能解释麻、热、胀等气感的出现。因而,我们应该将呼吸、精神或意区分开来探讨。
病人在针炙时有某种特殊的感觉,如麻、热、暖等,古人把这种反应叫做“得气”。练太极拳时,“气”的感觉与针炙时“得气”情况相似,也表现有麻、热、胀或虫爬蚁走样的感觉。感觉又是什么呢?它是身体的神经末梢、各种感受器接受身体内外刺激后即兴奋冲动(一种生物电脉冲)沿着传入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一种特殊反应。因此,可以认为“气”是在某种条件下的一种神经机能反映。
“气”是生物电还是经络,运用经络测定仪可以测出。但主要是因为在极松懈状态下运动时通过神经支配、肌肉伸缩、生化及生物电和变化等影响毛细血管的开放,这些血管周围的神经感受器受到刺激,感受器随将兴奋冲动传送到大脑的感觉中枢,从而引起了麻、胀、温、热的感觉,这就是“气”或称之“内气”。可见,气的运行和血管运动密切相关。这与中医书中所说的“气行血亦行,气滞血亦滞”“血为气之母”是非常吻合的。如果用半导体温度计测量,练拳有气血运行感的人,则肢端温度可增高半度到一度半,这就是毛细血管大量开放的佐证之一。
“气”的运行有什么好处?大约有下列数点:
1、肌肉每平方毫米的横切面上约有两千条毛细血管,在安静状态下,只约有五条毛细血管有血流通过,运动时则约有二百条打开使用,且毛细血管是依照一定的周期来开闭它的口径的。因此,它们搏动好象给我们几百万微小的心脏一样。这些外围小心脏对生命的重要性并不亚于心脏。太极拳要求做到“一动周身俱动”,这样通过全身血管的大量开放就减轻了心脏的负担,降低了血压。
2、由于练拳时注意气的运行,思想容易集中,从而使大脑神经活动得到很好的调整和锻炼,使其工作能力增强。3、组织的新陈代谢过程因血液循环加强而得到改善。所有这些都有益于身体健康和防治疾病。
要使“气”在周身运行,练拳时就要思想集中,肌肉放松,动作缓慢均匀,以意识引导动作,此即《内经》所谓“缓节柔筋而心和调者,可使导引行气”亦即前人强调的“静运勿慌”。将姿势做正确,则不难达到“骨正筋柔,气血以流”的境界。有些人练了长时间的太极拳,病好了,却没有一点“气”的运行感觉。因为“气”的出现快慢和明显与否,除了练拳方法以外,也和个人体质有关。遇到这种情况,可采取“平血运动”的方法,一般很短时间就会有气血运行的感觉出现。具体做法是:
两脚平行分开,距离较肩略宽,两臂自然侧平举,全身放松,向左右侧方徐徐屈身,两臂如翘翘板一上一下运动。一侧屈身后,要使身体屈侧的手臂有胀感,颜色亦变红充血,上面手臂颜色变白,这时身体才慢慢伸直,恢复侧平举时,变白的那侧手臂就会有虫爬样或热胀样气血运行感觉。脚的气血运行感,最好采取虚步站桩,松肩坠肘可使气沉于腰腹,松腰胯,敛臀,上体中正,屈膝和膝盖稍稍内收则可使气下达于后坐腿的脚趾。如果都无气血运行感觉则不必强求,采取用意不用力的练法,也能获得保健疗疾的效果。


IP属地:上海1楼2021-07-28 18:54回复
    值得研究!


    IP属地:江西2楼2021-07-28 19:37
    回复
      气,氣,炁,


      IP属地:上海3楼2021-07-30 15:06
      收起回复


        IP属地:上海4楼2021-07-31 07:23
        回复


          IP属地:上海5楼2021-07-31 07:28
          回复
            皇上单独会见某大臣,赐坐后,交谈一会,皇上见那大臣,坐在椅上屁股一扭一扭的,皇上奇怪,问道卿为何扭?大臣回聖上说,无它,下气通矣!


            IP属地:江西6楼2021-08-03 19:27
            收起回复
              养气可以养神,亦可以养精
              精气神三宝,而以气为中枢
              气之流行,须求其和畅
              气之本体,须求其充盈
              充盈则浩然磅礴
              和畅则周流通达
              久之,自可使吾身之浩气,上合天地之浩气,而与天地同流矣!
              此乃养气之至微妙义!


              IP属地:上海7楼2021-08-07 14:31
              回复


                IP属地:上海8楼2021-08-07 16:10
                回复
                  天地寂然不动,而气机无息稍停;
                  日月尽夜奔驰,而贞明万古不易;
                  故君子
                  闲时要有吃紧的心思,
                  忙处要有悠闲的趣味。


                  IP属地:上海10楼2021-08-07 16:36
                  回复
                    太极者无极而生
                    天地只是一气流行
                    吾人亦是一气流行
                    孟子曰: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总须养出气概、气度、气魄、气节、气势等
                    寂然不动者,诚也
                    感而遂通者,神也
                    动而未形、有无之间者,几也,势也
                    动而正曰道
                    用而和曰德
                    所谓阶及“ 神明”者
                    妙应故神
                    诚精故明


                    IP属地:上海24楼2021-08-13 17:29
                    回复
                      凡人之气前升后降,
                      真人之气后生前降。
                      气之有出有入谓之凡息,
                      不出不入谓之真息。
                      盖凡息既停而真息自动,
                      息之所以停者,非强闭之不出也,乃虚极静笃,心愈定而气愈微耳。
                      其法:
                      行住坐卧摄心归静,未来不想,既往不思,久之神与气会,情与境忘,
                      神凝气结,只有一息腹中旋转,不出不入,名曰“胎息”。


                      IP属地:上海25楼2021-08-14 12:50
                      回复
                        "昔遇真师传口诀,只要凝神入气穴"
                        吾人胎元受气之初,所禀父母精气而成者,乃吾人各具之太极也
                        真人神依于息,深入于本穴之中,绵绵若存,无少间断,
                        故得“专气致柔”之妙,而能观其复也。


                        IP属地:上海26楼2021-08-14 12:53
                        回复
                          人之一身总是一气之周流,
                          气通则快,气塞则病,
                          手舞足蹈以养其气血。
                          所谓命者何?
                          气是也。
                          不出不入谓之真息
                          凡息既停,而真息自动
                          凡息者,人生的一声,口鼻通气,所谓后天之气也
                          后天之气既通,必得乳食之养,少加蒙盖则死矣
                          先天之炁则不然,一任母腹之十月,胞衣之包裹,终不能死,其何故也?
                          所谓腹中旋转不出不入是也。
                          修炼之人,摄情归性,日久功深,返本还元如婴儿在母腹中一般。
                          世之所死者,不过口鼻无气耳。
                          今活时,口鼻已经无气,又死个什么?
                          世之不信仙道者,皆因未明其理,未见其人耳。


                          IP属地:上海27楼2021-08-14 13:00
                          回复
                            三寸炁在千般用
                            三寸炁无一旦亡


                            IP属地:上海28楼2021-08-15 20:09
                            回复
                              阳气是生命的根本,生命即是一团阳气。
                              养生要养阳,治病也要养阳。
                              不要无谓地耗损自己的阳气。


                              IP属地:上海29楼2021-08-15 22:02
                              回复